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

时间:2022-12-17 17:51:01 物理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共14篇)由网友“派生糍”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欢迎阅读与借鉴。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

篇1: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初中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y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篇2: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

第 一 节 力 (1课时)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

(一) 课程标准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二) 课标解读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和排斥等。

2. 在具体情景中能判断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能结合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对于给定的实例,能分析出力的作用效果的具体表现。

5.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6.会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受到的力。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略)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对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进行分析,理解力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在具体情景中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力的图示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并能理解力有三要素的原因。

四、评价设计

1、对于给定的实例,能够说出作用的具体形式。

2、给定具体实例,请学生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手拍桌子等现象,并能说出几个应用的实例。

4、能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怎样确认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了力的作用?

1.生活中,物体与物体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在发生着一下相互的作用,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对物体施加作用的实例么?(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实例和同学提出的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

2.有没有一个物体也产生前面大家所提到的推、拉、提、压和排斥等作用的情况?产生力的作用效果至少有几个物体,如何进行命名呢?

(二)物体对物体的力具体作用效果有哪些体现?

3.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力,实际试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实例?(学生体验:手拍桌子)

4.手拍桌子有痛感,说明桌子对手的力产生了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实验:磁铁吸引运动中的小铁球)

三、哪些因素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5.学生探究:用书模拟开门时的情景,研究哪些可以改变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6.要想用语言描述清楚一个力,需要说清力的哪些因素?

四、物体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两个物体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

五、用图来表示一个力,应该体现出力的哪些因素,如何体现?

7、尝试利用图示来画出一个力(学生自主学习)

六、课堂小结、巩固提高及作业

(一)课堂达标

1. 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

2. 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 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与受力面积有关

3. 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B.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C.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

D.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

4. 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 ,还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5. 如图所示,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会向前运动.推动人向

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此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

6.画出物体受到水平向右30N的拉力示意图。

(二)作业

1.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用力把铅球推出

2. 在冬奥会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用力撑雪杖使自己从山上由静止加速滑下,这表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如图11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滑下过程中碰撞标志杆时的情景,它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3.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B.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的作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一定改变

4.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船桨 B.湖水 C.同学 D.龙舟

5. 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

B.两个物体受到的力是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

C.鸡蛋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

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6. 仔细观察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的 有关;

7.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只填序号)

篇3:九年级物理《电压》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电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 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 kV=10 V 1V=103 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习1、电压表读数。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2)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 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近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习使用电压表

篇4: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知道电能的单位;

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培养节约用电意识;

3.能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电能转化情况,认识电能转化是通过电流做功来实现;

4.知道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能利用电功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难点:对电功概念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三、教学准备:

电能表、多媒体课件、电费缴费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

教师活动 展示1:各种各样的发电厂、电源的图片.引导思考:人们如何获得电能? 学生活动 尝试说出不同的电源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出:电源是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

能。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引入新课

展:2: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知道它们是如说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何利用电能的;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是如何总结出不同的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不

来计量的? 同形式的能。

电能及电能的单位是kW·h,也叫“度”,物理学学生利用组合单位的方法把kW·h换算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成J。 1kW·h=__________J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内容 熟悉单位换算。

1、展示电能表实物,结合图片了解各参数含义:

“220V”、“10(20)A 、“600revs/(kW·h)” 学生阅读课本上电能表的各参数。 “50~” 根据实例计算电费。 2、给出一张电费缴费单,读出上月家中消耗的电

能,计算电费; 会读电能表,会计算电费,学用结合

结合生产生活知道1度电的作用,指出获得电能了解“1kW·h电的作用”,认识电能在社

要消耗其它资源及我国发电状况,培养学生节能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自觉的节能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环保意识 识,交流身边有哪些不当的用电行为。 的意识。

举例说明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

1、展示工作中的用电器。电功就是电流做功,有关。1.手电筒和家用白炽灯的电流差

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举例说明电功。 不多,相同时间内白炽灯消耗的电能比结合实例说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手电筒多;2.空调和白炽灯的工作电压有关,培养学生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举例说明。 相同,但流过空调的电流大,相同时间

电功的计算:W=UIt 内空调消耗的电能多;3.同一用电器工

作时间越长,消耗电能越多。

在黑板上演示下面例题的计算过程。

举例PPT例题1:解:

总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电能利用→电能的计量→电能的计算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 学生参与例题1,讨论并解决PPT练习2 按线索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课内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巩固。

篇5: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电能表参数的物理意义。

⑵让学生会根据电能表读数计算消耗电能的多少。

⑶通过实验得出并理解电功公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⑷让学生会用电功公式计算电器消耗的电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表参数的意义及计算耗电的方法,电功的含义,电功的公式及运用。 难点:电功的含义,电功公式的得出过程。

学生知识基础

机械功的知识;能量的概念;初步的能量转化知识;初步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阅读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电能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近期,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月要交多少多少电费。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引导学习

一.电能表的学习

教师:出示电能表,问:谁读过电能表的示数,谁会读数?下面我们用2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学案中单相感应式电能表的技术参数的说基本规格。

学生:阅读根据学案的说明了解电能表的规格。

教师: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每个人通过阅读了解到得电能表的规格。

学生:回答并交流尚不清楚的地方,鼓励其他同学帮助。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几个概念:

1.“电能表的计量单位:kW·h”

2.电能表的示数为四位整数和一位小数(深色框内的数字)组成,如图15-2所示。 教师:我们来做个小练习,看谁真正理解了电能表示数的含义?

示题如下:

例:小明家1月底与2月底电能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计

算,小明家2月份消耗多少电能?若1kWh电费为0.52元,应付多少电费?

学生:交流计算。

3.“电压-220V”表示电能表适用的额定电压为 。

4. “电流规格-10(40)A”

“10A”电能表持续工作时的最大电流为 ;

“(40)A”的数字表示在短时间允许内通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为40A。

5.“电能表常数300 r/(kW·h)”表示用电1 kW·h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圈数为转。 练一练:

1.若消耗电能2kW·h,则电能表转盘会转过 转。

2.若消耗电能0.5kW·h,则电能表转盘会转过 转。

3.若电能表转盘转过了30转,则说明消耗了电能kW·h。

教师:如图l5-1(b)所示.电子式单相电能表有一个重要参数imp/(kW·h),它表示用电l kW·h耗电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如3200imp/(kW·h)

二.电功概念的学习

㈠电功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电流做功的其他实例。

⒈电风扇扇风时;⒉洗衣机洗衣时;⒊电饭锅烧饭时;⒋电灯发光时;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观察。

⒈电风扇扇风时&⒉洗衣机洗衣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⒊电饭锅烧饭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⒋电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

教师: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总结

总结:电流做功的过程中,伴随着电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电流做了多少功,

消耗了多少电能。(课件)

㈡电功公式的构建和运用

教师:电流做功的过程伴随着电能转化为其他能的过程,那么,电流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我们要探究电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观察或测量电能转化成的其他能的多少,电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内能、光能、化学能等,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想从哪个角度探究这个问题?猜想电能会与哪几方面的因素有关,根据实验条件,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学生:思考与交流;提出猜想(教师提出探究内容)

教师:根据实验条件,下面我们选择观察电灯的亮暗来探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电灯亮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能多,因此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也多。 学生:自己根据探究的目的,选择电路的种类,并画出电路图。

教师:有指导地安排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下面的探究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①相同时间,相同电流,电压越高,电流做功多;

②相同时间,相同电压,电流越大,电流做功多;

③相同电压,相同电流即同一电器,工作时间越长,消耗的电能越多。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探究结果;

教师:请学生代表回答实验结果,并总结。

学生:电灯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强,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教师师讲解扩展: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通电时间成正比。

教师:这个规律如何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提示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所以有除法存在,而电功都是正比,则不存在除法)

学生:(总结回答)W=UIt

教师:提示:①公式中四个物理量的单位J、V、A、s要对应。

②三个物理量要对应于同一个用电器或同一段电路。

教师:(课件)给出物理量对应单位的表格。

㈢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同学们小结一下。

学生:交流课堂小结。

教师:(课件可出)

三.布置作业

《导学手册》15.1 “评价与交流”内容

四.课后拓展练习

“算一算”:我们俗称的“一度电”到底能为我们提供多少电能呢?

提示:电能单位为“kW·h”,俗称“度” ,1kW·h在数值上等于1kW电器正常工作1h消耗的电能,即1kW·h=1kW×1h。

1.“一度电”能让功率为40W的日光灯正常工作 h。

2.“一度电”能让功率为2kW的空调正常工作 h。

提示:表格为小明家的冰箱的铭牌,由于冰箱是间歇工作的,

所以冰箱既有制冷功率80W,又有每天的耗电量

0.5kW·h/24h。

3.“一度电”能让冰箱连续制冷 h,而冰箱工作一整

天耗电 kW·h。

篇6: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篇7: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路的连接的基础上来认识电流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对电流表的使用教材以电流表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学生可对照电流表的实物结合说明书来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养成在测量仪器使用前阅读说明书的好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流表的使用,为后面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做准备。教材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持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基础上来学习电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可能就听说过电流,但那种认识是肤浅的,是模糊的,在头脑中没有构成知识体系,现在来真正的学习这些内容,他们会怀有极大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满足他们好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学习中使用电学中的重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学习也会有新鲜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来进行自学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通过探究,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通过关于“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难点

电流表的使用。

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过程,通过探究进行理解来突破重点,

通过阅读说明书,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流表仿真课件、电流表、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实验,引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手电筒的光亮和汽车前灯的光亮对比

2、演示实验:用一节和三节干电池分别供电的一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灯发光的亮暗不同,电路中有了电流,流过它们的电流变化了。

说明:图片及演示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流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关于电流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来描述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能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师介绍: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指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灯片:常见的电流,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电流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流表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大家桌上摆的仪表就是电流表,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电流表,看看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A;②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标有“+”号、“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流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哪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或流出电流表。③电流表表盘上有两种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分度值分别为0、02A和0、1A。

教师补充电流表的符号。

说明:认识电流表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前提。从观察开始来让学生接触一个新的仪表,比直接讲解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要来得缓和,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突然,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认识上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电流表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电流表的说明书,来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说明书,结合实物来了解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学生叙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调零。

②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试触法确定量程的选择。注意: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师演示试触现象,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

说明: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触,清楚违反以上规则造成的危害,对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说明是如何读数的。

(三)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动手做”活动: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教师强调:

(1)要遵守科学规则,即电流表连接电路时要遵循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量电流。

交流、评价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篇8: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篇9: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篇10: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摘 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进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本质不同,可以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教学就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悖。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于教学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主动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

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而不在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有没有经历应有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教知识的内涵,否则即使让学习记住教学的结论,学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企图通过让学生记住教学结论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针对教学提出新的观念,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教学设计应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打破旧课程的束缚,把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及环境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新课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这

四个因素。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沟通以平等为基础,以真诚为纽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题因素,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2.教学设计出发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出发,忽视学生的因素,导致课程本末倒置,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应成为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生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强调。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篇1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篇12: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篇1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篇14: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 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

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力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三上学期物理老师的工作计划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共14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案2022-12-19

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版2023-11-15

初三物理杠杆说课稿2023-05-03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22-11-01

电动机教案2023-05-06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2022-08-18

物理开学第一课2023-10-01

初二物理力教学反思2022-07-29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反思2023-03-17

初二物理下学期物理的教学计划2024-03-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