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设计(整理14篇)由网友“庐山烟雨浙江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观沧海》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观沧海》教案设计参考
《观沧海》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篇2: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教案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 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篇3:《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教案设计分享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附录:《观沧海》改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上了高耸的碣石山,来观赏浩瀚无边的大海。
脚下湛蓝湛蓝的大海,就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着光,和蓝天连成一片、相互映衬。一阵风吹来,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荡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苍翠的花草树木,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顿时,一种清爽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断轰击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欣赏着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轮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银河群星辉煌灿烂,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结而成,包含在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我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
我感叹大海的美丽与广阔。山岛是静,波浪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大海还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心中感慨万千,放声高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篇4:《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教案设计
选题依据:根据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内容确定本课。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 海水树木 草
实景: 秋风 洪波欣欣向荣 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三、诗歌欣赏
篇5:《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教案设计范例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那么,《观沧海》的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呢?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课后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
篇6:《观沧海》优质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质教案设计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赏读课文,那么,《观沧海》教案应该怎样设计呢?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 品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 观——水 岛 树 草
沧 博大胸怀
海 感——日月 星汉
篇7:《观沧海》的教案设计
《观沧海》的教案设计
《观沧海》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其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观沧海》教案及测试习题
2.曹操《观沧海》教案范本
3.《观沧海》优质教案
4.《观沧海》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5.《观沧海》教案设计和赏析
6.曹操《观沧海》教案
7.公开课教案《观沧海》
8.《观沧海》优秀教案
9.《观沧海》七年级语文教案
10.《观沧海》教案+反思
篇8:《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篇9:《观沧海》教案设计 初中版
《观沧海》教案设计 初中版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赏析诗歌
1. 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 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 注释: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 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
3. 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 注释: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2) 译文: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3)写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 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篇10: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如何设计《观沧海》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篇11:《观沧海》教案设计及反思
《观沧海》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
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篇12:初中《观沧海》教案设计
初中《观沧海》教案设计
《观沧海》一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一首诗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那么,《观沧海》教案设计应该怎样做呢?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篇13:《观沧海》教案设计和赏析
《观沧海》教案设计和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从《观沧海》中看诗人的文风、人格
赏析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有;纭纭众生,各有所向,各有所及。
有的生性怪癖;有的性情宽厚;还有的尖刻、贪婪。但纵观古今 大多数诗人、学者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性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宽宏大度,敦厚仁慈,并且与他们的作品风格是相同的。“文如其人,文言心声”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作什么样的文。其人心系孔方,则猥亵而卑俗,对丝银毫铜,便日思夜梦,分厘必争,挖空心思乃至丧心病狂.若有人情系长空,超然而飘渺,则”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改天换地的天才,藐千古风格流的奇志,则”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春来我若先不语,那各虫儿敢作声”以善于隐藏自己内心世界本领高超而著称的文人,在读者面前,无不现出本来的面目。
曹操,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风雨飘摇、烽烟四起中能左右即将崩溃的汉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显示了他政治水平的高超。官渡之战,被后人和长勺之战、平型关大捷并称为古今以少胜多的“三大奇战”展现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后人留下的千古不朽的诗文正是他做为一个文学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尤其是《观沧海》写得雄浑悲壮、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诗人大海一般的宽容,长天一般的高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准确而形象地描写了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大海,又表现了自己。借大海吞吐宇宙万物之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流露出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流览一下《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我们就会知道其人是一个“肚里能行船”的人物。他的待人、用人方面是从民族大义出发的。用人唯贤。不论什么人,只要有才干,就是重用、维护的对象。
首先是学友、朋友、亲友、子女都以才录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绝无“高升”之人,就连他的儿子也不例外。其次是敌人,如关羽,他明知一旦出了曹营,便会成为他手下大将的克星(千里走单骑证明了这一点)但因爱其才高而不忍杀之。张绣,是曹操攻打宛城时的降将。后来反复,长子曹昂、弟曹安民均被其所害,可谓不共戴天的敌人。但因后来又归降,且有战功,被封为列侯。
以上事例不难看出诗人的胸怀究竟有多么宽广。这与古代的“指鹿为马”和现代“顺我着昌,逆我着亡”的奸险小人相比,简直人间天上。
今天,我们读《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气度是一致的。真是一读其诗,如见其人。古今中外,前朝后代,脍炙人口之稀世佳作,皆出自心性高远之人;卑俗粗俚之文,大多出自贪利魇名的市侩奸徒。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形象。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人格相差无几。
篇14: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古诗吟诵、吟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
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 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人是谁?
(曹操)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三、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学生读诗,并互相评价,读出诗歌的韵味,做到吟读。
四、理解诗歌,掌握技巧:
1. 从题目入手,读出诗歌写什么。
2. 作者观到了什么?品读写景诗句。
3. 从诗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联想和想象;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依据此方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唱诗
六、小结:
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
少年初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教学总结:
这是依托我校“以学为主双案合一”与“三步九环”结合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媒体和多种阅读方式,在感受中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的“又学又想”——学诗歌,想自己;学写法,想理想和责任。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学习、再想象、再联想、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实践后我发现:
1.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真要另当别论。原本我也没多加思考,直到有一个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才知道,那天他准备好几个问题我也没提问他。因此,上课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应该跟孩子们不时地进行交流,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课后反思时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深度稍稍低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少,考核范围过窄,结果却使目标有点淡化。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古诗赏析课上好。
★ 观沧海教案设计
★ 观沧海教案
★ 《观沧海》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
★ 优质教案
【《观沧海》教案设计(整理14篇)】相关文章:
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2022-11-08
小学语文课文《古诗》优秀教案设计2023-01-08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2023-10-13
古诗优秀教案2024-03-14
《童趣》的优质教案设计2023-07-04
初中作文教案设计2022-06-15
初中七年级语文《丑小鸭》教案设计2023-01-13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2022-08-06
诗词 教案示例22024-03-23
《假如》的教案及反思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