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简单生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名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名师教学设计
13短文两篇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②班门弄斧;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篇2: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作文课教案
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学生平时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回顾整合
(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
1、快速浏览小作文,评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厌”的爸爸
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会“讨厌”呢?不信,我就说几件他的事给你听听。
先说吃饭的时候吧,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
要是他外出学习几天回来,可不得了啦!就像几年没见我一样,没头没脑地亲我,胡子把我的脸都扎痛了。我真有点不情愿。其实我也挺想爸爸的,就是他的亲法不大对我的劲儿。
你们会说:“你一定不爱你爸爸。”我要说:“我最爱的人就是我那?讨厌?的爸爸。”
评点与赏析
小作者敢说起他爸爸的“坏话”,看,“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外出几天回来,“没头没脑地亲我,胡子把我的脸都扎痛了,我真有点不情愿”,他的这种亲法“不大对我的劲儿”。小小年纪就敢说真话,确实不一般。俗话说得好,“童言无忌”嘛。写文章就是要像小作者那样,敢于实话实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不但有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有真情实感。要想写出这种生动感人的文章来,一方面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来写,一方面要敢于在叙述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注:选自《名师点评中国小学生示范作文精品廊》〕
2、默读“评点与赏析”,说说如此平实的.小作文为什么会被作为示范作文选入作文选。
3、导入,揭题:本节课就来复习“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讨厌”的爸爸》非常平实,却被作为“示范作文”编入作文选,原因是小作者敢于实话实说,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先抑后扬的方法引入,既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为复习、整合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回顾写法。
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内心的感受?
2、你从学过的课文中体会到哪些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1)小组讨论,填写学习卡。
课 题 内 心 感 受 表 达 方 法 (2)班级汇报、交流。
(3)梳理、概括最基本的表达方法。
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是复习课,对于什么是内心感受,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在已往的阅读教学(包括习作练习)中,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比较理性的概括。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学习,从比较理性的层面,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概括出一些既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又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利于整合习作和阅读经验,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更好地表达。这是知识的抽象过程。心理学迁移规律(贾德的概括化理论)指出,“一个人只有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根据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基本的读写方法,有利于读写方法的迁移。
二、巩固运用,综合提高
(一)重温课文,深入体会
1、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六年制第十一册)有关课文片段,用“——”画出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读读想想: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反馈。
(二)尝试修改,深入体会
1、出示一篇学生习作,想想:是否表达内心的感受,应如何修改?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反馈。
(三)交流经验,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自由拿出自己的习作,对照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一是可以说说自己哪个地方做得比较好,自己是怎样做的
;二是可以说说哪里做得不好,要怎么改;三是可以互相评评做得好的地方,或提出修改的意见。要求边对照方法,边交流评议,边自主修改。在小组交流时,教师巡回参与交流与指导。
2、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或其它文章,以及自己的习作来印证已概括出来的读写方法,使概括化的读写方法返回到具体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所以,这个环节安排三个层面的“例证”,力求使知识具体化,为迁移创造条件。第一个层面是重温阅读课文有关片段,进一步体会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这是正面例证;第二个层面是尝试修改一篇习作,这是反面例证;第三个层面是对照方法,重新审视平时习作,交流经验,互相评议,自我修改,以求尝试运用、综合提高。知识的例证过程,是知识的具体化之路,也是知识迁移的必由之路。
三、简要总结,拓展延伸
1、简要总结。对照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课的学习体会后,提出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意表达内心的感受,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2、拓展延伸。
①修改练习:课后,继续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②习作练习:课后,请回忆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情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诗歌、日记、书信等),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知识具体化之后,再次进行综合归纳,并拓展延伸,这是迁移知识的过程。认识的提高是个反复的过程,只有遵循认识规律,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认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篇3: 名师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词语解释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缝隙。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岩头怎样记录时间(5~29)(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读懂岩石记录意义(30~31)
篇4: 名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
1、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2、19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三、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那条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2、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条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已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3、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五、探究主旨
1、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六、比较阅读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歌,我们或许对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只有从不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篇5: 名师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 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 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篇6: 名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 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缪塞
(2)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
2、知人论世
(1)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2)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3、温故知新
(1)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2)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死别离,悲歌。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5、初读课文(注重学生体会)
6、梳理文意(学生翻译,老师点拔)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学生再读课文)
7、课文分析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初步体会)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板书: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以乐景写哀情)
【前半句巨大的愁烦劈空而来,所以句声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后半句沉浸到往事之中,声音要渐弱,“知多少”要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月”意象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实(现实)————虚(过去)
【诵读这两句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中那个字好?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雕栏玉砌“在”————朱颜“改”(没变)————(人变)
板书
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是人非。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解字义2、绘画面3、答手法4、抒感情)
【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①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②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教师小结——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对比、设问、比喻
8、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9、拓展探究
(1)回顾愁思的其他名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李煜的哪两句词?
(2)“西城杨柳弄春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是“弄”。“弄”有故作撩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写出了杨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之态,引发下文诗人暮春伤别的无限惆怅。
(3)一个“愁”字贯穿全词,那么词人因何而愁?
春愁(美好春光殆尽);离愁(情人离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
篇7: 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两幅图画,问:你从从两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3、下列词语的含义你能掌握吗?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
4、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著作。“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四、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怎样?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五、速读课文,找出观点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找出作者的观点,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不点明观点,而用一道特殊的选择题呢?
六、合作探究
1、(课文4——8段)“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1)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2、(课文9——12段)“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2)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作者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同学。
2.用正楷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四、精讲点拨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4、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拓展延伸
1、请观察图形,测一测你是否拥有创造力呢?
2、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科学老师:。
体育老师:。
数学老师:。
语文老师:。
英语老师:。
4、归纳总结
(1)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2)除了作者谈的以外,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5、钢琴的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拓展延伸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惊讶不已,不敢卖。于是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认真向顾客作了解释,婉谢不卖。而这位顾客却毫不让步,直到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坚持要买,不为所劝。最后请来了总经理。总经理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
请你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为总经理写一段话),说明总经理为什么这样做。
六、达标检测
1、自主完成。
2、小组互批。
3、共性的问题集中到老师那里。
篇8: 名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两种颜色的纸条进行交插编织,并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编织花朵。
2.体验交插编织的有趣,喜欢编织活动。
活动准备:
固体胶,各种彩色同样长度的纸条,事先画好花杆的绘画纸每人一张,事先编织好的一朵花,枯萎的花园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朵特别的`花,我们一起来看看跟我们平时花园里看到的话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出示编织的小花)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充分说出自己感受。
3.这朵花的编织方法跟以前的编织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花朵的编织方法
1.师:以前的编织方法叫穿插编织,今天我们要来学另外一种新的编织方法叫交插编织。引导幼儿说说编织方法的名称。
2.引导个别幼儿上来尝试交插编织花朵,教师边指导边帮助幼儿理解交插编织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先用同一种颜色平行放好在一头固定,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进行穿插编织,固定在固定好的颜色纸条的中间,花朵就完成了。
三、幼儿操作
1.出示枯萎的花园图:小兔花园里的花都枯萎了,他很伤心,我们一起来帮助他把花在种起来吧,看看谁种的花最多。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用两种颜色进行编织,一种颜色的纸条固定后,另一种颜色的纸条编织时要编织在纸条的中间。
3.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四、作品欣赏
小兔的花园里又有了许多漂亮的花朵,他真开心呀!你觉得那些花最漂亮呢?
篇9: 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自己的文章;同时学会调整插入文章的图片大小和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不久,本课内容学生比较陌生难掌握,特别是调整图片的大小及调整文字环绕方向,也是本课的难点、重点。
【教学方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为主线,完成每个教学任务,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设想】首先给学生演示一张图文并茂文章,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分步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将页面分栏。
2、指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收藏的图片和自选图形。
3.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
4.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
难点: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以及自选图形透明度的设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操作]通过课件,同时展示两篇文章(凤仙花2和5),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之处,说出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二、任务驱动,新知探究
1.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一:页面分栏)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页面分栏步骤:
⑴、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 ⑵、选择“分栏”选项卡中的“分栏”,单击“确定”。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页面分栏。
2.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
①看书;
②与同学交流、探讨;
3、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二: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图片步骤: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自己收藏的图片插入到文章中。
4.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①看书;
②请教老师;
③与同学交流、探讨;
5.交流展示,构建新知
教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二、三例,通过网络演示学生作品或学生制作以及修改过程,交流学习体会。
师:你觉得这件作品完成得怎样?那个地方设计的还不够好?你能帮助修改吗? 学生提出意见,修改作品。
6.反馈小结,形成知识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得真好,下面请你当老师,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你可以边演示边回答。
(1)你是怎样在你的文章中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能演示吗?
学生操作:分别使用自己收藏的图片。
操作步骤:
① 单击“插入”──“图片”──“图片来自文件”菜单命令。
②单击所选来自文件图片再按“打开”按钮,即可插入所需要的图片。
(2)图片的格式是怎样设置的?
操作步骤是:
右击“图片”,单击“套件”中的“图片”字样出现“图片设置”对话框。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根据需要选择。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次插入和设置图片的过程,突出本课的重点。
7.迁移,学习插入自选图形(出示任务三)
(1)、“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要想画出这美丽的星星,首先必须得找到画星星的工具,那“自选图形”工具栏在哪里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探索家,自己去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学生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谁已经找到了,能告诉老师在哪里吗?
(学生反馈信息)
师小结:单击视图--工具栏--绘图--单击下方绘图工具、选择图形--在合适位置拖动画出“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设置
步骤:右击画好的“自选图形”--单击“平面”--设置“颜色”、“透明”
(3)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
师:自选图形工具栏已经被我们找到了,那怎样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呢,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自学能力,请大家自学在文档中插入星星的自选图形。 (学生自学,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你们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啊?
(学生反馈信息,请学生解决问题并示范操作)
(展示学生成果并互评)
(4)“自选图形”的复制与粘贴(该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先操作,教师在点拨、讲解归结)
三、拓展练习、实践达标
1、用“自选图形”画标志
师:自选图形不仅可以美化文章而且还可以画出许许多多的标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标志)
画禁止直行标志:
① 标志的组成(禁止符、上箭头)
② 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学生画“禁止直行”标志,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展示学生成果,师生互评)
2、课堂巩固
利用网络教室,试卷测评。
四、评价反馈
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文并茂的文章,真为你们高兴!插入图片可以是自选的,也可以是来自文件的。今天我们学的是最基本的操作,和图片相关的操作还有很多,要靠我们同学自己去探索,比如图片工具栏上还有许多按钮,你知道怎么用吗?学好信息技术要多动脑、多尝试、多练习。老师希望你越学越聪敏,越学越灵活。
板书设计:
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插入图片(自己收藏的图片、自选图形和“剪贴画” )
图文并茂 位置合适
复制粘贴 数量适中
大小适当 设置精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课程,它的综合性很强。在教学中,我时刻记着全部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知识的自行探究和主动参与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快乐参与,全体参与。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让学生欣赏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
篇10: 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分不开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述: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昆虫迷》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介绍人物的说明文。板书:昆虫迷
2、那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法布尔有怎样的认识呢?(喜欢昆虫,到了痴迷的程度)
二、理解内容
(一)理解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从哪些词语或是句子中你看出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全班交流:
A观察蚂蚁搬死苍蝇、
B蜘蛛捕食蚊子、
C蜈蚣产卵
D蜣螂活动的具体事例
文章为了体现出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一特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标注。
4、师:是的。列数字说明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时间之长,举例子说明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种类之多。
那么,同学们法布尔如此用心观察的这些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好吗?(图片展示)
(二)了解法布尔取得的成就以及原因
1、师述: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就是凭借着对昆虫的.痴迷,靠着这种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写下了一部传世佳作——《昆虫记》。
2、请同学来读一读文中关于《昆虫记》的介绍。
3、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人们对于《昆虫记》的评价。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茅盾
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鲁迅
听了这些评价我们在家想一想:一个连像样的小学都没有上过的法布尔为什么就能写出《昆虫记》这样的经典巨著呢?他依靠的是什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快速从第二部分找一找他的成功秘诀吧。用曲线画出重点的句子。
交流:读出你划得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人教你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自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没有人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自觉。有人教但不自觉,会学不好;如果自觉,没有人教也能取得成功。)
②“有教师的言行指导的人是何等幸福!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坦途。另一种人则要走嵯峨的山崖上的一条小径,由于两眼一抹黑,经常摔倒;他慢慢摸索着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而不知所往。帮他的唯有毅力——根底浅薄者的唯一伴侣。我的命运便是如此。”(有老师的指导,更容易走向成功;我是一名根底浅薄者,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途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毅力。)
是呀,自觉和毅力才是法布尔走向成功的秘诀,这也是法布尔所具有的独特的学习品质。
此时此刻,通过法布尔的一生,想一想我们自己,能不能再去埋怨我们的学习环境差,我们的父母不会辅导我们的学习?
5、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对法布尔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我们能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科学)
三、总结
法布尔取得的成就,是付出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法布尔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和痴迷,才使他成为 “无与伦比的观察家”。就让法布尔的一生来激励我们的学习吧!
四、作业
1.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昆虫记》,你会被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深感动,去发现和感受生命
篇11: 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徇脒堵穑?/p>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情
事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篇12: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走进居里
1、猜猜她是谁: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丽的女科学家,大家来猜猜她是谁她是谁?(课件出示:她,美丽庄重;她,发现了镭;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谁能简介一下居里夫人?
2、师小结;是啊!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粱衡却写出了另一番景致。首先,题目就不落俗套,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先导,它唤起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二、默读课文,初识美丽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预习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去理解本课的词语,大家去预习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
2、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3、简单考考你们:“鼎”字的结构是什么?多少画?怎样写?课件演示:写“鼎”
[设计意图]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目前有许多学生写字时笔顺易错,而这些生字词中最难写又最易写错的就是“鼎”,因此十分有必要教学生写写。
3、、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居里夫人的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美丽)。
[设计意图]这一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体把握,方可高屋建瓴。
三、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课件出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
a、执著追求的美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②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③理解“烟熏火燎”并想象情境: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烟熏火燎中,你仿佛看到居里夫人——
④引读:清晨,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上午,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中午,居里夫人还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下午,居里夫人仍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晚上,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生读画线部分)
⑤师小结;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居里夫人?你知道她一搅就是搅了多久才发现了0.1克镭?(课件出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搅0.1克镭。)
⑥你从“三年又九个月”“终于”又能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重点句子及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及感悟居里夫人执著追求的美。
⑦师: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b、献身科学的美。
①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②图片对比
③资料补充: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可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
(通过以上句子及图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c、贡献巨大的美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
d、淡泊名利的美
①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②资料补充:由于镭的惊人特性和它在医学上的广泛用途,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许多人劝居里夫人申请专利,一旦申请,里夫妇立即成为百万富翁。居里夫人却毫不动心。她说︰“我发现了镭,研究它,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她甚至在居里先生去世后,把自己千辛万苦提炼出的,价值高达100多万金法郎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当她的朋友十分惊讶地看见她将这些奖章给她女儿玩时,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人品。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丽
1、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请同学自由读下面的故事,看看你还能居里夫人发现哪些美丽?
课件出示:阅读小链接
故事一:居里夫人对时间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故事二: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故事三:居里夫人读书非常专注,一次,小伙伴们在她伏案读书的时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后垒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居里夫人还没有发觉,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生汇报。3、你们谁还了解居里夫人的其他故事?交流课前搜集。
4、(播放录像)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这句话阐述了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5、师:是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即便金钱和权利不在。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她认为最美丽的人生就是在不懈地追寻当中,寻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读课题。(齐)
6、我想现在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7、师生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是永远那这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呢?(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新课标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因此这样简化集中,优化处理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受到她的人格熏陶。
五、写颁奖词,书写美丽
1、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美丽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世界。假如在镭发现一百周年的时候,评选“感动世界百年人物”,居里夫人入选,请你替“感动世界百年人物”评选组委会给居里夫人写一份颁奖词。根据你对居里夫人的理解及阅读课后链接,写出居里夫人的感人之处及其你对她的评价。
2、课件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大写尊严金晶的颁奖词
3、学生练笔及汇报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延伸美丽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收集其他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本篇课文,写写你心中的美丽。
3﹑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七、总结全文,送赠言
师生配乐朗读: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但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象征伟大,但珠穆郎玛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历史记载,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孩子们,让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
[设计意图]用诗一般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结束全文,摆渡学生的心灵。
篇13: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 俨 然 阡陌 诣太守 老骥
屋舍 便舍船 间隔 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来此绝境 与外人间隔 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
诣太守 欣然规往 无人问津 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 3) 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才通人 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 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 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篇14:《乡愁》名师教学设计稿
《乡愁》名师教学设计稿
《乡愁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 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诗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请你再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六、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篇15:西门豹名师教学设计
背景:
《西门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的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但现在想想,当初讲的很粗略,所以尽管学生已经四年级了,还是想在自己的班级里再试一次。于是,正好三年级今天进行晨诵展示,我就把三六班的语文书借了过来。利用早读时间,大屏幕出示预习题让学生预习。
预习题:
1、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不错字,不掉字。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A1
2、用钢笔描红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试着按结构给这些生字分类,并口头组词、造句。A1
3、再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中西门豹主要为百姓做了哪几件事。A2
4、思考: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笔划出这些句子,自己试着读一读。B3\4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二项预习题没什么难度。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第三题很犯难,很多学生都找出了两件事:除掉巫婆和官绅头子,带领百姓开凿渠道,但找不出第一件事,于是,我启发学生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最先做的是什么事?有的学生说审问百姓。我反问:“老百姓有错吗?为什么审问?”学生马上意识到了:询问百姓、调查百姓。总算解决了第三题。第四题我不想多问,怕学生上课时候没有兴趣,所以就让学生自己思考了。
解决了预习题之后,我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这一课。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上课后,我直接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书写,并强调了“豹”子的偏旁。然后告知学生西门豹的名字中,西门是姓,豹是名。紧接着,我用大屏幕出示了西门豹的资料,让学生对西门豹有个深入了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来理清思路: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中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尽量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来概括。
因为预习的时候,我进行了引导,所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相对比较好,我则注重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讲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三件事,先询问老百姓,再惩治巫婆和官绅,最后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
通过大屏幕出示,学生知道了西门豹询问老百姓是为了调查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为了弄清原因,破除迷信,开凿渠道是为了让百姓相信科学。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首先,我叫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想当然的掉字、添字,把课文读的乱七八糟。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学过了的课文,所以学习的时候不够用心。其中好几个学生读“官绅”时,仍把“绅”读成了三声。
于是我便出示了大屏幕上的生词,让学生先自由认读生词。然后叫了几个学生起来认读,学生都能很好地读出。因为很多词语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意思的话,会很枯燥,所以,我还采用了用词语说话的方式,来理解词语。
段伶仪选择了“提心吊胆”:小老鼠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借着她的句子,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提心吊胆的现象。学生说:做了坏事的情况下,害怕的心情。
黄小朵选择的词语是“眼睁睁”:我眼睁睁地看着小红把我的玩具抢走了。
周思佑说:我爸爸的老家现在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很多人都去城市里打工了,家里都没什么人了。我借着这个机会告诉学生:田地荒芜就是指田地里没有种庄稼,什么作物也没有了。
解决了生词之后,我让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必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分自然段朗读,这一遍学生都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读通了课文之后,我抛出了预习题中的大问题: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李卓然说,西门豹是个有计谋的人。李沐春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段伶仪说:西门豹是个为民除害的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在这个环节我只是想让学生先对西门豹有个大致的印象,并不希望他们具体的讲解。所以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
三、指导写字
写字环节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来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因为课前已经预习,并给生字进行了归类。所以,在指导书写的时候,学生提出让我在黑板上集体板书“灌溉、腾”三个字。
因此,通过大屏幕的出示,学生的观察,我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学生则跟着书空。我们边书写,我边强调:灌字右下角是“隹”,溉字右边是“既”,不要把右边写成“无”。腾字则要注意把右边的撇和捺写的舒展一些,给马字留出适当的位置。
我演示完之后,我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每个生字写完后,给这个生字组一个词语。在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下课铃已经打响了。
与《微笑着承受一切》相比,这一节课上我的教学任务设置的不多,但却是紧紧张张地完成了。分析了原因,这一课的课文稍长一些。我在授课开始时,节奏放的比较慢,导致了后面时间有些紧。假如在三年级上课,也应该是完成这些任务就不错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第二课时,我先进行复习,给学生听写词语:灌溉、旱灾、水渠、百姓、官绅,一是为了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二是想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变成一段话。
如果单纯的让学生去概括课文内容的话,就显得太单调,于是,在简单的听写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一次挑战,用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把《西门豹》这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赵鹏云说的是:西门豹询问百姓,知道了邺这个地方闹旱灾的原因,他惩治了官绅和巫婆,和老百姓一起开凿了水渠。
段梦帆说:西门豹到邺之后,先调查旱灾的原因,然后把巫婆和官绅除掉了,让老百姓知道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再带着老百姓开凿了12条水渠。
因为预习加上上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批注,集中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一为细读批注阶段:大声读课文,思考:西门豹是个 的人。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想法。布置了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边读边划边批注。我则转着看。这中间,我发现了学生划得句子多数是最后一段,西门豹带领百姓开凿渠道。这与我的预先设想完全不符合。况且本课要求的是通过西门豹的语言描写来体会人物品质。
照这样下去的话,学生怎么能回到我的预设中呢?我便进行了提醒:我们平常在写记人的文章时,是对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啊?学生说: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我顺势引导:那么本课中对西门豹进行描写的是哪个方面啊?学生说:对话、语言。我一听,学生的思维跟过来了。于是,我让他们主要从西门豹的语言描写中去读和批注。(在这里感觉很费劲,是因为交集点设置的问题吗?)
二是集中交流阶段:学生都进行了批注之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首先站起来交流的是田斌,他交流的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他说,他觉得西门豹是个很仔细的人。我纠正了他的用词:仔细应改为细心。我没有批评他没根据西门豹的语言来交流,因为我觉得他说的也很好。
接着是李卓然,他交流的是:西门豹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何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何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他的感受是:西门豹说这个姑娘不漂亮,其实是想把这个姑娘救下来,这里边的满意、麻烦两个词让我觉得西门豹很有计谋。
我用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学生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西门豹真的以为有河伯吗?赵育杨说:西门豹只是将计就计,巫婆不是说要给河伯娶媳妇吗?那西门豹就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我则引导学生体会:西门豹这么说,其实是正话反说。他明明知道这是假的,却还心平气和的这么说,就是为了惩治巫婆。这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西门豹。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句子也是正话反说呢?
姚永康交流的句子是: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他说:这句也是正话反说,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西门豹很机智。他明知道巫婆回不来,却故意说让官绅去催一催。
这时候,闫静站起来说:老师,我从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中,也读出了西门豹很机智。于是,我便让学生去体会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通过表格的填写和出示,学生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的原因。同时,也体会到了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在:他不去询问官府,却在百姓里调查。
这时候,我出示: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让学生体会西门豹这句话的意思。周思佑说:这就是老师讲的正话反说。西门豹知道河伯是假的,但他告诉老百姓,老百姓肯定不相信他的。田斌这时候抢话说了:老师,这就好比周思佑说我捡了他的东西,但他拿不出证据,我怎么能相信呢?西门豹必须有证据说巫婆他们是骗人的,老百姓才能相信。他说的很有道理,我问学生:那么西门豹为什么还要去送新娘呢?齐苗云说:她说去送新娘,其实就是救新娘。这个时候他一定是想好了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了。卢丽媛说,用个成语来说就是胸有成竹了。
从西门豹的语言描写中体会了西门豹的机智、智慧之后,我让学生来总结一下,西门豹用的这是什么方法?学生说: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学生的阅读面广,加上以前讲过这篇课文,他们能很轻松地说出这个方法。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没有难度。于是,我直接进行了总结:正因为西门豹用这个巧妙的办法惩治了官绅,所以才让老百姓明白了给河伯娶媳妇原来是迷信,才会对西门豹信任,所以,西门豹才能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
接着我让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通过旱灾时和开凿渠道后的图片进行对比,明白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处。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学习了西门豹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巧妙方法后,我让学生也来和西门豹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更好:如果是你,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黄晓朵说:让巫婆把河伯叫来,既然河伯是假的,那么巫婆肯定叫不来,那老百姓不是就相信他们是骗人的了吗?杨子怡说:把漳河的水抽干,看看到底有没有河伯。韩乾坤说:先带一部分人从漳河里引出水来灌溉田地,老百姓看到庄稼丰收了,就会相信科学了……总之,这么多说法中,答案几乎是这两种:一、和河伯当面对质,否则就是迷信。二、先开凿水渠,让老百姓看到结果,就相信科学了。
尽管学生的方法不是很好,当然,相对于机智的西门豹来说,更是难以相提并论,但我还是觉得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迷信要不得,应该相信科学的道理。所以,虽然西门豹的比拼中我们失败了,但相信科学的思想却无形中得以渗透。
最后,我布置了一项课下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小组中演一演《西门豹》。因为我平常喜欢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各种展示,所以这次我也准备在下周一给学生一节课,让学生来演一演。
★ 名师工作室计划
★ 名师培养心得体会
【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历史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计划2023-10-29
名师工作室成员年度总结2022-12-13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计划2023-06-08
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发言稿2022-09-26
名师个人工作总结2023-08-16
名师工作室个人计划2023-11-07
名师学习计划2022-09-17
体育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2022-04-30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2023-01-04
听名师讲课:站在名师的肩膀上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