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

时间:2022-05-08 13:00:0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整理12篇)由网友“舒波莫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欢迎阅读分享。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

篇1: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举例:

a:对于公式 ,如果位移s的单位用米,时间t的单位用秒;我们既可用公式得到v、s、t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用公式F=ma时,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a:在物理学中,我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b: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c: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 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 ,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3)如果再选定质量的单位千克,利用公式F=ma就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是牛。

(4)基本单位和到单位一起构成了单位制。

(5)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得到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a:长度的单位——米;

b:时间的单位——秒;

c:质量的单位——千克。

(6)巩固训练: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A:质量;B:N;C:m/s2 D:密度;E:m/s;F:kg;G:cm;H:s;I:长度;J:时间。

1)属于物理量的是 。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

3)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有 ,属于导出单位的有 。

2、例题教学: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

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千克,在14牛的恒力作用下:

a:5秒末的速度是多大?

b: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大?

(2)分析:

本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已知的,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初速度v0=0,在恒力的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它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所受的力F,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加速度a,即可用运动学共识求解得到最终结果。

(3)学生在胶片上书写解题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过程进行评析:

已知:m=7kg,F=14N,t=5s

求:vt和S

解:

vt=at=2m/s2×5s=10m/s

s= at2= ×2m/s2×25s2=25m

(4)评析:刚才这位同学在解答过程中,题中各已知量的单位都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计算的.结果也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做的很好。

引申:既然如此,我们在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物理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就可以了。

(5)用投影片出示简化后的解题过程:

(6)巩固训练:

质量m=200g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为a=20cm/s2,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F=200 20=400N; B:F=0.2 0.2=0.04N:

C:F=0.2 0.2=0.04; D:F=0.2kg 0.2m/s2 =0.04N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单位制,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四、作业:

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力的作用,在0.3秒的时间内,速度从0.2m/s增加到0.4m/s;这个物体受到另一个恒力的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从0.5m/s增加到0.8m/s,第二个力和第一个力之比是多大?

篇2: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学单位制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学单位制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学单位制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力学单位制中,若采用cm、g、s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是N (B)在力学单位制中,若力的单位是N,则是采用了m、kg、s为基本单位 (C)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D)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导出单位 5、下述有关力学单位制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有关力学的分析计算中,只能采用国际单位,不能采用其他单位 (B)力学单位制中,选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力、速度和加速度 (C)力学单位制中,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kg、m、s (D)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都是由基本单位组成的   下载地址:www.wulifudao.com/DatumInfo-3148.aspx

篇3: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介绍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明确了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教法建议

如何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和如何使用单位的问题已经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当中了,这里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学习.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某一物理基本单位的由来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评价: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及材料组合、表述能力

力学单位制

篇4:力学单位制

【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关系。

3.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4.明确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___________。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__________,它们的单位叫做_________。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___________。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在力学范围内,选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基本量,它们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基本单位。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单位,是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是导出单位。

2.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它既包括_________,如米、千克、秒,又包括由它们推导出的_________。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5 t=________kg.(2)0.1 g=___________kg.

(3)72 km/h=_________m/s.(4)20 cm/s2=_________m/s2

2.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基本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其导出单位不一定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D.物理公式可以确定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确定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B.长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C.kg?m/s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 D.时间的单位小时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

【基础训练 锋芒初显】

4.下列单位中,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加速度的单位的是()

A.cm/s2B.m/s2C.N/kgD.N/m

5.下列哪组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A.千克、秒、牛顿B.千克、米、秒 C.克、千米、秒 D.牛顿、克、米

6.关于力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单位是根据公式F=ma和基本单位推导出来的

B.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用“牛”是为了使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比例系数k=1

C.1N=100000g.cm/s2

D.在力学中,N是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单位

7.写出下列表格中物理量在国际单位中的单位:

物理量时间速度加速度力功功率

单位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8.给出以下物理量或单位,请按要求填空。

A.米B.牛顿D.加速度D.米/秒2

E.质量F.千克G.时间H.秒

I.位移J.厘米2K.千克/米2L.焦耳

(1)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是__________。

(2)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

9.一列车的质量为800 t,以72 km/h的速度行驶,运动中所受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若欲使列车在200 m内停下来,制动力应多大?(g取10m/s2)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位制的分类和作用。单位制往往不被同学们所重视,不少同学解题时恰恰是因为单位出差错,而使解题结果出错。所以同学们要真正弄清单位制的作用,弄清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物理计算时,先选定单位制,统一物理量的单位,然后正确运用公式,这样单位就不会出现错误。

篇5: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 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 别?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举例:

a:对于公式 ,如果位移s的单位用米,时间t的单位用秒;我们既可用公式得到v、s、t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用公式F=ma时,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 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a:在物理学中,我 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b: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c: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 就可以利用 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 ,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3如果再选定质量的单位千克,利用公式F=ma就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是牛。

4基本单位和到单位一起构成了单位制。

5学生阅读课 文,归纳得到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a:长度的单位――米;

b:时间的单位――秒;

c:质量的单位――千克。

(6)巩固训练: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A:质量;B:N;C:m/s2 D:密度;E:m/s;F:kg;G:cm;H:s;I:长度;J:时间。

1属于物理量的是 。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

3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有 ,属于导出单位的有 。

2、例题教学: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

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千克,在14牛的恒力作用下:

a:5秒末的速度是多大?

b: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大?

(2)分析:

本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已知的,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初速度v0=0,在恒力的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它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所受的力F,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加速度a,即可用运动 学共识求解得到最终结果。

(3)学生在胶片上书写解题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过程进行评析:

已知:m=7kg,F=14N,t=5s

求:vt和S

解:

vt=at=2m/ s2×5s=10m/s

s= at2= ×2m/s2×25s2=25m

(4)评析:刚才这位同学在解答过程中,题中各已知量的单位都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计算的结果也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做的很好。

引申:既然如此,我们在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物 理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就可以了。

(5)用投影片出示简化后的解题过程:

(6)巩固训练:

质量m=200g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为a=20cm/s2,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F=200 20=400 N; B:F=0.2 0.2=0.04N:

C:F=0. 2 0.2=0.04; D:F=0.2kg 0.2m/s2 =0.04N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单位制,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四、作业:

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力的作用,在0.3秒的时间内,速度从0.2m/s增加到0.4m/s;这个物体受到另一个恒力的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从0.5m/s增加到 0.8m/s,第二个力和第一个力之比是多大?

五、板书设计:

五:力学单位制

篇6:力学单位制

主要内容: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

长度的单位:m(米),

质量的单位:kg(千克),

时间的单位:s(秒).

②导出单位

速度的单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单位:m/s2(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单位:N(kgm/s2,牛顿)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学中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七个:已学过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将陆续学到安培(A)、开(K)、摩尔(mo1)、坎(cd)。

B.注意书写方式的规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如位移、路程符号用s),凡表示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如时间的单位s)。另外注意符号有大写、小写之分等。

【说明】

(1)力学中还有采用厘米(长度单位)、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一种单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计算中所有各量都应化为同一单位制中。在中学物理计算中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三、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1.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如用力学国际单位制计算时,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计算结果的单位和该物理量在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完全一致时,该运算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不对,则结果一定错。

2.用同一单位制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必一一写出各个已知量的单位(但各已知量的数字必须是用同一单位制中单位换算出来的数字,如题给条件是v=54km/h,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时一定要换算成v=15m/s,数字是15,而非54),只在计算结果的数字后面写出所求物理量在该单位制下的单位即可,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3.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和其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

D.一般说来,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有关物理公式,由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推导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单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单位是达因,试证明l牛顿=105达因。

4.现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关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质量;F.s;G.cm;H.长度;I.时间;J.kg;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米制、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米制起源较早。自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建立以长度单位米为基础的计量单位以来,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米制单位是十进位的,又有专门的词头构成主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且基本单位都具有比较科学的、能以较高精度复现的基准器。由于它有这些优点,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单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这样一来,米制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单位制了,而且出现了一些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它们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并且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国际单位制诞生于1960年,它来源于米制,继承了米稍的优点(如十进位,用专门词头构成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等),同时克服了米制的缺点(如多种单位并存),是米制的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七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并把词头扩大到从10-18到1018的范围,同时保留了少数广泛使用的国际制以外的单往,以适应各个学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学、更完善了。

我国政府于1912月2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圆法定计量单位》和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这个法定计量单位是在国际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构成的。增加的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中,有十个(其中包括三个时间单位、三个平面角单位、两个质量单位、一个体积单位和一个能量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与圈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有二个(其中包括一个长度单位和一个速度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暂时与国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只有三个是根据我国情况选用的单位。

篇7:力学单位制同步试题

关于力学单位制同步试题

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6题为多选题)

1.(天津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在力学单位制中,选定下列哪一组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

A.速度、质量和时间 B.力、长度和时间

C.长度、质量和时间 D.位移、质量和速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力学单位制知识,国际上选定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m、kg、s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2.(珠海市12~高一上学期期末)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基本单位是()

①长度米 ②质量千克

③力牛顿 ④时间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3.关于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力为三个基本物理量

B.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C.1N=1kgms-2

D.秒克摄氏度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答案:C

解析:力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为长度、质量、时间,A错误;牛顿是为了纪念牛顿而作为力的单位,但不是基本单位,B错误;根据牛顿的定义,1N=1kgms-2,C正确;克摄氏度不是国际单位,D错误。

4.下列单位中,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加速度的单位的是()

A.cm/s2 B.m/s2

C.N/kg D.N/m

答案:BC

篇8: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

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含义及力学中三个基本单位。

2.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3. 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必须采用同一单位制的单位,掌握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解题。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

长度的单位:m(米),

质量的单位:kg(千克),

时间的单位:s(秒).

②导出单位

速度的单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单位:m/s2(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单位:N(kg?m/s2,牛顿)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学中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七个:已学过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将陆续学到安培(A)、开(K)、摩尔(mo1)、坎(cd)。

B.注意书写方式的规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如位移、路程符号用s),凡表示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如时间的单位s)。另外注意符号有大写、小写之分等。

【说明】

(1)力学中还有采用厘米(长度单位)、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一种单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计算中所有各量都应化为同一单位制中。在中学物理计算中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三、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1.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如用力学国际单位制计算时,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计算结果的单位和该物理量在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完全一致时,该运算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不对,则结果一定错。

2.用同一单位制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必一一写出各个已知量的单位(但各已知量的数字必须是用同一单位制中单位换算出来的数字,如题给条件是v=54km/h,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时一定要换算成v=15m/s,数字是“15”,而非“54”),只在计算结果的数字后面写出所求物理量在该单位制下的单位即可,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3.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篇9: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养成养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物理思维是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使用物理符号,养成规范、严谨的书写习惯,尤其要注意区分大小写及下标等.

其次,对于方程式及关键演算步骤要做到书写规范,力求用精简的物理语言将解题思路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

再次,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也要有拿分意识.

尤其是一些压轴题往往计算难度很大,短时间内很难理出头绪,但可以按照题意向下推测,将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书写下来,并适当加以计算及推导,这样不仅能够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有助于理清思路,激发解题灵感.

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把握力学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分析方法.

高中物理力学所涉及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引力、电场力、安培力等,无论是哪一种力,均可采取以下分析方法:

一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通常采用整体法时只需要关注外力,而计算内力的时候比较适合用隔离法;受力状态相同的时候应该用整体法,否则适合用隔离法;如果不确定某个力是否存在,应该通过计算来定夺.

二是运动趋势判断方法.

这一点主要由速度和加速度决定,同向为加速效果,反向为减速效果;加速度主要看力,切向径向应该分明;切向影响大小,径向影响方向,运动轨迹向径向力方向弯曲.

2解题步骤.

首先,应认真读题,把握题意,了解题中所描述的现象及其关键之处,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性条件,然后就其中的难点进行重点分析.

如果题目所描述的现象比较杂乱,研究对象比较多,且隐性关联比较烦琐,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题目分成几个不同的研究部分,分别进行分析.

在读懂题意之后,再针对每一研究部分梳理相应的解题定理及公式,并一一进行求解.解题完成后,还应对结果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还能起到归纳、反思的作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掌握力学的解题策略及技巧

静力学解题策略及技巧.

对于静力学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将其从整体中隔离出来,个别情况下可以转换研究对象,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要么将研究对象转换为另一物体,要么就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再分析其所受的外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原始力”的分析可用受力图来表示,结合具体情况可分别选取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则等不同的分析方法,然后对其中的力进行合成或分解.

对于受力平衡问题,要运用平衡条件“∑F=0与∑M=0”,列方程式来计算和分析;对于动态平衡问题,要结合各种力的具体变化来采取相应的解析法或图解法,然后加以分析.静力学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及分解方法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物体受力的形式、方向及数量,然后套用相应的解题策略.

比如,当研究对象是叠加体时,一般采用隔离法;物体受三个力同时作用时,可以采取合成法,受四个以上的力同时作用时,宜采取正交分解法;若受力物体为杆或弹簧,则既可以受压力也可以受拉力,若受力物体为橡皮筋或绳子,则只能受拉力,且当三条以上的绳子有共同的交汇点时,每条绳子所受拉力一般不同.

2动力学解题策略及技巧.

动力学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已知物理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状况,分析物理受力.这两种问题也可以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描述的情况,选择最佳解题策略,具体可以运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综上所述,物理力学知识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力学知识,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力学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掌握力学的解题策略及技巧,对不同的力学问题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而不断巩固力学知识,提高力学解题能力,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篇10:高中物理力学题目(含解析)

高中物理力学题目(含解析)

1、如图2-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

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 A.10N向左 B.6N向右 C.2N向左

D.0

【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依据牛二定律有F1-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撤去F1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此时-F2+f′=0即合力为零。故D选项正确。

【小结】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

2、如图2-2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力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3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θ增加,静摩擦力增加。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f=μN,分析N的变化,知f滑的变化。θ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y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依据错解中式②知压力一直减小。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压力一直减小。

【小结】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如图2-4。类似问题如图2-5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2-6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N增大,T变大。图2-7在AC绳上悬挂一重物G,在AC绳的中部O点系一绳BO,以水平力F牵动绳BO,保持AO方向不变,使BO绳沿虚线所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在这过程中,力F和AO绳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用矢量三角形(如图2-8)可以看出T变小,F先变小后变大。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还有时是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

3、 如图2-9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 ] A.a1=g a2=g B.a1=2g a2=g C.a1=2g a2=0 D.a1=0 a2

=g

【解答】 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2-10,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F′ A球:T-mg-F = 0 ① B球:F′-mg = 0 ②

由式①,②解得T=2mg,

F=mg

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

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2-11,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F′。 A球:-mg-F = maA ③ B球:F′-mg = maB ④

由式③解得aA=-2g(方向向下) 由式④解得aB= 0 故C选项正确。

【小结】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0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

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

4、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小结】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5、如图2-12,用绳AC和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50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 【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13,重物静止,加速度为零。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TACsin30°-TBCsin60°= 0 ① TACcos30°+TBCcos60°-G = 0 ②

而当TAC=150N时,TBC=86.6<100N

将TAC=150N,TBC=86.6N代入式②解得G=173.32N。 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N。

6、如图2-14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在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如图2-15,当外力较小时(Fcosθ<mgsinθ)物体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F增加,f减少。与错解二的情况相同。如图2-16,当外力较大时(Fcosθ>mgsinθ)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当Fcosθ=mgsinθ时,摩擦力为零。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加。

【小结】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

(1)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

(2)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a运动。 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F的值应是一个范围。

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F较小时,如图2-15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斜向上的摩擦力f和F。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F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看成f静=μN(最大静摩擦力)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当F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F增加到FCOSθ= mgsinθ时,即F= mg・tgθ时,F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力分析图2-16列出方程

随着F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

要使物体静止F的值应为

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a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

7、 如图2-17,m和M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下滑,则M和m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解答】因为m和M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可以将(m+M)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9,受重力(M十m)g、支持力N′如图建立坐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x:(M+m)gsinθ=(M+m)a ① 解得a = gsinθ

沿斜面向下。因为要求m和M间的相互作用力,再以m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0。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因为m,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2-21。

由式②,③,④,⑤解得f = mgsinθ・cosθ

方向沿水平方向m受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

【小结】 此题可以视为连接件问题。连接件问题对在解题过程中选取研究对象很重要。有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时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不知道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单个物体作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相互作用力。单个物体的选取应以它接触的物体最少为最好。如m只和M接触,而M和m还和斜面接触。

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需要分解力,有时需要分解加速度,具体情况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认识。

8、如图2-22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到的压力多大?

【解答】分别以A,B物体为研究对象。A,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24a,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 x:Nlsinα-f=0 ①

y:N-Mg-Nlcosα=0 ②

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 x:mgsinα=ma ③ y:Nl-mgcosα=0 ④

由式①,②,③,④解得N=Mg+mgcosα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α。

【小结】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

9、 如图2-25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解答】 首先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6,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F=(mA+mB)a ①

再以B为研究对象,如图2-27,B水平方向受摩擦力 f = mBa ②

代入式①F=(6+2)×6=48N

由此可以看出当F<48N时A,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

【小结】 物理解题中必须非常严密,一点的疏忽都会导致错误。避免错误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按规范解题。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10、 如图2-28,有一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10m的距离所需时间为多少?

【解答】以传送带上轻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29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做v0=0的匀加速运动。 据牛二定律:F = ma 有水平方向:f = ma ① 竖直方向:N-mg = 0 ② f=μN 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a = 5m/s2

设经时间tl,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④

解得t1= 0.4s

物体位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0.4s后无摩擦力,开始做匀速运动

S2= 第一文库网v2t2⑤

因为S2=S-S1=10-0.4 =9.6(m),v2=2m/s 代入式⑤得t2=4.8s

则传送10m所需时间为t = 0.4+4.8=5.2s。

【小结】本题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涉及了两个物理过程。这类问题应抓住物理情景,带出解决方法,对于不能直接确定的问题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如本题中错解求出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m用2s,可以拿来计算一下,2s末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v =5×2=10(m/s),已超过了传送带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当物体速度增加到2m/s时,摩擦力瞬间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可以确定第2个物理过程。

11、 如图2-30,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

值是多少?

【正确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0.2s前F是变力,0.2s后F是恒力的隐含条件。即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

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P静止时受重力G、称盘给的支持力N。 因为物体静止,∑F=0 N = G = 0 ① N = kx0②

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N′-G = ma ③

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0~0.2s内物体的位移为x0。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则

将式①,②中解得的x0= 0.15m代入式③解得a = 7.5m/s2

F的最小值由式③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刻N′=N = kx。 代入式③得 Fmin= ma + mg-kx0

=12×(7.5+10)-800×0.15 =90(N)

F最大值即N=0时,F = ma+mg = 210(N)

【小结】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x0,而应等于x0-x(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

12、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解答】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设经时间t1速度减为零。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0+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

【小结】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

s=-30m的

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0,

a

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13、 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

【解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

由①②③解得H=125m

【小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如图1-2所示)。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

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如图1-4

),由题意

14、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

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5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方法二:如图1-5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

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

由题意知tCD=17-2=15(s)

=1275(m)

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6所示)。

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

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 =2s,tB-tD = 17-1=16(s) 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

【小结】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

15、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

【解答】本题的选项为A,C,D。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分运动与合运动时间具有等时性。

水平方向:x=v0t ①

据式①~⑤知A,C,D。

【小结】选择运动公式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运动性质确定了,模型确定了,运动规律就确定了。判断运动性要根据合外力和初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不共线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0垂直且恒定时,物体做平抛运动。当物体总与v垂直时,物体做圆运动。

16、正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1s释放一个重球,先后共释放5个,不计空气阻力,则 [ ]

A.这5个小球在空中排成一条直线 B.这5个小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

C.在空中,第1,2两个球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相邻两球的落地间距相等

【解答】释放的每个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相等,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开始的时刻不同。飞机和小球的位置如图1-7可以看出A,D选项。

【小结】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

17、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解答】如图1-8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

△S=364-168=196>180(m) 所以两车相撞。

【小结】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8,通过此图理解物理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9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

18、如图1-10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12,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θ。

【小结】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人绳=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绳船

=FvA

cos 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

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19、 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

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

②当v2<v1时,如图1-14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合速度)(θ≠0)

③当v2=v1时,如图1-15,θ越小航程越短。(θ≠0)

【小结】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

20、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

【小结】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

(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

(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

(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第一种落在Q点,第二种落在Q点的右边。

篇11: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策略

文/张 云

摘 要:力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力学教学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也是学生之间物理成绩拉开差距、物理兴趣产生分化的重要节点。着重讨论了如何帮助学生渡过物理学习的艰难时期,实现从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成功过渡,具备基本的力学思维。

篇12: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策略

学好力学不仅关系着整个物理学科的知识架构,更关系着学生物理能力和物理思维的.形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力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准确使用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

物理素养的养成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起,许多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不能正确使用物理符号,这不仅不能够清晰地呈现物理表象中的本质,而且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失分。物理符号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板书,时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理语言的习惯,在高考时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比如,在进行受力分析图时,力较多时,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不能大小写混用,角标时加时不加。有时,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是完整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流畅清晰,解答有根有据,否则即使写得再好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的书写要工整规范,将解题思路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二、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力学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即使题型再变,学生也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并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能更加清晰。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做完的题目进行拓展:通过对已经解完的题目再设疑→探究→解惑,让他们能举一反三,使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开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中物理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内容。高中物理力学的内容非常重要,是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知识的关键,也是以后继续物理研究的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

高中物理功动能的相对性的探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SAP专业GCT招生调剂政策

四川大学自招生自荐信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出国留学申报书

《电功率》教案

教学 课题申报 范文

电功率教案

课题申报摘要范文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物理4.7 力学单位制教案(整理12篇)】相关文章:

科研申报书范文2022-11-2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2023-01-08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11-23

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教学设计2023-12-22

广西科技大学专业排名2024-04-15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2023-05-2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022-07-29

《周而不比》教案2022-11-21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2023-11-11

第二学期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