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时间:2023-08-23 07:43:51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推荐12篇)由网友“毛毛家的两块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篇1:《湖心亭看雪》课件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

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背景简介

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的散文作家,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古今异义

1.拿:古义:划动。例句;余拿一小舟。

今义:拿。

2.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今义:勉强。

我们的发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游记写作—写景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课后习题解答(1)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篇2:《湖心亭看雪》课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问题探究

一、文章一开始交代了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二、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说说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三、文章既然写“看雪”,为何近一半篇幅写人?

四、文章最后用舟子的话结尾,有何意义?

五、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六、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3:湖心亭看雪课件

湖心亭看雪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篇4:《湖心亭看雪》课件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课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背景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背景解读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更定(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 )沆砀( ) 喃喃( ) 莫说相公痴(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余住西湖( )

(2)是日更定( )

(3)拥毳衣炉火( )

(4)上下一白( )

(5)焉得更有此人( )

(6)客此(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挐一小舟。 通 ,

4.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2)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3)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 )大喜曰 :“ (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

文学常识

6、《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

7、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

看雪的时间

目的地

人物

事件

8、《湖心亭看雪》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 的淡淡愁绪。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路梳理】

2、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如问题:

3、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代的纪年,有何深意?

4、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7、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9、文章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后又写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什么作用?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拓展延伸】

11、西湖景色宜人,你知道西湖有哪十景吗?请写在下面。

12、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湖心亭看雪

【预习导学】

1.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nán chī

2. (1)第一人称代词“我”(2)这)(3)鸟兽的细毛(4)全(5)焉,哪能。更,还。(6)在此地客居。

3.通“桡”,撑船。

4.(1)全,副词 一,数词(2)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 还,副词。(3)这 判断动词,是。(4)断绝 隔绝

5.余 客 客 于 客

6.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明末清初山阴 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

7.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西湖湖心亭 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看雪

8.故国往事怀恋

【合作研讨】

1.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2.总写看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写亭中与人共饮。

3.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

4. 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9.开头用“独”字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有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0.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11.西湖十景依次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麯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12.示例: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⑵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堂检测】

1.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篇5: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

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2.出处: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本文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

3.体裁:小品文。

二、重点字词

1.书下注释

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拏:今作“拿”,牵引。

③毳衣:一种毛制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④雾凇:水汽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成不透明松散冰晶。

⑤沆砀: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

⑥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⑦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⑧金陵:南京的古名。

2.其他字词

(1)余住西湖 余:我。

(2)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全。 绝:消失,断绝。

(3)是日更定 是:这。

(4)上下一白 一:全。

(5)惟长堤一痕 惟:只。

(6)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7)见余大喜曰 大:非常。喜:高兴。

(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怎么会,哪能。 更:还。 此:这样。

(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竭力,尽力。 别:告别,辞别。

(10)客此:到此做客。

(11)及下船 及:等到。

(12)舟子喃喃曰 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嘟哝。

(1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莫:不要。 痴:痴情,痴心。更:还。似:跟……一样。者:的人。

三、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刚刚入夜。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制的衣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的船,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粒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作客。等我走下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向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文章结构

文中所记主要事件是湖心亭看雪。

整个事件又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从开头到“独往湖心亭看雪”)写雪定独往。

②(从“雾凇沆砀”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湖上观雪。

③(从“到亭上”到结尾)写亭饮而别。

五、文章主题:本文描写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卓然独立的清逸雅趣,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对故国(明朝)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六、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2)运用白描写景。

七、品析全文

(一)雪定独往:“人鸟声绝,驾一小舟”的独往。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解析:文章开篇直接而巧妙的注解“文题”,交代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又交代文章追忆和怀念意味,并为下文做铺垫,写出了银装素裹的西湖,雪大、雪久、雪厚的雪境。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解析: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湖心亭偶遇埋下伏笔。情感——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也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独行的高雅情趣。

(二)湖上观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的世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作内容:描写西湖美丽的雪景。

描写方法: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描写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在整体描写中,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中,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赏析: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运用白描,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西湖的整体全景,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彩、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着眼于“大”意象绘景。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运用夸张修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清新灵动,给人一种似有似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行,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是炼字的典范。同时也隐含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

(三)亭饮而别:“拉余同饮,痴情游者”的会别。

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奇遇。相遇出乎作者意料,彼此都很高兴,只是心中况味颇有不同。

2.“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里指此时此境萍水相逢之喜,也有人生客旅的慰藉之意,更有绝境同游的痴情痴趣。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的理解:“痴”是痴情,是一往情深。“痴”是对自然的凝视,是对生命的依恋。在西湖大雪三日,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偶遇金陵客在此对饮。文章忽起波澜,因为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与共同的美感。痛饮而散,更见至情至性,因此曰“痴”。

其他复习题:

1. 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叙事、描写、抒情融于一体。例如“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叙事,对西湖美丽雪景的描绘是描写,叙事描写中,蕴含作者的浓浓情致,或喜悦,或沧桑,浑然一体,自然独到。

2. 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喜悦、豪迈之情。

3.在繁乱的时代中,作者和他在湖心亭偶遇的两个人都在内心世界中保留着对自然山水的钟爱。你认为人的内心还应永远保留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在今天,物质发展日益繁华富裕,我们应更多一份坚强和执著,勇敢的挑战生活的安逸,永葆人性的善良和质朴,做有志向有追求的社会新人。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作特色: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篇6:《湖心亭看雪》课件设计

《湖心亭看雪》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篇7:《湖心亭看雪》浅析

《湖心亭看雪》浅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篇8:湖心亭看雪

西子好披白锦衣,山水寂寞混色莹。

千里无影人鸟绝,却见湖心一点亭。

挐舟毳衣独观雪,雾凇沆砀孤百天。

不知此生何处去?欣得知音升酒烟。

湖北鄂州华容区华容中学初二:张一鸣

篇9: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l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现在就让我们去尽情的感受吧!(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此处选学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了解情况。(多媒体展示、学生口述)

四、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五、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六、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七、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篇10: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

篇11:《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

篇12: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l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二、

三、

四、

五、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课件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新课程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推荐12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11-30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2022-04-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11-12

湖心亭看雪介绍2022-04-30

《看雪》教学设计2023-02-02

湖心亭看雪朗读作文2022-12-20

《湖心亭看雪》课后的教学反思2023-08-29

湖心亭看雪翻译和思想感情2023-07-21

《看雪》的教案2022-12-16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022-08-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