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教案示例2

时间:2024-03-23 07:21:3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词 教案示例2(推荐16篇)由网友“短暂过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词 教案示例2,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词 教案示例2

篇1:诗词 教案示例2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2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

《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

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碣(jié)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岱(dài) 眦(z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观沧海》。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于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七月出兵,九月胜利班师,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学生疏通诗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给本诗划分层次

第一层 前两句,登临地点和目的。

第二层3一12海面景象尽收眼底。

第三层13―14,巧妙点出主旨。

(4)诗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

水波动荡,山岛屹立,气氛威严;岛上草木“丛生”,“丰茂”,生机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气势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上波澜起浮,动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奋,显然是一个经验十足,沉稳老练的政治家风范。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诗人作为大军事家,这次出征正是为了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复习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3.学生自学《次北固山下》《望岳》。

教师指点。

(1)按节奏朗读。

(2)《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一种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找出抒发这种感情的意象,深刻体会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那种深深的惦念。

(3)《望岳》这首诗诗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总结、扩展

这几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心灵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前三首诗。

2.预习《如梦令》《西江月》

(六)板书还计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检查背诵。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争、怎。

2.欣赏宋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再现意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

(四)总结、扩展

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企及的高峰,较之诗,词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篇2: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引用诗词2

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引用诗词(2)

一、诗歌是全文的纲 1、  解说:用诗词作为全文的总纲,可以让诗词作为标题、小标题;也可以用在开头、结尾、每一主题部分的第一句。 2、   优秀例文展示 例文1、流水落花春去也    千百年前,南唐后主一声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整个诗坛开始震撼。    千百年后,你可知道,大自然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 (一)流水,去也    流水仍在,可已不是昨日碧绿容颜,你竟不知,那躲躲藏藏的壮观的排污口,把成千上万吨黑水浩浩荡荡排入赣江,千百里白沫蔓延,触目惊心!你竟不知,那偷偷摸摸挖井取水的粗大“吸管”,正急速吸吮着地球的血液,地理学家看到了华北地区的地下漏斗,给华北盖上了“严重缺水的求救信号!”你竟不知,由于毫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大面积的引水灌溉,中华大地那最初强劲的大动脉,竟变成了共和国最难治愈的几字裂口!    你竟不知,不知,不知昔日清流碧水,去也! (二)落花 ,去也    落花仍在,但也真的只能是落花了。那被二氧化硫污染的牵牛花,被环保人士定格在醒目的照片上,残破的花瓣,诉说着委曲的成长,刺痛盲人的心!那整整齐齐生长在路边的花花草草,又有着怎样的眉目和面容?烟尘凝结了光泽,尾气阻塞了呼吸,被折断的裂痕沾满无泪的愤怒,一年年,等待着衰老和死亡。人们的心将再次受到震撼,植物的弱小的生命,也将在忍无可忍之后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落花有意,人却无情,去也! (三)春去也    掸去尘土,春天也会明媚起来!    青天高,黄地厚,三北防护林蜿蜒挺进,为东北、华北、西北缠绕绿色腰带,征途漫漫,它是大自然即将复苏的春梦;日落西山,牛羊归圈,满足而安详。留下一片茂盛的草地,啃过的嚼痕却仍有勃勃生机。人工草场像自然的眼睛,不再等待老天的怜悯,肥肥的牛羊,是自然感恩的赠礼;退了,退了,围湖的田地,还给原属于自然的明珠;退了,退了,伐林而得的耕地,还给自然本有的绿衣。我看到星光点点的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我看到绿荫片片的森林,像一个个期待许久的梦幻。    141工程,吹响了新中国环保最嘹亮的号角。治沙、治水、治树,治疗地球的百孔千疮,抚平曾经留下的伤痕,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三峡出平湖,跨世纪的工程;南水北调,带来水的音讯;西气东输,让能源沿着动脉汩汩流动;酒精代替汽油,让空气变成希望精灵;秸秆还田,肥沃了当代,功利在千秋;滴灌喷灌,点亮节水农业的彩色虹霓,    春末去,春末去,人人环保,让大自然起死回生。    艾青说:“为何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读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融化了。是的,现代的中国,最需要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因为只有这样的呐喊,才有如此厚重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这片土地,才可能动容苍穹,化爱为行动!    千百年前的一声嗟叹,亡了南唐的大好河山,千百年后的一声嗟叹,却是地球奄奄的企盼。大自然以其宽厚广博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扉页,但大自然又以其粗犷暴怒向人类敲响黄色的警钟!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然的呼喊!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我们的宣言! 评语:     用流畅的文字唤醒麻木的灵魂,用细腻的笔触作环保宣言,用绿色的手指勾勒洁净的生活。本文构思巧妙(以诗歌引导全篇),内容充实,不失为一篇佳作! 例文2、  江南    江南,灵秀的过去仿佛淼远的牵挂;水乡,灰色的痕迹宛若刺眼的伤痕;江南水乡,我们等待劫后的光芒。 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秦淮水榭花开早,红杏枝头,绿水人家绕。泛舟处处起笙箫,琴瑟舞蝶,魂牵梦绕。有那么一缕清香,七里随风醉;有那么一袭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小巷的春雨,绵长出水乡的韵;纷飞的柳絮,缠绵成春色的情。梦回江南,策马而过的洒脱溶解一份泥土的芳香,然后,马蹄轻尽,春光柔和成绿意融融的微笑。梦回江南,袅袅而起的炊烟升华一份干净的情愫,然后,渔舟唱晚,斜阳温馨成永不褪色的湛蓝。于是,春天醉了回忆,回忆醉了春天。于是,翩翩起舞的`音符像彩色的蝴蝶绽放在缤纷的草丛。再于是,问君能不忆江南? 悔    “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谁懂?”     当沿着秦淮河漫溯的叹息埋葬了回忆,当顺着江南小巷寻觅的遗憾吞噬了过去,我的心强烈而无言的悲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完成了向“黄梅时节酸酸雨,青草池塘不见蛙”的蜕变。“小荷才露尖尖角”哭泣成“恨不见蜻蜓立上头”的孤独。依旧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笑春风的桃花随着人面一同消逝。依旧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尽得干净,一如来时的无痕,去亦无踪。    我们都在等待东风,却被灰色的尘埃伤害;我们都在等待春雨,却被H2SO3滴落了悲哀。长长的秦淮河,水依旧无语东流,承载着生活垃圾肮脏的梦想,溶解了工厂污水倾泻的浓愁,在春里哭泣。谁又听得到呢?谁也不会听到。    否则,耳畔不会充斥着树木倒下的呻吟;不然,眼睛不会摄取湿地演变成水泥的变幻;要么,鼻翼不会嗅到令整个世界窒息的气体。    整个江南在流泪。谁又看得到呢?谁也不会看到。     否则,不会又噪音一再拔高得分贝试图令整个世界失聪;不然,不会又裸露的荒田刻下荒凉的足迹;要么,不会有无辜的畸形儿吮吸时代的痛苦。     厚厚的尘埃中掩埋了梦想。对于绿色,对于春季的憧憬在污染日益严重的此刻像夏日的禾苗一样疯长。于是,当江南的烟雨埋葬了回忆,我的心碎了,你的心碎了,谁懂?谁懂这份暗涌的悔恨? 重生 “有一双眼睛,等待重生。” 当悔恨在心中翻滚,是否此刻我们都在期待江南的重生?一定是的。 因为醒目的环保标语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因为街心花园的绿色开始在绿手指的抚摸下重新萌生,因为荒原的生机开始在植树的风潮中复苏,因为五彩的纸捎来二月的梦,梦想在成长,和着春的节拍,回忆中的怀念在阳光下重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是重生后的欣喜么?“拂堤杨柳醉炊烟”,是重生后的色调么?那小巷纸伞折叠起的,是重生后的妩媚么? 江南,回忆中的春色,不久前的沧桑,劫后的重生,仿佛一部完整的三部曲,用顿错音符回忆绿色,用激扬的音调呼唤春天,用高亢的音色唱响重生,唱响新世纪的环保行动。于是,我们投身环保洪流,用我们的智慧为江南着色,用我们的手指为中华着色,让这份重生,在我们的热情中成长为绿色江南,绿色中华! 评语: 诗化的江南,诗化的环保,诗化的愿望,让环保的主题像诗一样绽放。 二、写作练习(仿照上面的例子习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很小的鸟,能够飞行几万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无独有偶,有只日本苍鹭肚子饿得发慌,它瞪着眼睛,注视着池中小鱼。突然它飞到附近的树林中,衔来一根嫩枝。折成几段,丢入池中,并不时用嘴移动小枝,水中鱼儿误以为是小虫,便浮上水面抢食,苍鹭趁机捉来饱餐一顿。    无论是小鸟还是苍鹭都是凭借树枝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是借一种智慧战胜了困难,材料中的智慧引发我们想些什么呢?请以“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要求运用引用诗词不少于两处。 构思提示:这个世界是“智慧”组装的世界,智慧无处不在,正是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上到人类创造的种种文明―――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文化,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等都是智慧的见证;下列动物也拥有让人惊叹的智慧。假如生命意味着存在,那么智慧则意味着能够保持永存。我们应该看到,周围的动物能够生存,就一定有智慧在演绎着一曲曲悲壮的歌。只要我们深入挖掘, 就能够写出主题深刻、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篇3:高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引用诗词2

高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引用诗词(2)

高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 引用诗词(2) 课题 作文 课型 引用诗词的运用 课时序号 1 总序号 13 教学目标 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 教材分析 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难点:仿写 教法选择 讲解,示范演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作品展示 教具 学案:引用诗词学案及课件                   一、诗歌是全文的纲 1、解说:用诗词作为全文的总纲,可以让诗词作为标题、小标题;也可以用在开头、结尾、每一主题部分的第一句。 2、优秀例文展示 例文1、流水落花春去也 千百年前,南唐后主一声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整个诗坛开始震撼。 千百年后,你可知道,大自然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 (一)流水,去也 流水仍在,可已不是昨日碧绿容颜,你竟不知,那躲躲藏藏的壮观的排污口,把成千上万吨黑水浩浩荡荡排入赣江,千百里白沫蔓延,触目惊心!你竟不知,那偷偷摸摸挖井取水的粗大“吸管”,正急速吸吮着地球的血液,地理学家看到了华北地区的地下漏斗,给华北盖上了“严重缺水的求救信号!”你竟不知,由于毫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大面积的引水灌溉,中华大地那最初强劲的大动脉,竟变成了共和国最难治愈的几字裂口! 你竟不知,不知,不知昔日清流碧水,去也! (二)落花,去也 落花仍在,但也真的只能是落花了。那被二氧化硫污染的牵牛花,被环保人士定格在醒目的照片上,残破的花瓣,诉说着委曲的成长,刺痛盲人的心!那整整齐齐生长在路边的花花草草,又有着怎样的眉目和面容?烟尘凝结了光泽,尾气阻塞了呼吸,被折断的裂痕沾满无泪的愤怒,一年年,等待着衰老和死亡。人们的心将再次受到震撼,植物的弱小的生命,也将在忍无可忍之后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落花有意,人却无情,去也! (三)春去也 掸去尘土,春天也会明媚起来! 青天高,黄地厚,三北防护林蜿蜒挺进,为东北、华北、西北缠绕绿色腰带,征途漫漫,它是大自然即将复苏的春梦;日落西山,牛羊归圈,满足而安详。留下一片茂盛的草地,啃过的嚼痕却仍有勃勃生机。人工草场像自然的眼睛,不再等待老天的怜悯,肥肥的牛羊,是自然感恩的赠礼;退了,退了,围湖的田地,还给原属于自然的明珠;退了,退了,伐林而得的耕地,还给自然本有的绿衣。我看到星光点点的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我看到绿荫片片的.森林,像一个个期待许久的梦幻。 141工程,吹响了新中国环保最嘹亮的号角。治沙、治水、治树,治疗地球的百孔千疮,抚平曾经留下的伤痕,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三峡出平湖,跨世纪的工程;南水北调,带来水的音讯;西气东输,让能源沿着动脉汩汩流动;酒精代替汽油,让空气变成希望精灵;秸秆还田,肥沃了当代,功利在千秋;滴灌喷灌,点亮节水农业的彩色虹霓, 春末去,春末去,人人环保,让大自然起死回生。 艾青说:“为何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读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融化了。是的,现代的中国,最需要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因为只有这样的呐喊,才有如此厚重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这片土地,才可能动容苍穹,化爱为行动! 千百年前的一声嗟叹,亡了南唐的大好河山,千百年后的一声嗟叹,却是地球奄奄的企盼。大自然以其宽厚广博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扉页,但大自然又以其粗犷暴怒向人类敲响黄色的警钟!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然的呼喊!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我们的宣言! 评语: 用流畅的文字唤醒麻木的灵魂,用细腻的笔触作环保宣言,用绿色的手指勾勒洁净的生活。本文构思巧妙(以诗歌引导全篇),内容充实,不失为一篇佳作!   例文2、江南 江南,灵秀的过去仿佛淼远的牵挂;水乡,灰色的痕迹宛若刺眼的伤痕;江南水乡,我们等待劫后的光芒。 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秦淮水榭花开早,红杏枝头,绿水人家绕。泛舟处处起笙箫,琴瑟舞蝶,魂牵梦绕。有那么一缕清香,七里随风醉;有那么一袭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小巷的春雨,绵长出水乡的韵;纷飞的柳絮,缠绵成春色的情。梦回江南,策马而过的洒脱溶解一份泥土的芳香,然后,马蹄轻尽,春光柔和成绿意融融的微笑。梦回江南,袅袅而起的炊烟升华一份干净的情愫,然后,渔舟唱晚,斜阳温馨成永不褪色的湛蓝。于是,春天醉了回忆,回忆醉了春天。于是,翩翩起舞的音符像彩色的蝴蝶绽放在缤纷的草丛。再于是,问君能不忆江南? 悔 “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谁懂?” 当沿着秦淮河漫溯的叹息埋葬了回忆,当顺着江南小巷寻觅的遗憾吞噬了过去,我的心强烈而无言的悲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完成了向“黄梅时节酸酸雨,青草池塘不见蛙”的蜕变。“小荷才露尖尖角”哭泣成“恨不见蜻蜓立上头”的孤独。依旧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笑春风的桃花随着人面一同消逝。依旧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尽得干净,一如来时的无痕,去亦无踪。 我们都在等待东风,却被灰色的尘埃伤害;我们都在等待春雨,却被H2SO3滴落了悲哀。长长的秦淮河,水依旧无语东流,承载着生活垃圾肮脏的梦想,溶解了工厂污水倾泻的浓愁,在春里哭泣。谁又听得到呢?谁也不会听到。 否则,耳畔不会充斥着树木倒下的呻吟;不然,眼睛不会摄取湿地演变成水泥的变幻;要么,鼻翼不会嗅到令整个世界窒息的气体。 整个江南在流泪。谁又看得到呢?谁也不会看到。 否则,不会又噪音一再拔高得分贝试图令整个世界失聪;不然,不会又裸露的荒田刻下荒凉的足迹;要么,不会有无辜的畸形儿吮吸时代的痛苦。 厚厚的尘埃中掩埋了梦想。对于绿色,对于春季的憧憬在污染日益严重的此刻像夏日的禾苗一样疯长。于是,当江南的烟雨埋葬了回忆,我的心碎了,你的心碎了,谁懂?谁懂这份暗涌的悔恨? 重生 “有一双眼睛,等待重生。” 当悔恨在心中翻滚,是否此刻我们都在期待江南的重生?一定是的。 因为醒目的环保标语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因为街心花园的绿色开始在绿手指的抚摸下重新萌生,因为荒原的生机开始在植树的风潮中复苏,因为五彩的纸捎来二月的梦,梦想在成长,和着春的节拍,回忆中的怀念在阳光下重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是重生后的欣喜么?“拂堤杨柳醉炊烟”,是重生后的色调么?那小巷纸伞折叠起的,是重生后的妩媚么? 江南,回忆中的春色,不久前的沧桑,劫后的重生,仿佛一部完整的三部曲,用顿错音符回忆绿色,用激扬的音调呼唤春天,用高亢的音色唱响重生,唱响新世纪的环保行动。于是,我们投身环保洪流,用我们的智慧为江南着色,用我们的手指为中华着色,让这份重生,在我们的热情中成长为绿色江南,绿色中华! 评语: 诗化的江南,诗化的环保,诗化的愿望,让环保的主题像诗一样绽放。   二、写作练习(仿照上面的例子习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很小的鸟,能够飞行几万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无独有偶,有只日本苍鹭肚子饿得发慌,它瞪着眼睛,注视着池中小鱼。突然它飞到附近的树林中,衔来一根嫩枝。折成几段,丢入池中,并不时用嘴移动小枝,水中鱼儿误以为是小虫,便浮上水面抢食,苍鹭趁机捉来饱餐一顿。 无论是小鸟还是苍鹭都是凭借树枝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是借一种智慧战胜了困难,材料中的智慧引发我们想些什么呢?请以“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要求运用引用诗词不少于两处。 构思提示:这个世界是“智慧”组装的世界,智慧无处不在,正是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上到人类创造的种种文明―――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文化,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等都是智慧的见证;下列动物也拥有让人惊叹的智慧。假如生命意味着存在,那么智慧则意味着能够保持永存。我们应该看到,周围的动物能够生存,就一定有智慧在演绎着一曲曲悲壮的歌。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就能够写出主题深刻、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篇4:诗词 示例2

诗词五首 示例2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

《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

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碣(jié)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岱(dài) 眦(z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观沧海》。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于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七月出兵,九月胜利班师,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学生疏通诗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给本诗划分层次

第一层 前两句,登临地点和目的。

第二层3一12海面景象尽收眼底。

第三层13―14,巧妙点出主旨。

(4)诗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

水波动荡,山岛屹立,气氛威严;岛上草木“丛生”,“丰茂”,生机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气势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上波澜起浮,动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奋,显然是一个经验十足,沉稳老练的政治家风范。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诗人作为大军事家,这次出征正是为了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复习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3.学生自学《次北固山下》《望岳》。

教师指点。

(1)按节奏朗读。

(2)《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一种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找出抒发这种感情的意象,深刻体会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那种深深的惦念。

(3)《望岳》这首诗诗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总结、扩展

这几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心灵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前三首诗。

2.预习《如梦令》《西江月》

(六)板书还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争、怎。

2.欣赏宋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再现意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

(四).总结、扩展

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企及的高峰,较之诗,词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咏志( ) 岱宗( ) 决眦( )

鸥鹭( ) 竦峙( )( ) 萧瑟( ) 沧海(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星汉灿烂( ) 2.会当凌绝顶( )

3.水何澹澹( ) 4.造化钟神秀( )

5.次北固山下( ) 6.一览众山小( )

7.客路青山外( ) 8.以观沧海( )

9.山岛竦峙( ) 10.阴阳隔昏晓( )

三、诗词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望岳》都是律诗,每诗_______句,中间两联要求,例如《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_______,_______。诗中双句还应_______,例如《望岳》一诗的韵脚是_______。

2.《观沧海》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字_______,他的诗以见长。

3.《如梦令》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号_______,“如梦令”是这首词的_______。她的诗词以见长。

4.《西江月》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字_______,号_______,这首诗选自《_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四、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诗句。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奇特想像的句子是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句是_______。

3.《望岳》一诗中,写泰山崇高雄奇的句子_______。

4.在《如梦令》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

5.写出《西江月》中描写夏夜明月中农村美景的句子_______。

五、请根据所提供的诗句,补写带“春”的诗句。

1.好雨知时节,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

3.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4.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背景知识和课外阅读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令安徽省毫县)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69年)迎汉献帝安都于许昌,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击败袁绍,此后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曹操用人惟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篇。其散文亦清竣整洁。

2.《步出夏门行》简介

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

篇5:《诗词》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

篇6:《诗词》教案

《诗词三首》教案

《木兰诗》 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作品简介《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事诗:是诗歌的一种,是用诗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节,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突出特点是诗人满怀激情地歌唱一个故事,一方面是故事的叙述,另一方面是情感的抒发。 二、读准字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 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帖花黄傍三、朗读全诗,注意节奏: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四、注意字词句意思当户惟可汗市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五、简要概括本诗的主要情节代父从军,踏上征途(1―3)奔赴前线,十年征战(4)还朝辞官,亲人团聚(5―6)比喻赞美,讴歌英雄(7)六、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吗?第二段通过问答形式交代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 交代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是年老的父亲名在军籍,家中又没有长男,矛盾突出,军情又紧急,因而她经过停织的叹息的考虑,毅然代父从军。 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第二部分写的是――――――――――――1、承接上段“愿为市鞍马”本段写了哪几句话?2、这几句话说明木兰在积极购置行装,她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这四句话运用―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周密地购置戎装的情景,把木兰准备出征的那种切心情烘托出来3、接下来的几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木兰的征途遥远,行军神速;另一方面写出了木兰在寂寞的征途中,在荒凉的宿营地里,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刻画出女子的细腻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为有血有肉,富有真实感。 二、朗读第三段。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什么?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 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修辞:对偶、反复三、朗读第四段。1、这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诓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一句的作用: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修辞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朗读第五段: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可以作为参考。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1).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2)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3)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板书设计木兰诗1.人物形象。2.语言特色。

篇7:《诗词》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三、布置作业

熟读这五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

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

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篇8:力教案2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篇9:《草》教案2

[教学目标 ]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篇10:元素教案2

元素教案2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06-02 08:42:41点击:1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

篇11: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 小二班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入园半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小二班将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保护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队伍中掉了鞋要离开队伍到圈内提鞋。孩子们喜欢挤到门口去玩,喜欢开门、关门‘ 不免会出现挤手的情况,老师便利用外出活动、进入教室的时机教给幼儿正确的开关门的方法。入厕、接水、洗手时要排队,地上的.小脚印,提醒幼儿要耐心等候不要拥挤。 一、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二、活动准备: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等。提供若干个安全品或危险物的实物与卡片,如:空药瓶、易碎物(卡片)、尖锐物(卡片)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伴随动感的音乐带领幼儿做律动,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分组感知讨论,引起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1)出示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图片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玩好吗?也许会发生什么事?(会摔跤、会打痛、会从玩具架上掉下来等等)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小朋友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2)帮助幼儿整理生活经验,了解避免危险的方法: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玩危 险物(如鞭炮、玻璃);正确使用玩具、工具(如剪刀);不追逐打闹等。 2、寻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1)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动时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午睡室、卫生间都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装水的保温桶等等. (2)小朋友两两结伴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 (3)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后,为不安全的地方贴上红色警告标记,提醒孩子注意。 (三)活动结束   幼儿集体或分组操作实践,利用日常生活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行为。 (1)小心关门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猫为什么会哇哇大哭?”“应该如何地小心关门或开门?”并请个别幼儿示范 (2)安全使用剪刀 强化巩固日常生活中自我安全保护行为,为奠定良好的习惯打基础。 (四)活动反思   幼儿能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能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但孩子年龄小,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多提醒,不断地进行随机安全教育,让孩子切实学会自我保护。  

篇12:三角函数教案2

1、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属于区间 ,且满足不等式:

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2、若 ,则 ,

3、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4、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5、及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

6、常用三角公式:

有理公式: ;

降次公式: , ;

万能公式: , , (其中 )。

7、辅助角公式: ,其中 。辅助角 的位置由坐标 决定,即角 的终边过点 。

8、时, 。

9、。

其中 为内切圆半径, 为外接圆半径。

特别地:直角 中,设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 ,外接圆半径 。

10、的图象 的图象( 时,向左平移 个单位, 时,向右平移 个单位)。

11、解题时,条件中若有 出现,则可设 ,

则 。

12、等腰三角形 中,若 且 ,则 。

13、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则其中线长为 ,面积为 。

14、 ;

篇13:语文教案2

语文教案2

总计第 5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目 标 1、认识“陡、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 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旧引 新 扣题导 入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1,指名背诵   2,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 2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 4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 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1,读文   2,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3爬天都峰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第 5  页     总计第 6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图片   教学目 标 1、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学习新 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1讨论   2说一说 3读文 4说一说 指导写字, 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1,写一写 2,展示     板 书设 计    3 爬天都峰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爬上、、、、、、(6―7)爬上、、、、、、之后(8―10)     第 6页 总计第  7  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槐树的图片   教学目 标 1.  学会四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初读细读,   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朗读一遍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4. 讨论: 5,交流朗读   1.轻声读课文 2.小组朗读 3.讨论:   4.汇报 总 结 提 高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感悟 板 书 设 计 4  槐乡的孩子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第  7页     总计第 8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槐花图;   教学目 标 1.学会六个生字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3.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查复习  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指名背诵   品读 佳句   领悟用词 1.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2.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找一找   说一说 学习生 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3.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自读生字,   组词     板 书设 计 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第  8页   总计第 9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  学习多音字; 2.  积累古诗词;学 3. 习新生字; 4.  展示作品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 的 发 现   1.  出示词 2.  指导观察 3.  分组讨论 4.  汇报     1,观察 2,分组讨论 3,汇报 日 积 月 累 1.  教师范读 2.  指导识字 3.  分组练习4.  自由背诵 5.  指名背诵 1,识字 2,分组练习3,自由背诵 4,指名背诵 读 读 认 认     1.  出示形近字 2.  指导观察 3.  组词     1,观察   2,组词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假装  假日 问好 好奇 发现 白发 第 9  页 总计第 10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2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想 一 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交流 说 一 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读一读习作要求 说一说   写 一 写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写一写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要把话写通顺。 第10 页

篇14:解方程2教案

解方程2教案

解方程”(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出示洪泽湖的图片――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3、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具体找出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提出目标让学生明白知识点。】 二 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1、学生独立解决例3、例4,小组内个人展示。 小组内展示内容主要有例3、例4: (1)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2)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2、全班展示 (1)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x+0.64=14.14 引导质疑:还有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吗?(以此引出第二、第三种方法: 14.14x= 0.64与14.140.64= x) 学生: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 学生: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师: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展示例4,其他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师辅导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拓展延伸 1:P61页“做一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8、9题。

篇15:2 但愿人长久 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 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轼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诵第4-6段 4、指导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埋怨 } 重亲情转念宽慰 } 通情达理  

篇16:酿造教案2

酿造教案2

一、麸曲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当前麸曲白酒的生产,主要采用清蒸法和混烧法两种生产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 1.混烧法工艺流程  2.清蒸法工艺流程 二、麸曲白酒生产工艺 (一)原料的粉碎 1. 原料粉碎的目的 原料粉碎可以促进淀粉的均匀吸水,加速膨胀,利于蒸煮糊化。通过粉碎又可增大原料颗粒的表面积,在糖化发酵过程中以便加强和曲、酵母的接触,使淀粉尽量得到转化,利于提高出酒率。原料粉碎后可使其中的有害成分易于挥发排除出去,有利于提高成品酒的质量。 2.粉碎要求 一般薯干原料经过粉碎应能通过直径为1.5―2.5毫米的筛孔,高梁、玉米等原料也不应低于这个标准。 3.粉碎设备及操作 薯干原料可用锤式粉碎机粉碎,高梁等粒状原料可用磙式粉碎机破碎。目前许多工厂的粉碎设备已和原料的气流输送设备配套,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气流输送详细内容请参阅酒精工艺第二节)。 (二)配料 1.配料的目的和要求 配料是白酒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通过主、辅原料的合理配比,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使原料中的淀粉在糖化酶和酒化酶的作用下,尽可能多地转化成酒精。同时使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香味物质得以保存下来,使成品白酒具备独特的风格。配料时要根据原料品种和性质、气温条件来进行安排,并考滤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糖化发酵剂的种类和质量等因素,合理配科。 2.配料的主要依据 麸曲白酒的生产一般都在水泥池、石窖或大缸内进行,发酵过程中无法调节温度,只有适当控制入池淀粉浓度和入池温度,才能保证整个发酵过程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但入池温度往往受到气温的限制,因此只有通过控制入池淀粉浓度来保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酒精浓度,使不超过微生物正常活动所能忍受的限度。 (1)热量问题 酒精发酵是个放热过程,热量的产生有两种途径,即呼吸热和发酵热。产生呼吸热的反应式如下: C6H12O6十6O2  ――→ 6CO2十6H2O十热量(2817千焦耳) 在麸曲白酒发酵时,因为氧气少,所以呼吸热在总热量中占的比例很小,而是以发酵热为主 的,其反应式如下: C6H12O6  ――→2C2H5OH十2 CO2十热量(83.6―96.1千焦耳)   根据测定,每100克葡萄糖在酒精发酵时生成下列主要产物: 发酵产物 数量(克) 热能(千焦耳) 酒精 51.1 1500 甘油 3.1 60.2 琥珀酸 0.56 8.35 酵母残渣 1.3 21.55 二氧化碳 49.2 0 合计 1590.1 每100克葡萄糖具有1660千焦耳热量,因而在发酵过程中每100克葡萄糖能释放出70千焦耳的热量,相当于每克葡萄糖放出700焦耳的热。根据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的数量,即每克淀粉在酒精发酵时能放出770焦耳热量。若以酒醅中含60%的水分计算,当酒醅中淀粉浓度由于发酵而降低1%时,酒醅温度应升高约2.4℃。考虑到热量散失和发酵过程中产生其它成分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当淀粉浓度下降1%时,酒醅温度实际约升高2℃左右。 发酵温度的`高低与酵母的发酵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温度升高,又有酒精存在时,酵母的发酵力会受到很大抑制。较高温度(例如36℃左右)会使酵母发酵到一定程度就停止。较低温度下发酵(例如28℃左右),酵母的酶活力不易被破坏,发酵持续性强,对糖分的利用比较彻底,因而出酒率也较高。麸曲白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固体酒醅的传热系数较小,无法采取降温措施,只能靠控制入池温度和入池淀粉浓度来调节发酵温度,其中入池温度又往往受到气温的影响,所以主要是利用适当的入池淀粉浓度来控制池内发酵温度的变化,使发酵温度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超过一定的限度,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根据酵母的生理特性,要求发酵温度最高不超过36℃6,若入池温度控制在18―20℃左右,也就是在发酵过程中允许升温在16―18℃左右的范围,根据每消耗1%淀粉浓度醅温约升高2℃计算,那末在发酵过程中可以消耗淀粉浓度9%左右,而一般酒醅的残余淀粉浓度为5%左右,说明入池淀粉浓度应控制在14―15%左右。如果采用续渣法生产,因为酒醅反复发酵,入池淀粉浓度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可控制在15―16%左右。如果采用配糟一次发酵法生产,因为配糟量较大(一般在1∶5左右),大多数酒糟可参与反复发酵,因此入池淀粉浓度可控制在13―14%左右。当然还要考虑到气温条件,原料品种和质量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2)酒精浓度的问题 淀粉是产生酒精的源泉,在发酵过程中,当酒精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对酶起抑制作用,所以要在配料时注意适宜的淀粉浓度,使形成的酒精不超过微生物能忍受的限度。 根据淀粉经水解形成葡萄糖,又经酵母发酵转化成酒精的反应式计算,淀粉的理论出酒率为56.78%,或者说,每消耗1.53克淀粉可产生1毫升纯酒精。 酵母的品种不同,耐酒精的能力也不一样,一般在8.5%(容量),就明显阻碍酵母繁殖,酒精浓度达到12―14%(容量)时,酵母逐步开始停止发酵。但对酵母发酵而言,还受到温度、糖度、酵母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固体发酵白酒,酒醅所含水分较少,相对酒精浓度就较大,成熟酒醅中若含70%的水分,酒精浓度达7%(容量)时,那么相对酒精浓度就是10%(容量),这样的酒精浓度对酵母发酵还不致造成很大影响。 霉菌的蛋白酶在酒精浓度达4―6%(容量)以上时,酶活力就会损失一半,而霉菌的淀粉酶在酒精浓度高达18―20%(容量)以上时,酶活力才开始受到抑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控制一定的酒精浓度(例如一般8%),对霉菌糖化和酵母发酵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3)pH值问题 入池淀粉浓度过高,发酵过猛,前期升温过快,则因产酸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了酒醅酸度升高,影响出酒率和酒的质量。但各种微生物和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所组成,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都有适宜的pH值范围,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就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酶活性钝化,影响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适当的pH值可以增强酶活性,并能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例如酵母菌繁殖的最适pH值为4.5―5.0,再低一些对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影响也不大,但这样低的pH值对杂菌会产生很大的抑制力,若培养基的pH值为4.2或更低一点时,仅酵母可以发育,而细菌则不能繁殖,所以用调节培养基的pH值,来抑制杂菌的生长是个有效的方法。目前工厂里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常用滴定酸度的高低来表示培养基或发酵醪中含酸量的多少。pH值是表示溶液中的H+浓度高低,而滴定酸度表示溶液中的总酸量,包括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它在某些情况下和pH值有一定的关系。麸曲白酒生产中,酸度最主要的来自酒醅,其次来自曲和酒母。在发酵过程中引起酸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杂菌的污染。         3.填充材料 酿制麸曲白酒,在配料时往往需要加入填充料,目的是为了调整淀粉浓度,增加蔬松性,调节酸度,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并能吸收浆水和保持酒精,为发酵和蒸馏创造良好的条件。常用填充材料的种类和特性见表4―20。选用填充科要田地制宜,注意其特点和所含有害成分的影响。 常用作填充料的是稻壳、小米壳、花生壳等。以吸水性讲,玉米芯最大,这对出酒率有利。高梁壳含单宁较多,会影响糖化发酵。对酒的质量来讲,玉米芯含有较多的聚戊糖,生成的糠醛量较多。稻壳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用量过多,会影响酒精的饲料价值。所以在选用各种填充料时要全面考滤,合理使用。 固态法麸曲白酒生产中,目前配料时均配人大量酒糟,主要是为了稀释淀粉浓度,调节酸度和疏松酒醅,并能供给微生物一些营养物质,同时酒糟通过多次反复发酵,能增加芳香物质,对提高成品白酒的质量有利。虽然酒糟经化验还含有5%左右的残余总糖,但主要是一些纤维素、淀粉l,6键结构的片段以及其它一些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较难形成酒精,而被残留在酒糟中。 4.配料的比例和方法 由于原料性质不同、气温高低不同、酒糟所含残余淀粉量不同及填充料特性的不同,配料比例应有所变化。如果原料淀粉含量高,酒糟和其它填充料配入的比例也要增加;如果酒糟所含残余淀粉量多,则要减少酒糟配比而增加稻壳或谷糠用量。填充料颗较粗,配入量可减少。根据经验计算,一般薯类原料和粮谷类原料,配料时淀粉浓度应在14―16%左右为适宜。填充料用量占原料量的20―30%,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粮醅比一般为1∶4―6。 例如以薯干粉为原料(以含淀粉为65%计算),采用清蒸一次发酵法生产,原料配比为: 冬天 薯干粉∶鲜酒糟∶稻壳=1∶5∶0.25―0.35 夏天 薯干粉∶鲜酒糟∶稻壳 =1∶6―7∶0.25―0.35 配料时要求混和均匀,保持疏松。拌料要细致,混蒸时拌醅要尽量注意减少酒精的挥发损失,原料和辅科配比要准。 (三)蒸煮 1.蒸煮的目的 蒸煮是利用水蒸汽的热能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破裂,以便淀粉酶作用,同时借蒸煮把原料和辅料中的杂菌杀死,保证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在蒸煮时,原料和辅料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也可挥发排除出去。 2.蒸煮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1)淀粉 淀粉在蒸煮时先吸水膨胀,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和淀粉分子运动加剧,当温度上升到60℃以上,淀粉颗粒会吸收大量水分,三维网组织迅速扩大膨胀,体积扩大50―100倍,淀粉粘度大大增加,呈海绵状糊,这种现象称为糊化。这时淀粉分子间的氢键就被破坏,使淀粉分子变成疏松状态,最后和水分子组成氢键,而被溶于水,有效地被淀粉酶糖化。 原料不同淀粉颗粒的大小、形状、松紧程度也不同,因此蒸煮糊化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异。麸曲白酒是采用固体发酵,原料蒸煮时一般都采用常压蒸煮。由于要破坏植物细胞壁,又考虑到淀粉受到原料中蛋白质和盐类的保护,以及为了达到对原料的杀菌作用,所以实际蒸煮温度都在100℃以上。 (2)蛋白质及含氮有机物质 由于常压蒸煮,温度不太高,蛋白质在蒸煮过程中主要发生凝固变性,极少分解。而原料中氨态氮在蒸煮时便溶解于水,使可溶性氮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的作用。 (3)糖分 蒸煮过程中使戊糖脱水成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三年级上)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词水调歌头?游泳.示例之二.

九年级语文组教学计划

诗词 教案示例2
《诗词 教案示例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词 教案示例2(推荐16篇)】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的语文教案2022-05-06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2023-07-30

短评范文300字2022-08-01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精选2023-02-05

初二语文诗词鉴赏2022-08-17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同步练习试题2022-11-08

13夏感(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1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2022-12-21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2023-09-25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