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钴禄新之助”为你分享1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课内容需1课时。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2)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3)能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记忆古诗。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加大学生阅读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文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3.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4.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ppt课件。
2.课文插图、视频(后两句诗的情景、全诗情景朗读)、音频(乐曲《送别》)。
3.学生用的画笔。
4.表演古诗时用的服装、帽子。(有条件的可选用)
5.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课件播放乐曲《送别》,在音乐即将结束时直入课题。(板书)
1.生读课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2.对题目质疑,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总结板书。
如:“谁送谁?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时候送?
怎么送?
送到哪?
为什么送?
------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借助乐曲渲染离别气氛,在借助乐曲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上,引出课题。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质疑能力,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根据板书的`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古诗,并找出答案。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读书时间)
2.学生结合问题汇报交流,并感知诗意。
①学生自由汇报,明白是“谁送谁”后,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时补充。(播放作者简介的视频。)
②说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你们的回答告诉老师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读书要展开想象。谢谢同学们。下面继续汇报。]
③利用课文插图、视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重点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学生沉默了一会后,举手回答)
出示视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两两说出了下列词语:依依惜别、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深情厚意。]
(生读,教师指导)
④把黑板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与同桌互说后发言,教师个别指导。)
[现在我们在影片中感知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景朗读。)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自主选择个性化评价内容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3.唱一唱:根据自己所熟悉乐曲的旋律把诗词唱出来;
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故人西辞黄鹳楼
4.写一写:把诗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评价内容来完成记忆古诗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
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画张笑脸或哭脸,给同学画张笑脸或哭脸。作为对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附《金陵酒肆留别》
【诗文解释】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探讨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谆谆切切、语重心长的教导年轻人要学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近六十首古诗。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课堂中古诗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上是按一个路子教学的: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其实未必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意,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就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这在当前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经远远的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了,也已经到了该痛下决心的关键时刻,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索、研究、解决的一个严肃的重要课题。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金秋时节晴方好,雾锁津小雨亦奇。10月15日,长阳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会在津洋口小学隆重举行。“吟咏千古华章,传承民族文明”,课前五分钟的学生古诗词诵读表演成为每节展示课的序曲。二年级小朋友稚嫩的童音传递着古诗特有的韵味;三四年级学生或吟或唱或拉,展示了古诗词特有的魅力;五年级学生你诵我和,让人思接千载。一首首诗歌彰显了古诗词的风韵,启迪着人的思想。诗词进校园在津洋口小学绽放着奇光异彩。
研讨会结束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也试着向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古诗教学的汇报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日,但是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流程,现回忆记载下来以供全国教育界同仁共同来探讨: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的,人间知己最难寻”
2、师:这幅对联出自于《红楼梦》中,请同学们读一读,理解对联的意思。
3、学生读对联并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面,大家一起来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送谁?在哪送?到哪去?(板书:李白送孟浩然)简介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教师举例说明)。
3、课件出示:地理位置图。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读响亮,教师随机正音,全班齐读。
教师点拨:吟诵古诗不但要响亮,通顺,还要有节奏,这样才能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
3、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用以前的学过的方法画出节奏。
4、课件出示诗配画的古诗指名朗读,读出节奏,教师随机画出节奏。
出示课件: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探讨
六、课外拓展,日积月累
1、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你们想不想要?出示幻灯片:
山中送别
送朱大入秦
王维
孟浩然
山中相送罢,
游人五陵去,
日暮掩柴扉。
宝剑值千金。
春草年年绿,
分手脱相赠,
王孙归不归?
平生一片心。
2、学生齐读送别诗
七、课堂总结:
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古时伯牙绝弦酬知己,李白依依不舍送浩然,这种友情值得我们去寻觅,去珍惜!
我是带着出门学习后回到学校,自己感到要把在外地学习的教学方面的经验,很直观的展示给大家。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教的还是很轻松的,听课的老师们给我的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很高的,他们认为这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融读、悟、品、诵为一体,师生皆从中受益不浅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古诗教学中,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对古诗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把他看作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杰出的指挥家,能使各种乐器奏出和谐的乐曲,但如果教者是一个跛脚的指挥家,那整个乐队发出的只会是不堪入耳的噪音。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本身还要“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去关注社会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生质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去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己的“书生”气质。同时也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从总体把握,做到新教材使用新模式,新模式产生新课型,新课型带来新效益。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探讨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5、小组朗读,全班齐读。
四、观图入境,品味感情
1、师边范读,边板画(诗人站在江边看着远去的船只。学生观察图画,体会是人的心情。)
2、结合板画以及诗配画,体会诗人感情。
A、说说那几句诗可以表现图的意境。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这句诗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孤”是什么意思?(孤单、孤独);“孤帆”(一只船)
④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江上应该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⑤诗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远去,诗人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什么意思?(消失了、没有了)诗人眼前果真什么都没有了?都尽了?(不是)“不尽”的是什么呢?(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诗人送别友人,当船行驶到远方,诗人依然驻足远望。
师引读“孤帆——”生接读“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师:“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一下诗人这时眼中看见了什么?(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哪个字看出只看见?(唯见)这江水就像?(诗人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情谊)
B、看图想象
①孤帆已消失在诗人的视线外,只看见了滚滚的长江水,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一定会像这江水一样不平静吧!他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说李白、孟浩然在一起时的'事例,以及两人分开时的惆怅)
我用这样的句式引导:
当李白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李白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时你就是李白,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扬帆远去的故人。
这时你就是李白,感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指一生接读。问:你读后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得感情)(板书:依依不舍)
3、师引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脑中构画,熟读成诵
⑴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那千年之前的李白送别孟浩然的黄鹤楼旁,去体会是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得情感吧!
⑵(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师范背,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⑶学生试背,指名背、齐背。
师:古诗是一杯陈年的老酒,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谱成的歌曲呢!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课内容需1课时。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2)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3)能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记忆古诗。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加大学生阅读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文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3、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4、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ppt课件。
2、课文插图、视频(后两句诗的情景、全诗情景朗读)、音频(乐曲《送别》)。
3、学生用的画笔。
4、表演古诗时用的服装、帽子。(有条件的可选用)
5、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课件播放乐曲《送别》,在音乐即将结束时直入课题。(板书)
1。生读课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2。对题目质疑,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总结板书。
如:“谁送谁?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时候送?
怎么送?
送到哪?
为什么送?
——————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借助乐曲渲染离别气氛,在借助乐曲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上,引出课题。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质疑能力,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根据板书的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古诗,并找出答案。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读书时间)
2、学生结合问题汇报交流,并感知诗意。
①学生自由汇报,明白是“谁送谁”后,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时补充。(播放作者简介的视频。)
②说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你们的回答告诉老师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读书要展开想象。谢谢同学们。下面继续汇报。]
③利用课文插图、视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重点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学生沉默了一会后,举手回答)
出示视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篇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教学手记
我坐在桌前,书房的灯光使得整个房间在深夜中显得异常明亮。电脑屏幕上是我准备参加区里的赛课而设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经过前两次的设计和磨课,我的教案正在变得渐渐成熟,但我的内心深处却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古诗教学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当初在报名参赛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课文曾大伤脑筋。貌似什么文体都可以选,但从独特性上来说,还是古诗较好。于是,基于“锻炼自己、学习探索”的目的,我们就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做了本次参赛的课文。在前期解读、教案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初次参赛的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大赛的重视。从领导的亲切叮嘱、教案设计小组的团结协作、老教师们的关心指导中,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于我这样一位青年教师的关怀和期待。当然,这也让我在无形中承担了不小的压力,怕自己准备不充分,怕自己缺少经验而犯错,更怕的是自己承担不起这份责任来。不过,成功从来都不会轻易而至,它欣赏的是在事业上有所准备的人。我强撑开眼睛,写完这一次的修改,“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疲倦地对自己说。关上电脑,将闹钟调好后回到了床上,很快便进入梦乡……
一条长河,历经蜿蜒曲折,以无比宽阔的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尽头正如它的源头一样无法窥尽。天空笼罩着一层似有非有的薄雾,如同是在清晨的浅蓝色幕布上随意涂抹的白色。稍后,一轮红日跳出了地平线,此时的江水成为了一条金黄的绸缎,滚滚的江水犹如复活了一般,发出了滚滚之声……
化零为整悟教法
课堂上,我正对着四年级(4)班的孩子们上课。一双双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着我。这是我在前两天修改完教案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活动。坐在教室后面的,是这次负责我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的老师们。从接到参赛任务之后,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帮助我进行准备,都付出了艰辛。有的老师带病坚持来听我的课,有的老师专门调课找时间来指导我,有的老师陪伴我从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还有的老师甚至在为我准备参赛的服装、课件和道具。对于这么多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把感激化作课堂上的激情呢?
师:诗中的第一句已经交代了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生:孟浩然。
师:“黄鹤楼”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地点。
师:那“烟花三月”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时间。
师:“烟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生:繁花似锦。
师:那就让咱们再读一遍古诗,将古诗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节奏地读出来吧!
当孩子们在齐读古诗的时候,我仔细听着,孩子们读得不错,我所强调的部分都用重音来突出了。但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导主任李老师的时候,却发现了她不太满意的眼神。作为这次参赛的主要指导者,她的目光是我最为关注的。“莫非有问题?”一丝不安掠过我的心头。
下课后,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老师们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李主任讲道:“你要注意,你现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意蕴需要整体去感知,让学生们去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枯燥的反复问答。不要刻意地将几个问题接连提出,这样会造成提问的琐碎化,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提的问题太细太碎,部分学生觉得无聊都开始打起哈欠来了?”李主任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曾以为自己设计的这几个提问是难度适宜、切中要害的,却没想到已经背离了“古诗”这一文体形式的特征,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着说:“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都是为了学生有真的收获而非为了教师教学技巧的炫耀。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这一文体的美,就一定要从‘整体入手’,切忌‘零碎化’。从这一点来说,你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糅合成一个总的问题拿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既避免枯燥,又能让学生有真
收获。”
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如此。从那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不明白之处就尽可能地多问、多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自己的不足,向教学优秀的老师学习教古诗的方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于古诗教学来说,“整体感悟”是关键。
咀词细读入真境
还是那一条江水,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在滚滚波涛之中,我看到了一叶扁舟。的确是一叶扁舟,在滚滚东去的波涛中它显得那么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寻不到它的踪迹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着一个单薄的人影,那个人影默默地向着扁舟离开的方向望去。在他对面的岸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木楼,楼前的河岸上同样站立着一个孤单的白衣身影……整个画面寂然无声,而我却从这无声之中听出了一个“孤”字……
从梦中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口中仍念着这个“孤”字。突然之间,灵感的`喷泉冲破了缠绕我许久的迷思。“为何不将这个‘孤’字作为解读这首古诗的一个切入点呢?”带着兴奋,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合作小组的老师们。老师们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告诉我,古诗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从重点的词句入手进行反复品味,这样才能走入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诗境。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嘲笑自己因为缺少古诗教学经验而自以为的“重大发现”,一边又开始反复品味起这个“孤”字来。
篇8: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篇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二、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 ,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 ,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 ,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篇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有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有感
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初读时,正值血气方刚少年时,不免心生向往。然而,年岁渐长,种种梦想逐渐尘封于繁琐的生活中。幸而,在神圣的教学圣坛里,年少的梦想复活了!启步啦!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治学第一境──追求境,高瞻远瞩,望眼欲穿,是为自己设立崇高的追求目标。我并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挑战古诗教学,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当时学校里的新成员都必须在教学开放周上堂公开课,这也是我在学区内的第一次亮相。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仍旧毫无头绪。寝食难安之际,偶然看到了山西李瑞英老师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教学,顿悟:原来古诗是这样教的呀!有味道!于是,我跃跃欲试!我找教研组长借来光盘一遍又一遍的看,把课上的每句话都记下来。每听一遍我的尝试热情就高涨一分。终于在热血沸腾中,教学初稿诞生了!(这一稿,严格的说应该是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尔后,实践,没有指导老师,没有多媒体,没有动听的音乐和真实美妙的图象……然而,在初出茅庐的我看来,那却是一堂难忘的课!我通过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呼醒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默契,这首千古名诗在我们的那堂课里化作了拨动心弦的音符,化作滋润心田的涓涓细流。从那时起,开始对探索教学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李老师,是她引我走出落寞的困惑,登上古诗教学的高楼,虽然战战兢兢,但却激起了我心里望尽天涯路的勇气!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治学的第二境──创造境,深思苦虑,孜孜以求,虽历尽千百失败,亦不灰心丧气。有机会得到这一磨练的机会,体验其中滋味,最应该感谢的是进修学校的老师们。
可说句心里话,现在回想起那一路的历程,实在还有些后怕──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点也不夸张啊!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学经验的不足,想要上一堂成功的课,特别的古诗课,那是多么的困难的一件事啊!但在学区领导、老师的鼓励下,特别是在丽红老师的鞭策下,我咬着牙,迎难而上!
终于,初战告捷!在惠东片区的比赛中,我凭借着语言的魅力,拿到了县赛的入场券,也因此有幸得到了大师的指导。继伟老师的开拓、少东老师的严谨、向阳老师的深刻、明珍老师的细腻、田华老师的独特……许许多多的老师都无私地把最宝贵的法宝传授给我:要博采众长,让自己的底蕴更丰实;要让课堂更加丰满,以一带多;要让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引人入胜;要注意学法的引导渗透,学有所得……这些引导都让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柳暗花明”中看到一个又一个宽广而美丽的天空:我打开了通向教学圣殿的大门,像一只如饥似渴的蜜蜂,贪婪地吮吸着大师们的古诗教学的花蜜:于永正的《草》、李吉林的《望庐山瀑布》、孙双金的《送别组诗》、王崧舟的《长相思》、盛新凤的《江南春》、吉春亚的《游园不值》……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古诗教学的多种方法:情境法、朗读法、迁移法;学会了不同层次的古诗吟咏法;发现了文本中的许多空白点:旖旎的烟花三月、意蕴深远的孤帆远影,以及流淌在字字句句里的人间真情……
虽然每一次的蜕变,每一次的成长都少不了绞尽脑汁的思索,少不了废寝忘食的阅读,少不了面对困难的无奈……但是这期间我所吸收的氧料,我所得到的成长,都将是我教学生涯里,最珍贵的财富啊!因此,回首这一路的成长,我想说: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治学第三境──成功境,不期而遇,获人之未获,成为一位拥有创造成果的幸福的人。此等境界当然还是我的等待。然而,在这堂课千折百回的寻觅中,我却真的看到了灯火阑珊处那诱人的风景!
好多年前曾看了一期某奥运会游泳冠军的访谈录,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感叹。她说,她真的很感谢游泳池,因为在那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当时,我就心生艳羡:我是否也能像她那样在某个地方找到我的人生呀?然而迷惘充斥在所有成长的岁月里。24岁那年,又看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在自传《时刻准备着》中写到:24岁时,我在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看完后,一股莫名的无助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而今,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胸有成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容不迫地演驿心中的理想,热情洋溢的感染学生的心灵时……蓦然回首间,我看到了在阑珊的灯火里,我企盼已久的人生舞台,渐渐的拉开了帷幕;我的沉睡已久的梦想,也禁不住张开翅膀,翩翩起舞……
尽管如此,对我来说,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莫道前路无知己”,“只缘未到春深处”,于是“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那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李白)
师:说说看,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并小结: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怎么送
生:送到哪?
师:很好。板书: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不错。板书: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教师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大家发现字音读错没有?谁来读一读?(帆读成了二声,没有一个同学发现)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帆应读第一声。领读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2、理解前两句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
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
师: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
生:不知道。
师: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生: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我是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
生: 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3、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诗的后两句当中知道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后两句课件)
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生:孤帆 远影 碧空
生:长江
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因为他心里只有好朋友李白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不知道。
师: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么亲密的友人马上就要离开了,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生: 难过
生: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理解诗意
1、下面谁能把黑板上的六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的听听。
生互说
师:谁第一个来?
生:在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孟浩然的小船已经走远了 ,看不见了,李白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长江流个不停。
师:这就样说,建议把第一个“在”去掉,就说美丽的阳三月。谁再说?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
师:太好了,用了三个好词,继续说下去。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到美丽的扬州去。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走远了,最后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的水不停地流淌,李白还站在那目送着。
师:说的好,更说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四、拓展
1、交流积累
师: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许多好朋友一别就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在见一面,所以古代送别诗有很多,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收集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生背诵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2、补充一首李白诗,课件出示《金陵酒肆留别》
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对你有什么启发?(让学生自由说)
五、作业超市,自由选择(出示课件)
1、读诗
2、背诗
3、画诗
4、收集积累李白的诗
教后反思:这堂课是我在棋盘乡中心小学援教时所教的一堂课,教后感觉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上会背诵,学生由不会读渐渐在我得引导下变得会读,且达到了吟诵的水平,课堂上我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有少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在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采用了预习自由读、检查正音读、老师范读、欣赏体会读等形式,学生读的变化感觉很大,由唱读随着老师的引导逐渐读得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在知诗意、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自由吟诵。好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很高,连下课放学后也能听到孩子们自由吟诵。我引导学生读诗时做到了循序渐进: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深钻教材很重要。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便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看似俗套,实际藏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学生认真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当我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吟诵后,让学生将黑板上的几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诗意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难,并能很好地表达出浓浓的惜别之情。
反思三: 全堂课上学生的个体朗读仍旧太少,应继续加大面积,让个体朗读落到实处。
篇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精品设计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篇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这首古诗大致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
1、背诵《赠汪伦》: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
(一边讲述,一边板书。)
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这是谁呀?──(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
(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
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
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
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 教师引导:
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⑵ 展开想象:
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 拓展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⑵ 自读自悟:
在读中去感受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教师引导: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⑶ 集体交流:
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点引导:
① 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 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⑷ 指导朗读:
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
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3、背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3篇)】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023-11-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语文教学反思2022-12-17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2023-12-23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023-01-1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2022-06-15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2023-02-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2022-05-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2023-11-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2022-08-0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