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2 14:22:0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合集19篇)由网友“肆一”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篇1: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的资源、交通和工业状况。?

3.了解北方地区商品农业的发展条件、问题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描述和确认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2.能够运用各类图表,分析说明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3.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或填写该地区的主要矿产地和城市的名称,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

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教学

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或设计意图)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兴安岭、古长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秦岭-淮河、渤海和黄海包围的范围内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二.地形、河流

1.地形:平原面积广大,还分布着一些丘陵。

东北平原面积第一,沼泽地多,荒地、黑土、冻土广布

华北平原钙质土、盐碱地多。(为什么少酸雨)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直立性,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等。

2.河流

松花江水运(哈尔滨港)。两次汛期

国际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

三.气候

1.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在400~800mm,长城是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2.东北平原受地形封闭、近冷气团源地影响,冬季严寒(-8℃以下)、漫长。多冻土,土壤墒情好。兴安岭北为寒温带,长白山为湿润区。

3.华北夏季多暴雨和沙暴天气。春旱、夏涝、寒潮为灾害性天气。

成因 治理解决措施

旱 1.总降水量较少2.春季升温快,降水少 1.修建水库2.节约用水,发展旱作农业3.打机井

涝 1.降水集中2.平原地势低平3.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升高 1.修建水库等蓄洪工程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3.加固大堤,挖掘人海新河

碱 1.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2.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 1.生物措施2.酸性物质中和

思考: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地上河”容易决堤、汛期水患威胁严重;2、沿岸次生盐碱化。因为黄河下游河流水位高于两岸的地下水,河水补给地下水,加上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旱季蒸发强烈,形成次生盐碱化;3、黄河下游旱季断流。

采取措施: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下游加固大堤,营造护堤林,调控水盐运动;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上游修水库,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从降水的季节分配上看:集中在夏秋季节,雨季水资源多数白白流失;春季多风、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盛,雨季尚未来临,所以缺水严重。

(2)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看:南多北少,北方地表径流少。

(3)从需水量上看: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加上污染浪费严重,加剧了缺水的状况。

(4)针对缺水的原因可采取如下措施: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和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四.资源

1.大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鹿茸、人参、貂皮为“三宝”。

2.石油:大庆、辽河、吉林、华北、胜利、大港、中原、延长、渤海湾。

3.煤炭: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峰、大同、平朔、神府、焦作、平顶山、兖州

4.水电:三门峡、小浪底、白山、丰满

5.铁矿:鞍山、迁安

6.黄金:招远

7.盐场:长芦盐场

五.农业

1.土壤

主要土壤 土壤特点 开发历史 主要农作物 发展问题

东北平原 黑土地 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着称 较短,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沼泽地的开发利用

华北平原 黄土地 有机质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悠久 冬小麦、花生、棉花 多干早,节约用水,改善中、低产田

黄土高原 黄土地 有机质不高,且水土流失严重 悠久 冬小麦、谷子 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2.华北:二年三熟,旱地,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收摘季节多晴天,砂性土壤)、商品粮(黄淮海平原)、商品棉(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黄泛区为全国第一大水果带,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水果基地,山东半岛花生。

3.东北:一年一熟,旱地,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商品率和机械化程度高,可垦荒地多,商品粮基地(松嫩、三江)。

思考:黄淮海平原与东北平原比较,易形成春旱。

原因分析:黄淮海平原纬度位置比东北平原要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量少;而东北平原春季气温偏低,积雪冻土消融缓慢。

4.黄土高原: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

?六.工业与城市

1.重工业发达,石油、煤炭丰富。

2.棉纺织工业:天津、青岛、北京、邯郸、石家庄、西安、咸阳、郑州、济南。

3.化学工业:吉林、大连、天津、兰州。

4.钢铁:鞍山、京津唐、太原。

5.大连造船、长春汽车、西安电子、沈阳和哈尔滨机电、洛阳拖拉机。

京津唐和辽中南能源不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改。

山西为全国最大能源、化工基地。

思考:山西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

山西是我国能源输出最大的省级单位,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措施:①变输煤为输电,煤电并重,一方面有利于本区能源工业结构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利于输入区的环境问题的改善。②延长生产链,发展煤化工,有色冶金工业。

问题:山区能源基地建设在晋北、晋中地区主要受水源限制,因此加快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晋东南地区主要受交通狭窄的影响—,因此加快线路改造和新建铁路是当务之急。

6.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为西山,北靠燕山,东临天津。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现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的高科技工业。

七.交通与贸易

东北铁路网全国最密,“不”字型,哈大线、滨洲一滨绥线、京沈线、沈丹线。

华北以北京为中心,放射状,京哈、京通、京沪、京九、京广、京包线。

石太、石德、胶济、陇海、同蒲、太焦—焦柳线。

运煤干线:大秦,神黄、焦石线。

港口: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

篇2: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掌握该区域地形和气候的特征,理解地形和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分布。

4、学会分析重要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和存在问题。

5、学会分析北方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重点:自然环境和工农业区

难点:分析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学习过程:

一、中国地理分区

在下面图上填出我国四大区的名称,并分析分区界线与哪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二、北方地区的概况

1、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 ,人口约占全国的 ,其中_____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置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根据课本填表

名称: 北方地区 位置 位于大兴安岭、 高原以东, 高原以南, 岭--- 河以北,东临 海和 海。 范围 东北三省、 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分,甘、宁的东南部、皖、苏两省北部 地形 以_____、_____为主,主要地形区:平原,平原, 高原 河流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 径流量 ;汛期出现在 ;冬季 结冰现象。 径流量 ;一年有 、

两个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 径流 ; 结冰期;含沙量 。 气候特点

土壤 植被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农林产品

环境问题 【图表落实】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方图(一)上填注:

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

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辽河、g黑龙江、h乌苏里江、i松花江、j嫩江;

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2)在北方图(二)上填注:

煤矿代号:a大同、b阳泉、c鸡西、d平顶山;

油田代号:A大庆、B辽河、C华北、D胜利、E中原;铁矿:鞍山、本溪、迁安。

(3)用彩色笔描出并注记铁路干线:

①京哈、②京沪、③京九、④京广、⑤京包、⑥大秦、⑦陇海。

三、主要工业基地(略)

合作探究

1、思考: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比较,春旱情况如何?为什么?

四、北方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1、沼泽的生态功能和保护:

东北沼泽的主要分布区:平原,该平原是由 、 、 冲积而成。

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

沼泽作为湿地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

保护沼泽的重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资源在利用和保护

东北地区的森林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3、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及改造

(1)生态问题

问题(农业发展障碍)——旱涝、 、风沙

(2)土地盐碱化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地势:

气候:

人为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导致 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3)低湿地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模式。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生态农业)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地貌特征:

自然原因:黄土 疏松,抗水蚀能力弱;

夏季降水 且多暴雨,侵蚀力强; 千沟万壑

多自然灾害(滑坡、塌陷、泥石流) 支离破碎

人为原因(主因):不合理的 ;

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开矿。

(2)治理措施

A、成功做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B、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C、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 等)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 措施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两大工业基地图,回答1~2题。

1.有关 = 1 GB3 ① 工业基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结构较单一

B.以重工业为主

C.高科技工业所占比重高

D.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2.制约 = 2 GB3 ② 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 B.水源 C.能源 D.科技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区和④区的分界线是我国的

篇3: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第一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二、自主研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的自然特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合哪些农作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2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内容并画在课本上:2、讨论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的条件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篇4: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讲述了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该地区的位置、范围,熟悉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课文第一段描述北方地区面积较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0%,但人口却较多,约占40%,是全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课文第二部分讲述了北方地区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教学中可通过活动的安排,如结合“民居邮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而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使之对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领悟更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学生熟悉的反映我国北方的诗词,如《沁园春·雪》,导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教学。

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地形”,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丘陵,了解北方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

2、找出主要河流、湖泊,说说北方河流水文特点。

(湖泊少,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

1、北方地区所占的面积、人口比说明什么问题?

(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2、“黑土地”、“黄土地”分别指什么平原?为什么?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范围”,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了解北方地区行政区划。

教师小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引出下一课题——有关“北方地区物产丰富”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完成以下活动:

1、说出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等)

2、在图中指出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3、思考北方耕地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旱地,水资源短缺)

4、说出北方主要作物的名称及分布。

(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及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等的特征,尤其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一、北方地区的地理区域特征:

1、主要范围;

2、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河流分布;

3、属于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

二、物产丰富的北方地区:

1、农业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地区——肥沃的“黑土地”;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物产丰富;

2、矿产资源丰富;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及其产地;

主要工业区。

【作业】:基础训练

篇5: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

(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

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

教师:是的。到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i00亿。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知识传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大屏幕提供“环境承载力”的阅读材料)

教师:知道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吧,说说看。

学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对,很好。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

(推进)

教师: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对比分析)

教师: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

教师: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资源。

教师:确实如此。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譬如: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

(延展)

教师: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材料展示)

(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

材料一:以色列农业的魅力 以色列农业概况

国土面积 1.49万平方千米,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

年均降水量 约200毫米

人均水资源 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耕地 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农业产值 37亿美元

19农产品出口 8亿美元

年农业劳动力 6.7万人,1个农民可供养90人

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

教师: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很好,很高。

材料二:

滴灌是法宝

滴灌比漫灌节水1/3~l/2。

滴灌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3到5倍。

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

滴灌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

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科技为本

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

教师: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什么原因?

学生: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正确。

(推进)

教师: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

(承转)

教师: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教师:正是。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教师:原来如此。

高潮(重难点突破)

教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是的。

(归纳承转)

教师: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读图,讨论)

1.P12图思考”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

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互动)

教师: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乐观论者:人类是大自然中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总结过渡)

教师: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是啊!

教师: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肯定不是。

教师: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幸福日子。

教师: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

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对。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不行,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是的。

教师: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一是各国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

教师: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篇6: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地质灾害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篇7:北方地区教学反思

第一节学过了秦岭-淮河线,孩子们对南方与北方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图片让孩子们对南北方的差异性有更深的认识。课是这样准备,我们先展示南北方的不同景观的图片,让孩子说这些图片有何特点,导入新课,展示思考题:来自哈尔滨的学生说,他们的寒假长达40天,而来自杭州的学生说,他们的寒假只有20天左右,暑假却长达2个月。为什么北方寒假较长,而南方却暑假较长?让孩子们讨论回答。展示南北方在农业上的差异性图片,看关于东北黑土地、江南水乡的视频,让孩子们总结差异性。展示南北方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植被、降水、温度、自然资源、饮食、民居、交通,让孩子们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填写,最后老师总结,做练习题突显重点。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家积极参与,充分准备,比用课件效果要好。孩子们记忆的内容要比用课件牢固,像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以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不足是,参与辩论的人数少,有些同学准备了但因害怕辩输而不敢说,在以后要培养这些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大胆参与。由这节课让我想到,在课堂上需要讲的要精讲、细讲,对于孩子们能理解的少讲或不讲,把时间交给孩子们,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把握好,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自主学习中接受知识,还他们一个快乐的课堂!

篇8:北方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的想路: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各条界限(秦龄一淮河、阶梯分界线、内外流区分界限等)引入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比地区和青就高寒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再具体以北方地区为例,按照区城分析的一般思路对北方地区进行综合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

二、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生的影响。

三、北方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对影响。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煤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地导入顺畅目然,重点难点突出,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学习兴趣浓厚。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可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央问题上加强对字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字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思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思的能力。

篇9:北方地区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平台,又是开发心智、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舞台。新课标下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面对教材,教师首要任务是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以本课为例,知识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区域性地理的时候,懂得去分析它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知识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构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基。所以,在本课中表现出来的,讨论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目的而展开的。

最后在总结时,我采用的是列表格小结的。通过这种总结,较全面地总结了本节的内容,便于学生比较记忆,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用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在难度上不是特别大,重点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去,并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通过“巩固检测,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适度体验成功感与挫败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反馈、巩固的目的。通过课后跟踪调查,学生反应很好,本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10:北方地区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通过课堂上的有序竞争,适度体验成功感和挫败感,使学生主动反思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对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节课做出如下反思:

这一节课的引入,我采用问题引入法。我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岒——淮河一线,知道了该线两端分别是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那么这条地理分界线南北两端的自然环境有哪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此种导入好处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符合认知规律,导入自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此种导入不足之处是:形式比较死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容易把学生引入只重知识学习的境地。

本节课的授课我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我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知识竞赛形式来学习的。上课开始,我把学生分成南方和北方两大组,提出问题:南方和北方地区知识知多少?(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来说出它俩的差异)。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图片进行整理,10分钟后开始分南北两组进行擂台赛。可采用各小组推荐代表上黑板写出的方法,也可利用语言表达的方法进行,我进行评价,并作好记录。

此种形式,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通过搜集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验了生活中的地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小组擂台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体现了新课标中“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念。

但是此种形式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学习很紧张,搜集材料可能不全面,我要给予补充,提供更多的材料;关注各小组中参与不积极的学生,防止其被排斥在小组以外,并要指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本节内容在难度上不是特别大,重点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去,并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对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域远,不熟悉,所以学生没有多拓展,只是通过教材阅读材料进行延伸。最后通过“巩固训练,能力提升”练习,达到反馈、巩固的目的

篇11:北方地区教学反思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静下心来,回味所讲过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课,感触良多。

这一节课的引入,我采用问题引入法。我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岒——淮河一线,知道了该线两端分别是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那么这条地理分界线南北两端的自然环境有哪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此种导入好处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符合认知规律,导入自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此种导入不足之处是:形式比较死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容易把学生引入只重知识学习的境地。

本节课的授课我是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知识竞赛形式来学习的。上课开始,我把学生分成南方和北方两大组,提出问题:南方和北方地区知识知多少?(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来说出它俩的差异)。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图片进行整理,10分钟后开始分南北两组进行擂台赛。可采用各小组推荐代表上黑板写出的方法,也可利用语言表达的方法进行,我进行评价,并作好记录。

此种形式,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通过搜集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验了生活中的地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小组擂台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体现了新课标中“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念。但是此种形式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学习很紧张,搜集材料可能不全面,我要给予补充,提供更多的材料;关注各小组中参与不积极的学生,防止其被排斥在小组以外,并要指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最后在总结时,我采用的是列表格小结的。把北方与南方自然差异、人文差异所学内容列成表格,一边填写一边总结。如:

通过这种总结,较全面地总结了本节的内容,便于学生比较记忆,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用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

篇12:有关高三地理森林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揭东二中 高二地理组 钟珊佳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和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提问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森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森林具体能为人类提供什么功用呢?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出森林的作用。 讲授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作用,并做简单分析,重点强调其生态功效和环境功效。

理解。

让学生学会归纳信息。 过渡 展示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设问:目前世界主要的森林分布在哪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是哪片森林?

思考回答。 引出亚马孙热带雨林。

讲授新课 展示图片说明热带雨林的主要三大分布区,设问:15°S-25°S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为什么也有热带雨林分布?(东南信风、地形、暖流的共同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亚马孙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三大体现,教师加以分析解读。

观察示意图,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归纳信息。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归纳能力。 过渡 热带雨林以其庞大的生物量著称,具有明显的生态优越性,但同时雨林生态也是脆弱的。 理解。 引出雨林的脆弱性。

讲授新课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体现,教师结合示意图分析讲解,并通过课本的活动题(迁移农业)加以论证。 阅读教材,思考理解并完成活动题。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小结 总结归纳森林的作用,热带雨林的全球效应及其脆弱性的体现,并通过练习进行训练。 回顾知识点,完成练习题。 知识反馈,巩固提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亚马孙雨林作为现存最大的原始森林,近年来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回答问题。 引出雨林破坏的原因。 讲授新课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师结合图片、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篇13:有关高三地理森林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教学目的:

1.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2.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3.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

一、森林的作用与功能

一、森林的作用与功能

1.生态价值:

2.经济价值:

一、森林的作用与功能

1.生态价值:吸烟滞尘,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杀菌消毒,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经济价值:制作家具,含生药材,造纸原料,建筑材料

思考:

1.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2.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3.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增加湿度和降水、降低气温日较差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促进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固土保肥、促进地表土层营养积累

森林对大气圈的影响——固碳放氧、吸烟滞尘、促进蒸腾、减少蒸发、杀菌消毒

森林对水圈的影响——促进蒸腾和下渗、涵养水源、活跃水循环

森林对岩石圈的影响——通过生物循环,促进岩石圈表层物质向土壤的转化

一亩树林每天能够吸收67公斤的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气。

一亩树木一个夏季可蒸发42吨水,一年可达300~500吨。

一亩树木一年可收各种尘22~60吨。

一亩树木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4公斤。

一亩林地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

一亩防风林可保护100多亩良田免受风灾。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价值达14000亿元

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价值达4700多亿元

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价值超4000亿元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价值将高达15万亿

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是木材的9倍;

我国云南省林业调查队对全省森林效益测算的结果是生态效益是林木直接价值15倍多。

一位印度农业大学教授对一棵50年的树计算结果是:直接价值300美元,各种其他生态价值为20万美元,二者价值相差几百倍。

破坏森林的后果

阅读思考:

对比长江流域1954年与两次洪灾差异,能说明什么?

二、世界森林的现状

1.种类及分布

按森林疏密分:

密林——指原始森林( 2/3 )

疏林——由阔叶树和草地组成( 1/3 )

按人为影响程度分:

天然林 (不足40% )

“半天然”林

人工林

世界上最大的两类原始林:

温带森林——多为针叶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热带森林——主要为雨林,集中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以及非洲刚果盆地

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中纬度原始森林较少?

2.世界森林变化

历史变化:80前,森林覆盖率达到47.7% ,目前为30% .现存森林总面积为38.66公顷。

森林减少的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开荒种地、使用薪柴、战争破坏、商业性机械采伐

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我国森林的分布

大兴安岭

长白山地

小兴安岭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区

雅鲁藏布江

台湾

福建

江西

我国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思考:

1.工业发展必然导致森林减少吗?

2.有人说:原始森林的损失可以通过人工林得到补偿。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三、森林保护

1.世界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上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政府:

1992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

民间:

积极植树造林、发起保护森林行动

中国森林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沿海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思考:

青年学生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

p56“思考”向导

应该辩证的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P56思考向导:

图4.2森林的生态功能示意

本图直观的反映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由于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的巨大价值,因此,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案例探究

教材本章案例①滥伐森林与洪水加剧

教材以19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为例,说明了滥伐森林与洪水加剧的关系。

年灾情加剧的原因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长江中上游水源林的破坏。

P58思考2:

爱护森林,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植树活动;

让孩子说服并劝阻家长,不要做有毁森林资源的事情。

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使用再生纸,不寄贺年片等

小结

一、森林的作用与功能

1.生态价值: 2.经济价值:

二、世界森林的现状

1.种类及分布

2.世界森林变化

三、森林保护

篇14:有关高三地理森林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高二 课时 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型新课 教师姓名 付晓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3张卡片。

板书设计: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世界的森林

森林的作用

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问题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热带雨林的分布

全球环境效应

①维持碳氧平衡 “地球之肺”

②调节全球水平衡 “蓄水海绵”

③丰富的物种资源 “基因宝库”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原因:大部分养分在植物体内,加上热带雨林地区淋溶作用强,土壤自身积累的养分少。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本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的覆盖率很高。但是日本政府却并不允许开发本国的森林资源,它的一次性筷子是从中国进口的,它需要的一般建筑木料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它所需要的做家具的高档木料是从东南亚进口的。但对热带雨林的开发最积极的就是日本的跨国公司。为什么日本放着本国的森林资源不开发,并且保护起来,却去开发它国的森林资源呢?这就是本节课的课题,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板书)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学)讲解并展示自己的预习卡片,预习卡片内容如下: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讨论)同桌相互讨论交流:森林的作用、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问题。

(板书)一、世界的森林

1、作用

2、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问题

(学)读图2.14 世界热带雨林分部示意图,找出热带雨林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主要三大集中分布区。

(板书)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学)阅读课文27页归纳总结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

篇15:高三地理《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以及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2.通过案例认识实行环境管理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案例和活动明确环境管理必须纳入法制轨道。

【课前预习】

一、认识环境管理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______________。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实施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重要保证)。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

个人

企业

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问题探究】

1.谈谈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2.谈谈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归纳总结】

【课堂反馈】

今天,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热门话题。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

A.日常消费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B.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C.少用普通电池,多用蓄电池?

D.尽量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吊白块? ④利用农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北京此次申奥成功的基础工作,就是塑造了北京的新形象,特别是北京奥申委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更是打响了北京申奥品牌。北京市政府在首都绿化建设总动员大会上提出,在五、六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回答3~4题:

3.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 )

A.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属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4.在以前,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林木覆盖和人均绿地的是 ( )

A.善待树木,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篇16: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本学期总第43课时本单元第 11  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第二节  北方地区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  学生了解我国广大领土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 2、  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 3、  使学生记住北方地区的主要地理事物的特点与分布 4、  使学生理解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和本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重 点 难 点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 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和本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教  具电脑,背投,投影仪 教  法提纲教学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导入新课: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 讲授新课 (一)基本概况 1、  位置、范围和面积 2、  人口和民族 (二)黄土地和黑土地 展示彩图:黑土地上的农业生产和华北平原上的农业生产 1、  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 2、  三大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学生读图11、1,回答我国可分为哪几个区域?位置如何? 学生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山脉、河流。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三主要农业地形单元发展耕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农产品5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势坦荡,土壤肥沃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黄土地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土壤排水性好,夏季雨量充沛、秋季光照充足小麦、棉花、花生黄土高原开发历史悠久谷子(三)本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水 总结 利用板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出重点并加以强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范围和面积 2、人口和民族 二、黑土地和黄土地 1、  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 2、  三大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教后记:     本节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比较恰当,教学方法颇具创新性,注重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篇17:地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增长9.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篇18: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篇19: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阶段总结

高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地理教师的下学期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应该怎么学区域地理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二地理上学期工作计划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合集19篇)】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2024-02-09

高三第二学期地理教学总结2023-12-04

初中地理组工作计划2023-10-22

高中地理教学课件反思2022-08-16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2022-09-12

地理高三复习经验交流2024-01-05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022-08-13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高三地理教案2022-05-06

高三地理一轮三大复习方法2022-07-27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总结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