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的变化》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属猫的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深浅的变化》教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深浅的变化》教案
教材分析
依据客观地光影可以得出深浅变化的效果,而我们手中的画笔也可以画出深浅变化的效果。本课并不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重在由影调变化来表现立体感。本课也引领学生出示主题主义绘画,体会绘画表现的多样性。
本课让学生学习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与笔触排线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本课并非专业的素描课,而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丰富的明暗变化中单色绘画的艺术魅力。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编排上从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创设了色调变化的建筑世界。为便于学生理解色调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看成一个只有影调和形状组成的单色状态,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平面上可以存在着明暗变化差异,表现立体层次感,然后使学生了解用笔的轻重、疏密会影响到物体明暗变化的不同效果,教材通过小训练渗透以上的基本知识、原理。在教学中名教师应强调图形组合之间的层次感,培养学生独特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学习活动二:画出一幅立体构成的建筑物风景或其他内容构成的画。在每一局部块面上运用由浅到深的画法表现出所画物的立体感,并可尝试模仿画家作品。可以从欣赏画家作品入手,通过小训练练习有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敏感画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在造型表现领域要求更丰富和多样,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指导学生进步掌握光影变化,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深浅,强弱浓淡的效果,增进对物象形体美的体验。
方法与过程目标:掌握表现明暗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画家作品,感受线条变化。
教学难点
皴笔的方法,能否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铅笔,素描纸
教学方法
欣赏感受,思考探索,尝试体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感知立体,花立方体。
1、开门见山,宣布并板书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变现明暗层次的方法,由于大家学习认真已经掌握了基本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深浅变化。
2、出示一个立方体光照投影,使之有较好的明暗深浅观察效果。也可以制作课件播放。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立体的角、棱、面。
3、教师用线条画出立方体的轮廓后指出,仅有轮廓线表现立体感是不够的,大家想一想,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表现立体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体面的深浅明暗光影可以充分立体感。
二、巧搭积木,堆叠房子
1、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快速用积木叠房子。
要求要美观,有特色,要稳定,呈体积感。搭好管擦它的棱角体面,特别是光影明暗深浅。
2、学生代表交流观察,然后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3、教师选定最经典的一个建筑放到投影仪下给全班欣赏观摩。教师指出棱角,体面的明暗、深浅、透视和遮挡关系。
4、教师小结。按上面三点要求表扬在对房子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意精神。
强调:整个“建筑物”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立体造型,有的显现,有的被遮挡,有的只看到一点点,因此,我们在画时要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描画。
三、观摩作品,体会感觉
1、欣赏水彩画《沙漠之鸽》,画面立体感显著,光影强烈,深浅交替映衬,非常好看。
2、观摩学生作业。引导观察,并指出:作者对这组物体的各体面非常熟悉,也很好的掌握了皴线的方法,方锥体、圆锥体,并给看得见的体面或减淡渐浓地用铅笔线条皴出深浅变化。
3、要求美观、稳定,有立体层次感,不要多而复杂。
4、学生作业一段时间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了解深浅变化和造型的方法。
二、检查作业,要求修改。
整个“建筑物”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立体造型,有的显现,有的被遮挡,有的只看到一点点,因此,我们在画时要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描画。:作者对这组物体的各体面非常熟悉,也很好的掌握了皴线的方法,方锥体、圆锥体,并给看得见的体面或减淡渐浓地用铅笔线条皴出深浅变化。
三、继续完成作业
要求美观、稳定,有立体层次感,不要多而复杂
四、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1、作业完成后,将在黑板上贴出,并简要自评。
2、请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评价让人作业。
3、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深浅变化
透视 明暗变化
建筑物
篇2:《深浅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形体明暗、空间在光影效果下的不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感受形体明暗的深浅、强弱变化所构造的客观物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笔的轻重、皴线的.疏密关系表现客观物体。
【难点】
形体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
三、教学用具
绘画用笔、纸、图片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出示光影摄影照片《大自然的一束光》,提出问题:照片中的大自然与你看到的大自然有什么不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自然景物呈现深浅的变化)揭示课题——《深浅变化》。
活动二:欣赏作品,引导想象
出示作品《雨露》提出思考问题,观察图片上的景物有什么的明暗变化?能否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光线的影响,物体可以分为亮面、暗面和反光。可以通过铅笔或者碳素笔来表现。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
练一练:出示单线勾勒的立方体,学生尝试根据光线照射的影响,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的明暗变化,并比较上了调子的立方体与之前的单线图片中的立方体有什么不同?(更具立体感)
教师总结:通过在建筑物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进行涂画,能够使物体变得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由此掌握概念:明暗线条表现法——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
出示石膏体。提出问题:物体在空间中受光线的影响会产生深浅不同的灰度,这些层次不同灰度可以概括成五大面和三大调子,想想它们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总结:素描可分为三大调子(亮面、暗面、反光),又由三大调子引申出五大面(亮面、暗面、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教师出示石膏立方体,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教师示范线条的疏密关系,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讲解不同疏密、长短、大小、轻重等线条的不同视觉效果。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尝试用铅笔皴线。
观察生活中的景物,用不同的线条关系表现一副绘画作品。
学生实践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错。
活动三: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学生作品展示,让大家相互欣赏,交流,评价,同时体验成就感。教师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作品以肯定,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大家要继续努力,多观察多表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五、板书设计
深浅的变化
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
篇3:深浅变化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深浅变化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 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篇4:反思深浅变化教学
课题:深浅变化活动一
教材分析: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深浅程度,或者说是明暗程度。能运用手中的笔的不同力度和皴线疏密产生不同的明暗色彩变化,是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的经验。所以本课安排深浅明暗练习,用色彩渐变构成完成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素描明暗深浅的变化有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同时通过活动一对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线条深浅的交错表现激发调动学生对素描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1、掌握事物色彩深浅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表现方法。并在绘画创作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事物深浅变化的表现。
2、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感受色彩深浅的美妙变化。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深浅变化的体会、深浅皴线方法的掌握和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教学难点: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和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示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例、2b、hb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目次导向(2分钟)
1、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事物的深浅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艺术源于生活,正因为我们的大自然存在着这么多的美,所以我们才能有美的艺术品的不断产生。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感受事物的深浅之美。学习表现物体的
2、引出课题——深浅变化。
二、尝试学习、多种方式
1、体验活动一:
工具材料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2分钟)
了解材料,感受笔的不同。
师:这是铅笔,对,材料的品名。
师:笔上的h和b分别代表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
师小结:h和b代表这只笔的铅芯的软硬程度,h的数值越高,笔的铅芯越硬,b的数值越高,笔的铅芯越软
师板书:h---铅硬
b-----铅软
师:你发现2b和hb的铅笔画出的线谁的颜色更深?谁的更浅?那老师用6b和2h在来试试,通过观察,你获得怎样的发现?师示范演示。
师小结:铅笔数值为h,铅芯越硬,画出的色越浅。铅笔数值为b,铅芯越软,画出的色越深。
师据生所说板书:h---铅硬------色浅工具材料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b-----铅软------色深
2、体验活动二:
同一支笔,不同的力度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3分钟)
师:我们用一支笔能不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呢?有什么办法?
这个方法对不对,咱们试一试,验证一下,拿出袋中的小纸片,1分钟你能用同一支笔在手中的小纸片上产生多少不同的深浅?
生尝试练习,同一支笔画不同的深浅
师:同一支笔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吗?是怎么产生的?
师据生所说板书:力度-----重-----色重-----深同一支笔因为手上力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
-----浅-----色浅-----浅
3、体验活动三:
线条的排列疏密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
师:我们除了力度和工具材料的不同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先观察。
师示范排线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产生色块的深浅变化的?
师据生所说板书:有序的排列线条
师:你们想试一下吗?请在纸上试着排一排,看看你又会有怎样的新发现。生尝试练习,排线。
师小结。这种挥动你们灵活的手腕,让笔一组一组有序的在纸上留下排列的痕迹,就是咱们素描里面俗称的排线。通过排线你感受到了什么?空,距离远,在我们美术语言里称之为疏,跟着老师说疏。
师据生所说板书:线排列密------色深
线排列空(疏)-----色浅
4、体验活动四:
三种方式的融合产生奇妙的色彩渐变
师:我们明白了事物产生深浅变化的这三种方法,现在咱们将这三种不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来感受奇妙的色彩变化吧。怎样变化的?来看一下老师。
师示范循序渐进的由重到轻由密到疏的皴线方法。生观察体会。
师:通过老师的示范,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据生所说板书:循序渐进,由重到轻,由密到疏。
师小结:这样有序的由重到轻、由密到疏产生的色彩深浅变化是一种渐变色的运用。在我们的美术色彩语言里称之为明度变化,比如(幻灯展示),在咱们的美术素描语言里称之为明暗变化,比如(幻灯展示)
三、点拨提升、体验升华
1、欣赏感受:作品中的奇妙深浅运用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皴线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种美术表现形式,它会产生很多美的作品,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欣赏幻灯,感受线条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欣赏,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师据生所说板书:
师小结:
师:针对这两幅作品,你觉得谁更好?为什么?
师小结:主体物要画大,构图才饱满,画面效果才醒目、突出。
2、自学教材,体会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8页下方,齐读一下学习活动一,任意画出-----你是怎么理解这第一句话的?大家觉得我们可以选择画哪些图形呢?
师据生所说板书:图形选择:几何图形
人物、动、植物形态
建筑
房屋
生活用具
交通工具
师:第二句里面的交错是什么意思呢?
师据生所说板书:反衬,黑白交替
四、思考内化、领悟成长
1、体会创造,方法实践
师:还等什么呢?现在拿上手中的笔试着画出深浅渐变的色彩变化,看看一会我们将创造出怎样的奇妙作品吧,孩子们行动起来。
生创作表现。师巡回辅导,音乐播放。
2、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将目光调整到黑板,咱们请小作者自己介绍一下你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画的?针对他的作品你能提出怎样的改进意见?
师:看来咱们掌握了方法还不够,还要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才行。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深浅变化吗?
生谈生活中的发现。
师小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大自然让艺术家感受体会了色彩的深浅变化之美,艺术家就将这种美的感受再现运用到了生活之中,艺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美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咱们一起去看一看
幻灯展示,再次感受深浅变化之美。
篇5:反思深浅变化教学
第5课 深浅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深浅、强弱浓淡的效果,增进对物象形体美的体验。
2、掌握表现明暗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表现美得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深浅、强弱浓淡的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表现明暗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展示《奥塔山丘上的房子》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设问:你看到了怎样的视觉效果?这些房子和你画过的房子,你见到的房子有什么区别?(只有影调的深浅变化,形状为简单几何形体)
3. 揭示并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学习认识深浅变化,尝试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二、认识明暗、探究方法
出示课件:
1、引导思考:两幅几何体有什么区别?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立体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色彩深浅明暗构成的,我们也能学习用铅笔来表现这种深浅明暗。大家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呢?(学生根据发的纸片来绘制)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2、学生谈论回答,教师倾听,可参与谈论。(线条,块面,网点……) 教师概括小结并板书:用线条排线构成的块面来表现不同深浅效果。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
3、学生自主尝试用铅笔皴线,能皴出深浅渐变变化。
展示效果、布置作业
1、教师收集一些用铅笔皴线完成的学生尝试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 看,使其掌握正确方法。
2、教师随堂演示活动一的作画方法和过程。画一单元几何形,用 遮挡或重叠的方法加画单元几何形,再加画成组合图形,最后皴深浅线条块面,表现明暗层次。
3、布置学生作业。设问:你会想象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有创 意地重叠、遮挡?怎样使组合的画面既有深浅明暗层次,又美观好看?
4、学生开始作业。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个别指导、拓展思路
1、教师针对个别绘制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
诸如:单元形不好看,遮挡重叠的不美观,皴线条少轻重强弱变化等。
2、发现个别有创意的,美观大方的作业及时给全班同学看,给大
家以启示,拓展作业思路。
3、教师针对普遍性问题,及时告诫大家,或改正或引起注意。
教学评价、课堂总结
1、完成了创作的同学可将作业贴在展示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作业,也可以欣赏评价他人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2、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评价。
3、课堂总结:肯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表现。根据作业效果,表扬善于创新,肯动脑,有想法的同学
篇6:反思深浅变化教学
课题:深浅变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物体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深浅皴线方法
教学难点 :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示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例、2b3b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课件观赏:
1)学生讲讲生活中见到的光影变幻的情景。了解光线的变化使物体发生不同的明暗。引导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小结:明暗的产生: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2)欣赏画家作品,引导:我们可以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看成一个由各种微妙影调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单色体,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平面上存在着的明显的明暗变化。
师:画家作品《沙漠之鸽》正是通过不同明暗的交替反衬表示出了物体强烈、清晰的立体感,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下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1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
3、书上作品分析:通过在建筑物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进行涂画,能够使物体变得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三、小组探究:
1、自学教材,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自由探究皴线的方法以和轻重变化。
2、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立体感或层次感。
3、教师随堂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用笔的轻重、疏密会影响到物体的明暗变化。
4、看一看石膏立方体的光影变化,师生交流。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三大面、五调子:亮面(直接受光面),灰面(侧面受光面),暗面(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四、课堂实践.
1、作业布置: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作业:
一:表现层次感作业
二:表现立体感
1) 用遮挡法画一组几何图形 1)画形:注意透视近大远小
2) 逐层沿边缘皴出阴影,表现出层次感2)皴出一个面的明暗过渡
3)依次皴出第2个面第3个面的明暗
2、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注意把握以下问题:灰调过少;明暗过渡太突然;
五、反馈交流
排线问题——“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投影显示)
六、板书设计:
绘画方法:
1、整体观察分析。
2、画形起稿。
3、画出一个面的明暗
4、依次画出第2、3个面的明暗。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虽然多数学生是初次学习此类绘画课业,但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绘画很认真,但毕竟是初次涉及这类内容,有些学生的画面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学生排线还要加强训练。
篇7:深浅变化美术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线条的变化,了解线的特性。
技能:在了解线的特性之后,正确的画出线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体积塑造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显得两种最基本的控制方法。一种是通过手上用力的大小来控
制线条的强弱另一种是通过线条的疏密来控制线条色调的强弱。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线条的强弱和疏密关系来控制线条的色调变化。
一、教学过程
通过白板课件上课题字“深浅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可有啥特点。得出字的颜色是由深变浅的。
再观察一组排线的色调,大体来看也是由深变浅和有浅变深。
通过这种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这种规律去观察范画《毕加索》身体每一个部位都有啥特点。可以看出每一个部位都是由深到浅有着颜色变化的。
问学生,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画出这种深浅变化呢?在画这种线条之前,先请几位同学上黑板依次画出一种色块,要求第一位同学要用最大的力气画,画到自己认为最深为止,第二位同学要比第一位的钱,这样以此类推。最后呈现出一个由深到浅的变化色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种变化,深浅变化。板书课题。
问刚才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同学,画他那块色块的时候自己手上用力的大小。就发现,第一位同学用的力气大,画的色调就深,第二位同学用的力气大,画的色调就浅。
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一组色块变化来。教师巡视辅导。在画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学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将色调画重呢?提问.通过线条的疏密来画出颜色的深浅变化。第二种方法就是,线条疏的颜色浅,密的地方就颜色重。
看课件,区别记忆,力度大,颜色深,力度小,颜色浅。线条密,颜色深,线条疏,颜色浅。
学生练习,用这两种法方画一组色块,注意两种方法可以同时运用。教师辅导。
看范画,长方体上的深浅变化。叫同学说出它上面深浅变化的方向,其余同学用箭头把它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四、课堂练习:
用这种方法,模仿老师范画,自己画出一个各个面有着深浅变化的长方体。
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两种颜色变化的方法,提问。再总结出,一种是力度控制,另一种是疏密控制。
五、课后作业
练习画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组合的深浅变化。
篇8:深浅变化教学实录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水彩画和彩色积木照片图。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观察积木照片。
设问:除了看到画面上多样的形象色彩外,你还看到了画面怎样的视觉效果?教师简析后小结:看到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深浅变化。
揭示并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学习认识深浅变化,尝试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二、认识明暗,探究方法
完成在单色积木图片上找出与之对应深浅色块的认知练习。引导思考,加强认识。我们既然看到了画面上立体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色彩深浅明暗构成的,我们也能学习用笔触来表现这种深浅明暗。大家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倾听,课参与讨论。(线条、块面、网店)教师概括小结并板书:用线条排线构成的块面来表现不同深浅效果。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
学生自主尝试用铅笔皴线。能存储深浅变化。
教师传授正确的方式方法。可以徒手画,也可以备好视频播放。
三、展示效果,布置作业
教师收集一些用铅笔皴线完成的学生尝试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使其掌握正确方法。
教师随堂演示活动一的作画方法和过程。画一单元几何形,用遮挡或重叠的方法加画单元几何形,再加画一组图形,最后皴线,表现明暗层次。
四、布置学生作业。设问:你会想象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有创意地重叠、遮挡?怎样使组合的画面既有深浅变化,又美观好看?
五、学生开始作业,教师辅导。
六、教学评价,课堂总结。
你完成了那几步?
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下节课如何修改。
篇9:深浅变化教学实录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用线条排线构成的块面来表现不同深浅效果。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
2.在实际操作时,你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3.学生提出修改方案,小组相互讨论修改措施。
4.教师示范方法,学习皴线中的具体问题。
二、欣赏同龄学生作品。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再次感受正确的皴笔方法。
2.画一单元几何形,用遮挡或重叠的方法加画单元几何形,再加画一组图形,最后皴线,表现明暗层次。你会想象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有创意地重叠、遮挡?怎样使组合的画面既有深浅变化,又美观好看?
3.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辅导。
三、教学评价,课堂总结。
1.完成了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作业,也可欣赏评价他人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2.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评价。
3.课堂总结:肯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表现。根据作业效果,表扬他们优秀的创意和想法。
板书设计
篇10:变化的鱼教案
变化的鱼教案
变化的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有趣的图形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通过变化的鱼,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学重点 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三.教学难点 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 五.教具准备 坐标纸若干张.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例题(记作§5.3.1 A); 第二张:例题(记作§5.3.1 B); 第三张:练习(记作§5.3.1 C).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会画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我们知道点的位置不同写出的坐标就不同,反过来,不同的坐标确定不同的点.如果坐标中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横纵坐标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那么图形是否会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将是本节课中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我们先检验一下大家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请你们准备好坐标纸,并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我读出的点的坐标在纸上找到相应的点,并依次用线段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坐标是(0,0),(5,4),(3,0),(5,1),(5,-1),(3,0),(4,-2),(0,0). 你们画出的图形和我这里的图形是否相同呢? [生]相同. [师]观察所得的图形,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生]像鱼. [师]鱼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大家肯定愿意吃鱼,但上面的这条鱼太小了,下面我们把坐标适当地作些变化,这条鱼就能变大或变胖,即鱼的变化,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怎样就能发生变化. 1.例题讲解 投影片(§5.3.1 A) [例1]将上图中的点(0,0),(5,4),(3,0),(5,1),(5,-1),(3,0),(4,-2),(0,0)做以下变化: (1)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师]我们先根据题意把变化前后的坐标作一对比.如下: (1)(0,1),(5,4),(3,0),(5,1),(5,-1),(3,0),(4,-2),(0,0),(0,0),(10,4),(6,0),(10,1),(10,-1),(6,0),(8,-2),(0,0). (2)(0,0),(5,4),(3,0),(5,1),(5,-1),(3,0),(4,-2),(0,0),(3,0),(8,4),(6,0),(8,1),(8,-1),(6,0),(7,-2),(3,0). 根据变化后的坐标,把变化后的图形在自己准备的坐标纸上画出来. 你们画出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相同吗? [生]相同. [师]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生]比原来的鱼长了. [师]对,将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原图案相比,整条鱼横向拉长为原来的2倍.即鱼变长了. 第(2)题的图自己画. 下面是一位同学画出的图. 大家的图形和他画的是否相同呢? [生]相同. [师]这个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是变长了还是变胖了? [生]没变. [师]对,新的`图案与原图案相比,鱼的形状、大小不变,整条鱼向右平移了3个长度单位. 从上面的两种变化情况来看,当横坐标分别加3,纵坐标不变时,整个图案向右平移了3个单位;当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时,整条鱼被横向拉长为原来的2倍.这两种情况都是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图形是被拉长或向右移动,当纵坐标发生变化,横坐标不变时,鱼会怎样变化呢? 投影片(§5.3.1 B) [例2]将第一个图形中的点(0,0),(5,4),(3,0),(5,1),(5,-1),(3,0),(4,-2),(0,0)做如下变化: (1)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乘-1,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师]刚才咱们已经做过这方面的训练了,现在的工作让大家来做. 首先描述一下坐标的变化. [生](0,0),(5,4),(3,0),(5,1),(5,-1),(3,0),(4,-2),(0,0),变化后为(0,0),(5,-4),(3,0),(5,-1),(5,1),(3,0),(4,2),(0,0). [师]图形应变成什么图形呢? [生]如下图所示. 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好像鱼沿x轴翻了个身. [师]这位同学的比喻很恰当,所得的图案与原图案关于横轴成轴对称. 再做第(2)题. [生]纵、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所得各个点的坐标依次是:(0,0),(10,8),(6,0),(10,2),(10,-2),(6,0),(8,-4),(0,0). 如下图所示: 所得的图案与原图案相比,形状不变、大小放大了一倍. [师]也就是鱼长大长胖了. 下面我们一齐来探讨一下,当坐标如何变化时,鱼就长大了,什么情况下,鱼就长胖了,什么情况下鱼既长长又长胖. 请大家按小组讨论后回答. 2.议一议 [生](1)当横坐标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纵坐标不变时,鱼向右移动. (2)当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时,鱼长长了,没胖. (3)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乘以-1时,鱼翻身了,即后来的鱼和原来的鱼关于x轴对称. (4)当横坐标,纵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时,鱼既长长了,又长胖了. [师]这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出现的情况都总结出来了,可见他对课堂活动十分投入,并能做好总结工作,小结对知识的巩固作用特别大,如果不进行总结,所学知识一盘散沙,不系统,容易遗忘,以后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形成小结的习惯.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1) 图中虚线形成的图形是原来的图形,实线形成的图形是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乘以-1得到的,这两个图形关于x轴成轴对称. (2) 图中虚线连成的图形是原来的图形,实线形成的图形是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得到的,这两个图形关于y轴成轴对称. (3)如果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乘以-1,则后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呢?如下图所示. 虚线形成的图形是原来的图形,实线形成的图形是横坐标,纵坐标都乘以-1得到的图形,这两个图形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综上所述,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变成和原来图形关于x轴对称,y轴对称,原点对称.即鱼没长长,也没长胖,只是朝不同的方向翻了几次. (4)当横坐标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时,整个鱼整体移动,当这个数是正数时,向右移动,当这个数是负数时向左移动. 当纵坐标同时加上某一个相同数时会怎样呢?如下图,虚线形成的图形是原来的图形,实线形成的图形是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同时都加上4形成的图形,从图上可以看出,后来的图形相当于原来的图形整体向上移动. 综上所述,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同时加上某一个数时,图形整体向上或下移动;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同时加某一个数时,图形整体向左或向右移动,即鱼的形状、大小都不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即鱼没长长也没长胖. (5)当横坐标变成原来的整数倍,纵坐标不变时,例题中已知做过讨论,鱼长长了,整条鱼被横向拉长为原来的几倍. 当纵坐标变成原来的整数倍,横坐标不变时,鱼将怎样变化呢?请大家猜想一下. [生]鱼肯定是变胖了,没长长. [师]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当横坐标变成原来的几倍,纵坐标不变时,鱼长长了没长胖;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成原来的几倍时,鱼长胖了没长长. [师]那如果横坐标、纵坐标都变成原来的几倍时,鱼将怎样变化? [生]鱼既长长又长胖. [师]以上我们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探索整理,也找到了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要多思考,找规律.这样理解得深,学的知识比较牢固. Ⅲ.课堂练习 投影片(§5.3.1 C) (1)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的图案有什么变化? (2)将上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乘-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的图案有什么变化? (3)将上图中各个点的横坐标都乘-2,纵坐标都乘-2,与原图形相比,所得的图案有什么变化. [师]第(1)(2)题刚才我们已经作了讨论,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1)当各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1时,与原图案相比,所得的图案与原图案关于y轴对称. (2)当各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乘-1时,与原图案相比,所得的图案与原图案关于x轴对称. [师]当横坐标、纵坐标都乘以2时,与原图案相比,新图案是原来的2倍大,那么都乘以-2时,新图案有何变化呢? 由上可知,横、纵坐标都变成原来的2倍时,整个图形是原来的2倍大, 然后横坐标、纵坐标都乘以-1,这个2倍大的图形又翻了一个跟头.如下图所示.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研究横坐标或纵坐标发生变化时,新图案与旧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Ⅴ.课后作业 习题5.6 补充习题 如下图,矩形AOBC,作出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图形. 答案:略 Ⅵ.活动与探究 如下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下,图1中的图案A经过变换分别变成图2至图6中的相应图案(虚线对应于原图案),试写出图2至篇11: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
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篇12: 《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篇13: 《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篇14: 《变化的量》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
出生时
2岁
4岁
6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教师提问: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篇15: 《变化的量》教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象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而且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同时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等;象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老师提供研究素材。
(1)初次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一,
某班女生人数始终为20人。
男生/人3031323334……
全班人数/人5051525354……
请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有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关系又是如何?
(2)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二,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吗?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
3.组内说一说。
随()的增加而增加。
()随()的减少而减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1)从表中知道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预设回答:
①上表中小明的年龄和体重在发生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②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
变化规律: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的成长的重要阶段。
篇16: 《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篇17: 《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 | 出生时 | 6个月 | 1周岁 | 2周岁 | 6周岁 | 10周岁 |
体重/千克 | 3.5 | 7.0 | 10.5 | 14.0 | 21.0 | 31.5 |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 亲亲小瓢虫的教案
★ 《画夜景》说课稿
★ 五彩池教案
【《深浅的变化》教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蜗牛》中班教案2022-05-07
教案-以墨代色2022-04-29
鸟语花香小学美术教案2023-11-15
大班美术教案向日葵2022-05-06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袜子的联想》2022-07-21
大班美术活动半圆形的联想教案2024-04-06
暖色调的画小学美术教案2022-07-21
山脉的变化教学反思2022-09-03
美术水墨游戏教案2024-03-09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变的月亮》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