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课件(合集11篇)由网友“馄饨大赛第一名”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分子化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分子化学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 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 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多媒体展示)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
篇2:高中高分子化学课件
高中关于高分子化学课件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 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思考、回答: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
【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
【板书】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
【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板书】二、离子键
【软件演示】
【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组织讨论】
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引路】成键微粒:阴、阳离子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
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 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 H· Na· 离子电子式:Na+ Mg2+
【投影】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S Br Br- S2-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
标”即标“[ ]”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
《离子键》化学教案
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投影】课堂练习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过程的下列各式,其中正确的是( )。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33页第1、2、3题,第34页第10题。
【投影】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aCl2 NaF
MgS K2O
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篇3:合工大高分子化学课件
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由结构简单的相同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相对分子量大分子链长的化合物。
2.分子量的多分散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均一的特性为多分散性。
3.数均分子量:通常采用聚合物的稀溶液测定,如用冰点降低、沸点升高、渗透压法和端基滴定法来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数均分子量。(W/N W为总质量 N为分子个数)
6. 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熔融缩聚;溶液缩聚;界面缩聚 ;乳液缩聚
1. 三个基元反应: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2.自由基聚合:用自由基引发,使链增长(链生长)自由基不断增长的聚合反应。
3.(1)引发剂效率:用于引发聚合的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的百分率。
(2)低于1的原因: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只有一部分用来引发单体聚合,还有一部分引发剂由于诱导分解或茏蔽效应伴随的副反应而消耗,使引发剂的使用效率降低。
(3)引发剂的选择:1.根据聚合方法选择.本体,溶液,悬浮聚合时,选用油溶性引发剂,而乳液聚合则选择水溶性引发剂。2.根据聚合温度选择活化能或t1/2适当的引发剂,使自由基形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一般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3.选择适当的引发剂量,引发剂浓度不仅影响聚合速率,还影响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用到三个假设:1.链转移不影响聚合速率,链终止反应为双基终止。2.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3.单体消耗速率就是聚合物生成速率,链增长反应消耗的单体远大于链引发。
4.聚合是在稳态下进行。
4.自动加速的原因:体系黏度增加 效果:随反应的进行,链自由基的终止速率受到了抑制。
5. 动力学链长:每个活性中心从引发到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个数。
6.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1.聚合物化学反应分类:聚合度变大、变小、不变,
2聚合物的老化:聚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致最后会丧失使用价值。
聚合物的降解3个过程:解聚,无规则断链,侧基脱除。
1.链结构的三个层次:1.化学组成2.结构单元的链接方式3.支化和交联。
2.高分子物质只存在液态和固态,没有气态。为何?
要想形成气态,首先要克服液体分子间的作用。但是高分子的分子量太大了,分子间作用力强。有
这能量克服分子力的话,早就已经分解掉了。所以高分子不太可能有气体. 3取向: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分子链,链段和结晶聚合物中的晶粒等取向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择优排列。
取向的应用:在合成纤维生成中采用高速牵伸工艺使分子链取向而使纤维拉伸强度大幅度提高。
4.怎样保证纤维既有较高的强度又有较好的弹性? 在成型加工时,可以利用分子链取向速度的不同,用慢的取向过程使整个分子链获得良好的取向,以达到高强度。然后再很短的时间内用热空气或水蒸气很快吹一下(热处理),使链段解取向,使之具有弹性。
5. 为什么大多数合成纤维都是用结晶性高聚物制得的?
(1)分子链的对称性好(2)分子链的规整性好(3)分子链的柔性好(4)有共聚结构
6.三态两区特点:
(1)玻璃态:分子链几乎无运动,聚合物类似玻璃,通常为脆性的,模量为10^4-10^11 Pa (2)玻璃化转变:整个大分子链还无法运动,但链段开始运动,模量下降3-4个数量级,聚合物行为与皮革类似。 (3)高弹态:链段运动激化,但分子链间无滑移,受力后能产生可以回复的大形变,称之为高弹态,为聚合物的特有的力学状态。模量进一步降低,聚合物表现出橡胶行为。(4)粘流转变:分子链重心开始出现相对位移,模量再次急速下降,聚合物既呈现橡胶弹性,又呈现流动性。对应的转温度Tf称为粘流温度。(5)粘流态:大分子链受外力作用时发生位移,且无法回复。行为与小分子液体类似。
篇4:化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过程。
【提出问题】大家了解它们(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它们反应的快慢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爆炸的反应非常快,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反应非常慢。
【教师总结】其实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反应快慢描述也不一样。如铁生锈相对煤的`形成是快的反应,但相对氢气的爆炸是慢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定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总希望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而对我们不利的反应则越慢越好!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猜想下,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钠比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钠的反应会更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且这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引导】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温度、表面积、浓度、催化剂。
【实验演示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观察现象;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大理石和1 mol/L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加0.1 mol/L盐酸的试管里反应则比较缓慢;当给0.1 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时,气泡的量增多,反应加快。
【教师板书】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演示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回答】在H2O2溶液中加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MnO2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少量气泡出现。催化剂MnO2使在H2O2溶液分解加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及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单位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篇5:材料化学课件
材料化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 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能力培养
1. 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 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3.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三、教学准备
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课前每小组材料全组装好,放置在小组桌面中间,把纱布也是先扎在烧杯口,)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事先布置家里物品调查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波波说“真皮沙发真舒服”,彬彬说“难道还有假的皮沙发吗?”。谁说的对?你怎么来区别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这是存在的事实,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了解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
(目的:引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概念,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
情景:出示课本图片。
描述:这是我们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看看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土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的生活、生产用品材料全部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思考:古人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学生讨论汇报:
归纳:存在于自然环境种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粘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
学生观察: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看看用哪些天然材料制作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指导学生填好记录表。
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情况。
归纳:古人用黏土、树木、骨头、毛皮以及岩石来建筑、制衣、炊厨、制造狩猎武器等,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发现的天然材料,许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塑造或切削它们而改变这些材料的方法。后来,人们进而发现了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去处理天然材料,所以有些用品虽然都来自天然材料,但其技术含量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对材料占有、认识、制造、使用与发展的历史。
(出示课件 部分天然材料的'用途:木材——做木制家具;黏土——制成陶罐;石油——提炼出的物质能合成橡胶和塑料;蚕丝——编织成丝巾;棉花——编织成棉质衣服;岩石——用来建造房屋。)
(三)活动二:自己动手做“塑料”
任务:自己动手做塑料。
材料:出示牛奶、食醋、勺子、烧杯(或小锅)、酒精灯、石棉网、塑料汤匙、纱布、碟子。
分析:材料中的天然材料。
指导:
今天我们也来自己动手用做人造材料吧。请同学们按照提示一步步的操作。
实验步骤:
1、将盛着牛奶(约100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不停搅拌,在沸腾之前取下来。在这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色素。
3、将一汤匙食醋倒入牛奶中,均匀搅拌后,等待冷却。
4、过一段时间,牛奶冷却到白胶状时,用旧长丝袜做筛子,盖住烧杯将牛奶混合物倾倒到碟子中,过滤冷却好的牛奶。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
6、用过滤出来的物质放在小器皿里,制作你喜欢的小动物。
7、将制好小动物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几天后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
说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目的:让学生经历天然材料被加工成新材料的过程。虽然学生并不理解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但通过制作过程,学生能认识到有些材料经过处理后会生成新材料,从而初步形成人造材料的概念。)
(四)活动三:家庭材料调查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质疑: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
1. 为什么人们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
2.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有什么优点?
拓展: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生活离不开材料,人造材料的使用量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使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断发明和制造新材料,人造材料具有许多天然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五)网上学:了解新型材料
搜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
活动:新型材料汇报展示会。
课后作业:我们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
五、板书设计:
7.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木材 岩石 骨头 动物毛皮 石油
人造材料:钢铁 玻璃 塑料
六、实验记录表:
记录表:天然材料还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篇6:结构化学课件
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结构化学它要从各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的分子构型和运动特征中归纳出物质结构的规律性,还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原子会结合成为分子,为什么原子按一定的量的关系结合成为数目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分子,以及在分子中原子相互结合的各种作用力方式和分子中原子相对位置的立体化学特征。结构化学还说明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某种基团在不同的微观化学环境中的价态、电子组态、配位特点等结构特征。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能不断地运用已知的规律性,设法合成出具有更新颖、结构特点更不寻常的新物质,在化学键理论和实验化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新的结构化学理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努力建立新的阐明物质微观结构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实验方法。
与其他的化学分支一样,结构化学一般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按各种不同层次来认识客观的化学物质。演绎和归纳仍是结构化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早期的有关物质化学结构的知识可以说是来自对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当时人们对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单质和为数不多的几种化合物),只能从对物质组成的规律性认识,诸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加以概括。随着化学反应当量的测定,人们提出了“化合价”的概念并用以说明物质组成的规律。那时,对于原子化合成分子的成因以及原子在分子中的排布方式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结构化学的产生与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研究密切相关。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人们总结出许多系列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面体化合价的规律。为解释有机物组成的多样性,人们提出了碳链结构及碳链的键饱和性理论。随后的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官能团结构和旋光异构现象等研究,也为早期的结构化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促使化学家从立体构型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物质化学结构的规律性,为近代的结构化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近代实验物理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为结构化学提供了各种测定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方法;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又为描述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运动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关原子结构特别是原子中电子壳层的结构以及内力、外力引起运动变化的理论,确立了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本质,也就从理论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使人们对已提出的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加深了理解。有关杂化轨道的概念也为众多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作出了合理的阐明甚至预测。原子中电子轨道空间取向的特征也为共轭体系(如苯环、丁二烯等)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特殊化学性质作出了解释。
结构化学测定方法
近代测定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物理方法的建立,对于结构化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X射线衍射结构化学方法和原理上相当类似的中子衍射、电子衍射等方法的发现与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分子(特别是在晶体中的分子)中原子空间排布的认识,并提供了数以十万种计的晶体和分子结构的可靠结构数据。基于对单质和简单的无机盐类(包括矿物)晶体的衍射测定,人们总结出并不断地精细化了有关原子和离子半径的数据。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晶体,也通过了衍射法测定了键长、键角等基本参数,还发现了原子之间键合方式的多样性和在不同聚集状态下分子间作用力方式的多样性,尤其是运用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测定了近三百种生物体中存在的蛋白质大分子结构,其中有些蛋白质的分子量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原子量单位。此外,通过晶体衍射的研究,使人们能够从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角度说明这些物质在晶态下的物理性质(如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另一类测定结构的方法是谱学方法。谱学方法在提供关于分子能级和运动的信息,尤其是更精细的和动态的结构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分子振动光谱(红外和喇曼光谱)是鉴定物质分子的构成基团的迅速和有力的工具。因而被称为化学物质的“指纹”,与电子计算机高速信息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人们已能通过计算机的检索和识别很快地查明未知物样品的分子结构。红外喇曼光谱的理论处理,还能提供有关振动力常数等有关化学键特征的一些数据。其他谱学法有:核磁共振谱、顺磁共振谱、电子能谱(包括光电子能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质谱(见质谱法)、穆斯堡尔谱学、可见-紫外光谱、旋光谱、圆二色性谱(见圆二色性)以及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等。
物质的某些物理常数的测定,也能提供有关分子结构的某些整体信息,如磁化率、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测定等。此外,高放大率、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还能提供有关物质表面的结构化学信息,甚至已能提供某些分子的结构形象。
篇7:中学化学课件
中学化学课件
化学是初三才有的课程,因此作为老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以下是中学化学课件,请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课件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三、置换反应:A+BC→AC+B
篇8:初中化学课件
初中化学课件大全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下面是关于初中化学课件PPT大全。
初中化学课件大全 |
篇9:初中化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步骤:
步骤1: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添加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3:加入药品,开始反应,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思考反应的化学方程。
步骤4: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思考化学方程式。
步骤5: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终止反应。
步骤6:点燃小烧杯中的高低不同的小蜡烛,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件PPT。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益颇多、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作为研修学员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我不仅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学习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施,下面简单加以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1、研修让我正确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记好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心得、反思。研修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从充分认识自己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从高的职业道德,修炼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5、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教改观的认识,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修培训为我们每位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也应终身学习,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步。
篇10:晶体化学课件
晶体化学课件
晶体化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 过滤 | 结晶 |
适用范围 |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
依据原理 |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
主要操作 | 制过滤器、过滤 |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
课堂引入指导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篇11:入门化学课件
1.化学(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用途、制法,以及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如: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木刻成舟;
化学变化:有生成新物质。如:燃烧、食物腐坏。
3.前20号元素:
1H氢2He氦3Li锂4Be铍5B硼6C碳7N氮8O氧9F氟10Ne氖11Na钠Mg镁13Al铝14Si硅15P磷16S硫17Cl氯18Ar氩19K钾20Ca钙
4.空气的组成
我们每天呼吸着的空气,它的组分也是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5.基础化学实验
1)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操作方法是一、先使试管倾斜二、把盛有药品的药匙送至试管底部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如没有注明用量应取盖满试管底部为宜。块状或颗粒大的药品用镊子取。操作方法一、先把容器横放二、把药品放入容器口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用滴管。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手心,否则残留的液体会腐蚀标签。如果没有注明用量应取1-2ml。③准确取液体用量筒和滴管,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仰视读数比实际偏小。
4)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低的是焰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5)可直加热的.仪器有(四种)试管、燃烧匙、石棉网、坩埚。必须垫上石棉网才可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有量筒。加热前必须预热,操作方法是把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或把酒精灯火焰在药品下方来回移动。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45°。
6)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8)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珠或没有预热试管、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等。
★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 化学教案-原子
【高分子化学课件(合集11篇)】相关文章:
材料化学课件2022-11-15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2023-08-28
化学式教案2022-04-30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文库2023-08-17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2022-08-17
学校机电实验室参观心得2022-09-25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2023-05-31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022-11-18
高一化学课件2023-04-08
有机合成材料说课稿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