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课件(集锦14篇)由网友“Muie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古诗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古诗课件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篇2:小学古诗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篇3:小学古诗课件咏柳
小学古诗课件咏柳
《咏柳》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为大家分享了咏柳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
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
(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
(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
个别读、齐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
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
(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
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生看老师写,注意笔顺)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
(3)了解修辞方法
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你真会发现)
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
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
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
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河畔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
师:你只看到了翠绿翠绿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吗?再想想,在这美丽的春天,(柳树旁、山脚下、花园里、小河边)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播放高山流水)这些美景都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诗人只是在赞美春风吗?还是在赞美春天,大自然
师:是啊!春风一吹,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春天,大自然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板书春风------春天——大自然)
五链接诗句
师: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让小草发芽生长,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还在抚摸着堤岸呢(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没有长成树荫呢?(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样美的春景吸引了黄鹂在枝头间唧唧喳喳的叫着,白鹭也展翅高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大自然的的美景真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春江水,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贺知章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书诗和图)
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
七小练笔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柳树,在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写一写。
师:老师也写了自己眼中春天最美的景物出示:
春天最美的是水,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无暇(xiá)的翡(fěi)翠。
(是什么)(怎么样)(像什么)
孩子们在你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花、草鸟)拿起笔写一写吧
春天最美的是—,——————,像——-——————————。
总结:是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真令我们陶醉,大自然真神奇啊!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咏柳》齐背古诗。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收集,积累下来,好吗?
板书
咏柳
碧玉裁
丝绦
春风——春天——大自然
篇4:古诗课件
古诗两首课件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体会诗名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篇5:《古诗》课件
《古诗两首》课件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篇6:小学古诗《绝句》教学课件
小学古诗《绝句》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五:小结
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赞美这美丽如画的春天!
篇7:《古诗》课件设计
《古诗两首》课件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四、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五、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篇8:古诗-的课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篇9:古诗-的课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篇10:古诗咏柳课件
古诗咏柳课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
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
(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
(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
篇11:小学生古诗课件
小学生古诗课件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篇12:《古诗清明》课件
《清明》PPT课件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雨”。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即便不去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首非常美妙的励志颂歌。人生总的来说,是苦处多,乐处少;迷惘多,洞悉少;独行多,共路少。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时候,突然间见到陌路他人,哪怕只是个孩童,心里都会为之一热。至少,有来人处,必是有希望之处。有希望,就会忘了苦处、忘了迷惘、忘了独行,从而踏上坚定的脚步执着奔赴。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感兴趣。
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
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
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
5、了解“清明”的节气及习俗。
活动准备
flash动画、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
2、教师范读古诗。(今天老师带来的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教师讲故事(结合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在清明节前后,细雨纷纷不断地下着,路上的行人心中很不舒服,难受,就急匆匆忙忙地赶路回家。这时候有一位叔叔就问一个放牛的小朋友,你知道哪里有卖酒的地方吗?这个小朋友用手指着杏花村,告诉这位叔叔,那个叫“杏花村”的地方有卖酒的。
4、 逐字逐句讲解古诗
5、 创编动作,加深记忆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教师引导幼儿做动作用手慢慢的做下雨的动作,从高处慢慢的往低处。)
第二句路上行人遇断魂(引导幼儿作为走路的人,在路上下着雨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的?那么你会怎么样?)(急匆匆的赶路回家)
第三句借问酒家和处有。(引导幼儿做出喝酒的动作。)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请幼儿来扮演牧童,请幼儿做出用手指着前面的动作。)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清明》。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
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边做动作
9、配乐,根据动作,集体背诵古诗。
请幼儿边做动作,边背诵。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古诗清明》课件]
篇13:古诗游子吟课件
古诗游子吟课件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感受母亲博大的爱,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4.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语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前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呀,母亲的爱,是神圣而伟大的,古今中外,好多诗人都满怀真情,写出好多赞美、讴歌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
二.学习《游子吟》
1、教师范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 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2、今天请同学们按――“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附自学提示:步骤要求方法
(1)朗读 读全诗 注意读音
(2)细读 懂词义 看注解
(3)译读 直译每行诗意
(4)通读 串诗意 意会、串讲全诗
(5)品读 悟情境 品评、领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3、好,自学到这里。
①指名读;生齐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②结合齐读情况,指导读准字音、停顿和重音。
4、学生讨论对诗中词意的理解:
5、把上述词意带入诗中,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同桌互说互听,再指名说给大家听。)
6、指名朗读全诗并说说全诗大意。小组讨论全诗意思,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说,注意词序的变通、句意的完整、过渡衔接和语气的把握。
7、总结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哪里写得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 通过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吗?
②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古诗赏析,相信你会对作者及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8、练习诵读全诗、齐声背诵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同学们,古往今来,母亲对孩子的心,对孩子无私的爱都是一样的。你们能不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一两件细小的事体会到母亲深沉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为妈妈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并告诉她,感谢母亲给予你的博大的爱。
六.板书设计: 《游子吟》
母亲 线 缝 游子 衣 归
篇14:游子吟 古诗课件
游子吟 古诗课件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提供《游子吟》的古诗课件给大家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唱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
生答。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
(3)学唱歌曲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
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
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
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三、歌曲表演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师:那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妈妈呢,我想你们的妈妈也一定非常爱你们。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生答。谁先说?生:、、、、、、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诗歌
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歌诗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亲,要记得为祖**亲奉献自己的力量。
★ 春晓说课稿
★ 小学古诗词教案
★ 莲山课件教案
【小学古诗课件(集锦14篇)】相关文章:
咏柳课件2022-09-16
《浅谈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文章赏析2023-07-06
《凉州词》教学反思2023-11-24
《春的消息》三年级语文教案2023-11-13
小学语文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2023-02-14
《墨梅图题诗》的教学反思2022-08-13
小学语文天蓝色的纽扣优秀教案设计2024-02-23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2023-05-14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课件:《古诗三首》2023-09-25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02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