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

时间:2023-11-03 08:21:5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共14篇)由网友“ninini”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骨、莫、巢”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想象故事的画面、感受人类是动物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创设情境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仄 )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 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当然,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谁来读读整首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 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熟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大家读得很投入。那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听他是否把字音读正确了?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感受说得不好就再读读古诗)。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2、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句。(课件出示)这一句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不要打鸟,哪个词? 学习“莫”字:(出示字理图)像太阳落入草木丛中,表示日落时分,白昼结束,夜晚快要来临。莫有“日落”“太阳已尽”之义,后来引申为“无”“没有”之义,又用做副词,意思就是“不”“不要”。那么诗中的“莫打”就是——什么意思?(不要打)那诗人是要劝谁不要打鸟呢?君,这个“君”指的是谁?你?他?我?都是,每一个人,是吧。对,这里的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可以指任何一个人。谁来读读这句?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 ……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4、引读: 师:孩子们想想,如果,你就是那只自由飞翔在林间给孩子觅食的鸟妈妈,你也会大声地对猎人说——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当我们看到这群小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当我们看到鸟妈妈焦急地振翅归巢,我们也一定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同情——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四、回读巩固,熟读成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读得太有味道了。相信那些现在手执枪的人,此刻要是听到了你们的朗读,定会放下屠杀之意。我们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走进了诗的字里行间,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读懂了作者,真好!老师相信,这首诗现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一定有许多同学能背下来了吧?谁来试一试呢?

五、续读延伸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 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六、总结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篇2:《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一学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 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

章法结构:历史结合现实的写法和“饺子式”结构 教学难点 标题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分析 教学思路 从课文结构入手分析新闻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论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资源 教材

多媒体

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

“神舟”五号发射视屏;

图片:“嫦娥奔月”、“飞天壁画”、“万户”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

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2.将这篇新闻报道与国外媒体的新闻进行对比式阅读,从中发现出不同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探究新闻结构)同学们读了这篇新闻,一定发现了这篇新闻并没有按照事件顺序简单的记录“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梳理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

2.(小结新闻结构)这篇新闻的结构非常有特点:主体部分没有继续叙述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发展史的回顾中,这样就使得本文与一般的新闻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两篇新闻里接触到了。同时这种由现实回顾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的“饺子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的艰辛过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1.(1-3)新闻导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

(4-26)新闻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7-29)新闻事实:“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30)结语: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篇3:《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课文分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篇4:《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过程与方法: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情感与态度: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方法】

用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我国航天发展的背景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飞天”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已绝非难事,但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飞天揽月的美梦。我们所熟知的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际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了第一次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只有到了这一天,国人才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并安然返回。让我们通过视频一同回顾这个历史的瞬间。

二、文体知识介绍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

(思考):回顾所学知识点,比较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都强调真实性、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

不同点:①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②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

③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熟悉内容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展示)

2、请同学们对照新闻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神五”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 主

体 新闻

背景?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27-29 新闻

事实? ?“神五”发射成功 ?30 结尾?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四、问题探究

1、导语部分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拨:点明时间(年10月15日清晨)、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主体部分:

①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结构上:过渡段,承上启下

内容上:引出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抒发自豪感。

②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以时间为顺序

点拨:一、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篇5: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这三个部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在后面的新闻写作练习中得到启发,锻炼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导语(1—3)“神五”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首尾圆合型结构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见前面部分)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总结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民族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阅读《系统集成》56页、59页,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PPT展示“天宫一号”的图片及其发射过程的视频)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回顾:)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又相继发射第二艘、第三艘载人飞船“神6”“神7”。

?远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也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中国到底是如何让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起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信息筛选

浏览课文 理清结构

齐读课文1~3段

提问:这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导语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分析: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二) 了解新闻的主体部分

【过渡语:按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一般应很详细地描述“神5”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等。

那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 那写了什么内容?】

1、主体 回顾航天历程。?(时间顺序)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3、?学生展示自己筛选出的各时间段的航天成就。?

①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篇7: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神五”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 主

体 新闻

背景?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27-29 新闻

事实? ?“神五”发射成功 ?30 结尾?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篇8: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这三个部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在后面的新闻写作练习中得到启发,锻炼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导语(1—3)“神五”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首尾圆合型结构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见前面部分)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总结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教案

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__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__在中共__届__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__批准。这就是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__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篇10: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字里行间体会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板书:活泼能干)齐读第一小节(板书:喜欢)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过渡:这么一个又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后来姐姐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1、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板书:没笑脸没歌声)从哪看出来的?(加红两个“再也没有”)指名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让姐姐发生这样的变化?)

4、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读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过渡:对!是缠足这件事使姐姐失去了笑脸,失去了歌声,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2、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指名读第二小节。

(1)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痛苦流泪)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缠足的痛苦?把它圈出来。

(3)交流“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直往下流”读好圈出的词语,体会姐姐的痛苦。

(4)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样子呢?通过老师介绍、观看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5)你能把姐姐缠足时的痛苦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第二小节

3、看到姐姐这么痛苦,如果你是孙中山,会怎么想?怎么做?

是啊,孙中山当然不愿姐姐受这份罪,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心情怎样?(板书:生气心疼),于是他同妈妈激烈地争吵起来。

课文的3-6自然段写了孙中山与妈妈的争吵,同桌练读对话,要求在读的时候,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读好人物的语言。

(1)孙中山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

出示: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住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2)“还能下田干活吗?”是什么意思?

(3)你能用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来读读孙中山的话吗?指名读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孙中山当时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

4、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课文的第4小节。

(1)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呢?

(2)你知道封建社会的妇女为什么要缠小脚吗?

师介绍:缠足之风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从宫廷传入民间,后来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小脚女子成为当时男人择偶的标准,说什么“娶妻要娶小脚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个好婆家,做母亲的往往在女儿七、八岁的时候给她缠足。在小脚盛行时期,大脚女子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会被人家耻笑,甚至难以出嫁。

(3)难怪妈妈在说的时候先——叹了口气,你从这声叹气声中读懂了什么?(板书:无可奈何)

(4)谁能把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孙中山能接受这种理由吗?

引读,出示: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1)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这里没有提示语,你能给它加个吗?

出示填空:孙中山___________地说:“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2)指名读,体会孙中山的气愤。

6、但妈妈只是说:(引读)

出示:“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妈妈含着的“眼泪”中你读懂了什么?(痛苦、无奈、心痛、对女儿的爱)

(3)这是无奈的眼泪,心疼的眼泪,你能把妈妈的无可奈何读出来吗?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想象: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

她会对姐姐说些什么?

姐姐又会是什么样子?

孙中山听到什么?又想些什么?

屋内妈妈______________,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屋外孙中山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7、总结:在封建陋习面前,妈妈屈服了,姐姐也不得已屈服了。但孙中山很心疼,很生气,坚决反对。

让我们再一起读2-6小节,老师读提示语部分,男生读孙中山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读出孙中山的心疼,生气、坚决……读出他母亲的无可奈何。

三、学习第七小节

从那以后,(引读)第七小节

(1)看来缠足的陋习不仅伤害了姐姐的身体,更伤害了姐姐的心灵。

(2)(加红“深深地、幼小的”)从“深深地”、“幼小的”,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幼年时受到这件事的打击的程度很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永远不会忘记。)(板书:刺痛)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破陋习”的决心,我们来看看,后来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1、齐读最后一节。板书:革命成功

2、当了大总统的孙中山做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废除”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姐姐缠足的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缠足给中国妇女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相机理解“残害”。他从小立下了志愿。)

3、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喜事呀!让我们来欣喜地齐读这一段。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想到这里,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表达你的心情或想法吧。(出示句式)

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篇1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想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板书掌声)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一摇一晃姿势

默默犹豫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

热烈而持久鼓励勇气微笑

指导学生“落”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让学生用三个读音组词。

2、指导“励”字的书写。

3、指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人公是英子,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体会一下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读1、4自然段找找写英子表现的句子,并和同桌说一说,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仔细体会以前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汇报:从“早早地来”“最后一个离开”“总是”“默默地”等词语中体会到英子是个自卑忧郁的姑娘。板书:自卑

以前的小英自卑忧郁,让我们带着体会一起读读吧。

幻灯片出示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汇报:从“变”“不在忧郁”“教她跳舞”“游戏说笑”等词语中体会到英子是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姑娘。板书:自信

2、英子由之前的自卑忧郁变成了以后的活泼自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掌声

四、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幻灯片随机出示两次掌声的句子。

1、本文总共出现了两次掌声,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幻灯片出示2、3自然段)生读,谈体会

说说小英的心情:害怕;难过。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立刻、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可能在想些什么?①上去会被同学笑话,不上去会被老师批评。②因为腿有残疾,她肯定是不想上去的,但又不得不上去,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让小英“(犹豫)了。联系上下文,我们终于明白了“犹豫”指的是(生回答)?(拿不定主意)

在犹豫中,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让我们再次走进小英的内心,去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配乐指名读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第一次掌声)。如果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次掌声告诉她什么?(要勇敢;要坚强……)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是友善的掌声(板书:鼓励友善)如果此时你就那位站在台上的腿有残疾的小姑娘,听到这充满了鼓励,饱含着友善的掌声,你心里会怎样想?

2、第二次掌声(幻灯片出示课文片段)

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小英莫大的鼓励,所以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又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让学生交流)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赞美与肯定,是真诚的掌声。(板书:赞美真诚)面对同学们称赞的掌声,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想、又会对大家说什么呢?

过渡:两次热烈的掌声,一次友善的鼓励,一次真诚的赞美,意义不同,却真正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出示(从那以后一段),自由读,想想现在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读出英子的自信来。

五、对比阅读,感情升华

1、现在的英子活泼开朗,让我们再来回顾以前的她,感受她的变化。以前的她成天悲伤难受,所以她(生读);是掌声给了她勇气,从那以后(生读)曾经的她一度自卑忧郁,所以她(齐读);是掌声给了她力量,从那以后(齐读)

小结:这两次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化解了小英内心的阴霾,怪不得小英会永远忘不了那掌声。让我们再次在朗读中去感受掌声的力量吧!

2、今天的学习一定使你,使我,也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对掌声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多媒体出示,教师读)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能够唤起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鲜花,能够使人振奋!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够带来阳光!

孩子们,在你的心目中,掌声还富有哪些特殊的含义呢?相信你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出示:掌声是,能够()。

掌声是一把崭新的钥匙,能够打开心灵!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够淹没害羞!

掌声是一天闪闪的星星,能够照亮黑夜!

总结: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生鼓掌)是啊,掌声是鼓励,掌声是赞美,掌声中更包含的是爱。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

六、家庭作业

1、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

2、读了小英的来信,你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写一写,给小英写封回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篇12: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篇1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材分析

1.《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科学”。课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

2.学习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扩展学生的视野。

学情分析

1.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有趣,浅显易懂,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的一幅彩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2.本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造成“奇特”的原因就是“失重”。“失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失重”的原因是因为远离了地球,脱离了地球的引力。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

2.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学、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解决措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要求做到:一是要让别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要让人觉得惊奇,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的常识,再搜集一些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探索太空的兴趣。

解决措施:教师从网上、书上查阅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

自读课文

以质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找出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的句子。

1、找出写太空生活趣事的词句

2、把描写趣事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抓住重点词句读课文,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再读课文,把有趣的太空生活介绍给小伙伴听。)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

1、正确、流利读课文

2、找重点词句,小组合作探究

3、朗读感悟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小组内朗读2、全班比赛读)

1、指导朗读

2、出示合作学习提示

1、朗读感悟,要求读得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惊奇

2、合作学习,反馈学习结果

借助朗读感悟

整体感悟,了解“失重”(找出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奇特的原因)

教师讲授

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爱科学,关注科学,学科学

篇14: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回声》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身,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大多数同学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同学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充沛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和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和不懂的词句。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

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妈妈,请别阻拦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雪儿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月球(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阿德的梦》教案

《飞向月球》的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我也坐上了飞机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三年级语文《飞向太空》教学教案(共14篇)】相关文章:

《月亮上的足迹》语文教案2023-01-02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200字-想像作文2023-09-04

小学语文真正的英雄说课稿教案2024-01-22

《月球》的教学反思2022-05-06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12-17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多对少2023-07-10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总汇2022-05-26

四年级趣味教案2022-06-06

阿德的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03

《真正的英雄》七年级语文教案202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