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02 08:09:36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精选17篇)由网友“ashyuramu”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篇1: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及其工业分布特点;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地图、景观图和文字三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同样也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学情分析学生尝试利用日本地形图,认识其他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资源短缺,岛国多优良港湾等特点,认识日本人民利用这些综合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与“世界关系密切的”外向型经济的。最后,学生需要大致了解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地理特征,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综合的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其分布特点;了解日本民族构成和东西让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学习重点、难点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图片《日本产品》,从这些熟悉的产品中大家能看出点什么吗?观看图片

同学回答:来自日本,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等观点播放《日本产品》的图片图片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认识日本工业的分布

读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分析日本工业的分布:

1.日本有哪些工业区?

2.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3.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小组回答:日本的工业区主要有5个,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日本需要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二是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等。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

日本工业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读“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探究日本的对外依赖性。

1.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2.日本的这种经济特点是什么?

3.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学生

过渡:日本的工业对外依赖性强,与世界联系密切。不仅如此,日本的文化业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这种东西方兼容的特点,也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三站:

东西方兼容的

文化

看书本上的图片,讨论日本文化的特点。

1.哪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些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关系?

2.日本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有哪些?举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篇2: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设计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工作计划《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篇3: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7.引导: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87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二)能源消耗大国

1.创设情景。

(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

(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

(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

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

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还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

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

板书:排污大国

5.引导: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采取得力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篇4: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一、开放的构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学中国家地理部分的必考内容之一,是同学们接触到的西半球上的第一个国家。鉴于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集体备课中我们既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的研讨,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美国教学中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学生收集美国的相关资料,将美国放置在世界大环境下认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与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以求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基于集体备课的共识,我负责准备本节内容时设计了以下新颖的探讨话题:七嘴八舌话美国、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谁能相比、美国农业生产与高青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代价、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惊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暖──50年内图瓦卢将消失谁之过,应如何看待目前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补充了:“国际警察”美国佬不做赔本的生意、美国的人权现状、美国的教育、美国笼络人才的招数、联合国总部为什么设在纽约(谈人的眼光要有前瞻性)、美国为什么不支持《京都议定书》、歌曲《每年总有这一天》──写给6.5世界环境日等资料,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二、活跃的课堂

当利用“七嘴八舌话美国的话题”引入新课时,学生争相发言,涉及的话题和领域五花八门,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个个新颖话题的引入和资料的补充,学生群情激昂,学习劲头空前活跃,自学展示环节中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既看到许多美国进步之处,也对美国不惜损害他国利益笼络人才、身为大国对世界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干涉别国内政等不可取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澄清了认识。随着美国发达经济的学习与比较,学生在看到我国经济与美国差距之大的同时,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并决心努力学习,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做贡献。在《每年都有这一天》触目惊心的歌曲的感召下结束讨论,学生倍感身为地球村公民应关注地球环境,肩负起保护地球环境的重任。整堂课师生都沉浸在一种相互学习的喜悦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美中不足

因涉及的自主探究的话题和补充材料较多,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较难以调控,因而时间调控得不够好,有的环节还不深不透,当堂达成度不够理想,所设计的检测内容完成得匆忙。

篇5:七年级下册地理农业教学设计

七年级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利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C、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交通、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设计意图:引出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教师:介绍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机械化设备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科技兴农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结合大家的生活体验,请再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结: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七年级农业教学反思

我总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但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影响,想象力不丰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准备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满以为效果显著,结果不是这样,学生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到。

2、虽然将农业的分布在图上明确展示,但学生还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看图,初中地理图形很多,也很重要,学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另外,农业和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传统习惯等都有关系,其分布原因在简短的时间是很难讨论完成的。

3、南北农业的差异,虽然是在阅读材料中,光让学生自己去读,也是不够的,老师点评也应到位。

4、由于时间没把握好,虽然把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出来,但没有设计足够的练习题,这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篇6:七年级下册地理人口教学设计

七年级人口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人口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湘教版与以前用的人教版相比: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分析讨论题的量。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篇7: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水旱灾害频繁;

(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

(4)发展中的工业。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

(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

(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

(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新课学习

1、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2、学生活动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高原

*读印度人口增长图,计算:从1951年到,印度每隔,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资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讨论: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3、教师讲解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人口问题。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转折

人口增长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又深受地形与气候的影响。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5、学生活动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说这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

*思考讨论: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6、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有什么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师生评议,引入新课: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学习

1、学生活动

*读课文,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

*读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说说它们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读资料“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完成上述学习。

2、转折

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学生活动

*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分布图,看看棉花、黄麻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在这些资源、物产的基础上,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可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工业城市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

*思考分析:印度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对比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和“日本工业分布图”,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印度、日本等国的产业构成”,分析:印度、日本的产业构成有哪些差异?印度哪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哪一产业比重最小?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相互交流,评价,完成上述问题。

5、承接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后吗?

6、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软件生产,”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比较印度与我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

篇8: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七年级印度教学设计

授课章节

第七章第三节

课 题

印度

授课课时

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知识目标:

1.   知道印度是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文明古国。

2.   记住印度的季风气候特征以及西南季风给农业带来的影响。

3.   记住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4.   知道印度重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5.   明确印度的北中南三大地形区。

能力目标:

1.能在印度季风图上介绍印度旱雨季盛行的季风,并分析西南季风所造成的水旱灾害。

2.利用作物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3.利用矿产与工业分布图,分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与工业分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念。

2.树立人定胜天的必胜观念。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2、3、4

能力目标1、2、3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2、3

教学方法

提纲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板图、地图册、课本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导入

讲授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它记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唐代高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最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天竺)同学们知道天竺是现在的哪里吗?(现在的南亚)打开课本第三页在图上找出南亚,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一国呢?(印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日本之后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另一个国家——印度。(板书课题,手绘印度板图)

(一)位置

对照地图,介绍一下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历史

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说出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板书: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邻国

印度的邻国很多,有陆上邻国,也有海上邻国,对照投影图,完成活动1(1),找出邻国,并说出它们各位于印度的哪个方向上。

学生互相交流。

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照世界地图,介绍印度的位置。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悠久历史。

学生从课本上找出印度的主要邻国,然后在黑板上指出介绍。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地形

在印度的国土上,南北分布着三大不同的地形区,在地形图上,依次找出,并分析印度地形的分布特点。

学生到板图上填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五)人口

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增长很快,看图说出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10亿)仅次于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板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由图推算,未来印度人口增长趋势会怎样?(继续增长,增长数目会越来越大)

读材料分析:印度人口继续增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分析统计图表,讨论从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你想对印度的老百姓说些什么?

学生黑板填写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学生回忆印度的人口数量。

读图计算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

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政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异。

学生通过总量与人均占有量相比,了解人口众多对经济的影响。

学生有感而发。

(六)水旱灾害频繁

1.看两幅水旱灾害图,说明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水旱灾害频繁)

2.看“印度气候类型图”,说出印度属于什么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旱雨季)

3.对比印度与东南亚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讨论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雨季降水量特别多,易形成水灾,其它时间则降水过少,易形成旱灾。)

4.印度降水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季风)对照“两种季风走向图”,明确不同源地、风向、盛行的时间、带来降水的多少?完成投影连线——

学生看图了解印度的自然灾害。

查找印度的气候,读图总结这种气候的特征。

了解两种不同的季风及带来降水的多少。

完成表格连线。

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农业影响最为严重,它的时间长短与风力强弱会造成不同的水旱灾害,分析讨论活动内容,弄清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御水旱灾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结果怎样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显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想尽办法,治理好水旱灾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会战胜大自然的。

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掌握知识要点。

应该说,印度和我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水旱灾害频繁,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信我们都有信心团结起来,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学生思考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自己了解课本知识。增强战胜大自然的信心。

学生复习巩固本节所讲知识,做基训相应的练习题。

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七年级印度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篇9: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七年级日本教学设计

授课章节

第七章

课 题

第一节   日本

授课课时

两课时

课 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四大岛屿和重要城市名称。

2.记住日本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3.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城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懂得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学会借鉴他国经验与教训。

教学重点

知识1.2

能力4.2

教学难点

能力2

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    具

板图、地图册、自绘日本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说出亚洲人口过亿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哪一个?(日本)。请同学们自由交流对日本的了解。大家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对日本做更多的了解。(板书课题——日本)

(一)地理位置

看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洲大陆相望,并且比较出日本的面积狭小。

(二)领土组成

1.看课本“日本的地形图”,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大岛屿与七大城市位置,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曲折)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学生用一句话来说出自己对日本的了解:岛国、富士山、樱花、多地震火山等)。

学生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来介绍日本的位置。

学生完成“活动1”的两个内容。

在绘制的板图上,学生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屿名称。

学生思考回答。

(三)火山地震:

1.在日本地形图上找出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由图例可以判断它还是什么山?(火山)

2.讨论分析“活动3”的有关问题:

·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地震?(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因为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形成很多山)

·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能,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地理科研基地。)

·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是,因为我国也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四)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从服饰、建筑等 方面来了解日本的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学生欣赏富士山图片,感受其美丽。

结合板块分布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活动3”的有关问题,班上交流,回答总结归纳

先让学生根据课外知识的收获来回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有关防震的知识,学生班上交流对火山地震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学生自学了解知识。

内化知识,

拓展伸延

课堂总结

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城市——京靠滨,孤靠户,名古屋最孤独,北九长崎九州住。

检查学生对本节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强调四大岛屿与七大城市。

学生根据所讲知识,复习巩固,并在自绘图上写出所学习到的重点知识。

学生记忆本节重要知识要点,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七年级日本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并且现代的初一学生所接触的文化现象中包括了许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如日本的动漫、游戏和某些电子商品等。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体对日本了解较多,但学生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深层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部分,我是以“欣赏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本节课日本的自然环境部分知识点较零碎,有关知识的难度也不太大,所以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竞赛的方式增加学生主动性和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框架方面,我是以到日本实地旅游的形式,把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气候特征、文化特点等穿插进去来展开的。

“濒临海洋、邻国”、“国土组成”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此我进行了板图,让学生展示时,在板图中进行填写,加深了印象。

日本的气候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日本“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是由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所导致,为此我提供了东京和北京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并进行了比较,易于学生理解。

最后,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既为了给下堂课做铺垫,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还了解日本的什么情况。

在整堂课中,我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连贯上下来。幻灯片中也适当加入图片、音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课文主次、难易点也能区别对待。

但我对于学生的知识面估计不足,像一些需要他们讲的、发散性的问题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对日本知道的东西不多。在课堂氛围方面,由于偏重讲难易点,与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共鸣显得还不够,课堂气氛还可以再活跃些。

篇10:七年级下册地理东南亚教学设计

七年级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东南亚地理位置并了解其重要性;

2.描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学习从国家利益角度认识世界地缘关系。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所需信息,对问题进行认识。采取谈话法,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东南亚(屏幕展示课题东南亚),东南亚是个好地方,我告诉同学们东南亚有一种美食──东南亚香米(展示东南亚香米),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屏幕中的内容。同学们想,当你特别饿的时候,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带着茉莉花香的米饭,那多幸福啊!同学们嘴馋了,下面我们去东南亚吃正宗的香米。

(一)去东南亚会遇到很多问题,谁来说说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如要有足够的钱、要知道东南亚在哪等?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几个问题。[展示:1.东南亚生产稻米吗?有适宜生长的条件吗?(气候)2.东南亚在哪里?(纬度和海陆位置)3.东南亚地理情况怎样?(岛屿组成、国家组成)4.怎样去?(路线、交通方式)]教师解说。

下面我们一起解决上述问题。

(二)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东南亚生产稻米吗?老师说的是真的吗?我们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分析,东南亚适合水稻生长吗?打开课本28~30页,学生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看30页图7.25和7.26,请学生分别介绍两种气候(气温和降水)。我们具体来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播放flash具体展示)教师适时解说。

这时同学们放心了,东南亚真生产稻米。东南亚不只生产稻米,那里还有更多的热带作物,(放作物幻灯片)介绍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引导看图7.22作物分布,然后完成下面的连线题(放幻灯片展示问题)。

把下列物产的生产和出口状况与相应的国家用线连接起来。

①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A.印度尼西亚

②世界最大的油棕生产国 B.菲律宾

③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C.泰国

④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 D.马来西亚

(三)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东南亚在哪里?同学们打开课本26页(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在中国的什么方向?(提示山水相连)赤道从中穿过(南纬10度~北纬25度),是什么温度带?海陆位置怎样?(播放flash,说明“十字路口”的位置,强调“十字”)学会了地理知识我们就要用一用,12月26日下午,中国海军舰队从海南三亚起航远征索马里打击海盗。请你指出他们行走的路线。(展示海盗、中国海军图,)请学生上台指出。如果不走这条路线行不行,为什么?这条航线对日本重要吗?我们可以看到马六甲海峡非常重要。

(四)到了之后为了不迷路,我们要了解一下东南亚的基本情况。

[幻灯片展示,讨论要求:一、就近自由分组,至少3人1组。二、每组推荐一名组长,组长分配任务、做总结。三、时间5分钟。四、奖励:讨论问题积极,完成任务快并且准确的,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讨论问题:1.东南亚由( )半岛和( )群岛两大部分组成。2.在图7.18中找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在图7.22中找出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3.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后教师出题测试:1.东南亚由( )半岛和( )群岛两大部分组成。2.哪些国家与中国接壤?3.哪个国家是内陆国?教师重点引导说明记忆方法(展示岳飞图)“岳(越南)飞(菲律宾)去二丫(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寨(柬埔寨)子里吃老(老挝)面(缅甸)、看新(新加坡)闻(文莱)。”引导学生说出文字所代表的国家,学生齐读加深记忆。

(五)我们怎样去东南亚呢?(看中国—东南亚图)请学生指出路线、乘坐的交通工具。(海、陆、空)

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去东南亚了。到东南亚,我们可以吃香米,还可以吃新鲜的椰子、香蕉。同学们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幻灯片展示:风景图片、水上市场、泰国象、工厂)觉得东南亚好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你去东南亚还为了什么?学生回答:旅游、投资建厂、做汉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去东南亚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给东南亚带来好处。

总结:东南亚地区是我国的邻居,我们就应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两个地方之间的友好事业做出贡献。

七年级东南亚教学反思

一、“互动”很重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让学生举手发言了解的状况,后师再让同学补充,最后再由老师全面讲述,这样学生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二、“地图”指南针

让生识地图,是否知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

三、“多问”出创新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好动”出希望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篇11: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2、在经纬网中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中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实际;与学习新课时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唤起记忆,还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手段

课件、地球仪、活页预习提纲。

教学方法

互动激趣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复习“第二章的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依学习提纲自主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

1、_________说→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说→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三)地球仪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较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① 形状

② 长度

③ 指示方向,《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④ 0°线

⑤ 度数范围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数变化规律

⑧ 划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线

⑩ 特殊线

7、南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纪念碑。_________线穿过英国伦敦东南的_________旧址。测高仪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就是当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9、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_______,除0°与180°外东西经相______。

(四)经纬网

10、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_________。从而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陆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

12、在下图上填注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略图(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数或字)。

(1)纬度、南北半球划分

(2)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

三、展示自主复习成果

分组展示(提前分清任务,每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时评价上组,注意总结,语言规范、流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圆。)

四、大展身手

1.读图纬网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B点的纬度是_____。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_____地区。

(4)B点位于A点的______方。

2. 内乡(112°E,33°N)属于______纬度带,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馈

每组5号上台默写(单号组做单号题,双号组做双号题)。分单双号公布答案。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____。

18.上图中B点的纬度是_______。

19.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纬度划分,B点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篇12: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能说出日本的领土组成,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会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并能与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点。

4、能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气候特点。

5、能说出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联系实际,同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中,以小组讨论,集众人智慧。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研讨、图文并用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xx年的世博会将在哪里举行?

学生:中国上海。

教师:那你们知道xx年的世博会在哪里举行的吗?

(展示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一组图片)

(由学生通过安排查找的相关资料作说明)

教师:请欣赏下面的自然风光图片,你能说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吗?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说明)

教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吧。

展示日本国旗。

教师:日本意即东方“日出之国”。请同学们谈谈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富士山、樱花、地震、抗日战争……

教师:同学们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更系统地学习它。

[新课讲授]

教师:你们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再到具体的周边环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配以递进式的问题: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区?

4、日本在哪个大洋的包围下?

再展示“日本图”,配以“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或国家?”等问题,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册》中的图加以研究后回答。

学生:略。

教师点按鼠标,亚洲、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屏幕的地图上。

“日本领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______面积最大。”

教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中的“日本”图,完成问题。

教师点按鼠标,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地图上。

展示日本图,配以问题:

1、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2、这对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学生: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

显示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数,给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拥挤的街道,人群的图片。

教师:人口密度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与稀疏的重要标志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约有333人。

教师: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神户人工岛和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的图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陆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

板书:

一、东亚岛国、人多地少

播放“樱花”的景观图片。

教师:这是日本的国花,美丽芬芳,是在什么样的适宜气候条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为日本的街头美景呢?

(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为了引出气候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日本的气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节的风向图。

教师:日本所在的海陆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这样的气候特点。

教师提示:日本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

二、深受海洋影响的季风气候

展示有关富士山的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

教师: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灰却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胜地和地学科研基地。日本不仅多火山,还多地震。

教师:日本被称为“火山、地震的王国”。日本全国每年平均有1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坏性地震近百年来发生了100多次。日本频繁的地震带给日本的灾难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而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都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

板书: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国的邻邦,“文化无国界,天涯若比邻”,在我们领略完日本的秀美风光后,来共同了解日本东西交融的文化。

同学们能举出日本与我国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我们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扬长避短,继承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精粹要发扬光大,外来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地图,分析日本、中国、蒙古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具有学习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教学中用了大量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这节课中对学生的学法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导入设计上,借由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引出xx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而进入日本的新课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还很自然的过渡到日本的教学。自始至终拿日本与我国进行对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解决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

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的内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学习。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的普及,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以小组设计介绍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体小报,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篇13: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篇14: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1-4班的地理课,一周16节课。七年级下册共五章内容,20周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我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期末复习,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我总结了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学期第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并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

二、以新课改理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并经常督促检查,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较差,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这些状况都需要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今后的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范海红

篇15: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参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期末检测成绩看,总体上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掌握应掌握的知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目标要求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绘图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初步学会运用学过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要素分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分析世界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认识到应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自己、备课标。尤其要深刻理解课标,吃透课标。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分层次,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的表现。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情感。再次是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2、要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学会读图、填图。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拓宽知识面。

4、加强与各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形成合力。

5、深入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

6、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六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 2 1

第二节人文环境 2 2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2 3

第二节东南亚 3 4-5

第三节印度 3 6

第四节俄罗斯 3 7-8

第八章 第一节中东 2 8-9

第二节欧洲西部 2 9

期中考试 10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 11

第四节澳大利亚 2 12

第九章 第一节美国 3 13-14

第二节巴西 2 14-15

第十章极地地区 2 16-17

期末复习4 18-19

期末考试 20

篇16: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4、6、8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0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以新课改理念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并经常督促检查,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四、小结

本学期本人在同事们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七年级下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如:课堂上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篇17: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4个班级,本册共分五单元,如果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计算,至少需要三十个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最后就必须留些时间给学生复习,迎接期末考试,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按照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6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以课改理念教学

本学期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还要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尽量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抓住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教学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要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四、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有较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着,几次月考成绩不理想,尤其是七年级三班的大部分学生,这些状况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会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七年级下册地理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地理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2024-02-01

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2024-03-24

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7-31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23-06-20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2022-06-30

高三地理教师的下学期工作计划2022-06-26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萌动教案2024-01-09

初一下册地理十章课件2023-06-21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3-02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