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4-02-02 07:32:1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精选15篇)由网友“绿色的倾听”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篇1:《〈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1、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2、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4、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5、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6、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7、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注释】

(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8、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篇2:《红楼梦》选读教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红楼梦》选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钗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强奸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 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篇3:《项羽之死》教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年级:高一                 课题:《项羽之死》

撰稿人:张平               时间:12月17日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生字注音

垓(   )     骓(  )     麾(    )   能属(    )者

田父(    )   绐(   )   刈(   )

二、多音字

度      靡      创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四、研习第一部分

1、重点字词解释

壁  则  幸   为   拔   盖    若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有美人名虞

3、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2)、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3)、左右皆泣

4、固定句式

骓不逝兮可奈何

5、学生诵读该段。

(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说明项羽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和侧面描写 “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第二学时

一、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积累

直   南   走   父   绐   败北     卒   决死

2、归纳一词多义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若属皆且为所虏指同一类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归属;隶属。

(5)亡国破家相随属   继续;连接

(6)屈平属草稿未定衡少善属文。编辑;撰写

(7)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托付;委托

3、文言句式

然今卒困于此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4、诵读该段

(1)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    被困东城

(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

(3)、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4)、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5)、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骁勇善战,临危不惧

(6)、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二、研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积累

以为    向   期   靡   为  会   辟易    伏

2、古今异义

山东

3、诵读该段

(1)、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2)、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3)、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三、研习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亦足王也    独   兵     被    顾   德

2、一词多义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我何渡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3、固定句式

无以渡

我何渡为!

4、诵读第四段。

(1)、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2)、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3)、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第三学时

一、小结项羽在本文中的形象

二、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主卷土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三、拓展延伸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篇4:高尔基名言 备课资料(高二选修)

高尔基名言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1.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2.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4.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5.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6.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就是“愚蠢”。

7.理智要比心灵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8.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9.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10.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11.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1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13.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和那一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伟的事业的人手携手地去工作吧。在生活中,堆积了许多美好的、实际的工作,这些工作会使我们的土地富饶,会把人从偏颇、成见和迷信的可耻的俘虏中解放出来。

14.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候,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

15.孩子们,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16.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17.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

18.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候,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

1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2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1.当上帝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22.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23.生活中最大大的享受,最高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为人们所需要的,使人们感到亲切的。

24在一个人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时,他的头脑会很像样的膨胀起来,忘乎所以,妄自尊大。

25.每个人都希望真理站在他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站到真理的那一边。

26.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27.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阶梯,真理都是从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

28.凡是坚信自己,并且坚信自己的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人,一定会跨过一切障碍。

29.人必须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远不熄地燃烧着火光。

30.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31.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

32.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没有止境的。

33.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34.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35.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灿烂夺目。

36.志在顶峰的人,决不会因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

37.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38.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39.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40.最爱发牢骚的人就是没有能力反抗,不会或不愿工作的.人。

41.天才出于勤奋。

42.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43.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44.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45.华丽的装饰,精美的食品,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首先追求的是思想上的充实和丰富。这一点,是任何珍贵的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46.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47.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

48.世上再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幻梦的时刻,它都是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49.时间是最公开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50.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51.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

52.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

53.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的自我完善。

54.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55.要是人没有了恐惧心就一切全完了!一切全毁了!一切全垮了!据说,世界就是靠人们的恐惧心来维持的啊!

56.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谋幸福。

57.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

58.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

59.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

60.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应该有止境。

61.一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62.一个人占用任何一件东西,都是用他自己作代价换来的!譬如用他的智慧,他的气力,有时候甚至用他的生命。

63.不用管别人怎么议论,谁都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64.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不同的东西汇集在他的周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65.一个人应该不矢自己的本色地才对。您是一个所谓叙事诗般的人物,抒情诗对于您是不适合的。

66.如果你不认得路,又如何替别人引路呢?

67.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68.人们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

69.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70.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和燃烧。胆小如鼠、贪得无厌之徒选择前者;见义勇为、慷慨无私之士选择后者。

71.对于生活,必须有一贯的、巨大的、使它变得有生气的行动。

72.所有的人毫无例外都是为了美好的将来活着,所以一定要尊重每个人。

73.在这个一切都基于竞争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没有童话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的。

74.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75.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

76.谁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谁希望的越少,他的自由就越多。

77.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力量。

78.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79.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80.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

81.“给”永远比“拿”愉快。

赵琪彬

篇5:麻叶洞天(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麻叶洞天(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一、作者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

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麻叶洞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游麻叶洞”一文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只是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则是他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二、分组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基础知识

.注音:

布幄 wò 东瞰kàn裂隙xì夹峙 zhì关隘 ài荷锄 hè接踵 zhǒng石坳 ào

横亘 gèn攀跻 jī 摄服 shè上穹 qióng镂雕 lòu所赍火炬 jī矫首 jiǎo

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即麻叶洞也    判断句

②此i中第一奇也   判断句

③童子之牧者         定语后置句

④行人之负载者      定语后置句

⑤今何以枯洞也      宾语前置句

⑥何以致之          宾语前置句

⑦非有法术,不能摄服 ( 之)省略句

⑧予以为大师    ( 你 )     省略句

2、 质疑

三、问题探讨

1.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由写景转为叙事,记了极有趣的一件事.

第三段:按照行程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

第四段:继续写行程,描摹洞内景物.

第五段:写出洞后的所见所感.

2.文中两次关于当地土人的记叙,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反映了徐霞客哪些可贵的品质?

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从行文上而言,写景中插入这样的叙事,一方面使得行文富有波澜,另一方面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前后也构成了一定的照应关系,这也使得本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独具匠心.

从内容上而言,这也与作者无所畏惧的探险行为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献身科学的无畏精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迷信思想在当地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这种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是用”重资”都不能改变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徐霞客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畏精神.他对于破除迷信敢于现身说法,这也体现出一个大无畏的无神论者的高大形象.

四、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的景观,逐一描写。最后写出来的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详写上山游洞的经过,其中关隘、景物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游洞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详写出洞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洞里的裂缝、石头的'形状等,写到每个景点,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课文翻译:

麻叶洞天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这就)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它的)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

石缝中折转几个梯度下去。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都具有灵性。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只是夹着一条石缝了,不能容纳下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脏。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现在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从重重叠叠的石台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往东下一个阶梯,又是湿润的地面,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

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则)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在这一点上)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篇6:先秦诸子选读 备课资料(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张继勇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莒父(    )    ②r(    )    ③(    )

答案  ①jǔ fǔ ② ní ③yuè

【解释实词】

①更也,人皆仰之: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  ①“更”,改变,改正;“仰”,抬头而望  ②责备,要求  ③可以,能够

【通假举要】

①由,诲女知之乎:

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答案  ①“女”通“汝”,你  ②“知”通“智”,聪明、明智  ③“食”通“蚀”,亏损

【一词多义】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愿枉车骑过之

裘马过世家焉

答案  动词,走过,经过/副词,过于/名词,过失,过错/动词,犯有过错/动词,责备/动词,拜访,探望/动词,超过。

【词类活用】

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④小人之过也必文:

答案 ①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使动用法,使……充足  ④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

【古今异义】

①是知也

古义:

今义:

②足食,足兵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②古义:兵器,武器装备。今义:军人,军队。

【文言句式】

(1)是知也。

(2)其何以行之哉?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介宾短语后置句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手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置身处世。

【重要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赏析:这是一句妇孺皆知、人们耳熟能详的充满着古老智慧的格言。长期以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要以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实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教育哲学的精神,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教育哲学体用二源、明体达用的精神传统。

2.小人之过也必文。

赏析:“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文”是掩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

【艺术特色】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选文第9则,以大车无辊、小车无轨为喻,形象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选文第11则,以松柏为喻,形象阐明了人必须坚守自己的本性节操,经受种种考验的道理。选文第12则,以流水为喻,形象阐明了光阴易逝,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道理。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r、小车没有,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发散迁移 ※思考※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1、孔子观念中的“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2.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变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C.人能弘道             弘:扩大

D.足食,足兵           兵:士兵

答案:D

解析:D项“兵”,武器装备。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答案:C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通“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C.则远怨矣

D.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答案:A

解析:B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使动用法。

4.名句默写

(1)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人能弘道,             。

(3)                   ,则远怨矣。

(4)人而无信,               。

(5)岁寒,                           。

答案:(1)知之为知之  (2)非道弘人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不知其可也  (5)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答案: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答案: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答案: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答案: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2-5题。

(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①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②中。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G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 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s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③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后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 “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节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文:儒家之所谓道。②帷:细葛布做的帷幕。③颡:音sǎng,头额。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侵犯

B.吾乡为弗见        乡:通“向”,一向,从前

C.蒲人止孔子        止:使……停止,阻止

D.要盟也,神不听    要:命令

答案:D

解析:要:要挟(的)、挟制(的)、被迫(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为鲁之阳虎

天之将丧斯文也

B.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C.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G然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D. 文不在兹乎

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

答案:B

解析:者:……的人,代词。A项,之: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C项,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可是,但是,转折连词。D项,乎:吗,疑问语气词;相当于“于”,到,介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匡人止孔子,与蒲人止孔子,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匡人把孔子误认为仇人阳虎了;后者是因为蒲人背叛了卫国,因而不想让孔子到卫国去。

B.孔子被拘五天,颜渊才来到孔子身边,孔子非常恼火,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回嘴说“子在,回何敢死!”,实有负孔子的一番教导。

C.“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二句,都充分表现了孔子在生死关头对自己道高德崇的自信以及身负传承文化的高度责任感。

D.从卫灵公知孔子去而复来,非常高兴以至“郊迎”来看,卫灵公对孔子是尊重的;但是在“伐蒲”一事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卫灵公也并不能真的任用孔子为政。

答案:B

解析:颜渊晚到五天,孔子在极危及状态下见到颜渊,如释重负,表达的是对颜渊生命的担心;颜渊对答,表现的是对老师的敬意,即老师在一天,弟子侍奉一天,焉敢死去逃避责任。这是孔门师徒情谊深厚的表现之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译文:

答案:(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或“不重要的”)。但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是真的,那是真的啊!

(2)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译文:

答案: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带着自己的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3)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译文:

答案: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 双方条件谈好(或达成协议),就让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

参考译文

(孔子)正打算到陈国去,经过匡(在今河北长桓县西南)城,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用鞭子指着一处说:“从前我进这个城,就是由那个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当年和阳虎同行的颜刻出现,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因为阳虎曾经欺虐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住孔子。孔子的模样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有五天。慌乱中颜 渊失散了,稍后才来会合,孔子见了说:“我以为你乱中遇难了!”颜渊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敢轻易就死呢!”匡人围捕孔子围得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就说:“文王虽已死了,文化道统并没有丧失,现在不都在我们身上吗?上天如果要绝灭这个文化道统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能够认知并负起传承的责任。天意既然是不绝灭这个文化道统,那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于是孔子派了一个随行弟子到卫宁武子那里做家臣,然后才得脱险离开。

从匡出来就到了蒲,过了一个多月,又回到卫国,寄住在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名叫南子的,派了人去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只要有意和我们国君攀交情的,必定会来见我们夫人;我们夫人愿意见你。”孔子托言推辞告罪一番,最后还是不得已去见了。会见时,夫人站在葛细布做帷幕里面,孔子进了门,向北跪拜行礼,夫人在帷幕里面回拜答礼,身上的佩玉首饰触发清脆的响声。事后孔子说:“我一向是不想去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就很严正地申明道:“我要不是因存着得君行道的一点希望才不得已去回见她的话,天一定厌弃我!天一定厌弃我!”过了个把月,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了一辆车,宫官雍渠陪侍在右,出了宫门,要孔子坐第二部车子跟着,就大摇大摆的从市上走过。孔子感慨地说:“我还没见过爱慕德行像爱慕美色一般热切的人。”于是对这里的 一切感到厌恶失望,就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这一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一天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s想要加害孔子,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催促说:“我们行动该快一点!”孔子说:“上天既然赋了道德使命给我,桓s他又能把我怎样!”

孔子来到郑国,却和弟子彼此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状貌如何,那是不 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

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才德好,又英勇;他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的地方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的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于是就跟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双方条件谈好,就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子贡说:“约定好的条件可以不遵守吗?”孔子说:“在胁迫下讨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很高兴,亲自出城来迎接。问道:“蒲可以讨伐吗?”孔子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能去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卫国 防备晋、楚的.前哨据点,我们自己发兵去打,如果蒲人干脆投靠敌方,或敌方趁机来袭,那后果不是很不好吗?”孔子说:“蒲邑的百姓,男的都效忠卫国,有拼死的决心;妇女们也有保卫这块西河地方的愿望。所以我们所要讨伐的,只是领头叛乱的四五个人罢了。”灵公说:“很好。”然而却不去伐蒲。卫灵公年纪老了,政务废弛,也不用孔子。孔子很感叹地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掌理国政,一年就可以有个样子,三年便有具体成效了。”孔子只好离开了。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话题:诚信

角度分析:诚,真心;信,诚实,不欺骗。诚信指真诚或真诚之心。②外延:在社会,诚信交往,讲信用……在学校,对同学诚实,对老师诚实,对自己诚实,学习诚实(读、记、写、练诚实),考试诚实,公益劳动诚实,锻炼诚实,比赛诚实……在家里,对父母诚实,做家务诚实,对邻居诚实等等。

【写作示例】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

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角度二

真正的谦卑

角度分析:我们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有的人往往把他所拥有的看得很大。其实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和整体比起来都是极渺小的,不值得夸耀,一生中,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特别注意话题中的“真正的”三字。

【写作示例】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孔子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应该积极地做事,而毋须在言谈上过于夸耀。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要求人们埋头苦干不吭一声,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君子的谦卑,是恢宏气度的自然流露,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的从容。他们的谦卑,不是木讷,而是明智,懂得做事的价值。

“我不知道。”

这是丁肇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大学生提问的回答。作为一个专家、一个权威,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声望、地位对“物理学未来”这个深刻的问题不假思索地妄下结论。这与对生活中的一知半解却喜欢大放阙词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事业有成的大科学家的谦卑,他们的谦卑,是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品格,这种谦卑本身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成为大家。

张继勇

篇7:四面楚歌是什么歌?-----《项羽本纪》备课资料 (高二选修)

四面楚歌是什么歌?-----《项羽本纪》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选修)

当年汉军抵楚营外,楚歌四起,使楚军众人以为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从而军心紊乱,助汉军分尸项羽,其歌云: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 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另一版本为: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家有余田兮谁裹蒿粮》魂魄悠悠兮往之所以,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我歌岂诞兮天谴告汝,汝知其命兮勿为渺茫。  流传至今的只有歌词了,这首歌的.调子已经失传。

四面楚歌的原始出处为《史记项羽本纪》,出自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垓下之战。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当时楚军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屡战屡败,兵疲食尽。韩信便命汉军士兵夜夜唱楚歌,致使楚军士兵思乡厌战,军心瓦解,最后导致项羽兵败自刎。

由此可知,要弄清楚歌是什么地方的歌,只要弄清楚垓下之战中项羽主力部队中士兵的籍贯也就清楚了。项羽祖籍江苏,他手下最精锐的八千江东弟子是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所收。因此,能引起楚军军心紊乱的楚歌并非两湖民歌,而应是长江、淮河下游地区的民歌。

孙延喜

篇8: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F《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附解: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西--(明)吴承恩《西游记》;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明)施耐庵《水浒传》;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红--(清)曹雪芹《红楼梦》;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篇9:李凭箜篌引(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

【赏析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 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 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 ,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赏析三】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听李凭演奏箜篌曲后所写下的感想,是一首表现音乐美的诗。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竖箜篌可能是古代埃及和希腊竖琴的前身,东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李凭弹的就是二十三弦的竖箜篌。所谓“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或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或“序奏”。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唐代弹奏箜篌的高手,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李供奉”的宫廷乐师李凭,与李贺同时的一些诗人如杨巨源(曾写《听李凭谈箜篌二首》)、顾况(曾写《李供奉谈箜篌歌》)都曾赞美过他的高超技艺,但只有李贺这首诗写得最为出色,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以诗喻乐的又一绝唱!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杰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就是其中最卓绝的篇章。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评价是不错的,唯“摹写”一词有待辨析:用它来评白居易和韩愈的上述两首诗,大体上是可以的,因为他们都是对音乐形象作现实主义的描摹和比拟,例如白居易写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切切嘈嘈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低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再如韩愈把琴声比做“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在表现手法上也与白居易的相类,都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和物象来比拟乐声的。这些诗句的确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句。

但是,用这种手法来表现音乐时,也难免其局限因为就音乐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它不是以具体地“摹写”生活为其特长,而是以一定的声音的有规律的运动(节奏、旋律、和声、高低、快慢、强弱)来比拟(而不是“摹写”)人的情感为特征的。因此,用语言(诗或散文)对音乐加以描绘时,对其加以具体的摹写和比拟,是一种通常的办法,然而它毕竟不象浪漫主义那样可以通过更加奇特的想象和幻想式的比拟来抒发更为强烈、微妙而色层又极为丰富的心情。

李贺的这首诗主要就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历来的注家和评论者,一般都指出了李贺在这首诗中善于活用、暗用神话典故,并着重从音乐效果上表现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固然不错;但似乎还没有注意到:李贺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己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烂的交响音画!阳刚阴柔的美学范畴,在这里似乎都不足以范围它的特色。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人们只要一步入这瑰奇的交响音画的境界,就不能不在这从未领略过的神奇美面前发出惊赞!你听,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国内第一流的箜篌演奏家正在表演他的绝技,从那箜篌弦上流出的乐音,就象令人欣慰的空谷佳音,是如此的美妙动人。更奇妙的是,这乐曲的嘹亮音色,仿佛才从长安城中飞向了空山峡谷,又一下子从这山谷中飞上了高高的天空,结果竟使那飞动的秋云也凝而不流、颓然下顾,驻足聆听,这真真是“响遏行云”啊!这里的“响”,主要指音乐的魅力。你听,这奇妙的乐曲忽而又变得低沉,凄惋了,它那如泣如诉的声调,竟使原来舜的两个妃子、后来成为湘江女神的娥皇、女英也被这悲怆的乐声感动得泣啜不已!或许,这凄楚动人的旋律,本来就是“江娥”在秋夜寒空中的哀怜吧?那静绿的九嶷山,不知又要洒满她们多少深情的泪花?那早已斑斑点点的湘妃竹,因了这如泣如诉的音乐,因了这不断洒下的斑斑血泪,也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采吧?然而,究竟是那哀吟低诉的箜篌引起了江娥的哭声呢,还是这乐曲就象她们的悲泣,就象这两位女神滴落在斑竹上的贞洁晶莹的泪珠?或者竟是李凭在为湘娥的吟哦伴奏?……这一切,我们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和李贺这位以想象奇特著称的诗人一起去遨游这交响音画的神奇境界!面对这美妙神奇的音乐,就连那传说中特别擅长于鼓瑟的“素女”也自叹弗如,连连发出悲愁的叹息。

《李凭箜篌引》一开篇就写出了音乐的神奇美;然而,神奇美却并不等于一味的神奇。如果艺术作品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和人的感情极少联系,那么这种神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贺虽然是一位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两脚仍踏在现实的土地上,并且是懂得艺术上虚实显隐的辩证关系的。以这首诗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开头四句是一段,其中虽然交待了事由、时间和地点,但并非纯粹实写,而是有实有虚,并且重点在虚,即通过奇特的幻想写出了乐曲的动天地泣鬼神的惊人景象;接下来四句可以看作这首诗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如果以诗的感情节奏来划分,第二个大段应到“石破天惊”句为止),它侧重于实写,但仍是虚实结合。从“昆山玉碎凤凰叫”开始,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物象和气氛来比喻那乐曲的美妙,即从听觉上、视觉上、嗅觉上乃至触觉上来描写和比拟那变化多端、丰富多采而又难以言状的音乐。“玉碎”用以比拟乐声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则更进一层,于清脆之外更显得清亮、高雅。人们未必都有机会听过玉碎时的音响,更不可能听到凤凰的叫声;然而,人们在大自然中和日常生活中却可能有过类似的经验。这些潜伏在我们大脑深处的听觉表象,由诗句引发而顿时活跃起来,它们似乎就是从李凭所弹奏的箜篌曲中流出的美妙旋律……。如果说,这一句主要从声音上来作摹拟,即以声喻乐,那么下一句“芙蓉泣露香兰笑”则进一步从物象上和情感上来作比拟。那曲尽其妙的箜篌声,其凄惋动人,有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中又仿佛响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这些花花草草是这样多情,有如嫣然含笑的少女。在这里,香草美人既合而为一,又恍忽交错,有如电影中一个个迭印的画面,又象由万花筒中幻化开来的一幅幅奇异景象,一个接着一个地从那乐曲声中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为这首交响音画增添了如此美丽的色调,把本来只能提供微弱视觉形象的音乐变得这般绚丽多姿!并且,诗人在这里不仅把听觉形象变成了视觉形象,同时又在这听觉和视觉形象中给了我们以嗅觉和温度的感触;在那神奇的音乐声中,不仅有一缕幽香溢出,更使气温也s上升,以致清秋寒夜中长安城(城中有十二个城门)的“冷光”也为之消融!--“十二门前融冷光”,这句诗很好地概括了乐曲在这时所造成的热烈气氛,使我们觉得周围真仿佛洋溢着一股春天般的暖意!作者在通过语言来再现音乐的奇妙效果时很注意艺术“通感”的运用,使音响、色彩、芬芳与优美的情态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从听觉而及于视觉、嗅觉以至于温觉和运动觉……并且使多种感觉互相交通,这样就造成了一幅五音缭绕、色彩斑烂、情态生动的交响音画,给人一种“百感交集”的特殊审美效果!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够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可能正是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象飞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伟力是何等的强大啊!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这样神奇,达到了这样“异想天开”的地步,真可以说是“笔补造化天无功”了!在这样奇特的想象面前,我们能不发出由衷的惊赞么?诗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登峰造极,难以为继了,谁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又把我们从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泽之中,“梦入神山教神妪”--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传授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竟情不自禁地合着乐曲的节拍跳起舞来;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也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许,这本来就是从李凭那支单纯的弦乐器中幻化出来的一幅水光波影,龙腾鱼跃的图画吧?或许,这一切也并非纯粹的神话和幻想;现代科学不是已经证实了吗?优美和谐的轻音乐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鸡多下蛋,西红柿多结果,连那俏皮的海豚,有时也会在音乐声中不停地跳跃嬉戏……然而,正当我们神往于这美丽的遐想,这音乐与人和大自然关系的无穷奥妙,想要在这里流连一下之时,诗人突然又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想象不到的世界。这神妙无穷、无远弗届的音乐,忽然又从深山大泽中一跃而起,直上兰天,带着我们一起飞向了那皎洁如琼楼玉宇般的月宫神殿,让我们看到了在月中伐桂的吴刚(即“吴质”),居然也被这奇异的音乐弄得如醉如痴了!--在“吴质不眠依桂树”这个罕见的奇句中,诗人那非凡的想象真是愈飞愈高,愈高愈险,愈险愈奇!你看,这神奇的音乐竟使吴刚也中断了他那永不休止的劳作,甘冒遭受天廷的严厉惩罚,索兴扔下了手中的斧头,靠在那棵巨大的桂树上出神地欣赏起来了!这时夜色已经深沉,寒雾从月空降下,那萧瑟的金风又把这寒雾斜吹进树荫之中,淋湿了吴刚的衣襟,淋湿了干燥的月面,整个月宫都披上了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然而,这位神仙中的苦役犯在这时早已忘掉了周围世界的一切,忘掉了疲劳,忘掉了睡眠,也忘掉了天界对他的不公正的待遇,完全浸沉到李凭那美妙神奇的乐曲声中去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活用典故而又自铸伟辞。李贺在这首诗中用典时不仅十分灵活,而且更把它们几乎不见痕迹地熔铸在自己独造的奇峭词句和形象之中。本来,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神话传说,诸如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或师旷鼓琴“大雨随之”等等,但这些神话传说都显得比较原始而简略,主要是从效果上来夸张音乐的神奇,往往缺少生动具体的形象;李贺则根据众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匠心独运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诗人以这种手法,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类似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幻觉”的真实之中,其实这也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视的艺术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类似康德所说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得以和谐合作与自由运动的快感。你看,诗人写李凭弹奏的乐曲,不论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论是凤凰叫,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舞鱼龙,逗秋雨,吴质不眠等等,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说,无不具有双重的或多重的含义,并不只是单纯从效果上来表现音乐。清人王琦就因为不太懂得这种“似景似情,似虚似实”、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把这首诗的几乎每句都当成了“显然明白之辞”,他自然就难以把握这首浪漫主义音乐诗的美学特征了。

篇10:喷薄的酒意多变的句式(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喷薄的酒意多变的句式(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课文片断】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欣赏借鉴】

1、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对偶的作用在于有音乐美,表意比较凝炼,便于酣畅淋漓地抒情。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句子篇幅、字句较长,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是李白学习楚辞体的结晶。想象丰富、句式灵活、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的特点使得楚辞体更适宜于委婉地抒写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由于屈原的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与李白极其相似,所以屈原的人品和文品都是李白所效仿的。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有律诗流水对的味道,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也如喷薄而出的一股酒意,势不可挡,不吐不快。

4、诗歌的片断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不仅仅是因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歌行体的诗歌,主要是因为杂言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这正是李白在许多诗歌中用乐府旧题的缘故。

总的来说,李白一生常常与酒为伴。人们常说某某人的文章是泣血而成,而我们要说李白的诗歌是用浓浓的酒意喷薄而成的。本诗虽不是作者喝酒而后写成的,但却是作者把酒意的思绪和如酒水般流畅的文笔相合而成的以浇胸中块垒的扛鼎之作,是作者品评自己四十余年所酿造的人生之酒后喷薄的之作。所以,如何酝酿自己心中的酒意是首要的,而选择何种句式和手法将其喷薄而出是次一步的。高考考场的写作,也无不如此,没有良好生活和阅读的积淀,就没有深刻的构思,即便有多变的句式和优美的词语,那也只是外表光鲜而内在腐烂的隔年桔子而已。

【精彩实例】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

巨东涛

篇11:《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参考答案:

李泽厚--主要观点:从三人的语言中概括各人的性格特点。

侧重点:从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与探究】

一.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示例:孔子的一生是学习追求、不断进步的一生。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人生追求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非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也,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具有“智仁勇”的三种君子美德,“乐以忘忧”是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他鄙弃不义的富贵,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通过学习、磨砺、修炼而成为贤人的,他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追求的真是的人。

【附】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天之未丧斯文也

8、【原文】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

本章为时人对孔子所担当的文化责任的评价。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程石泉】仪封人赞孔子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益见世道之陵替,虽僻处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聋发聩,而孔子实亦以此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第十七》)

【记】

封人和孔子谈了是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会面结束后,封人如此大赞孔子,可见谈得很投机。是孔子的抱负打动了封人,还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无法知晓,也不需知晓。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得之言外,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即“事势必然而事迹未毕露,事态已熟而事变未发生”。也像是一种侧面烘托,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此外,弟子恐怕对老师也不够信任,孔子真够孤独的。先行者不可能随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难免,否则,孔子就不会感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传道即保存、传递“先王之道”为己任,即今天所说的文化使命感、历史责任感。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记】

“文不在兹乎”:文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记。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仪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丧失这个文化传统,那么匡人对我也无可奈何。孔子临危时,常发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极为自信,认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谦,认为自己能明晓此道,并不是自己由于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样具有这样责任感的有司马迁、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

本章通过隐者对孔子的批评,衬托出孔子济世安民的执著及进取的可贵。

歌词意思是说事不可为,政治危险,还是退隐,不必为此栖栖皇皇,四处奔走了。可见道家早于孔子,早有隐者了。

【附】《庄子人世间》:“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里借接舆唱出乱世景象,“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重税与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于刑是福。“祸重于地”“殆乎,殆乎”,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压与危难。“迷阳迷阳”(荆棘遍地),“无伤吾行”,“无伤吾足”,处世之艰,当慎重留意。

【记】

接舆,其超尘脱俗世人难以达到,他所讥讽孔子的原因,不是说孔子徒慕虚荣,爱好荣华富贵,只是因世事不可为,而使车马劳顿,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不可为之时,自己有不忍断绝的感情,有不可逃脱的道义。孔子虽然与接舆旨趣不投,但仍真诚地对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来广大自己的心志,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种流露。

11.【原文】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i(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以:与。 易:改变。

(6)辟:同“避”。

(7)i: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记】

长沮对子路问津不肯回答,还讥笑孔子应该是知津之人。桀溺责备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谓“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语和脸色,暗示孔子是择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这类诸侯大夫,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借以避世。

孔子说不可与鸟兽同群是因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长沮、桀溺谋偷生于乱世,而孔子则谋行道于乱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为,所以不非议隐者之行。但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谓一旦天下有道则无庸栖栖皇皇,转于道路,也可跟从这个隐者而隐。

“怃然”二字是怅然若失的样子,所蕴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许隐者的话触动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万千感慨了,引动了内心的无限的辛酸,可见孔子内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这也显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解】

这是孟子对自己承担的历史文化责任的表白。

这一段话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不错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了引用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孟子话说天下大势,实际上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 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没有“王者”,“名世者”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而孟子分明觉得自己就正应该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许惆怅。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说“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过来又自我安慰说,如果老天还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吾何为不豫哉?”与其说是对学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说是自我解嘲更准确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有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的味道。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孟子的表达是有愤激情绪的,因此也成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时的靶子之一,认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极点。要说狂妄,伟大的人物从内心来说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如果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以定罪,那孟子当然也就难辞其咎了,因为他毕竟说过那样一句话啊!

【记】孟子所说的“此一时”,是指教书时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原则和恒常的道理;而“彼一时”,则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与个人能否得君行道。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孟一脉相承,多为天下不平治而深感忧虑,他们既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国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平治归之于“天命”。

13、离娄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译】孟子说:“君子的影响,过了五代后便衰竭了;小人的影响,过了五代后也衰竭了。我没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里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

【解】这句话既表明了孟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表明了他自觉继承孔子思想的强烈意识。

【记】三十年为一世。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从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这是将绝未绝的时候,孟子继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显。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14、万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3)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④于我侧,尔焉能浼⑤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 鄙夫(6)宽,薄夫(7)敦。孔子之去齐,接淅(8)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 国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声而玉振之(10)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 譬力也。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菲尔力也。”

【注】

①横:暴。②顽:贪婪。③遗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个字意思相近,同义复用,都是赤身露体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狭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则。以下几句同。(10)金声:指钋n(b6)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韵。古代奏乐,先以n钟起音,结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 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 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n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n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有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说明孟子对圣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为例,分别代表圣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时者”,并且以孔子为集大成,“时者”为何特别困难,因为一方面有始有终,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圣德,使生命犹如一首完美的乐章。

【记】

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

显然,孟子给了孔子以最高赞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的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论语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 耻于侍奉坏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水平。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 “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 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天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达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这样一说,圣人也就与我们有接近的地方了,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德才兼备”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精神方面的追求总还是可以的吧

追忆

篇12:《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备课资料(高二选修)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方山子:即陈V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贵公子出身,终生不仕,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两人过从甚密。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朱家、郭解:西汉游侠,事详《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闾里:乡里。

方山子,光、黄  间    隐人也。少  时 慕  朱家、郭解为人, 闾里之侠     皆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遇,得志,见赏。

宗  之。 稍壮,     折  节     读书,  欲以此     驰骋当世,   然终   不遇。

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遁,隐去。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 庵,小草屋。

晚  乃遁  于光、黄  间,      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

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

毁:撤除,废除。

车马, 毁         冠服, 徒步往来  山中,   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  帽,

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顶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e(ehú,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     谓:称呼。

方屋而   高,    曰:“此岂    古  方山冠      之遗像乎!”  因    谓之方山子。

方顶而且突起,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贬官。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适:恰好,正好。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余谪   居于黄,             过  岐亭,适        见  焉。  曰:“呜呼!  此

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

矍jué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吾  故人  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V啊,   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堵,墙。萧然:空寂的样子。

者。余    告之故,     俯而不答,  仰而  笑。呼  余  宿其家,      环堵萧然,

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里空荡荡的,

既:已经。耸然:吃惊的样子。

而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V其父陈希亮为凤

翔府知州,因而与陈V相识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独  念    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 我在岐山下见

从两骑: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挟二矢:携带这两副弓箭。矢,箭,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从  两  骑,        挟二矢,     游西山。       鹊起于前,     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获。  方山子   怒马独出, 一  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

精悍:精明强干。

用兵    及  古今成败,    自谓  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           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通“现”,显现。山中之人:指隐士。

犹    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

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

右柱叫“阅”。陈希亮是进士出身。“使从事于其间”两句: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使,假使。

然  方山子      世  有勋阀,      当   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   今    已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

显闻。而其  家在洛阳,园  宅  壮  丽,        与公侯    等。      河

是声名显赫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黄河以

河北:指黄河以北。

北  有田,  岁    得      帛千匹, 亦足以    富  乐。             皆弃  不取,

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

独:偏偏。                  此岂无得而然哉: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  来  穷山  中,此岂    无得    而然   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  阳,通“佯”,假装。

余闻  光、黄  间    多  异       人,往往     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

傥见:偶然相见。傥tǎng,侥幸,偶然。

方山子 傥  见之  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张士安

篇13:走近唐诗作文导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走近唐诗作文导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写作指导】

1、主题解读

唐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五万余首唐诗的创作者的阵容庞大。它的题材非常广泛:阶级矛盾、个人抱负和遭遇、人生悲欢离合、秀丽河山均可入诗。在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交相辉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还创造了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唐诗人人都熟悉,但是以“走近唐诗”为主题来写作,是易写而不好写的。主要问题是其写作范围宽泛,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我们可以将“走近唐诗”看成一个大的话题,然后“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只写唐诗这个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

2、基础理论

解读《考试说明》可知,要使作文别具一格,就需要在发展等级下工夫。由于唐诗本身重视描写和抒情,所以,对于“走近唐诗”这个主题的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二“丰富”中的“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之三“有文采”中的“文句有意蕴”比较重要。更关键的是“有创新”的五项要求。解读唐诗的文章向来很多,而只有根据这些要求完成的见解新、构思新、组材手法新的文章才受人欢迎。

3、写作技法

如何落实上述的“三新”?主要是怎样去解读唐诗。如前所言,唐诗虽然范围广、内容多,但可以至少可以从纵横两个角度和多方面寻找线索性的元素去解读。

①融诗化文法

所谓融诗化文,即将诗歌中写景、抒情、言志的意境融化入文章之中,使文章具备诗歌的特点。这样可以减轻许多构思方面的负担。如果只是将一首诗歌化为散文,未免混同为翻译或鉴赏以内的文字。所以,可以将同一或不同诗人的多首风格相近或完全相反的诗歌融入到一篇文章。唐诗可说是写尽了人世间的情、志、景的华丽篇章,因而任何文章都可以融诗化文。如,唐诗中的爱情诗众多,可以将王维的《红豆》、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串联在一起,化为一篇文章。综上,融诗化文法,也可以理解为诗歌串联法。

②人物串联法

人物串联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同一个流派或同一时期被人并称的诗人而言。唐诗的主要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战争诗派、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并称的诗人较多,如“大历十才子”等。

不同流派的但有较相同的思想追求或人生经历或处世风格的也可以串联在一起。如:王维、白居易两位诗人都是前半期积极入世,但是经历过多年宦途浮沉,在人生的后半期都是参禅礼佛、半官半隐。杜甫、白居易等人擅长抓住社会现实来写,可针对唐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做整体解读。

诗歌串联法是以诗歌为纲,不同于此的是人物串联法中也必须讲到诗歌,只不过是以人物为纲。如:

走进唐诗,走进初唐“四杰”,与王杨卢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理解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诚挚,“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羁旅思愁;懂得了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高歌;知晓了卢照邻“寂寂寥廖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那份凛然气节;感受到了才高位卑的骆宾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怆,“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万千感慨。

--《走进唐诗》(创新作文网)

③意象串联法

在唐诗中,日、月、星、辰、水、风、霜、雨、雪、兰、梅、竹、菊、舟、钟、酒这些自然景观往往会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意象的首选。以其中某一个意象为线索,就其动与静、实与虚、颜、大小等等角度有机地将诗歌串联在一起,成就文致兼美的文章,也无不可。以意象蕴涵的感情来串联也是一种方法。例如,诗人流沙河的名诗《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学生优秀范文《唐诗如酒》就是这类串联方法的范本。

④理趣探究法

唐诗重“情”,重视寄托“情”的意象,但这并不是说唐诗不重“理”,只是“情”主而“理”次而已,寓“理”于“情”中乃唐代说理诗的美学境界的极致。唐代说理诗一如王维式的谈禅说理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再如一些表现对生活、事理的体察的诗歌,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08年湖南高考作文试题所考查的韩愈《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属此类。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作文已经将有理趣的唐诗作为突破用作诗歌鉴赏和作文的考查。

【学生作文】

(一)追忆杜甫

我想人们已经无法回到那个年代,只是能从这若有若无的遗迹和那似雾如梦的情节中凭吊心中那个仅有的依稀轮廓的朝代背影。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你满眼的哀伤和落寞,对世事的失望。国家一度空前繁荣,王朝经历了开国到乱世,无可奈何已经不重要。只是你每每想到这段历史心便会异样地沉重起来,那种失落和隐痛可以绵延数千年。站在历史的彼岸,透过你的心,透过迷蒙的云烟,我试图回望那远逝年代里的种种纷纷扰扰!

遥想当年,你也曾雄姿英发。望岳时,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你伟岸的身躯和执著的步履总没能走出路途的青草和淋泥。也许你羡慕过清莲,生于盛世,可以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慨叹,可以说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可以讲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阔论。也许你也想酩酊大醉,在乱世之中沉沦!但是,你没有这样,尽管“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边患和内乱一拨接着一拨;尽管离开故园多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而这两种情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你“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远望昭君的故里香溪,遥想到北国荒陲独自向黄昏的青冢,你咏叹“环佩空归月夜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今你只能见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情景,见到这样凄凉的蜀相祠堂。这些都无法动摇你“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宏愿。

幸好你没有酩酊大醉,没有在乱世之中沉沦!否则我们就无法欣赏到象《登岳阳楼》这样的集胸中壮志、眼前胜景、国家大事和起承转合、宏大气势于一体的诗歌,因为它响彻千古,几乎就成了你的绝命诗。

幸好你没有酩酊大醉,否则唐王朝的没落都都无法留住你的笔墨。于是,你成了诗史,见证历史,讲述历史。然后你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你的诗,我了解不一样的唐朝。

一个曾经显赫的朝代已经过去,只留下破旧的残迹。曾经让你伤心的,残破的时代也早已逝去,灰飞湮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的梦想早已实现!

日月交替,风雨轮回。千百年来,穿过历史亘古的风尘,人们的视线始终飞不出你悬挂的那支斗笔和那些沉甸甸的诗行。

千年之后,你依然如故。

简评:文章以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宏愿串联杜甫的名诗名句,表达了独杜甫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作者自己身在校园、立志为国的大志。坦白地讲,这是一篇高一学生的习作,虽经老师的点化和作者对类似优秀文章的参考,但仍然掩饰不了作者对杜诗的欣赏和对老杜的仰慕。

(二)我不是浪漫主义诗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代英豪,终魂归大地,念其才华横溢,浪漫知性,特封其为“诗仙”,望受万人敬仰,流芳百世,钦此。

哎!想我李白一生,桀骜不驯,死后竟得此美名,也该知足了,为什么我的灵魂无法安然离去,为什么大家要说我是浪漫主义诗人?有谁明白,我的不甘,我的理想,我的浪漫之下那份浓的化不开的忧愁。辽阔的大地呀!听听我心里的话吧!

我一生爱酒,有了酒,就有了诗,可喝遍了大江南北,却喝不出懂酒的知音,连杜甫都说我“痛饮狂欢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好朋友尚且如此,何况世间的俗人。但有一人是我唯一的酒朋友,他便是宣城的酿酒师傅纪叟,我曾经在宣城喝着他酿造的美酒,听他诉说酒的甘醇与喝酒的乐趣,我感叹世间竟有如此懂酒的人,懂我的人。可时间带走了他和他的酒。我唯一的酒朋友,他走了,叫我如何不介怀,叫我如何继续浪漫。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我让君王为我调羹,贵妃为我磨墨,内侍为我脱靴,然后豪放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我忘不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得罪了最高统治者,我的仕途注定黯淡无光。我可以浪漫的说我不在乎,可看着日益衰落的朝政,看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想着自己的抱负,我的心中要怎样浪漫呢?我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我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w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才是我的内心,我真正的愁。

我不畏权贵,我也不在乎功名利禄,但我害怕我无法回报的恩情,我在乎灾年里一顿专为我准备的美餐。我曾经寄宿在五松山下荀媪家。寂寞难耐,主人却诚挚的款待我,没有要求回报,她们家中已穷困潦倒,还为我这个陌生人上了最好的饭菜。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面对这样的盛情我该如何报答,我又要怎样浪漫。

大地呀,我的话你明白吗?我的一生,在别人看来是浪漫豪放的,可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有忧愁的时候,有感动的时候。我越是浪漫,也就越多愁善感。请你告诉我的后人们,我不是“仙”,我只是一个爱喝酒,爱感叹的普通人,所以请以后不要叫我浪漫主义诗人,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无法得到安息。

简评:文章别出心裁地立意,主要结合《哭宣城善酿纪叟》《秋浦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诗,以自述的口吻和“我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串联全文,表达了自己对李白及其诗歌在人们惯常认识之外的一些个性认识。当然,文章只是散文,而非学术论文,是不是浪漫主义诗人就留待大家去讨论吧!

(三)仰望杜甫

我是岳阳楼上的一块砖,我记得那是一个暗云浮动的下午,一位白发苍苍,骨瘦如柴的老人艰难的从我身边走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一滴清泪掉落在我身上,我仰望这个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圣。听他道来他的诗史。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我带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志向,带着家人的期待,一路披荆斩棘,凭着不可一世的气概,一往无前,我登上泰山,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京师如何,我的学识才能,怎能不谋个一官半职。可是十年,十年呀,皇上冷落了我十年。十年抹去了多少青春年少,磨去了多少豪言壮志呀!小小的官职我又干了十年呀!”

老人看向远方,那里乌云密布,洞庭湖水低吟着,像个失意的诗人。“我终于有机会回家,看望家人。一路上那惨不忍睹的画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朱门内酒肉多的都臭气熏天了,而路上还有人不断冻死饿死,哎!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灾已使百姓民不聊生,人祸又四起,叛军四处造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是,皇上依然开边意未已,让百姓们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使边庭血流成海。我恨呀,恨自己只是文弱书生,恨自己没能力平息战乱。也恨掌权者无法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

天雨终于落下来了,打在老人身上,打在我身上,洞庭湖在咆哮,像个愤怒的诗人。“我用尽我的力量劝谏皇上,可是他不听劝,还贬了我的官。我深入百姓,他们的惨状让我的心在滴血,老妪哭诉着‘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新婚妻子哭诉着‘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只见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哎,也许这个国家,这个朝廷永远也不懂得什么是仁政。”

雨越下越大,洞庭湖在汹涌,像个诗人的失望。“我愤然辞官,盖起草堂,植树栽花,养鸡养鸭,本想过悠然自在的生活,可是我的草堂却被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时仍是兵荒马乱,我与亲人失去了联络。如今我以船为家,以野菜为食,百病缠身,我死不足惜,可是灾难中的国家,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怎么办,苍天呀,你睁开眼吧!救救苦难的人吧!”

老人的泪如这大雨倾盆而下,天边慢慢放晴了,夕阳出现在眼前,如一块无暇的玉璧,尽情的飘扬在天际。老人抬起头,望着夕阳的余晖,慢慢地闭上了双眼,眼角的泪滴在我的心底。

多少年过去了,老人的泪还一直留在我的心底,每个来到岳阳楼的人,看到老人最后的诗,总会坐下来听我述说诗圣的故事,听那最后一抹夕阳……

简评:文章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纲,串联杜甫的其他名诗,讴歌了诗人的一生及其宏愿--穷也要兼济天下,更把重点刻画了诗人的宏愿无法得以实现之下的痛苦的心路历程。以岳阳楼上的一块砖的口吻展开描写,第一人称的使用也使文章的生动性增色不少。

【素材积累】

1、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孤客听过/伤兵听过

--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2、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06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谈意气》

3、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百度知道人文学科

4、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5、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王俊愉 中学学科网

6、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唐诗如酒》(出自新浪教育)

巨东涛

篇14:《早寒有怀》赏读(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早寒有怀》赏读(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作家素描】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孟浩然的一生经历简单,诗歌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多为山水田园的逸兴和羁旅行役的心情。虽然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但由于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所以其诗往往即景会心、清新幽远,且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

【创作背景】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入世之志。开元十七年作者应进士举不第,后归襄阳并漫游吴越。某年秋天入秋不久,天却相当寒冷。作者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名篇细品】

1、思想感情复杂,层层递进。

首联作者抓住了当时典型性的景物,并点明题目,为颔联的抒情张本。颔联通过“襄水曲”“楚云端”指出家乡与身在之处的空间距离极大,“遥隔”更进一步,表明两地隔绝,音书不通,不能归去;这两句已经委婉地点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颈联运用“对写法”,点明不仅自己思乡,而且想象家人遥望着“天际”的“归帆”,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使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然而,思乡之情并不是本诗的完全内涵。孟浩然进则政治上失意,退而为隐士,但生逢大唐盛世却又甘如此了却一生。只能漫游各地(当时人们追寻名声大震的另一种方法),离乡而又思乡,隐居又欲从政,矛盾集于一身。故末联“迷津欲有问”一句,作者用典故表明隐居与从政在自己内心的冲突;“平海夕漫漫”一句,作者用阴暗的景色,烘托出自己此时此刻迷茫的心情。

2、各种写作手法,交相辉映。

①“兴”的手法  首联作者勾画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的画面,颔联则写家乡与身在之处的距离极远,乡情油然而生。故对于首联,我们可以说是运用了“兴”或是渲染或是烘托的手法。

②对写法  “对写法”的实质就在于:一实一虚,大力想象,以虚衬实。对于颈联,自己思乡是实;家人想望自己是虚;以家人想望自己来衬托自己的乡思。

③以景结情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歌,使得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并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景结情,把思归的乡情和内心的冲突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当然,以上三种手法基本上都属于借景抒情的方式。

【拓展训练】

1、阅读李白的《春思》,指出该诗开头两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纬。

2、(全国卷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3、(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卷15题)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两地春光两地相思,想象与真景结合,烘托感情和夫妻之间的亲切传达出来。

(解析: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3、(1)动静映衬,鲜明对比(2)寓情于景,韵味无穷(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结情”的表达技巧,此题的回答就不完整。)

巨东涛

篇15:苏轼《六国论》文白对译 备课资料(高二选修)

苏轼《六国论》文白对译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        诸侯卿相,皆            争养士自谋。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

其  谋夫  说客、谈天        雕龙、     坚白      同异  之流,    下至

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

击剑            扛鼎,     鸡鸣狗盗之徒, 莫   不  宾    礼。

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

靡    衣        玉    食,       以馆于上者,  不可  胜数。

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

越王勾践有君子     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

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

皆有客  三千人,而田文            招致 任侠   奸人     六万家于薛,

都有宾客三千人;  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

齐  稷下      谈者    亦  千人,   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    皆致

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

客  无数,下  至  秦、汉之间,     张耳、陈余        号     多士,

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  汉更替的时候,张耳 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

宾客厮养                皆  天下  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  田横也有五百士人。

其  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   其余         当      倍官吏 而 半农夫也。

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

此  皆  役  人  以  自养者,    民  何以支  而  国    何以堪   乎?

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子       曰:此    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  犹鸟兽之有

苏子(苏轼)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

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        使各        安其处,

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

则  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 则无   是  道也。 吾考之世    变,

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

知  六国之所以久存,而 秦  之所以速亡者, 盖   出于此,不可不

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 和秦朝的所以速亡,   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

察也。

注意。

夫智、 勇、   辩、   力,此四者    皆   天民 之秀杰也,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

类不能      恶衣食    以  养  人,  皆    役  人  以    自养也。

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

故  先    王   分天下之富贵             与此四者  共  之。

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    靖 矣。四者  虽       异,     先    王    因

这种人不失业,  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

俗    设  法,      使    出于一:           三代以上 出于学,

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

战国至秦  出于客,        汉以后      出于郡县,      魏晋以来出于

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

九品中正,             隋、 唐至  今         出于科举。    虽不尽

“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  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

然,    取其多者论之。

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之君   虐用其民,      不减    始皇  二世,然  当是时百姓 无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  时百姓并没

一        叛者;   以   凡  民之    秀 杰     者, 多      以  客

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

养之,  不  失   职也。    其  力  耕以奉上,      皆     椎鲁   无

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

能为  者,虽  欲怨叛, 而  莫   为之先,     此其  所以      少

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 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

安  而不即  亡也。

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始皇  初  欲逐  客,      用   李斯之言  而 止;     既并天下,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

则以  客   为无用。于是任    法  而不任  人, 谓民  可以恃法  而治,

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

谓吏  不必  才,   取能 守  吾  法   而已。故    堕    名城,杀   豪

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

杰,民    之秀      异        者          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

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

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 皆    安归  哉? 不知  其       槁    项

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

黄    馘  以         老死于布褐      乎?亦将辍  耕    太息以俟  时

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

也?      秦  之乱   虽  成于  二世,              然    使    始皇

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

知畏此四  人  者,             使    不失职,秦  之亡    不至  若是

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

其速也。纵百万虎狼    于山林     而     饥渴之,   不知  其      将噬

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

人。世  以    始皇为智,吾  不信也。

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      之祸,生民      尽矣,   豪杰  宜   无  几;   而  代相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

陈g过  赵      从  车       千乘,              萧、  曹

陈g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

为政,莫之   禁也。至    文、  景、 武  之世,  法令    至  密,

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

然  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 皆  争  致  宾客。  岂 惩

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

秦      之祸,  以谓    爵禄    不能尽 縻  天下   士, 故  少  宽之,

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

使得  或   出于此也       邪?

点,使他们有的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若夫    先王之政  则不  然,         曰:“君子学    道  则  爱人,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

小人学    道  则易  使也。” 呜呼,此  其秦  汉之  所及    也哉?

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哎,  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张士安

高中英语高二备课教案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知识(选修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锦集

高三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日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人教版选修四焓变反应热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6-17

高中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4-01-21

高中的教学工作计划2022-12-0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30

《松鼠》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4-03-27

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11-07

大学教案2023-07-27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2022-09-10

现当代散文鉴赏(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2023-07-25

学年度的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