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共20篇)由网友“angu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篇2: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篇3: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96~98页栽蒜苗(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所以问题回答的就很准确,那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有何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反映了统计表中的数据情况,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升降变化情况,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数据变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预测。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参照老师这张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折线统计图该如何制作?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知道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4: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篇5: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篇6: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画条形统计图)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100个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篇9: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 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 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 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 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 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 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 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 单位 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篇10: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学反思
栽蒜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一个格子不仅仅表示1,还可以表示2、3、5、10、100等单位,视情况而定。另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表示,体会统计图的优越性。
我在这节课里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张15天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观察读表,然后引出还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长情况,出示图表,横轴表示小组组别,树轴表示长的高度,表示组别时这样好不好,连续的格子表示,为什么不好,怎样表示作图比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问下得出空一个格子表示好,这样看着清楚。在学生尝试完成竖轴时发现问题,格子不够后再交流,学生想到可以一个格子表示好几个单位,学生制作统计图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在四(1)班上完感觉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统计图的优越性,在四(2)班时我就调整了教学计划,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学生读图时加入比较,哪个更能明显的看出哪组蒜苗的生长高矮呢,统计图中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就比较明显,学生的体会就比较深。
课堂中还有统计养鸡场买出一周鸡蛋的数量统计,当学生统计完以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周六周日卖出的鸡蛋特别多,联系上生活习惯,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很多时候,只有老师的问题设计巧妙一些,学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篇11:《栽蒜苗》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栽蒜苗》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统计知识的重要步骤,而方法的获得是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学生在形成这样的过程中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本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1格表示多个单位,但在教学中,教师则在导入的阶段,与学生共同讨论观察实验对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这看上去与本课时的目标不是十分的贴切,然后正是这种师生的'讨论,才能逐步使学生懂得数据收集的方法。
当学生开始尝试将收集的数据用条形的形式来反映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格子不够了”。(这是教师事先完全预测到的问题,而故意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契机)学生带着一种疑惑,认为是教师的准备不足。而教师则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如何把握住这种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课时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篇12:数学四年级上《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学习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栽蒜苗一》,由于没有下载到相关课件,在黑板上动手画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教学目标:认识到一方格表示多个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由于没有相关栽蒜苗的实验数据,我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告诉学生相关数据,并让学生填写统计表,然后点名学生到黑板前绘制统计图。这里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一方格表示几厘米比较合适,根据实验数据特点大家一致认为一方格表示2厘米很合适,还有让学生明白横向表示什么,纵向表示什么。然后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我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在绘制完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学生没有说出来,我觉得是学生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感觉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我进行了补充,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来。最后全班学生做了两个习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里得到一些信息,根据统计图填空,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格表示5个或者 100个。
反思:1、板书没有写课题
2、学生能认识到一格表示多个的必要性
3、学生没有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或者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没有说出来。
4、告诉学生蒜苗第15天生长数据时,没有考虑到统计图的纵向格数,导致重新修改数据,如小强的数据18厘米,而一格表示2厘米,纵向需要9格,但纵向只画8格,需要修改18厘米这个数据,否则在己画好的方格内无法画条形统计图。
篇13: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栽蒜苗》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在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展示作品。课开始,我先让四人小组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然后再推荐出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在上台展示时,气氛相当浓厚,每个学生都举着小手表示要上台展示,都认为自己收集的资料比较优秀。这样教学,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作用也非常大。三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就能发现。
学一学:以学生作品为例,观察统计图。以学生收集到的恩施市地区在20xx年一年里各月平均气温的数据为例,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独学中完成。
1、同学们,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
2、哪个月的气温最高?哪个月的气温最低?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什么时候气温下降最快?什么时候气温处于稳定状态?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通过对抗质疑,老师和同学学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优越性,同时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的特点。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所以,出示制作统计图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这样我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动手实践,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街课总体上来讲是成功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而且也能从统计图中有所发现,但是在进一步提升分析数据并进行预测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后面的练习课中加以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篇14: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通过《栽蒜苗》一课的学习,学生再次的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会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提前布置并和学生一起进行栽蒜苗活动并每天测量,学生亲自体验了数据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小组和做学习的优势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制图,组内能互帮互助,得到启发,教师课对画的不规范的、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学生能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我并没有引导学生如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尝试去解决问题。然后选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优点在哪,缺点在哪。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矛盾的过程,增强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体验及认识。
2.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
(1)格子不够用,让学生发现1格可以代表多个格子的知识。
(2)格子够用了,1格代表1厘米还是2厘米,哪种办法更好呢?对比发现,1格最佳的单位量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据除以纵向格子数。
(3)所设计的统计图中,最大的厘米数不能超出最高的蒜苗的高度。
3.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探究画法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画,去思考;在交流画法总结经验时,让学生充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条形统计图形成过程,以及画图时注意事项。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了很多的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操作方式和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磨练自己,不断完善。
篇15:四年级上册数学《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通过《栽蒜苗》一课的学习,学生再次的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会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提前布置并和学生一起进行栽蒜苗活动并每天测量,学生亲自体验了数据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小组和做学习的优势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制图,组内能互帮互助,得到启发,教师课对画的不规范的、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学生能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我并没有引导学生如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尝试去解决问题。然后选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优点在哪,缺点在哪。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矛盾的过程,增强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体验及认识。
2.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
(1)格子不够用,让学生发现1格可以代表多个格子的知识。
(2)格子够用了,1格代表1厘米还是2厘米,哪种办法更好呢?对比发现,1格最佳的单位量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据除以纵向格子数。
(3)所设计的统计图中,最大的厘米数不能超出最高的蒜苗的.高度。
3.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探究画法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画,去思考;在交流画法总结经验时,让学生充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条形统计图形成过程,以及画图时注意事项。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了很多的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操作方式和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磨练自己,不断完善。
篇16: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栽蒜苗》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在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展示作品。课开始,我先让四人小组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然后再推荐出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在上台展示时,气氛相当浓厚,每个学生都举着小手表示要上台展示,都认为自己收集的资料比较优秀。这样教学,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作用也非常大。三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就能发现。
学一学:以学生作品为例,观察统计图。以学生收集到的恩施市地区在一年里各月平均气温的数据为例,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独学中完成。
1、同学们,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
2、哪个月的气温最高?哪个月的气温最低?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什么时候气温下降最快?什么时候气温处于稳定状态?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通过对抗质疑,老师和同学学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优越性,同时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的特点。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所以,出示制作统计图题目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这样我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动手实践,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街课总体上来讲是成功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而且也能从统计图中有所发现,但是在进一步提升分析数据并进行预测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后面的练习课中加以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篇17: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20页例3,21页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优化写法,正确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200000000=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1000000000=()亿530500000000=()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1034500000≈()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自主设计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改写
整亿数的改写: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篇18: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利用教具出示一个整万的数:如70000000)谁来读看看大家一起读下这个数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呢?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70000060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2、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3、现在,老师在这个数后面再加上2个0,大家看看这个数现在读作什么? 7000000000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xx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当然,肯定有同学在想,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啊?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自己去查下资料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2、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100 4000 20xx,4003 0500 0000两个数
那这两个数有分别读作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再跟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先从哪一级开始读?有0时,该怎么读?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3、学生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师引导补充。
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把亿以上数的读法总结一下。(ppt)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那我们就来用一用。下面有四个数,老师要看看谁是学习小能手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好,现在大家一起吧这4个数读一遍,1.2组读左边这列,3.4组读右边这列,看看那边读的又准确又响亮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位顺序表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篇19: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篇20: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角的认识》,第17页“想想做做”。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点击大屏幕,出现一辆大巴车,车灯发射出灯光,路上有斑马线、实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一、请你来当啄木鸟医生,帮果树治治病。
1.直线比射线长。 ( )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 )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 )
4. 一条直线长5米。 ( )
二、摘苹果。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都是( ),而线段的长度是( )。
①、有限的 ②、无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2、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线段是
( )的一部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
①、线段 ②、直线 ③、射线
(让学生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这样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共2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05-06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2023-10-02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5-07
课题的心得体会2022-09-10
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作文2023-01-17
三上第八单元作文范文2023-08-27
四年级北师版数学下册教案设计2022-05-06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024-05-05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知识点2022-07-18
树的随笔作文1200字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