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合集17篇)由网友“爱斯特拉冈”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篇2:《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篇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篇4:《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篇5:《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篇6:《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篇7:《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篇8:《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篇9: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4. 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结构】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
根本固则木长
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十 思)
………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疑难指津】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语言揣摩】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名题讲析】( 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 (《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 ②付畀(bi):付与。③螟蜮: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⑤袄(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②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本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
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D.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解析:本题考句意的理解,综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避免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
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解析:此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齐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确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
【风景剪辑】
剪辑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剪辑2: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选自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篇10: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些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篇11:谏太宗十思疏 ..
谏太宗十思疏 ..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篇12: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
篇1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一、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一)导语 讽谦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谅,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2)谗邪(3)拙恶(4)谬赏 (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 (2)知止以安人(3)思谦冲而自牧 (4)江海下海川(4)乐盘游 (6)慎始而敬终 (7)虑雍蔽 (8)证身以酗恶(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 [明确](1)克制,(2)使……安宁。(3)虚;养,(4)居于……之下。(5)以……为乐。(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选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12)来;而;因为;用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几乎全用排比、对偶句构成,但也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错杂其间,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 先说排比。如篇14: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
篇15: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篇16: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篇17:《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略
★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对口高考范文
★ 高考必读的书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合集17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必背优美段落2023-09-28
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2022-04-30
高考语文古诗词必背2023-11-18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024-05-21
高一必修二语文作文亲近自然2022-10-14
必转的励志说说2023-07-16
关于学习要坚持不懈的名言2023-06-17
古文观止读后感2024-01-15
高中语文好词好句摘抄2022-12-02
古文观止读后感高三202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