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1 07:49:5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抠脚蕉太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篇1: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能力方面

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

2.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PPT),相关教学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演示实验材料准备:演示实验相关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呼吸作用是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因此,以演示实验为依托、从分析实验想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然后结合此前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题

“想一想,议一议”: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其实,植物除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外,它和我们人一样,也要进行呼吸,即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在植物体上是怎么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复习之前学过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温故知新,引起思考。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 演示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演示讲解】在上课的前一天,老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并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演示】由学生代表配合,向学生展示。

【提问】两种温度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进一步概括】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板书: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度数。

分析实验结果,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说明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能,而死的种子不能释放能量。

运用对照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二: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伴随着这种能量的产生,细胞中的有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演示讲解】瓶中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引导讨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板书:

质疑,进一步探究。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同上。
演示实验三: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参与 【演示讲解】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引导讨论】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的参与。

板书:

【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在特殊情况下,细胞中的有机物没有氧的参与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彻底,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较少。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甲瓶里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阅读资料,扩展知识。

同上。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

播放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提问】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完成的呢?

引导学生将反应式补全。

板书:

归纳总结: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通过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温故知新,复习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的结构──线粒体的功能。

实际应用 【提问】

1.为什么农田要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要排水?

2.为什么在贮藏粮食时要保持干燥和低温,在贮藏水果、蔬菜时,要降低温度或氧浓度?

质疑,释疑。

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问】回忆“食物链中有机物和能量传递”的知识。想一想,除了植物,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是如何获得能量的? 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得出结论:其他生物也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通过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提问】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都涉及了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还有能量的变化,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什么联系呢?

播放视频:《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通过总结,归纳比较。 通过问题引领,观看视频,进而归纳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很复杂,但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60%,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二者在大气中的水平相对稳定,这叫做碳—氧平衡。植物的出现才使得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成为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这样美好的和谐的一种平衡。那它会不会被打破呢?

引导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提问】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护绿与低碳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认真倾听,了解碳—氧平衡。

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省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义务植树等等。

从维护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使学生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形成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

本节课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2、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种子,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

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篇2: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案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案

教学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对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并能举例说出呼吸作

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猜想和推理、观察、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4.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求实,并让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玻璃管若干支,试管若干支,装有煮熟种子、萌发种子和干燥种子的透明保温杯(生活中常用的双层透明保温水杯即可)各一个,温度计3支,洋葱根、叶呼吸作用装置各一套。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现一幅生机勃勃的玉米生长图,请学生欣赏。

2.添加积水,创设问题情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如果玉米长期淹水,生长状况会怎样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并寻求原因。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由于根部缺水将无法正常呼吸而导致死亡后,教师继续启发,植物的其他器官进行呼吸吗?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

1.在探究实验一之前,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实验内容,然后出示一部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分析资料来推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甲饮料瓶内(选用口径较大的,利于实验)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饮料瓶内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内。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归纳出结论,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扩大了实验空间,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本设计中未用常规的实验器具,而是用了一些废弃的饮料瓶,这样进行实验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并不只存在于设备精良、先进的实验室中,只要用心思考,创造条件,科学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2.学生探究实验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3.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1)小组充分讨论,大胆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2)相互交流补充,通过合作学习,筛选优化实验设计。

学生们的设计大胆,方法多样,例如,①将萌发的种子装入广口瓶中,瓶塞上插有玻璃管,通过玻璃管向瓶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有的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装入广口瓶中,用纱布包住萌发的种子,将纱布袋悬挂于瓶内,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等等。

(3)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三,验证设想,体味科学研究的过程。

4.探究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出热

(1)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保温杯内的温度计示数,并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种子呼吸放出热

(2)鼓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萌发的种子才进行呼吸作用?干燥的未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3)对比实验:装有干燥种子保温杯的温度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只要有生命活力的种子都进行呼吸作用。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思维愈加深刻全面。

5.由特殊到一般,由种子的呼吸作用联想到植物其他器官是否也进行呼吸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根或叶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肯定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设计形式多样,例如,①用塑料袋包住根或叶,塑料袋的一角连着带止水夹的橡皮管,将橡皮管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塑料袋,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 将新鲜的'叶放入试管内,试管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③将根或叶放入带瓶塞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等等。

(3)师生共同探究洋葱根进行呼吸作用

(4)教师演示“黑袋”释放二氧化碳实验,激发学生猜想“黑袋”内装的是什么?新颖的设计增加其神秘感和驱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进一步明确:整个植物体都进行呼吸作用,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6.展示“糠心”萝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教师提供资料:两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新鲜时干重和糠心后干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分解了有机物。

7.资料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水。

三、归纳总结

这是群体思维的关键,是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归纳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和概念。

1.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己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2.多媒体展示呼吸作用概念及呼吸作用实质(动态过程)。

四、迁移深化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前后知识的比较类化,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锄禾》?

(2)刚刚收获的玉米能否直接入仓贮藏?

(3)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是否科学?

(4)山东盛产生姜,生姜丰收后,农民往往将生姜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姜井中保存。但经常听说姜农到姜井里取姜时发生窒息现象,甚至有人丧失了生命。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进入姜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姜农们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2.讨论思考: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进一步加深理解,使学生清晰地构建起知识结构。

3.体态语小结,生动有趣。

五、开拓创新

这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环节。

1.思维发散:学习了呼吸作用知识,今后你在养花种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思维开阔,列出了一系列问题:(1)经常松土;(2)一次浇水不能太多;(3)晚上不能将大量的花草放在卧室;(4)大雨后要及时倒掉盆内积水;(5)花盆要用瓦盆而不用瓷盆;(6)花盆底部不能留洞,而应将洞开在瓦盆壁上;(7) 花种籽应在低温、干燥状态下保存;等等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自己解决问题

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现整理如下:(1)过冬后的萝卜为什么变成“糠心”?(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3)蔬菜存放在冰箱中为什么保存时间会长些?(4)贮藏水果的冷库里为什么要通入氮气?

篇3: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将从一下五个方面阐述本次课程的安排。

一.学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之后的课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反应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本节内容是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的重点内容,在课标中他属于理解层次。

2.学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一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设计了演示实验,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本质。又考虑到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而本节内容又需要化学知识,所以我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的铺垫实验(具体内容后面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与光合作用的对比,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证明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是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观察、设计和动手能力是作为能力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把概念和三个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核心,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2.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有机物的构建,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构建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实验不拘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生思考。

2.探究性学习:用探究式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自己发现现象本质,从而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互动式学习法: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室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视频,展示小老鼠与植物共存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要呼吸?从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用视频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很高,而且视频生动形象。

2.铺垫实验: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很少,先给他们做个铺垫实验会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的更透彻。请学生自己上台,互动实验会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3.三个呼吸作用实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现象本质,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实验一: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

实验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实验三:证明活的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之所以将这节课设计成为演示实验课,是因为考虑到学生自己做实验很耽误时间,没法完成课时计划。加之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很强,实验中又涉及到玻璃、火等因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我自己做演示实验。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演示实验。

4.总结:三个实验介绍完后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得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5.与光合作用做对比,从反应部位,能量、物质、气体变化方面将两者对比。运用对比既可以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对比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6.结课:用两个课后思考题结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讲呼吸作用联系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篇4: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学习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安排的,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应用两部分,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构建主要通过对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能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猜想、推理、概括分析、综合能力。

5、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

“种子呼吸作用现象”的分析;呼吸作用概念的总结。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小麦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的实验装置一套;小麦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玻璃管、火柴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然后说出它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学过鲸浮出水面呼吸,其实植物也在不停的呼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探究一:植物的呼吸作用

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我们一起用实验来进行探究,今天用到的材料是萌发的小麦种子和煮熟的小麦种子,用这两种材料是为了进行什么?

实验分三步进行,先来看步骤一:这两个保温杯里各加入一支温度计,一开始示数是一样的,我把它们放了一晚上,大家看现在的示数一样吗?这说明什么?甲的瓶壁上还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再来看步骤二:燃烧需要什么?我点燃燃烧匙上的蜡烛,分别放入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里面,大家看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做过小苏打的实验,产生了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呢?把导管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谁来说一下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根据反应式我们来总结一下呼吸作用的概念。那它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分别是什么呢?

萌发的种子在进行着呼吸作用,那植物的其它所以器官是不是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呢?

下面我们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对比。

探究二:呼吸作用意义

阅读课本61页最后一段回答呼吸作用的意义。

总结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探究三:呼吸作用的应用

阅读课本62页第1、2两段回答以下4个问题。

(三)总结

到了该谈收获的时候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我夯基我达标

我巩固我提高

(五)出谋划策

请同学们给我帮帮忙,我在客厅、卧室里放了几盆植物,如果长期放置,对我们家人的健康有没有影响?

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篇5:呼吸作用的教学设计

(2)演示实验一: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吗?

1、放映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的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此导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总结出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2、鼓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萌发种子才进行呼吸作用?干燥的种子进行不进行呼吸作用呢?

3、对比实验:装有干燥种子的保温杯温度与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杯进行对比,发现有何特点,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总结:只要有生命力的种子都进行呼吸作用。

(3)实验二:种子呼吸吸收氧气吗?

1、首先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准备情况。强调指出:甲瓶内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装置可选用废弃的塑料瓶,这样进行实验设计新颖别致,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并不只是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创造条件,科学就会来到自己身边。

2、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提出:为什么蜡烛会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有助燃作用。

3、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内。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甲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乙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会吸收氧气。

(4)实验三: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吗?

1、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本实验,突破学生因化学知识缺乏而难以理解的特点,教师对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进行讲解,说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在一块会发生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二氧化碳。接下来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进行本次实验。

3、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总结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二)分析整理,知识提升

1、在教师点拔下,学生自己归纳出呼吸作用概念。

2、鼓励学生尝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自学呼吸作用的实质,明确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延伸知识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经历一个知识的深化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由知识过渡形成能力,教师分别进行一下活动,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意义更有印象。

3

1、播放视频,让学生看视频并学习并认识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看食物保鲜、粮食储存图片和农民伯伯劳作的图片,了解呼吸作用对人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发对农民的敬意,因班里的学生家长有的就是农民,从而启发学生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四)精讲点拨

冬天到了,妈妈买来几盆绿色植物,想美化儿子的房间,同时,天冷了不用开窗也可以

净化空气,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时间久了,儿子感到夜晚睡觉时室内很闷,心里十分奇怪。通过此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

这是思维活动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补充。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

五、跟踪练习

1.植物体进行吸作用的部位是

A.只在叶片中 B.只在萌发的种子中

C.只在根系中 D.在所有的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2.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只在光下

C.在白天和黑夜 D.只在晚上

3.浇花过勤,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样会导致根烂掉,植物死亡,其原因是。 ( )

A.水分过多,根毛无法吸收

B.水分过多,根无法呼吸

C.水分过多,使细胞能大量繁殖,导致根烂掉

D.根吸收的水分过多而死亡

4.植物在白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在夜间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停止

B.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在夜间进行,

光合作用在夜间停止

D.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不进行呼吸作用

5、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种子的瓶中,火苗便会熄灭,这是因为瓶中的种子( ).

A.呼吸作用能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B.呼吸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4

5

篇6:呼吸作用的教学设计

《呼吸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2)通过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逐步了解生命及生命现象的本质,建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成功,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2)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2)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三、课时:一教时

四、教学程序设计

五、板书设计 一、植物的呼吸现象 1、萌发种子吸收氧气 2、萌发种子释放二氧化碳 3、萌发种子释放能量

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概念 公式 实质 意义

《呼吸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要讲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生活方式,作用及意义及绿色植物的生活史。而第5章正是通过学习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本节内容位于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是在学过《光合作用》之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呼吸作用的物质前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是其它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能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现象和本质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本质产生更多的顿悟,有助于他们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呼吸作用也是高中生物课的重要内容,研究呼吸作用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对各个学科都有一个调节、适应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调节,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作为生物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感性的“他主”学习向理性的“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的感性“他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对生物学一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的图片感兴趣,但却表现出思维表浅,不愿耐心仔细地进行文本的阅读,表达能力也显得较弱。尤其是层次较差的学生,表现出浅尝辄止的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品质和生物学素质是摆在我们初中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教学设计拟从借助多媒体设计问题情景引导,促使学生阅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大容量,快反馈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知识的逻辑演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对策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但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的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强化学生对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进行分析与体验,渗透对照实验的思想。本节知识包含3个方面,即(1)植物呼吸现象(2)进行呼吸作用的基本单位及场所(3)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教材用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作为对照设置3个演示实验,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然后由为什么煮熟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

问题讨论,引出呼吸作用进行的基本单位及场所。再由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初一学生对实验往往只关注实验结果,对实验的过程不重视,加之,学生缺乏必要的化学、物理的知识,缺乏对细胞内微观结构及功能的了解,使学生理解实验及抽象概念教学成为教学的难点。因此为突破难点,也为突出重点,设计了多媒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增强交流的简洁性和明晰度,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依据《课堂自主参与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中的课堂自主参与教学生物课堂教学子模式,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选择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策略,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进行教学。

篇7:《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到种子呼吸的三种表象:呼吸放热、呼吸吸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应式)

分析呼吸的意义(实质)阐述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思考》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践活动。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

(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败)。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篇8:《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该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

(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70-71,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热量

②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

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那么,可不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为人类服务? 学生阅读P72,了解田间松土、水淹排涝的作用。

(七)有效训练

1、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贮藏?

2、那种温度适合果农储存水果?

A日温15℃,夜间25℃ B日温15℃,夜间15℃

C日温25℃,夜间25℃D日温25℃,夜间15℃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六、课后拓展

1、利用呼吸作用谈香蕉的后熟

七、教学反思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但,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理性认知,应加强问题的解释和实例的提供。

篇9: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疑点---找证据---验证证据---结案---应用。

二是第一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两个袋子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个变浑,一个不变,由此学生猜测两个黑色袋子哪个是新鲜蔬菜,那个是被烫过的蔬菜,很准确,并说出了原因。效果很好。

第二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消耗氧气》学生对实验现象说得很准确,但分析原因说的'正好相反,但经过其他学生的解释说明,同学们在争论中把问题解决了。

三视频《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播放恰到好处,正好总结出本节课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意义。再由学生总结本课,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

本节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 第一个实验通石灰水应该选用两个小三角瓶,分别通入在对比,而我只用了一个。第二 第二个实验然学生来操作会更好。

以后克服课堂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让生物课堂更生动,更加贴近生活,让每个学生每节都有收获。

篇10: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篇11: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很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如果照搬书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没有探究性,意义不大;如果把改进好的装置都组装好、材料也都选好,只让学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刚开始给学生设置的探究环节比较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让他们自己组装合适的装置完成“植物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学生们对实验原理不明了,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又能给他们进行探究实验呢?方案经过几次修改和试讲,我们一致觉得应该以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为依托,首先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老师在一旁协助,帮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后,再抛出问题,实验装置可以怎样改进?学生明白后就可以思考改进装置的办法,老师再给出几个改进方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再在实验材料方面引导,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就引导学生用最简易的装置来探究叶片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叶片用的是西番莲的叶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植物,自然非常感兴趣。老师先做对照组,学生再操作实验组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注重联系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探究实验环节应用的实验材料是西蕃莲的叶片和果实,也与十中朱琦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所研究的课题“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相吻合。

2、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种子、西番莲的叶片、西番莲的果实(课下探究),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篇12: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由于缺少实验的支撑,所以,学生直观认识很少,仅获得的感性认识就是教师提供的实验课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呢?在导入时,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也就是人类的呼吸作用这个大众知识,人在呼吸时要吸进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以保证人的生命活动,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学习中注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并指导生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利用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试着去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居室中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好不好、一天当中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最适宜等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训去指导自己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13:七年级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内脏器官的构造功能积极健康的标准,常见疾病以及保健。

教学重点: 疾病及保健

教学难点:内脏结构

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NBA篮球比赛片段欣赏(图片展示——体育与健康,力与美)

二、新授:

1、构造与功能

1)、骨骼和肌肉群

让学生边听讲解边在自己的身体上触摸相关肌肉标志

骨骼标本

2)、功能;⑴支持作用⑵保护作用⑶运动作用

3)、运动系统发育男女生的差异

2、运动系统健康的标志

1)、主观标志(自我感觉标志)

2)、客观指标(图表出示)

3、常见疾病与健康的维护

1)、骨折

教授学生三角巾、绷带使用基本方法,手臂骨折的固定方法

(1)绷带的使用方法

①环形法。通常用于包扎手腕部及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②螺旋形法。 ③螺旋反折法。多用于前臂、大小腿。④蛇形法。多用于夹板之间的固定。 ⑤8字形法。多用于肩、髂、膝、髁等处的包扎。 ⑥回返法。该法多用于头和断肢端。

(2)三角巾的使用方法

将长宽约1米的布(或衣服)沿对角线剪开即成两块大三角巾。

①面部包扎法。 ②头部包扎法。 ③腹部包扎法。 ④手部包扎法。 ⑤足部包扎法。

2)、脊柱侧弯

4、健康维护原则

1)、注意合理饮食

2)、坚持运动适度:举例说明

3)、注意良好的体态

站、行、坐、卧

五、小结

篇14:七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七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四大模块,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而教学难点为体会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和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乡愁”的主题主要是靠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表现的。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诵读感知法、讨论归纳法、诗文联想法

合作探究法

1、创设情景导入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2、诵读感知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讨论、归纳法。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5、诗文联想法:通过联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设置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意象等学习要点。

3、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找出古诗中乡愁的句子结合本课的学习,理解原本无形的“乡愁”到“有形”的乡愁,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走进乡愁―倾听乡愁―美读乡愁――品味乡愁――感悟乡愁”六个模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进乡愁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所采用的鉴赏方法是听读―诵读―品味―迁移

第一个环节:倾听乡愁

1、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读细地聆听。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读乡愁,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第三个环节:品味乡愁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具体可感受的东西来表达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第四个环节:拓展迁移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仿写: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乡愁是树

乡愁是(乡愁是故乡那棵苍老的树,无论走到哪,它都在我记忆深处永远长青。)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同余光中的本诗进行比较。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篇15: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单元整体是精心构建的,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去解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羚羊木雕》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家庭是社会的 一个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

以上两篇展现的是矛盾冲突的一面,《散步》《诗两首》《咏雪》则展现了和美温馨的一面。《散步》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诗两首》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围绕社会、家庭、校园,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写出真切的感情。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生活的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深入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写出有血有肉情感洋溢的作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本单元在体裁上涉及了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触及,所以不同体裁的知识构成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应该初步向学生渗透。

(2)理解能力、思维生成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第一

单元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能力。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并在读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有助于对新课文的理解以及一定的表达。

(3)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尤其是《散步》《秋天的的怀念》)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但这种联想是模糊的。所以思维的完整、清晰转换能力、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的思维迁移能力、个人――文本――作者之间的互相关照能力,在这时可以培养一下,对今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会有帮助。

2、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圈点勾画,是精读的一种方法,圈点什么,勾画什么,怎样圈点勾画,要举出实例具体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重在引领学生反观自我,清晰地认识和辨别自己成长中的心路痕迹。面对想望、面对彷徨、面对挫折、面对自然,应该选择合情合理和谐的处理方式,从容乐观,从而让原本娇嫩简单的人生变得愈加坚挺愈加饱满。在小年龄思考大问题,对他们细腻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的养成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做好小学升初中的语文学习的衔接。规范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2、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篇16: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考察美术展览的筹备过程。

2、考察美术展览的内容与展览主题、展览名称的关系。

3、考察美术展览的布展方法。

重点: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的最佳方式;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难点:美术展览重的最佳展览方式。

教具参观时进行记录的工具,纸、笔、照相机或录像机。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介绍所参观展览的场所、内容和作者,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浏览参观时,应对展览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整体参观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分别选择参观的主要方向,如具体作品,作品的悬挂方式,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关系,展览的宣传等。

二、发展阶段:

从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进行考察。包括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从展览的主体策划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从展览的宣传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等。

三、收拾与整理:

由大家推选的几位同学担任即将举办画展的策划人,负责将大家的考察结果汇总,结合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展览文案的准备。

四、课后拓展:

为社区或家长的机关单位进行美术展览或其他展览的策划;为自己模拟设计一个个人作品展览进行策划。

能够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美术展览。

能够以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

将考察的内容与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有机的联系。

篇17:《白莲》教学设计 (七年级)

《白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一、作者介绍

陆龟蒙(?~公元881年)苏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二、注释

1、【素花】白花

2、【别艳】其他颜色的花

3、【瑶池】传说西王母所居的仙境

4、【无情有恨】白莲不事铅华,凌波独立,故似无情;而风前欲堕,素粉香消,又似含无穷幽恨。此二句从李贺“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化出。

三、译文

白色的莲花经常被其它姿色艳丽的花所欺。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又有谁人察觉?在天欲破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白莲正在悄然凋零。

四、赏析

1、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参考答案: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作者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间的事情),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表现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2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参考答案:诗人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托物寄兴,把花拟人化,创造了一个既超凡脱俗又极平实具体的画面。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

3陆龟蒙的《白莲》是一首()的`诗,他把白莲比作君子,品格高尚。

答案:托物言志

4陆龟蒙的《白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陆龟蒙的《白莲》借咏赞白莲,全力刻画白莲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之美,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5说说白莲的意象。

参考答案:白莲是有所寄托的,那不作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悄悄地开,默默地落,品格高洁,而幽恨无穷,俨然是被当做所弃的隐君子的象征。

李菊芬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辅导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共1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冀教版2023-10-17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2023-09-10

七年级生物上册工作总结2022-10-16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2024-02-22

七年级生物教案:探索生命2023-02-21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2023-03-23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2022-10-22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2023-03-15

生物教学课件2023-03-08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450字:聆听大自然2022-10-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