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设计优秀

时间:2023-12-09 08:22:5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理想教案设计优秀(共15篇)由网友“吞枪枚瑰”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理想教案设计优秀,供大家参考。

理想教案设计优秀

篇1:理想教案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篇2: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 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篇3: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体验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自强不息的阳光心态。

2、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叙述和细节描写的方式写人的方法。

3、学习掌握理解语句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口头叙述训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掌握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表现刘老师人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b.掌握运用中心议论句和段落揭示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形象和品质的写作方法。

2、难点:

a. 了解文章行文的明暗两条线索和文章叙事的脉络。

b.理解课题的深层寓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c. 理解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重点是写谁?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

(我和刘老师,刘老师;笑谈腿疾,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2、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慢速默读课文,看一看有哪些字词不会读不理解,查一查字典,根据上下文自己试着解释一下,并把解释写在书的旁边。看一看有哪些重要的语句不好理解,做上记号。

(天穹,膝盖,女娲,酸涩,慷慨激昂,哽咽,扶摇直上,气喘吁吁,稚气,翱翔)

(a.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b. 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c.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篇4: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

d.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e. 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f.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j.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文章通过四件事情的叙述来写刘老师这个人,这四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重点叙述的是哪一件事?通过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段落?

(一个比一个重要的递进关系,放飞风筝。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4、请同学们小声地朗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段落是在写谁的心理感受?能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吗?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写刘老师,是写作者自已的心理感受。写刘老师在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刘老师的崇高人格对我的影响之深。画龙点睛,总结刘老师的崇高人格,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5、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人物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具体的叙述、形象的描写和感人的场面来表现。让我们抓住文章关键的词语和重点的语句,随着作者行文的脉络,一起走进文章,与作者一起回到三十年前的学生时代,共同回忆和感受刘老师的精神风采。

三、研读赏析课文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

①思考1-3段写了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春暖花开,风筝戏云,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飞的风筝。)

(扣住题目“风筝”,引出刘老师,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

②你觉得哪些语句和词语写得好,试着分析品味一下。

(染、尽情、舒展、举、戏耍、天穹(qiong)。)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2、默读9-10自然段

①想一想,刘老师放风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值得去写文章回忆,并告知天下人吗?

(亲自做,亲自放,亲自拾;享受欢乐,感受幸福,感到充实。)

②划分一下9自然段的层次,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第一句话;第二层:第二句话;第三层:第三句——第七句话)

(放飞风筝)

③思考一下,看了放飞风筝的事例,你觉得初识的刘老师,在你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体验到刘老师是这样一个人的?

(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挑战困难……)

④口头叙述“有一次”到“生命”的力量。并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很平常、司空见惯的“放飞风筝”,作者却说是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你怎么样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失去了一条左腿,平时靠拄拐行走,他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面对现实,他勇于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挫折,乐观地面对生活。当他每战胜一次困难的时候,都是他人生的一次厉练,都是一次他生命力量的体现和成功。)

(用中心议论句的表达方法,总结“有一次”放飞风筝的意义,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并运用这种段落中心议论句的写作方法,本文很多地方应用了这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文章主旨和中心的作用。)

⑤再思考一下,抓住他放飞风筝时几个动词“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去深深地思考一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慧眼和笔下功夫,这是一个十分平凡却又非同一般的人。刘老师是一个身有残疾,却又不自卑、不自弃,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有着阳光一样心态的人。我在备课时也在深深地思考,在刘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传统,即“自强不息”。)

⑥“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中“飘”字在原文是“漾”字,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理由。

漾(yang):a、水面微微动荡;

B、液体溢出来。

3、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①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事,这三段与第九自然段有关联吗?什么关联?

(笑谈腿疾,激情上课,倾听发言”)

(有关联)

(都是写刘老师这个人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写他这个人,为写他的人格品质服务。看似不相关的四件事,作者是通过写一个人和写一个人的品质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彩线穿珍珠的写作方法,这条彩线就是人物的品质,这条彩线就文章的暗线。有暗线自然也就有明线,很明显文章的明线就是风筝,就是风筝这个实物。)

②如果说“放飞风筝”这件事,让我们初识了一个坚强的刘老师,那么这三个自然段读完,你发现你了解、认识到了一个更全面的刘老师。这个更全面的刘老师是什么样的?

(刘老师:自强、乐观;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

③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方法,问一下,谁能告诉我?

(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写人。通过细致的叙述,细节的描写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④写人的文章通常会用到这样几种表达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而描写又有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看一下这四个段落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笑谈腿疾:描写(外貌、神态、语言)。

激情上课:叙述。

倾听发言:描写(神态、语言)。

放飞风筝:说明、叙述、描写(动作、神态、语言)。

⑤请同学们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体味一下这种写法的魅力。

(a.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b.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c.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d. 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e.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f.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j.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h.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⑥同学们,我们已经发现这个苏叔阳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叙述或描写刘老师的事例后,总有一句或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并想一想,告诉同学们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a.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强调刘老师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尊重可爱的刘老师)

b.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由爱到敬,由敬到效仿)

c.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突出老师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d.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强调刘老师的自强和乐观,他哪里仅仅是在挑战一个风筝,他的一生都在向命运挑战,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⑦.请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也有一个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患有生理缺陷的刘老师,你该怎么样去想、去做?你该怎么样去怀念、去报答?三十年后当你再次见到刘老师时,你会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发挥)

4、齐声带着对刘老师崇敬、崇拜、感激的感情,去大声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①同学评议

(读出感情了吗?读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了一个手拄拐仗、满头银发、慈祥和善的刘老师形象。)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一段话中,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有画龙点睛句,那么这一段呢,我们可以怎么来表述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因为这一句揭示了刘老师的人格品质,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段。)

③.“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个句子变成肯定句。再想一下这句话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一个活泼的少年更应该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引出下文,从写刘老师到写作者,写作者对刘老师的认识、理解和解读。)

④.文中写道:“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刘老师用他的知识、文采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才,刘老师用他的乐观、自强、向上的品质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人。)

⑤.回忆上课开始时,我们解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理想的风筝”与课题“理想的风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相同点:风筝飞上蓝天,都是寄托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都是一个象征物、象征人的希望、梦想和追求。

b.不同点:文中的“理想的风筝”,更突出、明确地告诉我们,刘老师放飞的是他乐观、坚强、向上的心态,这种乐观、向上、坚强的心态,这种挑战困难、战胜苦难、追求阳光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一辈子。

所以,作者最后是情感所致,不吐不快,满怀深情喊出了: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总结归纳全文

这是作者回忆自己老师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通过四个事例,尤其突出“放飞风筝”这件事的叙述和描写,塑造了一个乐观、自强、向上、和蔼可亲的刘老师形象。在刘老师身患残疾的这个不愿让人目睹的现实和情景下,作者和我们由衷地被刘老师人格魅力所感染、所感动。

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刘老师的自强、乐观,刘老师的执著、向上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了作者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作者本人历经“”的磨难,历经二次癌症的侵袭,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刘老师三十年前在作者幼小心里放飞起来的那只“理想的风筝”。

所以,作者才会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激的高声呼喊自己的老师: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学们齐声呼喊)

看了“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画风筝美术教案设计精选

2.《小猫刮胡子》优秀教案设计

3.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4.《画家和牧童》优秀教案设计

5.春优秀教案设计

6.《春天来了》中班优秀教案

篇5:理想教案设计

理想教案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理想》教学设计》。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篇6: 《理想》教案设计

《理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篇7:理想伴我飞教案设计

实验中学 初二(6)班 执教:吴群英

一、教育目的:

1、通过本次队会的辩论、讨论,认识到作为一位同学应有远大的理想,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

2、通过具体的认识,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热情,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育主题:

本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转换时间,是学生由家庭、学校转向认识社会的时期,因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成才观的教育成为班主任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势必使学生不能更好地选择人生之路。本次主题队会,通过小品、辩论演讲方式,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并脚踏实地,从身边事做起,认真地走好每一步。

三、教育准备:

小品《伟人的理想》、《梦想》的创作与排练;辩论赛的准备;有关道具、服饰的准备;教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采访题目的准备;演讲稿的收集及准备。

场景设计或情景创设:板书《理想伴我飞》等。

四、主持人:屠韦华燕、钟昀

五、教育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位砌砖工人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是“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却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位工匠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才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则一生默默无闻。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益很清楚:人活着要有远大的理想,这倒让我们想起了托尔斯泰,他将人生的理想分为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分钟的理想。一句话,生活中时时都应有理想。是啊!理想是人类进步的动轮是不灭的火炬,是我们飞翔的翅膀!下面,我宣布二(6)中队《理想伴我飞》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美好的理想吗?

同学们:有!

主持人:同学们的回答异常肯定。的确,一个正常的却毫无远见、缺乏生活理想的人,必定是一个平庸的人。当然每一个人的理想都不同的。で疲耗潜呃吹摹…ば∑贰段叭说睦硐搿分鞒秩耍和学们,听了英雄的理想,你是否也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呢?(一人上)你怎么来了?

小记者:我是一名小记者,我自己也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可我不仅想了解自己的理想,还想了解一下同龄人的理想。所以当我得知初二(6)班要召开一个“理想伴我飞”的主题中队会,我就不请自来了。那我首先来采访几位同学吧!(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

小记者:看来同学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那么让我再回过头去问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请同学说,有不同的意见,双方争论起来)

小记者:既然同学们争论的那么激烈,我们不如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谁愿意上来?(抽六位同学)

小记者:通过双方的辩论,同学们有些什么新的看法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同学说)

小记者:(总结):两方的观点,十分明确,一方认为理想应先考虑自己,一方则认为理想应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双方都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我认为理想的初步为了自己,我认为这也正常,我们不反对,而反方认为理想应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我觉得这已经是理想的升华,能够不为自己着想,而处处为大家,这种理想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这场辩论赛不分输赢,希望同学们通过辩论,能正确树立心中的理想。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这六位同学,我们的`主持人再次请上台。(两人握手)

小记者:我觉得你们班的同学太厉害,话那么会讲,气氛热烈得不得了,我回去一定写篇文章发表出来(听见打哈欠的声音),咦,这位同学作业做到一半怎么打起哈欠来了呢?

小主持:她呀,是顶爱白日做梦的!小品表演《梦想》

小记者:哎呀,还有这样的同学,我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她这么做对吗?应该怎么做呢?(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小记者:对,我们有了理想,应付之于行动,决不能躺在理想上睡觉。请听演讲《人不能躺在理想中生活》

小主持:让我们齐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小主持:请中队辅导员讲话。

辅导员:同学们,一个人没有理想,就好似舵手缺了罗盘,只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迷惘。古语云:有志者事竞成,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是光立志那是不够的。事实早已说明:有人安于现状丧失了自我,有人遇事则立,空忙碌一生,《史记・陈胜吴广传》中一句“麻雀安得鸿鹄之志”,成就了一代英雄,前人已告诉我们,应立大志,并要立长志,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象指南针那样,认定一个目标,大踏步前进!

小主持:(结束语)理想,理想,不灭的灯,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奋斗的脚印。理想,理想人类进步的动轮,它曾带出多少仁人志士,曾写下多少壮美的诗篇。我们有理想,我们的生活需要理想。但我们不能躺在理想中生活,而因为理想不懈努力,在完成小我的理想中完善大我。我们将会是滚滚硝烟里驱马奔驰的勇士,将会是崇山峻岭中冒着风雨前进的攀登者,将会是惊涛骇浪中手持红旗的弄潮儿。让理想伴我们一起飞翔。下面我宣布:《理想伴我飞》主题队会到此结束,全体起立,退旗。

篇8:理想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3、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学会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点)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难点)

三、课前准备

①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完成导学案“前置学习”部分,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带着上你们的自信与理想,跟我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笔下的“理想”之境吧。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理想 流沙河)

插曲:结合导学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为了将课文读熟,读出语气,读出韵律,读出感情,首先要扫除朗读的障碍——生字词)

1、字词积累

蜕作熄灭缀连倔强 鬓发洗濯

寂寥诅咒玷污 扒窃扒皮 饥寒

绝处逢生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可望不可即

(让我们走进作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创作的诗却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文学常识

《理想》一诗,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四川金堂县人,四川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作者经历坎坷,拥有为理想而执著的独特个性,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

第2-7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8-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

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朗读形式:

1、分组朗读:

第1节由第一大组读;

第2-7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8-11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2节由第四大组读。

2、男女赛读:

要求: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接后半部分。

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3、个人展示: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语气。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友情提示:可以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从修辞和句式的运用,文学意象所含着的丰厚的意蕴来阐述。

举例1:我喜欢“理想如珍珠,一颗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是因为:此句将理想比作“珍珠”,形象的表达了理想的美好和对人类的引领。

举例2:我喜欢“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因为:此句兼用比喻和顶针,节奏明快,表意形象,体现诗歌语言的声韵美和形式美。

插曲:顶针

顶针是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前分句或开头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联珠”、“蝉联”。

例如 :<<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内部递相依存的有机联系.说理环环相扣,道理易于说的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气势贯通,感情易于抒发的酣畅淋漓 。

举例3:我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是因为:此句充盈着浓郁的思辨色彩,一方面,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另一方面,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三)再读课文,合作体验

学生活动:提出疑难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全班交流。

疑难1:“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诠释: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疑难2:“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诠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也就是说,荣誉是社会对正确理想的认同,而不是理想的`目标。

疑难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诠释: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

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四)比较阅读,提升境界

比较阅读: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例1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例2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贯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五)仿写练习,自由创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爱心是( 风 ) ,卷来( 浓密 ) 的( 云 );

爱心是( 云 ) ,化作( 及时 ) 的( 雨 );

爱心是( 雨 ) ,滋润( 久旱 ) 的( 树 );

爱心是( 树 ) ,为你撑起( 绿荫 ) 。

(六)课后延伸,回味无穷

1、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随笔:创作有关理想的诗歌或短文。

附:名人格言

1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2、人的理想粉碎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3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李大钊

4、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 但是 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 ------ 美国 舒尔茨·C

5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6、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7、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8、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

9、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10、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最初的梦想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

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篇9:课文理想教案设计

课文理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通过关键的语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句蕴涵的哲理。

2、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3、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诵读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

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

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⑴ 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⑵ 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⑶ 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⑷ 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 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⑴ 语言运用并交流:

(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⑵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篇10:《理想的翅膀》教案设计

《理想的翅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课春天小朋友们放风筝的情景。每一只风筝都代表了同学们的理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理想教育。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文中找重点句概括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你都想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授:

1、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跟随可闻一曲放风筝好不好?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

那一句话能概括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的意思?

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学习生字

1、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翅膀筝翩舞棒,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3、出示胎,棒,竖,勺:

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学生自己独立写,然后小组评议。说说这些字的笔顺,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4、学生可就难写的字数空或描一描后再书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篇11:《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设计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设计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设计 北海中学  王丽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理想的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提问: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渡:鲁迅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又应该怎样处理呢?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板书)   二、进行新课:  活动一:绘制自己的理想树  1、你们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2、再请同学们谈谈你现在的理想是什么?(用“理想接龙”的方式)让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并相互交流。  归纳:刚才从大家交流中我们看出: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理想、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那么,理想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 活动二:小松的事例 小松上初一后,在学习上非常懒散,整天就想着玩,还经常不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假期到了,在清华大学上学的表哥来小松家玩,表哥的风度和学识令小松大开眼界,小松也产生了对清华大学的向往。开学后,小松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学习,在第二学期的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到了初三年级后,小松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五名了。 设问: 1.为什么小松的.学习成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你能否猜测并描述小松第二学期的学习状态? 3.这一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自己的理想。 4、对比小松前后的变化,说说有理想和没理想的区别?   小结:有理想是能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没有理想,就会使我们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没有理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迷失方向。  过渡:我们知道理想对人生来说太重要了,那又该如何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我们去看这柏惠、韩澎、宋哲三人的事例。  活动三:“他们的理想能实现吗”  1、现柏惠、韩澎、宋哲三人的事例,分小组讨论后面的问题。  1)对他们的理想有什么看法?   三位同学树立理想是对的,但他们树立理想时,只看到自己的有利的条件,没有看到不利的条件。)  2)认为他们的理想能实现吗? (柏惠的理想可能会实现,韩澎和宋哲的的理想难以实现。因为理想实现的因素很复杂,有的是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机遇、家庭背景等;有的属于个人条件的限制,如性格、智力、身高等。韩澎受自身重要条件的限制、宋哲受到外在因素的限制,因此,他们很难实现。)  2、从这案例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必须全面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过渡: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成才,首先确定目标,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去实现。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  活动四:读名言,析道理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这句名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小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这样我们这不会因为在某一阶段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要具体,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理想这不会仅仅是美好的愿望。  过渡:我们知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看下面这个材料又说明实现理想还要做什么? 活动六:回顾活动三的例子思考:你想给他们什么建议? 教师小结: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推动理想的实现。 板书: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 过渡:我们知道实现理想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路只有一条,你知道这一条路是什么吗?   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所以我们还应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等。 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不仅需要我们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更要全力以赴,不屈不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板书设计]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一、给未来插上翅膀   1、什么是理想   2、理想的作用   二、通向理想之路   1、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差距   2、实现理想的途经   (1)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2)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   (3) 通向理想之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篇12:课文《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课文《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篇13:理想的风筝课文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课文教案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篇14:大班《我的理想》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长大后想做的工作。

2、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用他人修补的方法延续谈话。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各种职业人们的劳动,知道各种各样的工作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各种职业的人物图片若干。

3、绘画纸、笔,幼儿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活动:

《长大了做什么》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二、开展“我的理想”的交流活动。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在幼儿交流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各种职业的人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不同人物的服装、工作环境、使用的工具等特点。为下一作画活动作铺垫。

三、布置与辅导:

1、提出操作要求: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长大了做什么”的愿望。

2、巡回观察指导。

四、展示作品,组织讲评: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

2、倾听反馈。

通过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不仅让大家共同欣赏,也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职业。

篇15: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优秀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

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 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 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 板书: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小 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六、拓展延伸 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高中家长检查范文

优秀教案模板

教案作业检查工作总结

教案优秀

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丑小鸭》优秀的教案设计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

《我的理想》教案设计

理想教案设计优秀
《理想教案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想教案设计优秀(共15篇)】相关文章:

融入集体学会交往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2023-04-14

离骚教案设计稿2022-10-05

《春天的种植》品德与生活优秀教案2022-05-04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2022-11-21

对于偷盗事件检查材料2023-06-13

小学体育活动课的教案2022-05-07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什么区别2022-05-06

小学端午的班会教案2023-01-01

小学作文活动课教案2022-10-01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长大了做什么》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