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7 07:39:0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yanjings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篇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问题并自己设计方案。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让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量筒。

·培养学生注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课前准备教师:四个大小不同的瓶子、量筒、小汤匙、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个瓶子、2个相同的一次性杯子、若干小杯、弹簧秤、尺子、彩色笔、量筒、小桶、记录单、有刻度的茶壶。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带来的饮料的多少。

·揭示课题。探究“比较水的多少”·出示4瓶水(1号和2号瓶子相同,但2号水位较高,2号和3号水位相同,但3号粗一些,4号水位比3号低,但瓶子比3号粗)质疑:哪一瓶的水最多,哪一瓶的'水最少呢?

·学生猜想。

·提出要求:到底哪一瓶的水最多?你们能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想出几种办法来证明吗?请各小组先讨论,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

·汇报设计方案。

·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分工合作。

·各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参与其中。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同学生都知道3号水最多,那到底比4号水多多少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测量水的多少·结合媒体介绍量筒及毫升的概念。

·验证5毫升水大约是一汤匙。

·猜3号瓶、4号瓶大约是几毫升。

·让学生用量筒验证。

①先介绍使用量筒要注意的事项。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师生共同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反思总结学了“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2: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饮料瓶4只、弹簧秤、带提环的杯子、同样大小的塑料瓶、漏斗、一次性杯子、天平、铁钉等。
重点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难点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导入  ·你们的桌子上也有4个瓶子,请同学们拿出1号瓶和2号瓶仔细观察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为什么?

·观察猜测:瓶子一样大的水位高就多。

·再加点难度,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3号瓶和4号瓶,这两个瓶中的水谁多?谁少?

·瓶子不同,水位不同,谁多呢?

实验验证·学生想办法:倒入同样的瓶中;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喝下去,比肚子大小;打孔,比谁先流完。

·讨论实验方案:(1)准备选用哪种方法?(2)需要什么材料?(3)小组内怎样分工?

·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哪一瓶水多?你们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想和大家分享或失败的教训和大家交流吗?

小结延伸·认为哪种方案最科学,最简便?你能说说理由吗?

·我们以后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应该选择什么的方法?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

2.通过动手、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来培养认识液体的`能力。教学准备沙、水、食用油、碘酒、酱油、白醋、玻璃杯、盘子、农药水、盐酸引入课题谁能说说液体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比较沙与水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比较油和水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油与水的异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出示的酒精、白醋以及没有标签的碘酒、饮料。讨论:面对不知名的液体,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有标签的液体我们又怎样去了解它们?

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了解一些危险液体的注意事项出示农药水、盐酸,问:你们将怎样了解这些有毒液体呢?

篇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自然水域中的水

·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引入课题·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用感官观察水·用什么办法可以来观察一杯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汇报观察结果。教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 没有气味 没有颜色的相关学生用语。

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区分常见液体: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看:没有颜色透明
闻:没有气味
尝:没有味道
捻摸:(不腻、粘)
听:好听(爽,脆)

篇5: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

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

实验表

感官方法现象
眼睛

鼻子

嘴巴

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发言

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二、探究水的特点

1.观察水的特点

谈话:现在用各种方法观察水,找一找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

讲述: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2.辨认各种液体

谈话:现在这有四种液体——糖水、白酒、牛奶和水,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学生分组活动:辨别各种液体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叙述判断的过程,首先用眼睛看,看是否有颜色、是否透明,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看是否有气味,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看有什么味道,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

(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三、认识液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牛奶,糖水,白酒和水之间的不同点把它们辨认出来了。其实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地方呢,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教师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学生观察

讲述: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板书:没有一定形状)

四、布置作业

谈话: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述: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篇6: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展示环节:

第二自然段:雨天洗澡的痛快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终于盼到下雨了,真痛快!(评价:老师感受到了。)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男女生读:男生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生读: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此时此刻:雨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这句话)

第四五自然段:一勺水淋浴的舒服。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不行。

师:说说理由。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小结:这还是随处可见的一勺水吗?

此时此刻:一勺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勺水)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齐读这句话。

任务二:从句中体会缺水的苦。

策略:浏览全文,找出相关句子。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师:我们太需要水了,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

师:得水之乐更反衬缺水之苦啊!

师:因为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幻灯片)

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评价:你向我们提出了行动的口号。)

生:节约水资源。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篇7: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网状图

师: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水属于以上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液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板书设计:

一、观察方法:摸、闻、听

二、分类:

固体:石头、木块、树叶

液体:水、牛奶、醋

气体:空

篇8: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是为了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三态物质的感性认识;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很多种,他们可能会根据识别活动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在学生初次分类中是十分正常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学生在这节课中完全可以根据袋子里东西的形状变化认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可以利用气体独特的特点加以区别,帮助学生分类,比如在重量上。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_,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三、教学理念

考虑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能够引领孩子多角度去揭开“袋子”神秘面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帮助学生养成用多种感官充分观察的习惯,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培养。

同时对于充满稚趣的三年级学生,儿童化的引导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能够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探究_,带着一种探究的冲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走科学道路。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谜语: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学生回答。

3、讲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板书课题:“水”)

二、认识水

师:你们今天都带什么来上课了?

生:………

师:我看见有些同学带着灵敏的鼻子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明亮的眼睛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柔柔的小嘴来了,老师啊也带了一样东西来了,(出示一杯水)大家就用你们带来的灵敏的鼻子、明亮的眼睛、柔柔的小嘴来仔细的观察观察它,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水

师点生汇报水的特点

根据回答板书:水 无色 透明 没有味道 没有气味

三、欣赏美丽的水(课件)

四、我知道的水

1、出示网状图

师:现在关于水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我这里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张网状图,把你们有关水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下,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发网状图)。

2、学生开始讨论。

3、交流汇报填写情况。

五、水在哪个袋子里

师:真是不错,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厉害,关于水竟然知道的这么多。1、活动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好吗?我这有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玻璃球、粉笔、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谁能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找出哪一袋是水吗?

生: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用手摸

2、提要求,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分辨哪个是水”的活动。

3、填写记录表

4、汇报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求证。

(1)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验证各自的推测。

(2)验证各小组意见一致的几个袋子。

(3)质疑:为什么另外这几个袋子我们却难以分辨出来呢?哪些方面像水?(根据发言板书:会流动,形状会改变)看来根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我们确实还不能确定哪个袋子里装的是水。要知道到底哪袋里装的是水该怎么办?

5、交流

找出水

六、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师:根据这7种物体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开始分类

汇报

生:……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变,……

师:我们给像石头、玻璃球、粉笔这样有固定形状的,而且坚硬的物体取个名字吧,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都来想想,看看我们谁取的名字最合适。

生:……

师:科学上把这些形状不变的物体称为固体。(板书:固体)

生:将……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会流动。

师:那我们也给象水、醋、牛奶这样能够流动的,摸起来软软的物体取个名字。

生:……

师:像这些会流动有一定体积的,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液体。(板书:液体)

师:现在还剩下……

生:空气

师:那空气我们可以叫它……

生:气体。

师:很机灵,就叫气体。(板书:气体)

师:其实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是科学家们对其分类时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那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吗?

生:……

七、小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己身上的器官?

3、你有什么收获?

篇9: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 “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篇10: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篇11: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篇12: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因此我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分析这一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单元分析

水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在这一个单元将具体展开。

2、课与课的关系

本单元认识水是通过《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四节课从水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逐步实现的。其中《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是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3、课程分析

本课内容属物质世界领域,是让学生通过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找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加以描述。

4、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三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和“轻重”;三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的认识,也有助于液体概念的进一步建立。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应用”五个环节。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

教学目标

1、比较水和油,知道它们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学会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细致地观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篇1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蜗牛。

2、幼儿用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教师:你们说蜗牛的身子是怎样长大的呢?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启发幼儿可添上些花、草。

绘画要求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篇1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篇15: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本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温度和气温2022-06-0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23-02-11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22-05-06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2-05-23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3-11-04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计划2022-05-07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格式2022-05-02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2-05-19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亲历科学》教案2024-04-23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