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时间:2023-08-28 08:49: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peiiiikuow”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篇1:《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分子这节课的特点是微观性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如何选择实验,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本节课选择了芳香四溢、变幻莫测、完璧归赵等三个演示实验来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并合理利用教材,把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由演示实验变为探究试验,冰糖溶于水后液面的`改变也由家庭实验改为探究试验,又补充了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把小米与黄豆混合两个试验,充实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即突破了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情感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回想,感觉到课题的引入中变幻莫测。

这个实验如果也能以探究的方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则会更符合新课改精神突出化学课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但如果这样一节课就难以完成,尤其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从分子观点如何进一步认识更是难以深入,因此这个设想还是能实现。

篇2: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古诗、让学生用书对着脸扇风、把手伸入水中谈谈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 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篇3:分子和原子物理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物理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篇4:《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选自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六章第一节,是学生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等宏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情况下,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由于本节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情况,并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通过大量的实验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 ③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 难点:

①理解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现象进行解释。

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体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器材:花露水、酒精、醋、广口瓶两个、二氧化氮气体、玻璃瓶两个、玻璃板一块、烧杯两个、开水、冷水、红墨水、乒乓球两个、弹簧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 ②原子的结构?

③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各是怎么样的? 由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指导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区别被风吹起的灰尘和花香) 2.创造情境:

①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酒精和醋,分别先后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辨各是什么液体?

②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让学生猜是什么? 由学生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猜出后表扬,然后提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3.教师引导:

“怎么样判断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

“是什么从瓶中跑出来,让我们闻到了酒精味和酸味?” “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对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

教师提出解释:酸味、酒精味、香味等的分子从容器中挥发出来,向各个方向传开来,进入到鼻子,就会闻到,通过实验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 4.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二)、扩散现象

1.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让学生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启发学生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提出问题:“气体分子能运动,液体分子能运动吗?”

“怎么样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分子能够运动?”

2.教师演示实验:把几滴红墨水滴入烧杯的清水中让学生观察,并请学生解释原因。 再让学生列举几个液体扩散的例子。 3.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物体吗?

举例:长期放煤的墙角会变黑。 4.讲述: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彼此能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5.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把几滴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开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说明分子的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 由实验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且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提出问题:既然分子在不停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 “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举例

启发猜想:分子间存在力的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乒乓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说明分子力的作用特点。 根据学生对扩散的理解 解释:分子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类比弹簧连接的小球间作用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

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并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单评价。

(五)、练习

书本第126页练习第1.2.3.4题

(六)、作业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解释:

1.气体、液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固体则不能 2.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3.物体温度达到0°C时,分子的运动就停止 4.固体分子之间只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5.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六、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彼此能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就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七、课后反思

由于分子比较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例,是学生对分子的运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内能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 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 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第一自然段,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 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转换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方案三:上课开始,教师吹出许多肥皂泡,满屋飘泡泡……教师(端起盛肥皂水的玻璃杯问):肥皂水是什么状态的?为什么用肥皂水吹起的泡泡不会破呢?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通过美妙的现象(好玩),尖锐的问题(好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推进新课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 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 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照课本第124页图16.1-3讲述实验过程。

①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 1 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4: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 现象与温度有 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篇6:《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

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

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

分子热运动。难点

1、

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2、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设计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准备 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铅柱、勾码、花露水、空气清新剂、弹簧和乓乒球、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复习提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等相关的问题。

1、学生讨论回答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区别灰尘、花香)

2、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2、学生感受,激发兴趣。a、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先不要求回答)。b、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花露水的味道比较熟悉,学生容易判断出来。(激起学生的情绪)

3、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3、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

4、引入题:“分子热运动”。

4、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二、扩散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媒体展示“气体的扩散现象”

4、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4、思考得出:硫酸铜溶液分子进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酸铜溶液中。媒体展示结合本阅读、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思考:可以。媒体展示

6、讲述:扩散现象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蓝墨水。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观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水中的蓝墨水扩散得比较快,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

三、分子间的用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1、思考:分子为什么没有像沙子一样散开或铁丝不易拉断。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演示实验:用刀把铅块的底面削平、削干净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勾码。

2、(先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学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较低。教师再做,激起学生的情绪)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都不容易被压缩。做例题巩固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4、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乓乒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四、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堂实验讨论题。“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水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五、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篇7:《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快慢影响因素温度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之间的斥力

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 基本观点: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会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扩散现象

活动1:观察图16.1-

1、16.1-

2、16.1-3 所示的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由此推测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

思考讨论:你见到的哪些现象可以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一观点,列举有关现象并加以说明。

(提示:1.扩散现象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填一填”:做无规则的运动 2.思考讨论:略) 活动2:阅读教材第125页的“想想议议”及16.1-4,思考:什么是热运动?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3: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 明什么?

填一填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思考1: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后,有同学认为铅块被吸住是因为两个铅块挤压时挤出空气后,有大气压作用而不掉下来的。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考2:有同学认为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水不能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挤在一起造成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篇8:《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动态模型,把微观粒子变得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抽象的粒子具体化、生动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也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体积也不会变,初步建立物质是微观的思想。课堂练习制成幻灯片,知识容量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当堂知识的巩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篇9:《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古诗、让学生用书对着脸扇风、把手伸入水中谈谈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篇10:《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篇11: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接下来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2017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汇总】,望大家喜欢。  范文一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范文二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范文三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 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习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习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范文四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范文五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 “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篇12: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五篇】

篇1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篇14: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篇15: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篇16: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 “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乙醇教学设计

乙烯,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反思2023-09-20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2022-06-2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2023-09-05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2022-05-07

《甲烷》教学反思2022-05-13

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2023-10-17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2023-02-08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文库2023-08-17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2022-06-08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反思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