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推荐20篇)由网友“fengdeangel”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希望您能喜欢!
篇1: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整理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正确运用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会解比例;
(2)学生能独立找出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3)学生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联的两个量。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探索合作的形式; 体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索世界,归纳总结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学生运用正反比例于实际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P84页,明确本课将要复习哪些内容?并列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成果,形成本小组内最优的'一份成果。
1、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
2、比例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3、比和分数、除法有的联系;
4、正反比例的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先在下表中写出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学生先自己填写,然后小组内对比讨论,并发现别的同学和自己的不同之处,讨论优缺点。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小组内回顾讨论化简比和就求比值
1、一般方法
2、结果
3、举例说明: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完成练习十七的习题1,并讨论说出每小题的考察目的。
四、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下表,再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展示学生的表格,评议,并举例说明。
五、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基本规律有什么联系? 先列出来,并在小组内讨论。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才能成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都成比例?能举例说明吗? 你会比较这两种关系吗? 正反比例的知识要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若比值一定,则成正比例;若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若比值和积都不一定,则不成比例。
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七、独立运用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这两种相关的量的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完成练习十七的习题3、4、5、6、7。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八、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你用到了哪些方法? 你体验到成就感了吗?
篇2:(复习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
第九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那些?
我校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请写出该班男女生的人数比。 (20 :25或4 :5)
(1)回顾:看到20 :25你能回忆起那些有关比的知识?
(2)小组交流:引导全员参与。
(3)在以前的学习中这部分你什么知识学得最好?什么知识学得不太好,或者觉得还有疑问呢?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总复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回顾有关知识,激发复习的欲望。为后面借助组题,回顾梳理有关知识做准备。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比的意义
出示:根据信息写出比,并思考比的含义。〔复习比的意义〕
我校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
(2)某人骑自行车,15千米的路程,用去30分钟。
2.回顾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4 ∶7=( )( ) =( )÷( )〔比较比、分数、除法〕
根据学生回答多出示下列表格:
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是一个数
练习: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3小时,乙车行完要2小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3 :2。 ( )
(3)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 :2,它们的面积比是1 :4,周长比是1 :2。( )
(4)为什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可以是“2 :0”呢?x kb 1.co m
3.复习比的基本性质,比较求比值与化简比,并整理成下表
回顾情景,该班男女生的人数比。(20 :25或4 :5)
20 : 25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比是( )。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
练习:
(1)按要求填表
求比值 化简比
200 :25
25分钟 :1/3小时
35% :1.4
(2)2: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区分比和比例
(1)20∶25=( ) :( )
(2)如果A×3=B×5,那么A :B=( ) :( )
(3)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展示学生成果,并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xkb1.com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练习
(1)含盐率是10%的盐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2) 如果a :4= 0.2 :7,那么a =( )
(3)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并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
(4)解比例 X15 = 1.87.5 1225 :X = 34 :56
通过我们刚才的整理,使老师和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系列组题,引导学生系统的、有条理的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为后面的综合应用做知识储备。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说一说,议一议。
(1)通常情况下,12周岁的儿童头发与身高的比是2 :15。
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比是2 :1。
一种混凝土中水泥 :沙子 :石子质量的比为2 :3 :5。
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速度的比是40 :57。
(2)一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 :6000000。
一幅军事地图的比例尺是1 :500000。
一幅青蛙解剖图的比例尺是10 :1。
一种微型电子元件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00 :1。
(可联系实际,改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比和比例尺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感受比和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你能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说说你是运用了那些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独立探究,汇报交流。) ⑴利用影子 ⑵利用反射 ⑶利用标杆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方法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体会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1)一种盐水,盐的质量是水的25%。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
(2)一种盐水,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 :4。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
【设计意图】理解比和百分数意义的区别,使学生清楚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各部分的关系时,用比更清楚,表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时,用百分数更合适一些。
4.加工一批帽子,已加工10000顶,占总数的20%。还有多少顶没有加工?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答此题,并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方法。拓展思路,一题多解。新课标第一网
四、课堂总结,评价自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注意加强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对策略的选择,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综合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理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增强了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胶南实验小学 丁卫国)
篇3:《比例的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X+Y=K X-Y=K A×A=S X×8=Y A×H× =S
二、对比练习
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
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 )一定 ( )比例 ( )比例 ( )一定
(2)3X=Y Y和X( )比例
(3) Y和X( )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
三、深化练习
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3)圆的半径和周长。
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统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Xkb 1.c om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学习提示:
1、说一说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2、关于扇形统计图中的
“其他”,你是怎样理解的?
尝试练习:
1、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一、自学反馈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教学点拨
电脑课件出示课本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②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第二课《折线统计图》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学习提示学习提示: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1、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一、自学反馈
1.出示统计图。
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教学点拨
1、出示课本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2、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3、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4、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4: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5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 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 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 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 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 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 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 (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这是它的平面设计图:
足球场长50米 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此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到了有关比例的知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下面整理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
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随学生回答,师生共织知识网络图)如下: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 正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
比例尺
比例的应用 图形放大和缩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此环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初步学会理清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过的知识织成网络图,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一目了然,同时对知识的梳理也有了一定的意识。〕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此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其他同学介绍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通过对正反比例的比较和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比和比例、正反比例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在复习中达到了知识结构的重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篇5: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比和比例知识点;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网络;
2、 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掌握复习的方法,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改变习题的单一呈现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
(一) 揭示课题 ,回忆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你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呢?(先自己轻声的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生::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尺 ……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的知识像刚才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讲会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是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对这些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比和比例的复习和整理 (板书)
师:首先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的知识中,哪些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先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师:这些知识间关系密切,那么哪些知识间存在不同容易混淆,需要大家注意的呢?
(生说,师用线连相关概念)
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
比 意义 → 求比值
↑ 基本性质 → 化简比
运用 → 按比例分配
→ 比例尺
比例 意义
基本性质 →解比例
正比例 → 正比例的运用
反比例 →反比例的运用
师:大家真棒,是的,整理知识不仅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也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这张表格,把这部分知识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开始吧。
2、整理完的同学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吧。
3、谁和大家汇报一下?
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90 : 60 = 1.5 9 : 6 = 3 : 2
基本性质
考考大家:
师:大家说x老师讲得如何?
2)对于他整理出来的知识,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补充吗?
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们的意义、组成和形式、各部分名称及基本性质都不相同;但当两个比相等时可以组成比例,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他们的区别:比是( ) 分数是( ) 除法是( )
考考大家:
小结:比、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它们的意义、表示方法和读法不相同。因此,以上的关系只能说是相当于的关系。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 ),用( )除以( ) 是一个( ),可以是( )、( )或( )
化简比 根据比的( ),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 )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 ),是最简的( )
考考大家:
小结: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简比的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
意义 用式子示 举例说明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考考大家:
小结:1、两种相关联的量。若比值一定,则成正比例;若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若比值和积都不一定,则是不成比例。
(三)、新颖的练习,开启自主之门
师:好的,通过整理,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其实弄清了这些关系还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呢?
1、心中有数。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 4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1.4:7,那么a=( )
2、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A、 B、 C、
(3)4:5能够和( )组成比例。
A、5:4 B、6 : 7 C、 4 :5
3、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45:72 11.2 : 56
2:8=9:X 1.25:0.25=X:1.6
4.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 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 :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8,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3、某村要收割56公顷的小麦,前3天共收割24公顷。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收割多少天?
篇6: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3.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
(5)检验。
三、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43页5题
篇7: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看了课题,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哪些知识?
引出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解比例,怎样解比例,运用)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就有了研究的方向,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能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掌握解比例的相关知识,你们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任务一: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提示:交流时,
1.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说说列出的比例。
3.说说解比例的过程或方法。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与台下同学互动补充)
1.数量关系:
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板书:x320=110
3.计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追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未知数解出来。
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小练习:
餐馆给餐具消毒,要用100mL消毒液配成消毒水,如果消毒液与水的比是1:150,应加入水多少毫升?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请不同思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方法)
任务二:自学例3。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例3,并和同桌说一说你解答的依据。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并在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展示交流: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师追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右边的比值是1.6,要使等号左边的比值也是1.6,x应等于3.75。
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三、检测导结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篇8: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法、归纳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对比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一)汇报预习案上复习题。
1、解下列方程.
χ=×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9=:156:0.8=():4
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预习案。
三、汇报展示,引导点拨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320=1:1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老师点拨。
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知识检测,达标提升
1、解下面的比例
2、解下面的比例
(1)8︰12=X︰45
(2)0.4︰X=1.2︰2
3、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厘米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五、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八7、10题。
板书:解比例
1、什么叫做解比例
例:1.5:2.5=6:X
解2.5×6=1.5X
1.5X=15
X=10
X:320=1:10
解10X=320
X=32
篇9: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篇10: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
和的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比例的解是x=16。
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二判、三列、四解、五检。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篇11:比和比例复习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复习教学反思
【案例】:
一、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追梦先锋、阳光组合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五大块,让每一组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胜利吗?
小组合作探究:
师:对于比和比例,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课前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网络。(以小组为单位)。
三、汇报展示。
【反思】:
做为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节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那么该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明确复习课的任务。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前,可以课前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
篇12: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很多粗心的老师都把复习课上成单调的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从头到尾只注重练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理及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每节课如此反复地进行,学生练得多觉得累,老师评讲多了也累,到头来师生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
复习课既要让优生“吃得饱”,也要让中下生“吃得消”。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差生,我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抱怨:“老师,上复习课真的.很无聊,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学过了,都会了。”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却不一样,虽然都是学过的知识,但他们却有很多知识都没掌握好,甚至有些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复习的时候,部分中下生还是“一头雾水”,一个问题反复习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不耐烦了,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既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中下生“吃得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呢?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复习的过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按课型的特点不同,我们可以把数学课分成计算、概念、几何图形和统计、应用题等几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复习课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篇13:《比和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是一堂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复习课,复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把知识贯穿一体,融会贯通。
重点体现了五个为主:
(1) 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先整理、交流、汇报,教师只是起着沟通学生和教材的作用。
(2) 以课本为主。在复习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把课本和资料有机结合,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课内为主。把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认真作好准备,学生课前进行整理,教师精心准备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精讲精练。
(4) 以练为主。边讲边练,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
(5)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方法不是很熟练,我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这是本课时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整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篇14:复习比和比例的教学反思
复习比和比例的教学反思
复习课既要让优生“吃得饱”,也要让中下生“吃得消”。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差生,我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抱怨:“老师,上复习课真的很无聊,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学过了,都会了。”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却不一样,虽然都是学过的知识,但他们却有很多知识都没掌握好,甚至有些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复习的时候,部分中下生还是“一头雾水”,一个问题反复习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不耐烦了,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既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中下生“吃得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呢?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复习的过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按课型的特点不同,我们可以把数学课分成计算、概念、几何图形和统计、应用题等几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复习课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篇15: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复习评课稿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这节课,以总结为主线,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波澜迭起。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之由平衡到不平衡,往返推进;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教师教的朴素扎实,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6: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同学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掌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举一反三,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同学“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假如这样处置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置旨在激发同学“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同学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学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抵触相对集中,这样同学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同学有了具体的任务,防止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同学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同学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假如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假如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同学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同学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同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同学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战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同学能对之整体掌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协助同学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假如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同学自身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协助、点拨和补充。因此这节课虽然化的时间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同学经过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同学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同学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同学学会学习。
篇17: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1,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篇18:《比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500
师:比例尺1:2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 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02040 60千米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1>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
篇19:《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1000 (2)1:20xx(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篇20:《比例》教学设计
本周教学内容为正反比例以及比例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以及讲义的设计调整。
在前几周教学基础上,本周课堂讨论环节有所调整。之前,每次的题单设计取消,一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二是同步练习中的探究交流习题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自学指导。
实际进行了几次教学尝试,课堂时间缩短了。
二、紧扣概念,理解正反比例的含义。
除了结合现实的实例外,教学中注意强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环节。让学生人人熟识概念,逐个讲解概念。通过讲述再次巩固概念,扎实掌握。
三、抓关键点,理清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利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点是:先找不变量。找准不变量,再确定属于什么比例。根据比例来确定解题方法。在教学中和练习中不断强调,怎样找不变量,学生做题准确率较高。
四、尝试组建一对一辅导模式。
数学学困生占二成,之前的辅导难度较大,一时间不能保证;二精力顾不过来;三师生比较疲惫,效果难以保证。从上周末开始让学生自己挑选师傅和辅导徒弟,从本周开始启动结对辅导。运行一周,目前效果良好。学困生的作业上交率明显提升,辅导师傅积极性高,辅导跟进到位,今后继续坚持,不断调整。
以上反思,将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推荐20篇)】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说课稿2024-01-02
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2024-01-14
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2023-01-22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023-11-25
比的说课稿2024-03-23
小学数学学科复习计划2024-05-12
数的意义2(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2022-05-24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4-05-17
五年级下数学复习计划2023-02-24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