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一颗小猩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2.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1:
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预设2:
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教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3.激励引新。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教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或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教师: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的水费为3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7)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是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变式练习。
教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此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概括总结。
教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它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围绕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理解──总结”的全过程,从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提升。
(三)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x元钱。
(x:3=6:4)
篇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是4米,这棵树有多高?
(2)小红计划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
篇3: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2
3
4
十 教 学
反 思
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往教学本内容都是上两个例,没有及时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和梳理。结果发现:内容过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没有较好地理清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准确地对具体情境中成比例的量作出解释与判断;不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只教学了例5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做好辅垫。
2、通过解比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利用学生学习的原点,运用算术法和方程解两种方法,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作答4、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5、通过比较用方程解与解比例解两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加深对方程与比例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6、通过 “检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通过思考与概括解题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例5是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基本的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术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过渡到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问答式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通过进行比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造成课堂的懈怠。
5、时间分配把握不准,复习阶段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6、由于过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对知识结构的重视,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造成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即时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
篇4:小学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篇5:《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1.6×10=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10÷8×12.8=1.25×12.8=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4)集体交流、反馈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xx“做一做”。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篇6:《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篇7:“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信息窗4是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基本的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术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过渡到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问答式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通过进行比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元认知,过高预测学生的预习能力,造成课堂的懈怠。
5、时间分配把握不准,复习阶段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6、由于过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对知识结构的重视,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造成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即时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8:《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和认识了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考虑到这部分知识较难,且所处的地位的特殊性,我采取了放慢教学进度的方法,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正比例问题。借用当下流行词汇概括这一课的地位,我认为它就是一节具有“种子”特质的“种子课”故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为种子发芽创造所需要的条件。教学中,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的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学生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为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熟练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在题型设计上,编者精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测量树高”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及时概括,形成能力。
在结束本课新知探讨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以简要的文字加以概括,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知识,也为后一内容,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学习进行了铺垫,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两者的异同,更能认清知识点的本质,真真正正掌握知识。在梳理解题步骤时,先让学生借助解题经过,说出解题的环节,在此基础上,整理其先后次序,从而形成完整的解题步骤,也达到了概括总结训练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首先,虽然只教学一道例题,但课堂实施下来,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障;其二,在新知探讨中,老师导得过多过细,没有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合作学习;三、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的学习气氛并没有调动起来,各个环节的语言还要不断推敲,还有质疑问难不够充分。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一堂课结束了,反思40分钟的课堂教学,留给我更多的思索:
1、课件的利用。
由于自己不会制作课件,只能机械的借用别人的成品,最多也是改动改动,故在使用起来总感觉不是那么顺畅,与自己当初的设计总不是那么融入,导致最后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其实,很多时候,课件的利用确实必须,所以,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到达能按自己的心愿制作课件的水平。
2、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由于近两年,一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摸索和尝试,即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也为了力争体现自己训练来所取得的成果与摸索的方法,故在其他方面注重不够,将本课中关键的知识点没能作出重点标记,导致学生解题方法掌握不牢固,效果不是很理想,且时间耗费较多等多种问题出现。不管在课堂上进行何种研究,都要以学生知识理解、掌握作前提,这也是一堂课的重点,我们不能撇开本课该实现的教学目标,去另设目标,只能探讨以何种方式实现目标的达成和其他能力的形成,造就高效的课堂。
3、本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体现不够。
虽说在课堂中强调了单价一定,水的总价:水的吨数=水的单价,这一等量关系,但只是一闪而过,一带而去,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都是自己不会制作课件惹的祸!
4、教学中兼顾的内容较多。
一堂课中只有40分钟,我们应该根据教材重点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任务不能过多过杂,不能兼顾就要摒弃。本节课中由于考虑到是学校一人一课,所以也想试着运用班班通设备组织教学,但由于自己课件制作不娴熟,只能套用别人的,没能按自己意愿如愿设计安排;其二,考虑到本学期自己进行的“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课题研究,也想在课堂中加以体现,想法多了,便难以兼顾了,最终也只能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了。
由此想到,在以后开放课中,应该依据教材,选准特色,设计亮点,加以展现,而不能面面兼顾了;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研究专题,选择适合的教材,进行课堂实施研究,而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课题研究实践的。
篇9:《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例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问题解决部分的教学。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的含义,为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与前辈老师的交流,备课时我将这部分内容分解成3课时教学: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第1课时: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对除法中的`归一问题相当熟悉,因此我在课前预设大部分学生倾向采用算术方法解决正比例应用题。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大部分采用了正比例的`方法。但通过课下了解,我不认为学生在学习新例题时明白正比例的作用,之所以发生上述现象,原因有二:
1.学生之前一直在学习比例,受到的迁移比较深刻。
2.部分学生能明白比例的作用,知识基础建立在正比例的意义:两数相除,商不变之上。
针对学生的这一生成,我抓住机会及时练习。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课后,刘老师和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通过反思,我认为我在以下方面基本比较成功:
1.思路比较清晰,步骤完整
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发现通过让两个已知量相除得到的新量是题目中蕴含的不变量。通过两个量相除,商不变,符合成正比例的条件,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正比例的含义,从而正确列出比例式,同时我也注意规范了学生的书写格式。
2.为学生“铺路”,降低了分析的难度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建立两个比相等的等量关系。学生经常不认可为什么两个比会相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实现设计了如下过程:水费1/用水吨数1=每吨水的价钱(水的单价),水费2/用水吨数2=每吨水的价钱(水的单价),因为水的单价不变,所以水费1/用水吨数1=总水费2/用水吨数2,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刘老师也帮我分析了这节课的得失:
刘老师指出,我现在急需自身知识的储备。老师在课前预设时应多准备几个不同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不一定出现所有的生成,但是教师心中要有所准备,方能从容不迫地进行教学。经过刘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提点,以下这个方面需要加大改进:
多学习,多积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自己平时对业务的学习和钻研不够深入。一些知识含混不清,比如反比例和反比的区别。此外,我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研究:导入部分、复习和练习的作用,要着眼于这些内容的设计目的,更要着眼于这些内容是为哪些内容服务的。
篇10:《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 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这节课,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复习”和“导新”环节、我都联系生活实际,用“买笔”和“用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题型也经过精心设计,极好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意义-判断-应用),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学生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为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先将题中的信息整理成表格,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联系很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口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解题步骤提炼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在题型设计上,我精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买圆珠笔”、“修公路”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总体效果较好,可惜的是课堂时间不够,质疑问难不够充分,在环节设计与教师语言上还要再精炼一些。
篇1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课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3)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2、师: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用水,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也藏有数学问题。
探索新知,培养能力
1.出示: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提问:能否计算出水费,需要什么条件。
2.继续出示: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
3.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8÷8×10或 28×(10÷8)
=3.5×10 =28×1.25
=35(元) =35(元)
6.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或先求出李奶奶家的用水量是张大妈家的倍数,再求李奶奶家的水费是多少)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1、根据提示和同学交流解题。
小黑板出示: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2)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4)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汇报并列式。
(1)学生汇报解思路。
(2)指名学生板演。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 X∶10
8X=28×10
X=280÷8
X=35 答:略。
4.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35元,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样检验的?
5、这样列式可以吗?8∶28= 10∶ X
6、变式练习
(1)小黑板出示: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28∶8=42∶X
(3)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汇报解思路
(5)检验结果
7、概括总结:
(1)象这样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与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用算术方法必须求出那个不变的量的具体值,而比例方法只需根据数量关系表示出这个不变量即可,思维过程更具有广泛性、一般性。
(2)明确解题步骤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一梳(梳理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个量一定)、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完成课本62页“做一做”
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解题过程)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4、7题。
课堂总结说说收获。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篇1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5、教具:小黑板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思、说、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三、说教法: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
变式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篇13: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课件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28÷8×10或 28×(10÷8)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3.5×10 =28×1.25 28∶8= X∶10
=35(元) =35(元) 8X=28×10
X=35
篇14:六下教案-《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六下教案-《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课题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页码 教材第P59 课型 解决问题 主备 教师 徐忠义 教学 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练习提纲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直接提问 师: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课题吗?你觉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解决问题 师评: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善于观察也就是会学习的表现,也可见你的语文功底了得! 2、揭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师:你知道要解决数学问题要理清楚哪些步骤? 3、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读题目中信息和问题,审清单位的统一,审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等;(关键) ②列式: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 ③解答:根据四则运算顺序和性质,进行完整地解答; ④验算:要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一步一回头的检验。 二、探索 师:学好数学,解决好数学问题,除了要善于观察,还应有胸有成竹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请大家看大屏幕。 1、审题 出示信息: “中粮”集团公司生产一种面粉,用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75千克的面粉。 师:你读懂了什么? 理清: (1)两个相关联的量:小麦质量和面粉质量。 (2)出粉率= 师介绍出粉率的相关知识 出示问题1:照这样计算,用60千克的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千克? 师:你又读懂了什么? 理清: (1)磨出的面粉质量比小麦质量多还是少? (2)“照这样计算”表示小麦的出粉率一定。 (3)既然出粉率是一定的,就可以判断出面粉的质量和小麦的质量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2、尝试 师:审清楚了信息中和问题中的关系后,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并掌握学习时间,及时让学生上台板演。 3、汇报 基本上用两类方法来解答 (1)用算术来解(归一问题或倍数关系) (2)用正比例来解(正比例关系) 4、方法的多样性和优越性 师:请你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点,用“我欣赏××同学的解题方法,他让我学到了……”来说。 5、试一试 (1)审相关联的量 出示问题2:照这样计算,要磨出60千克的面粉需要小麦多少千克? (2)判断正比例关系 师:别急!我们和问题1一起对照来进行判断,题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3)教师范板 做到:不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做题,就能很快地列出正比列式。 三、优化 出示问题3:照这样计算,要磨出60吨的面粉需要小麦多少吨? 师:单位发生了改变,怎么办? 生:还是采用刚才问题2的正比例式。只是对单位进行简单的更改便可以了。 师:不化聚单位也可以解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师:对照三个问题,都可以采用正比例来解决问题,却各有不同的优势,你认为用正比例额来解决问题应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跟一般解决问题的步骤大致相同,看来,会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尤为关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热热身。 (一)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商品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 2、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 ( )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 4、如果y=5χ,y和χ。 ( ) (二)只列式不计算 ① 一个车间5小时加工零件100个,照这样计算,7小时可加工零件χ个。 ② 大小齿轮的齿轮比是4∶3,大齿轮有32个齿,小齿轮有y个齿。 (三)请完整解答 (1)把1.8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5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6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用比例来解) (2)小丽想知道一大捆铁丝的长度,从中截取了5m长的一段,测得其质量为400g。现称得这捆铁丝的质量为6kg。这捆铁丝长多少米?(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大胆来尝试 ※学校把一批图书按3∶4借给一班和二班,已知一班比二班少借20本。一班和二班各借得图书多少本? 提示:可视教学时间而进行教学 四、收获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来解决问题,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不足的地方吗? 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收获吗 ? 3、全课总结(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篇15:《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小结学习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习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篇16: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课件出示:)
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2.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李奶奶家:用了()吨水。所求的问题是:
师:(1)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探究解法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张大妈家水费:用水吨数=李奶奶家水费:用水吨数
(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板书)
28:8=x:10
8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
3、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4、检验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三、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提示: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你能试着用比例解决吗?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五、课堂总结。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判)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设)
(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
(4)解比例;(解)
(5)验算,作答。(验)
六、布置作业:
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篇17:《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由算术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维转化过程。
3、形成解题多样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区别用何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下面,请看复习题。
(出示题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当a一定时,b和c成什么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成什么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 )数量=总价
总本数( )=每包本数
每袋重量( )=总重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解决问题。
二、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学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结,这是用的.我们以前学的归一的办法。
② 教师引导由加油站汽车加油付款比较,找出单价不变,建立关系式。
水费:吨数=单价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巩固练习: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时?
(3)、师徒合作加工600个零件,8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结: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
2、出示例6(学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②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2)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点?
(3)生产一批水泥,原计划每天生产150吨,可按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增产30吨,结果只用25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
3、深化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60km,9小时到达。但实际上2.5小时只行了125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篇18: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篇19: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篇20: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 例5、例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由算术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维转化过程。
3、形成解题多样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区别用何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下面,请看复习题。
(出示题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当a一定时,b和c成什么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成什么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 )×数量=总价
总本数÷( )=每包本数
每袋重量×( )=总重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解决问题。
二、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学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结,这是用的我们以前学的归一的办法。
② 教师引导由加油站汽车加油付款比较,找出单价不变,建立关系式。
水费:吨数=单价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时?
(3)、师徒合作加工600个零件,8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结: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
2、出示例6(学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②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2)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点?
(3)生产一批水泥,原计划每天生产150吨,可按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增产30吨,结果只用25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
3、深化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60km,9小时到达。但实际上2.5小时只行了125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三、全课小结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2023-09-24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下册教学计划2023-02-1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12-0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的教学计划2022-06-2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2-08-18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3-01-1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01-18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2022-07-31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4-06
正比例教学设计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