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4-03-14 07:24:27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ks85062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篇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篇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倾听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思考,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环节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略)

篇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liuxue86.com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三、作业与练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篇4: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1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存在。

5、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7、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概念。

8、能够运用本单元知识点,解出相关题型以及中考题。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分子的性质

2、原子结构

3、物质的分类、组成及微观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知识梳理

一、几种构成物质微观粒子

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说出分子的性质吗?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对于分子的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二)、原子

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中的 等量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中等量的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思考?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忽略电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离子

例题2 则该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电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电子,形成 ( )

例题3、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X等于11,则该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例题4、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则该离子的符号为( )。

A.X B.X2- C.X-2 D.X2+

例题5、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9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小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结构: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个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17 氯

Cl 元素符号

35.45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g

例题7、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题8、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_ .

(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多媒体展示:

例题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课堂小结:从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分类小结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

学生小结:本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几种微粒 二、物质的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

2、原子 3、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第二个板块】:练习反馈(见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篇5: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

1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用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总在不断运动着,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

3重点难点

1.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2.抽象思维的培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

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

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篇6: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陈义文评论

优点:

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缺点:

应设计一些反馈练习来巩固知道。

篇7: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古诗、让学生用书对着脸扇风、把手伸入水中谈谈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 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篇8:《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动态模型,把微观粒子变得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抽象的粒子具体化、生动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也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体积也不会变,初步建立物质是微观的思想。课堂练习制成幻灯片,知识容量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当堂知识的巩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篇9:《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古诗、让学生用书对着脸扇风、把手伸入水中谈谈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篇10:《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篇11: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接下来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2017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汇总】,望大家喜欢。  范文一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范文二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范文三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 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习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习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范文四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范文五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 “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篇12: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五篇】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高一化学键优秀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乙烯,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和建议

初三化学教案:定量认识化学

《元素》的教学反思

《甲烷》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2023-05-31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2022-11-04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2023-03-14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与反思2022-07-07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2022-09-29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化学教案2022-05-05

初三化学教案2023-10-30

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2023-10-17

初中化学教案2023-01-03

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的构成》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