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整理17篇)由网友“栗栗Moo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四年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屋(三)《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了解黄山松奇特的特点。
⑶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交流美――品读欣赏美――背诵感受美――写作珍藏美――课后积累美,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快乐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山松各名松的特点。
2、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回忆学习方法――预习交流美。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主体课文的?
生:汇报。
师:让我们用这种方法,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板书:快乐读书屋(三)
师:请把你的预习收获讲给同组听,小组长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生:预习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本组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预习展示。
师:黄山松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搭乘预习这列快车到黄山再次领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书:黄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读欣赏美
师:请同学们用喜欢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要通顺,拿出笔画一画,黄山名松各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
汇报
师: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分段读。
生:评,互评。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汇报收获和解疑。
师生互动。
三、深入感知――背诵感受美
师:简短几句话就道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试着背下来,要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汇报,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华,写作珍藏美
师:黄山归来不看松,一句诗说出了黄山松的独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笔可以按本单元写作方法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感悟写下来。
生:练写:展示。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美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事物是永恒的,课后用我们本单元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中《林海》一课,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热情的双手去描绘,用诚挚的行动去爱护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六、板书:
快乐读书屋(三)
黄山松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连环松
缠绕
倒挂松
蒲团松
龙爪松
篇2: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黄山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对黄山、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对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词典掌握要求掌握的生字。
2.重点指导易错字音和易错字形,理解词语。
3.小组学习、汇报。
三、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组织朗读练习。
3.指明读文。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和特点
1.读课文,思考: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二、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了解黄山松的特点。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2.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二)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
(1)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读课文,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认识到文章总的顺序是按着总述分述的顺序来讲的。)
第三课时
一、回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
说一说: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
二、练习巩固。
1.巩固基础知识。
2.口头表达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学生互相评价。
篇3: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
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 自主学习:
1、 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 劲(jìng)枝 迸(bèng)
2、 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 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合作学习:
1、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 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 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 回顾与反思:
1、 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篇4:语文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了解黄山松奇特的特点。 ⑶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交流美――品读欣赏美――背诵感受美――写作珍藏美――课后积累美,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快乐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山松各名松的特点。 2、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回忆学习方法――预习交流美。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主体课文的? 生:汇报。 师:让我们用这种方法,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板书:快乐读书屋(三) 师:请把你的预习收获讲给同组听,小组长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生:预习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本组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预习展示。 师:黄山松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搭乘预习这列快车到黄山再次领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书:黄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读欣赏美
师:请同学们用喜欢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要通顺,拿出笔画一画,黄山名松各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 汇报 师: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分段读。 生:评,互评。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汇报收获和解疑。 师生互动。
三、深入感知――背诵感受美
师:简短几句话就道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试着背下来,要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汇报,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华,写作珍藏美
师:黄山归来不看松,一句诗说出了黄山松的独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笔可以按本单元写作方法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感悟写下来。 生:练写:展示。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美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事物是永恒的,课后用我们本单元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中《林海》一课,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热情的双手去描绘,用诚挚的行动去爱护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六、板书:
快乐读书屋(三) 黄山松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连环松 缠绕 倒挂松 蒲团松 龙爪松
篇5:《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
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篇6:《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送”的含义。理解“黄山松的美,在于它没有被世俗化”等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有“四绝”:起送、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是黄山最有特色的一绝。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
二、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梳理问题:
1、黄山松有哪些特点?
2、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名松?
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
四、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总)
五、深入学习课文:
我们再读课文,欣赏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名松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欣赏。)
六、学习写作特点:
1、作者是按观察顺序对这些名松进行描写的 。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归纳: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移步换景)
2、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3、点面结合
4、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融为一体
七、拓展:欣赏诗歌《黄山松》。
八、综合训练:
1、认读课后生字
2、读四字词
3、分别画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4、画出课文中所有关联词语
九、总结:
板书设计:
黄山松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总)
篇7:《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被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 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
,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教学设计参考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苯樯芑粕降木吧,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蹦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备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被粕剿晌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涣鞲惺埽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团结力黄山松
篇8:《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
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夹xí(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篇9:《黄山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篇10:黄山松的课文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头,
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飞就飞上九霄,
把美妙的天堂看个饱!
不怕山谷里阴风的夹袭,
你双臂一抖,抗得准,击得巧!
更不畏高山雪冷寒彻骨,
你折断了霜剑,扭弯了冰刀!
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
你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
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
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
每一根针叶都闪烁着骄傲;
那背阳的阴处,你横眉怒扫,
向着阳光,你迸出劲枝万千条!
啊,黄山松,我热烈地赞美你,
我要学你艰苦奋战,不屈不挠;
看!在这碧紫透红的群峰之上,
你像昂扬的战旗在呼啦啦地飘。
课文简析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篇11:《黄山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了解黄山松奇特的特点。
⑶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交流美――品读欣赏美――背诵感受美――写作珍藏美――课后积累美”,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快乐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山松各名松的特点。
2、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回忆学习方法――预习交流美。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主体课文的?
生:汇报。
师:让我们用这种方法,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板书:快乐读书屋(三)
师:请把你的预习收获讲给同组听,小组长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生:预习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本组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预习展示。
师:黄山松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搭乘预习这列快车到黄山再次领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书:黄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读欣赏美
师:请同学们用喜欢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要通顺,拿出笔画一画,黄山名松各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 汇报
师: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分段读。
生:评,互评。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汇报收获和解疑。
师生互动。
三、深入感知――背诵感受美
师:简短几句话就道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试着背下来,要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汇报,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华,写作珍藏美
师:黄山归来不看松,一句诗说出了黄山松的独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笔可以按本单元写作方法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感悟写下来。
生:练写:展示。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美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事物是永恒的,课后用我们本单元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中《林海》一课,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热情的双手去描绘,用诚挚的行动去爱护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六、板书:
快乐读书屋(三)
黄山松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连环松 缠绕
倒挂松 蒲团松 龙爪松……
篇12:《黄山松》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黄山松》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黄山松丰子恺课文原文
黄山松丰子恺课文原文
黄山松丰子恺课文原文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松树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概念而已。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据我所看到,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地上,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我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骀婷婷。这样看来,黄山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除非柳条挂下去。然而柳条是软弱,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黄山松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手臂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木梳,又象学习“习”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一种柱子。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树干,觉得象铁铸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这株树是一向被人重视。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上面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高度两倍。这就是说:全体象个“丁”字,但上面一划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长度四倍。这一划上面长着丛密松针,软绵绵好象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靠近山一面枝条,梢头略微向下。下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人要坐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慢慢地爬上去。陪我上山向导告诉我:“上面可以睡觉,同沙发床一样。”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篇14:《黄山松》教学反思
《黄山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展现了黄山松的三种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山松“坚韧顽强、一心向阳、团结力强”的赞美。
鉴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放手自学,读中交流,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关注表达上的特色。
借助这个窗口,鼓励学生走进丰子恺,了解作者,多方阅读相关文章,扩展知识面。
篇15:小学课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学习文章描写细腻、诗意浓郁、哲理深刻的风格。
【教学重点】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搜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②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教学内容】
?激趣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让大家帮个忙,我有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要参加摄影作品展,他让我给他的作品取名字。今天,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投影作品:作品的内容是一群鸽子正在地面上嬉戏,有一个女孩手拿食物喂鸽子,一只鸽子站在他的头顶上休息)
生:积极回答(教师作简单的评述)。
师:刚才大家取的名字很好,也有诗意,从摄影作品上不难看出,人的存在,让鸟有了依靠,鸟的存在,给人带来了情趣。鸟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快乐。其实鸟岂止是人的朋友,在一些作家眼里,简直是疼爱有加的孩子。今天我们来读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出示课题)。
?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
①出示自学要求:
a.朗读课文,商讨本组赏析的文段。
b.给赏析的文段拟一个标题,把自己喜欢的、有感悟的语句画下来,并作适当的点评,以便进行交流。
c.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②教师巡视点拨。
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对主要语句点评。
明确:《营造绿色的环境》文章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我是个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人。虽然小鸟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仍旧为它从新加工,为珍珠鸟营造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并细致入微地呵护着,使它们轻松自在地生活着。正因为此,才有雏鸟的诞生,才有鸟儿与人的亲近。
《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雏儿的怜爱之心。可爱的鲜红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初到新环境中流露出的忐忑不安而好奇的神态。起先在屋里飞来飞去神气十足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在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
《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这段文字笔触细腻,格调清雅,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他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最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接下来,见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拉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这小家伙竟像个可爱的孩子趴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
?问题探究
a.课文中写到:这小家伙竟像个可爱的孩子趴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这人与鸟相依相偎,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是什么创造出来的?
生1:是爱。我为鸟做了许多事情。比如:加工鸟笼,创造绿色家园;喂食喂水;从不打扰它们的生活,不伤害它们我的行为得到了鸟的信赖。
生2:由于我的关怀和信任,鸟也和我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由胆小怕人到变得胆大,然后亲近我,最后信任我,竟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鸟和我之间由远距离观望到零距离接触,这就是信赖。正是这种信赖才创造了奇迹。
师:大家谈的有理有据。作者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正是这种信赖,才出现了人与鸟相依相偎,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因此,爱可以产生信赖,信赖可以创造和谐,产生美好的境界!
b.从我与鸟儿的相处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
c.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的深切感受,也是作者的真知灼见。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烁着动人的思想光彩。这里信赖的内涵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生1:我认为信赖内涵是自由、宽容、关爱和真诚。信赖是一种包容,信赖是一种接纳,有了信赖,在人和鸟之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了信赖,在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和谐的社会,创造出美好的人间天堂。
生2: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美好的境界指人和动物能更和谐、自然地相处;信赖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信赖的基础是关爱、尊重和宽容;信赖需要双方的沟通和诚意。
师: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鼓掌)
?拓展延伸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谈个人的体会。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配乐展示,法国女孩Tippi与野生动物们亲密接触的照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信赖是一种关爱,一份宽容,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了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
(配乐:《让世界充满爱》,展示一组画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课后练习
生活中你和哪些小动物建立过亲密的感情?能否也用生动的文笔描绘出你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篇16:小学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2)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课件出示3: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12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课件出示4)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宗”(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混沌一片)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课件出示6)
9、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1、听写词语:
浑浊劈开肌肤血液茂盛祖宗
(课件出示8)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课件出示9)
混沌一片黑乎乎轻而清
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课件出示10)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1)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2)
拿起劈顶撑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件,学生看图想象。(课件出示13)
引导学生在读懂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4)
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出示15)
他呼出的气息——;
他发出的声音——;
他的双眼——;
他的四肢——;
他的肌肤——;
他的血液——;
他的汗毛——;
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3、交流发现,反馈:(课件出示16)
(1)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4、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6、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7、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三、拓展延伸,体会精神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2、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课件出示17)师引读。
3、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课件出示18)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2、布置作业: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篇17: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正确书写“笼罩、薄雾、人声鼎沸、沸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那么,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
3、(课件出示“观”)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多音字“颤”在“颤动”一词中读chàn,不读zhàn;“闷”在“闷雷”一词中读mèn;“薄”在“薄雾”一词中读bó;“镇、罩、逐、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解决:“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若隐若现、漫天卷地、奇观、屹立、笼罩、齐头并进、人山人海”等词语。
5、反馈交流,教师重点检查“观潮、屹立、人声鼎沸、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山崩地裂、恢复、颤动”等词的读写。
6、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课件出示词语)
7、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昂”的下部左边不要加撇;“若”的下部不要写成“古”;“罩”的上部是“”,不要写成“日”。
8、(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9、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10、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11、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观潮》”,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课件出示问题)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景象。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头过后”景象的分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各小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汇报。
潮来前:
预设:
生1:我们小组通过读第2自然段,体会“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并把描写潮来前景象的重点词语画了出来。(如:薄雾笼罩宽阔若隐若现)
生2:我通过品读这些词语,有这样的感受:江面很宽,薄薄的云雾笼罩着,非常壮观和美丽。(教师随机板书:横卧薄雾笼罩若隐若现)
生3:我找到了一句话:“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我们小组从这里体会到了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出示课件)
生4:我通过朗读“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个句子,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4、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出示课件)潮来前的景象,结合课件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潮来时:
预设:
生1:我们组通过仔细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找出了体现潮来时的特点的语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
生2:我还知道在这个场面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大潮来时的形状、颜色、声音描写得生动形象,震撼人心。
生3:老师,我还知道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师:了不起!能具体说说吗?
生: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文中插图)“白浪翻滚”“白色战马”写出了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视频资料)(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雄伟)
5、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几个自然段,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说意思,同学们对词语,看谁对得又准又快。(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7、(课件出示优美的轻音乐)指导学生背诵。根据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潮头过后:
生:我们组从课文的第5自然段体会到了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8、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水退去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请看课件:潮退后的图片。)
9、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余波汹涌)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学完课文,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课件出示:课文回顾)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一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同桌之间交流。
3、请几名同学说说导游词。
预设:
生: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加入“钱塘江大潮”旅游团,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姜导就可以了!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你们能来到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观潮,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机会!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奇观”!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观潮》”,一起来闯关吧!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并且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并把这些诗句背诵下来,好吗?下课!
★ 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整理17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2023-04-2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教案2023-01-14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023-04-22
小学语文三年级《黄山奇石》的教学设计2023-07-14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课《灰雀》教学设计2023-07-16
《黄山奇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024-03-11
黄山奇松评课稿2022-10-01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023-07-19
黄山奇石的教学的反思2022-05-29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