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导学导练(共6篇)由网友“xiazhang82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导学导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导学导练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导学导练
一、学习要求,小学语文导学导练1——汉语拼音。
1.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包括6个单韵母,8个复韵母,9个鼻韵母和1个特殊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读准四声。
3.会读轻声。
4.能正确拼读音节,并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5.能认识26个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在字典中查找音序索引。
6.能熟练认识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能正确抄写音节。;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难点的把握,;由于受南方方言习惯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准确发音。
二、复习建议
(1)汉语拼音基本内容的学习在低年级就已完成,到高年级时有回生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进行复习。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对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音节练习发音,并带上声调练习。
(2)根据本方言的特点,把握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和难点。如声母中平、翘舌之分;韵母中前、后鼻音之分。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应反复拼读,适当记忆。
(3)区别形近易混的字母;熟练掌握ü的省写规则。
(4)对多音字应适当疏理。并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复习。
三、学习指导
1.学会23个声母
汉语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叫声母。如wǒ中w是声母。《汉语拼音方案》中声母21个,小学教材将起隔音作用的w、y当作声母,这样小学拼音中声母就有23个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导学导练1——汉语拼音》。
声母发音不响亮,必须配上合适的韵母,才能发出较大的声音。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为7类:(1)双唇音有3个(b、p、m);(2)齿唇音有1个(f);(3)舌尖前音有3个(z、c、s);(4)舌尖中音有4个(d、t、n、l);(5)舌尖后音有4个(zh、ch、sh、r);(6)舌面前音有3个(j、q、x);(7)舌面后音有3个(g、k、h)。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方法可以分为5类:(1)塞音有6个(b、p、d、t、ɡ、k);(2)鼻音有3个(m、n、nɡ,其中只有m、n作声母);(3)擦音有6个(f、h、x、sh、s、r);(4)边音有1个(l);(5)塞擦音有6个(j、q、zh、ch、z、c)。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又可分为清音、浊音两类。普通话声母中除了m、n、l、r为浊音外,其余都是清音。
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时气流强弱,又可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成对的,如b和p、d和t、g和k、z和c、zh和ch、j和q
2.学会24个韵母
韵母是汉字字音的后一部分,它的发音气流不受阻,声音响亮。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23个由元音充当,16个由元音附带鼻辅音韵尾构成。小学生学习其中的23个。
按韵母的结构特点,一般把韵母分为三类,即: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第一类是单韵母ɑ、o、e、i、u、ü。第二类是复韵母。ɑi、ei、ui、ɑo、ouiu、ie、üe、er。第三类是鼻韵母。ɑn、en、in、un、ün、ɑnɡ、enɡ、inɡ、onɡ。
3.学会声调
声音的高低升降叫声调。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声调能区别汉字及词义,如“山西”与“陕西”“题材”和“体裁”、“练习”和“联系”等若声调读不准就会出错。
第一声:(阴平)高而平,用“—”表示,如mā。
第二声:(阳平)向上升高,用“ˊ”表示,如má。
第三声:(上声)先降后升,用“ˇ”表示,如mǎ。
第四声:(去声)向下降低,用“ˋ”表示,如mà。
篇2:小学语文导学导练:汉语拼音
小学语文导学导练:汉语拼音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小学语文导学导练2——汉语拼音(轻声、儿化、变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熟记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及标调歌:“见到a不放过,没有Aa找o、e,i、u相遇标在后,一个韵母最好说”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导学导练2——汉语拼音(轻声、儿化、变调)》。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面变成半上,即只读上声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如:首先、祖国、广大、耳朵。
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如:手表、古典、美好、理想。
“一”、“不”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一道、一次、一定、一致、一律、一晃、一动、一并、一刻、一路……
“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变为去声。如:
在阴平前:一般、一端、一经、一边……
在阳平前:一时、一群、一条、一团……
在上声前:一举、一早、一手、一体……
“一”夹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轻读。如:
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一学……
篇3: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
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段。第一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第五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二、四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三、五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这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特点,展开想像”。训练要求是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闻名中外”、“尤其”、“秀丽神奇”、“陡峭”、“翻滚的云海”等词语,弄清第一段两句话这之间的联系,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巨石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路与学路: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1.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先整体感知图意并通过观察了解奇石的特点,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通过观察、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文中美的语言。
3.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㈠看幻灯抽拉片,欣赏黄山全貌,引导学生说图意,使学生对黄山景观有个整体印象。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划出不懂的词句。
㈣检查自学效果。
1.注意读准字音。翘舌间:省、著、状。前鼻音:仙、翻、滚。后鼻音:形、省、状。
2.注意“滚”、“秀”、“省”、“区”的写法。
㈤说说课文的四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㈠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看图(出示幻灯片一),展现黄山秀丽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有几句话?(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学生轻读。要求:⑴找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用“ ”画出来。⑵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4.指名读这一段,问:这一段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⑴理解“闻名中外”,指导朗读第一句。①“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②我国的黄山风景区在世界上都很出名,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样?请用自豪的语气自己练读第一句话,再指名读。
⑵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第二句。①“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②老师范读第二句,然后指导学生读。
⑶理解“尤其”,指导朗读并完成填空练习。①“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②比较句子,领会黄山奇石的有趣。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上一句中“景色”和“怪石”处于并列地位,无轻重之分;下一句加上“尤其是”,前后两个分句语意就有轻重之分,重点在后一分句上,突出了怪石有趣,既照应了题目,又提示了下文。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尤其”要读得重一些,“极了”要读得轻缓一些,学生练读,教师指导。④完成填空练习。
我喜欢图画, 尤其 喜欢国画。
我喜欢上课,
⑤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㈡学习第二至五段。
1.学生轻声读二至五段,思考:
⑴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四段写法相同,三、五段写法相同。)
⑵这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过渡:这四块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
2.导读第三段,指导学法。
⑴出示幻灯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⑵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
⑶默读第三段,划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词语用“――”画下来。(板书:找)
出示第三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
,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⑷议论:这些词语写得好在哪里?(板书:议)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哪个词语写出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⑸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猴子一动不动地观看云海的动作?(通过表演,把猴子观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往下看,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的壮观场面。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
3.这只猴子大概是被千变万化的云海迷住了,猴子观海多么有趣!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老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4.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看
找
议
读
→仔细看幻灯片,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句子和词语。
→读句子,议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感情朗读。
5.半扶关放学习第二段,迁移学法。学生先自学,再检查汇报。
⑴指名汇报学习第二段。
①看图(出示幻灯片二),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找出具体写奇石“奇”的词语“飞”、“落”。
③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飞”与“掉”比较)
(“飞、落”把仙桃石写活了,使人感到神秘、奇异,更富有情趣。)
⑵学生自学四、五两段。(自学后分组交流、讨论,重点检查写奇石“奇”的词语和朗读。)
①第四段“站、伸、指”写出了“仙人指路”这块石头的神奇,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站、伸、指、更”要读重音。
②第五段“伸、啼叫”写出了“金鸡叫天都”的神奇。
理解:a.为什么称它为“金鸡”?
b.“天都”指什么?从哪个句子看出它叫“天都”?
要用赞美的语气读,“伸、啼叫”要读重音。
⑶过渡:黄山风景区只有这几块奇石吗?
三、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一)学习课文第六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2.“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二至四段的写法,用一句话把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地说出来吗?
幻灯提示:
① 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3.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二)按幻灯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补充幻灯片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名。(金龟望日、仙人下棋、骆驼观天……)
四、.总结课文(老师按板书启发学生回答)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黄山的四种奇石是( )、( )、( )和( )。简略提到的三种奇石是( )、( )、( )。这些景色秀丽神奇,十分( )。
(板书:有趣)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填空练习并朗读句子。
2.指名背诵。(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奇石,看幻灯片,用赞美的语气向大家介绍。)
六、作业:
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板书设计]◆
(一)
仙 桃 石
猴子观海
⒕黄山奇石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二)
⒕黄山奇石
仙桃石 飞 落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仙人指路 站&n
篇4: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
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段。第一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第五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二、四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三、五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这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特点,展开想像”。训练要求是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闻名中外”、“尤其”、“秀丽神奇”、“陡峭”、“翻滚的云海”等词语,弄清第一段两句话这之间的联系,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巨石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路与学路: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1.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先整体感知图意并通过观察了解奇石的特点,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通过观察、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文中美的语言。
3.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㈠看幻灯抽拉片,欣赏黄山全貌,引导学生说图意,使学生对黄山景观有个整体印象。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划出不懂的词句。
㈣检查自学效果。
1.注意读准字音。翘舌间:省、著、状。前鼻音:仙、翻、滚。后鼻音:形、省、状。
2.注意“滚”、“秀”、“省”、“区”的写法。
㈤说说课文的.四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㈠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看图(出示幻灯片一),展现黄山秀丽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有几句话?(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学生轻读。要求:⑴找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用“ ”画出来。⑵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4.指名读这一段,问:这一段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⑴理解“闻名中外”,指导朗读第一句。①“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②我国的黄山风景区在世界上都很出名,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样?请用自豪的语气自己练读第一句话,再指名读。
⑵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第二句。①“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②老师范读第二句,然后指导学生读。
⑶理解“尤其”,指导朗读并完成填空练习。①“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②比较句子,领会黄山奇石的有趣。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上一句中“景色”和“怪石”处于并列地位,无轻重之分;下一句加上“尤其是”,前后两个分句语意就有轻重之分,重点在后一分句上,突出了怪石有趣,既照应了题目,又提示了下文。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尤其”要读得重一些,“极了”要读得轻缓一些,学生练读,教师指导。④完成填空练习。
---------------------------
我喜欢图画, 尤其 喜欢国画。
我喜欢上课,
⑤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㈡学习第二至五段。
1.学生轻声读二至五段,思考:
⑴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四段写法相同,三、五段写法相同。)
⑵这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过渡:这四块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
2.导读第三段,指导学法。
⑴出示幻灯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⑵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
⑶默读第三段,划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词语用“――”画下来。(板书:找)
出示第三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
篇5:小学语文导学导练3-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导学导练3-识字能力
一、学习要求。1.识字数量要求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2.识字质量要求
(1)会读。看到字形就能读准字音。
(2)会解。能懂字的意思懂得字在词中的意思。
(3)会写。能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4)会用。能用大部分学过的字组词,造句、说话、写话、作文。在语言环境中运用。
3.识字能力要求
识字能力,主要指独立识字。遇到一个生字,能做到以下三点:
(1)独立识字音。会运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准字音。
(2)独立记字形。运用掌握的汉字及分析字形的方法,找出字形的难点,独立记住字形。
(3)独立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及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的方法,独立读懂字义。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识字的意义
识字是一个人学文化的开始,只有识了字,才能可能学词、学句、读段、写篇。可以说识字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奠基工程。
儿童从小首先发展的是口头语言,然后再发展书面语言。识字是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与船。识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识字要建立音、形、义三因素的联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的规律使学习汉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摸式,利于智力发展。识了字,掌握了书面语言,就能更广泛接受信息。书面语言就成为了继续学习及认识的工具,视野会更开阔,对陶冶情感,培养品质,发展个性都会带来积极作用。
2.学会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每个汉字,都应该包括音、形、义三个因素,这三者紧密不可分。学每个汉字也就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了解这三方面的识字知识与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注意同音字的比较。汉字有几万个,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而普通话的基本音节仅有400多个。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它既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之处,也为学习带来困难,如“风、封、丰、疯、枫、峰、锋、蜂等字都读fēn溃但它们的字形与字义都不同,如乱用,就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两类:一类是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如“工”与“公”,要结合词句从字义和字形上区别用法。一类是音相同形相近的字,如“密”与“蜜”,不仅要从字形上比较,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更要将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如从“大象的四条腿像四根大柱子一样粗”来区别“像”与“象”。
(2)多音字要掌握据词定音。一字多音也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可以采用组词练习,如“数shù( )( )shǔ( )( )”、“喝hē( )( )hè( )( )”。可以将多音字编入一句分析,如“河面上漂(piāo)着一条漂(piào)亮的船。”“背(bèi)上背(bēi)孩子。”还有的可以根据词性区别,如“磨”mú (铅~,铜~儿,~子,~板,~具,~样)都是名词;mó (~擦,~蹭,~合,~炼,~灭,~损,~牙)都是动词。
附部分多音字
A 部
1. 阿
①ā 阿罗汉 阿姨
②ē 阿附 阿胶
2. 挨
①āi 挨个 挨近
②ái 挨打 挨说
3. 拗
①ào 拗口
②niǜ 执拗
B 部
1. 扒
①bā 扒开 扒拉
②pá 扒手 扒草
2. 把
①bǎ 把握 把持 把柄
②bà 印把 刀把 话把儿
3. 蚌
①bàng 蛤蚌
②b
>>篇6: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模板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课题: 26 天 窗
学习目标: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
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欢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
欢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3、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这两段话主要讲了
。
(2)默读第8、9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想象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他们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3)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一、自主学习
1、天窗是 。 2、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的是 。 3、慰藉的意思是 。
三、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情况,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适时补充,老师在旁
相机点拨。
二、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第 、 自然段出现了“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两次都是说孩子们在屋里通过天窗 。 这两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 。 2、学习第4-7自然段,看看乡下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填一填:
四、达标检测: 1、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
的要 。 2、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
五、课后反思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导学导练(共6篇)】相关文章: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论文2023-04-08
导学心得体会2022-11-02
一年级教学心得2022-11-07
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4-30
生物课听课的心得体会2024-02-19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23-12-11
ai ei ui 教学设计2023-05-03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4-01-23
学案教学总结2022-12-13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