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说课稿(整理12篇)由网友“尴尬的尴gif”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课题是教师培训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旨在使老师们明确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如何正确设计和实施。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分析,学员们了解教学目标设计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要求。
2、把握好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这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员们的认知规律,即通过分析、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获得能力。根据学员们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
1、 把握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掌握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师训课程面对的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是以贯彻新的课程理念为目的,以为老师们提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全面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特殊课程。尤其是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虽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却往往被忽视,基于这种情况,又鉴于上述之培训目的,我认为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实际案例来带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通过老师们相互合作、探究、发现,进而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学目标制定的关键地位,并把握好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节课面对的学员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如果照本宣科,会让他们有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感觉,所以我以教学案例为纲来安排这节课比较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能使老师们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而且用案例来实际操作,更能达到直观、明晰的效果,也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曾指出:教学设计依次应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展示课件)
1、我要去哪里?
2、我如何去那里?
3、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
这三句话不难理解,它很形象地概括出了设计一节课的三大过程。不用问,第一句话我要去哪里指的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第二句我如何去那里关乎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三句,则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我们今天将要探究、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展示课题)
课题:
篇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马杰先生把教学目标比作我要去哪里,这很形象地指出了教学目标的地位。的确,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如果目标不明,会使我们的工作陷入盲目或被动,纲举则目张、但是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案时,我们往往并不看重教学目标,或照搬教参上的,或照搬优秀教案上的,反正教案上只要有这一项就行,更不注意自己下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照应了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目标架空现象,为教学评价带来麻烦,也使教学陷入盲目、无序状态。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展示课件)
《咏鹅》
教学目标:
1、 简单介绍作者。
2、记住诗中的12个生字。
3、理解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咏鹅》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这些方面?
篇3: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文档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文档
怎样才能避免确定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我觉网得关键问题是要制定好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3)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根据这三个方面制定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便于把握、操作、落实和检查。当然,要想使自己制定的目标明确而具体,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弄清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几方面的能力,从而明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并寻找建立联系的方法,同时要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要反复钻研大纲和教材,确立本课教学的具体目标点,并对具体的`目标点进行简要的分类,弄清它市属于概念、方法还是程序、原理,以便确定具体的掌握程度;再次,教师还要确定每一目标点的掌握水平要求,比如,是一般了解,还是理解、运用,是能仿照例题进行再现式的运用,还是能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作变式运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充分准备,然后逐条落实明确而细致的目标,就能够避免教学环节游离于教学目标,课堂效率低下的弊病。 那么,是否每堂课都要针对以上三个方面,面面俱到的确定目标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正如做作文,要求做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否把主人公的所有事情不分主次全部记录出来呢?显然,这得根据中心的需要,如果与中心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完全可以略写或不写。确立目标也是如此,首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如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除传授文化知识外,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和审美观;数理化等学科则更为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训练;音体美等科目以侧重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还需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来确定目标,如原有基础较好,那么可把目标适当定高一点,如把一些记忆水平的知识提高到理解或运用,这就避免了因为内容简单而激发不起学生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情况;反之,可把目标定低一些,防止学生因听不懂而注意力分散。除此之外,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还需考虑同一班级内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确保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吃饱吃好”。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每位老师都应当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认真研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4: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之一。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什么是教学目标呢?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由此不难看出,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如何全面、准确、清晰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是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功之一。但是课改之前,传统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和描述性,缺乏具体性,导致无法测量和具体操作。例如:“理解课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是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语境来理解;又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另外,有的老师还喜欢用“了解……的特点”,如何知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目标都是模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其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的教师通常出现错误的地方之一。教学要求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例如:“培养准确、生动的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针对以上弊病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让教学目标真正起到导学、导教、导测量的作用呢?除了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之外,具体表述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个主体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教务处 -10-5
篇5:确定目标作文
目标有何重要性?
今天打靶时,老师先告诉我们一句话,“三点成一线,眼睛,准,目标就是三点。如果眼睛是题目,那瞄准和目标是什么?”我们陷入了沉思。
“瞄准是开头,目标是结尾。”不知是谁的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我点点头,老师随即说道:“很好,那什么是正文?子弹向目标飞的过程就是正文。每飞一小段就是一个铺垫,就像文章的一个个台阶一样。”
我们听后若有所思,文章的每一段每个字都有作用,都在为中心服务,就似一个个砖头,砌好通向中心的阶梯。
装了子弹准备射去,我扎个马步,单眼瞄准气球,周围的空气好似凝固,小汗珠也在手中出现。
“嘣!”子弹废除,老师可惜地摇摇头:“瞄准目标上方一点,手不要抖,放松一点。”我瞄准着“猎物”一只粉色气球,空气小心翼翼地流动,按下扳机,似乎听到了箭划过空气的声音。原以为还会落空,却没想到挺到了爆炸的声音。
我瞪大了双眼。难以置信!我竟然打中了!喜悦淹没了我,也让我意识到确定目标是多么重要!
虽然最后两发没有大众,但我明白了:只有确定目标,才不会跑偏;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心想事成,去中成功。
目标似一直兔子,只有确定猎物,就能射中它;目标似一块指路牌,只有确定了未来的芳香,人生之路才能笔直地走下去,目标多么重要!
为人生确定一个目标,冲着他走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篇6: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论文
摘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以《金色花》的教学为例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根据学情处理教学内容:一、学生的易懂点,以不教促学;二、学生的兴趣点,以长教促读。三、学生的生长点,以深教促进深化。
关键词:学情 教学内容 不教 长教 深教
课改十多年,阅读教学从“怎么教”的研究,渐渐地转向了“教什么”的思考。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走进课堂首先要思考的话题。
《金色花》是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因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很多教师把它当作公开课的首选,许多名家也都执教过此文。因此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也非常多。面对这样的课文,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有太多的资料和教学方案可以借鉴,但似乎又觉得这些与文本、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不太浅,要不太深。我该确定本课中哪些内容改不教?哪些内容改教,甚至是“长教”“深教”呢?我立在《金色花》的门前徘徊。
再一次查阅资料,惊喜的发现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也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即时状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发展需求。即就是我们所说的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生的易懂点,以不教促学
带着上述的认识,我再一次品读了课文。这是一首清新自然、亲切温馨的散文诗,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只在母爱中沐浴,却很少有回报。另外对文章的理解我们的学生可能也不能从体现家庭之爱上升到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那么,在教学时,何不把“概括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并带领学生品读,感受其中母子深情继而感受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这样的预设不仅能贴近文本的实际,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确定了教学内容,接下来是确定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呈现。即如何把这些内容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建构新的意义?我想,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金色花》这篇文章的知识把握情况,尽量做到学生已知的,不教;学生感兴趣的,长教;学生未知的但应该知道的,深教。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走进了课堂。简介泰戈尔导入后,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金色花》这篇课文大家已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谈谈从预习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把握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即由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现实地生长出来的,而预设的只是想让此成为教学内容而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因为决定教学内容的除了课程目标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
不出所料对于这样一首散文诗学生的预习情况很好,个个都抢着发言,生怕别人抢了自己想说的。有的说“文中孩子很调皮,变成一朵金色花和妈妈玩”,有的说“孩子变成金色花是想看妈妈工作,发出香气传给妈妈,他还要把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有的说“孩子不见了妈妈很担心,孩子回来了妈妈没骂他,看出来很爱孩子”,有的说“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童趣,除了运用了比喻、排比外,还有联想想象”……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有的涉及内容,有的涉及手法,也有的涉及语言。的确大出我所料。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相当不错,从内容、手法到感情,学生都能把我得很好。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学生亦能抓住,并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刚开始预设将“概括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显然本节课不用再探讨了。
二、学生的兴趣点,以长教促读
接着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开始了解学生在预习时最感兴趣的问题。经过交流发现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孩子失踪了,妈妈不着急,不去找?。顺着学生的“兴趣点”我不着急抛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终于学生找到了文中的一句话“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并从“再”“又”等字眼中看出孩子和妈妈做这样的游戏不止一次了。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孩子们很兴奋。抓住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朝更深的方向发展,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眼中一定出现了孩子和妈妈的形象了,所以我想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内容说一说,在妈妈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孩子眼中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在学生交流时我同时做到了品味和朗读指导的结合。也许学生的激情还在燃烧,也许这个问题本身贴近学生兴趣,也许文章的这种童真童趣已被学生感受到,接下去的课堂特别活跃。
生1:我从”加入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一段看出这是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
生2:我从”当你吃过晚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看出这是一个非常爱妈妈的孩子。
生3:我从”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看到了一个圣洁美丽的妈妈。
……
学生的精彩还在继续,无奈这只是45分钟的课堂,我不得不打断,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孩子或妈妈的特点呢?“
话未说完,反应敏捷的几个同学就已举手。”要模仿儿童的语气、语调“,”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要读出妈妈的慈爱“等。对学生的回答作了点评后,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其特点。
从学生的交流和有感情的朗读中,我渐渐的意识到他们对蕴含其中的母子深情,已经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方向的转换,兴趣点的抓取,兴味点的延长处理,使本文的情感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学生的生长点,以深教促深化
在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之后,我想还应当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我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本文仅仅颂扬了母子之间的融融的爱吗?这之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学生去探索的。
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这一回学生安静了下来,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知道这一节课的”生长点“就在这儿了。”生长点“指学生语文学习时最需要提升、发展的知识、能力点。在学情分析上具体体现为:学生面对教材内容需要达成什么目标任务?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学生想读懂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会有哪些困难,其中最有难度的是什么?我们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为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服务。
为帮助学生学习,我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在一阵议论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文中的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的花,写金色花含有对神的虔诚,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
生2、母亲沐浴后祈祷,读《罗摩衍那》看出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
生3、孩子像小精灵一样可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好像很神。
生4、文中孩子是”调皮可爱,快乐幸福“的,母亲是”慈爱美丽,虔诚智慧“的,但他们都没具体的名字,让人感觉很神秘。是不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呢?
……
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我出示了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的一段话”梵就是树木、种子和幼芽,梵就是花朵、果实和树阴,梵就是太阳、光明和被光明照亮的东西。梵无所不在,世界上男女都是梵的形相。“并解说这里的”梵“就是神。在泰戈尔的诗歌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梵的显现。所以诗人在诗中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泰戈尔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其实泰戈尔自己的个人生活很不幸,40岁前相继失去了父亲、妻子和一对儿女。可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沉湎在痛苦之中,任然写出这样富有童趣富有爱心的诗,来表现人类美好圣洁的爱。他确实是印度诗坛的圣人!让我们怀着对他的敬仰之情朗读全文。
读后,为了把这种爱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以写作的方式抒发对母亲、对亲人的感恩情怀。我说:”泰戈尔的诗歌是天使送给大地的诗篇,是天堂送给大地的礼物。它影响着我们中国几代文人,如冰心、徐志摩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我相信他也影响教育了我们,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学一学泰戈尔新奇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童真童趣诉说对母亲的爱。请用“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们对妈妈的爱。“
在学生经过5分钟的思考后,个别同学开始举手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只是朝那几个同学笑笑,提醒他要想得更具体、更细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了。
生1、假如我变成一朵洁白的栀子花,我要是那最香的一朵,在你经过时芳香你的衣袖。
生2、假如我变成一朵玫瑰花,我要是那最艳的一朵,在你休息时赏悦你的双目。
生3、假如我变成一棵树,我要是那最盛的棵,在你工作时做你遮阳的伞。
……
就在学生争着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带着一份欣喜,也带着一份淡淡的遗憾结束了这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堂课。
《金色花》一课之”不教“、”“长教”、“深教”是我在根据学情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上所做的一次尝试,“当然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任何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无法完全复制,今后我会在”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 王德俊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语文教育心理学》 董蓓非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7: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观看专题《教学设计技能》学习体会
作者:雷炳权
在这次的通式培训里,对设定的课程有比较有兴趣,其中对《教学设计技能》的学习特别用心。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是:1. 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类别,掌握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2. 理解教学方案的定义、意义、构成要素,掌握教学方案的编制要求与程序。我非常认同讲课老师的观点。结合这个学期到各镇校听课所获取的信息,发现有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模糊,我就从这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认清教学目标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和导评价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果老师有了这种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自己将“教什么”以及将“教得怎样”,学生将会“学什么”以及将“学得怎样 ”的问题,这样也对老师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及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
二、增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部分的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到最后才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学得怎样,都是按照教学设定进行,脑子里就是想着我要完成这几项活动,学生不懂就等下一节补课吧,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知识尾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部分老师往往理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只有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增强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体现小学英语特色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要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三维目标的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确定教学目标是是根据三维还是依据5个板块?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简单套用三维的框架并不适合小学英语学科,因此就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达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标准要求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具备五个方面的目标。但希望小学英语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高效。
总之,教学设计的技能有多项,但首先由确定教学目标开始。我是这样要求我们台山小学英语教师的。
篇8: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主题提出的原因:
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才是课堂的“指挥棒”。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可以发现,当前的英语课堂仍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且常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回顾以往:
1.总体状况:课程改革前——重谈“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后——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
2.产生的问题: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厚重;教学目标定位泛化。如……
情感价值、目标态度的达成 后面会谈到。
三、概念:
1.何谓教学目标?(1)宏观 (2)中观 (3)微观
2.各层次目标间的关系。
3.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具体阐述。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目标定位不能有问题。)
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样教 为什么而教
2.检查与反馈功能 检测什么 如何检测
3.完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
1.共性与个性 2.显性与隐性 3.预设与生成
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
1.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语言认知目标;语言能力目标;语言文化目标;语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前提:理解《课标》内涵;较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多考虑教学双方特点;
3.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准确与完整;可以对教材做适度再开发;
4.教学目标设定方法:首先考虑语言认知和语言能力;适度挖掘语言文化和语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目标描述:让学生成为主语;一定要具体明确。(后面例谈。)
七、例举教学目标的设定:
1.看一个课例和目标描述。
两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定的不同教学目标——My Family
A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学习新单词father ( dad ), mother ( mom ), man, woman, grandfather ( grandpa ),grandmother ( grandma ),并结合句子进行使用;
(2)学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餐具的知识。
B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father(dad),mother(mom),man,woman, 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并结合句子进行使用;
(2)会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餐具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分析: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显然是B教师设定的更好些,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B教师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如第一条,对于新单词的掌握要求,A教师只说明了教学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说明,而B教师则明确地进行了说明。第二条中,A教师也只提出了学习的内容----学唱歌曲,而B教师则提出了学习要求----会唱歌曲。
第二,B教师的目标更具可检测性。A教师在第二条中提出,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培养热爱家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点看似贴切,实际并不可行,这个目标也不是一堂课上就能实现的。这种空洞的表述可以换成更为实际的内容。如:通过唱歌以及用家庭的其他成员替换歌词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
第三,B教师的目标更符合课程标准。在第三条的表述中,A教师只要求了解知识,B教师则要求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用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任意地降低或拔高要求,更不能信手拈来,做表面功夫。
2.实例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如6A Unit One Public signs 语篇教学。
(1)语言认知目标:词汇、句子结构。
(2)语言能力目标:会提出有价值和具有交际意义的问题。……
(3)语言文化目标:如公共标识及其意义。
(4)语用目标:如要求与协商原则 ——Can I go in ?等。
(5)情感、价值观等: 文明素养,礼貌交往等。
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二度加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养。
.简单片段例谈。
(1)如5B Unit Two A telephone call 单元整体教学中,在合适的课时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应该安排学生的回忆和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如:四年级学过的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Here’s asome……for you.
(2)同样该单元,学生学会运用I’ve got ……后教师可以设定目标He’sShe’s got a……的运用,这并不是对目标的随意拔高,而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和迁移运用。
(3)再如6A 教材中,学生学习了be动词过去式以后,教师整合利用There be 结构,“任务型”地安排学生口笔头练习,像对比家乡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抓住有利时机,动态生成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一举两得。
八、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1.达成的基本原则——有机达成:分步 分层 适时 多渠道 多方式
2.可以达成的方式(简单参考)——a. leading-in b.presentation c.practise d.production e. classwork &homework等。
3.隐性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和动态生成。
九、目标设定的注意点和一些误区:
1.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知识目标中忽视语音和话题知识
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目标缺失
语言技能目标定位不当
情感态度目标宽泛
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
2.教学目标应体现有效性
误区一: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
误区二:语言能力取代综合运用能力
误区三:教学目标主体错位
误区四:三维目标分离
十、结束语:
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下层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篇9: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一)、总体目标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二)、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读: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三)、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语言知识二级目标:
语音:1、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2、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4、了解单词有重音;
5、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词汇: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
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
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话题: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四)、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目标描述: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五)、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0:教学目标问题实质是课程和教学内容问题(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问题实质是课程和教学内容问题(网友来稿)
欧阳林 江苏常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徽师大教育硕士)
《语文建设》第四期刊登了几篇文章,讨论了新课程的生成性目标和传统教学目标的利弊问题。其实在教师眼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针对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什么的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的内涵并加以区分。
一、“过程目标”即“内容目标”、“结果目标”即“能力目标”
刘华老师所认为的“过程目标”[1]着眼于对学生活动的描述,即通过把学习活动明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钟启泉、王荣生两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内容目标”[2]虽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描述为“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并举例子,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从这些表述来看,“过程目标”与“内容目标”的内涵基本一致。钟、王二人所说的“能力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描述”,显然与刘老师的“结果目标”内涵一致。
进行这番比较是为了说明“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将本文讨论所使用的术语限定为“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也就是说“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笼统地把它们称为教学目标,也包括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的三位老师。比如“要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课前设置的目标进行调整”[3],根据作者前面所举的学习《隆中对》和《桃花源记》时生成的问题--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桃花源记》的主题应是对不守信的人进行批评,可以看出所要调整的目标实际是内容目标,而作者后面所说的“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则是典型的能力目标。之所以要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因为将二者混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教师对“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以及“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4]。而教师对应该“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么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很难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因为他缺少判定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二、解决途径--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
由于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而在课堂上因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而生成的问题改变的是内容目标,因而这实质上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生成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生成性”目标,是对学生个人体验和认识的尊重,而如果我们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就可将教师和学生变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生成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并且,根据后现代课程与实施理论,“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向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5]由此在课堂上因“即时生成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教学“随意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它为教师提供了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例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因为他老躲在深山老林里等待别人来挖掘,不会主动出击。这个节外生枝的话题可能打断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又可能比教师的精心设计更有教学价值。因为这是学生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做出的真实解读,虽然荒谬,但有其合理性,即他是以现代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为判断标准的。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引出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合理性)是什么,传统的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或者由此引出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以及评价的依据。通过这样多向度地解读文本形成的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情怀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和解读”[6],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避免单一、刻板、狭隘的认识。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说能更完满的实现教学目标。
分清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待“生成性目标”,就可以跳出所谓能否完成或是否要改变教学目标的局限,并有助于教师判断出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刘和程《目标的灵动与有序》,《语文建设》,4
[2][4]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语文学习》2004,1
[5][6]郑国民《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论视野中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5
作者邮箱: ouly74@sohu.com
篇11: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定**》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褚树荣 等
【引子】
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已久被语文教坛所诟病,教学方法的形式化追求也已成为课堂通病。我们都知道教学要基于学情、本乎文体、关注目标等道理,但涉及一篇具体课文,怎样确定内容、选择教法才算是基于学情呢?为了探讨问题,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和宁波泰河中学共同策划了“小、初、高同课异构”活动,华山小学王梁贤老师、泰河中学张倩老师、明港高级中学吕紫绡老师分别展示了课例(因篇幅关系,课例略)。策划时考虑到三个因素:首先是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比同一学段的学生学情差别更明显,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同课异构”,更能考察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相关性。其次是教师。不同学段的教师,平时教育对象不同,教学时应该更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保证了观察学情的区分度。第三是教学文本。必须是一节课就能完成,必须是三个学段的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必须有一定的阐释弹性,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以,课文最终选择了苏东坡的经典词作《定**》。同一篇课文由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生中施教,对比的效果最为明显。课堂展示后,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主持入围绕主题对听课的教研员进行专题访谈。
【访谈】
褚树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情,贺老师事先做了很好的策划。先请贺老师谈谈,你所理解的学情是指什么?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特点、学习任务吗?三堂课“基于学情”主要体现在哪里?
贺飞君(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我认为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基于学情就是因材施教。总体上看,三位教师均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控制教学的起点、梯度和速度,呈现了较好的课堂面貌。
小学的课以朗读和积累为主要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并教给孩子们朗读、注释、想象和猜想、印证等诗歌解读方法。初中的课抓住关键词,以深入解读为要务。词前小序有关键句“余独不觉”,以此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并将苏轼面对风雨这种“余独不觉”的乐观豁达、特立独行的做法扩展到一群人,挖掘古代文人的“士”的情怀,在解读词义、感受意境和诗情的同时兼顾诵读辅导。高中的课注重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以苏轼所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中“反常合道”为教学切入点,以圣严法师”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为教学勾连点,揭示抒情主人公由“凡夫”到“圣贤”的心路历程,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轻”背后的沉重和丰厚。文字理解和积累、文章理解和研读、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三堂课恰好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但又都能做到由词及人。这种异同恰恰表现出三位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情的。
褚树荣:三位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确实有较强的生本意识。此外,基于学情的教学是否要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这首词的文体特征包括哪些要素?是这首词的节奏韵律、小序、双音节的转折词、上下片的结句等特点吗?在处理课文的文体特征上,三堂课的教学有区别吗?请赵老师说说。
赵盛成(宁渡市名师,北仑中学教师):基于学情的教学应该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与诗惯于表达“正声”不同,作为“诗之余”,词是最适合古代文人表达“一己之情”的。如“定**”词牌有特殊的表达风格;从结构上看,有小序,有上下片的结构;从句式上看,二字句在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无不与词人的心态相关。譬如作者用的是“莫听”、“谁怕”等洪声韵的否定式的二字句,表达着作者的豪迈、超然和决然;用“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细声、柔声韵表达着作者的淡定与从容。我们的解读只有尊重词的特征本身去品味、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这样才是一首词的教学。 我以为就三者的侧重来说,小学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是:解读作者通过字词的音、义,字词的语气、语调,字词的语句组合、音韵节奏表达着什么。初中则在此基础上,着重感受文本“表达着什么”,“怎样地表达着”。高中的教学侧重点是:在感受“表达着什么”、“怎样地表达着”的基础上,解读文本“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才叫基于学情,又扣住词的文体特征。
就这三堂课来说,文本内涵的解读,小学、初中、高中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对文本文体特征的把握,三位教师还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如对于字词的音、义,字词的语气、语调,字词的语句组合、音韵节奏,以及作者是怎样有机地将它们组合起来并自然和谐地表达着,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有章法的、细节性的教学。文体特征和学情一样,都是教学的出发点,相比较而言,这两者的结合,还是小学这堂课做得好一些。
褚树荣:赵老师是从课文的言语形式和学情的关系来谈的.,如果从课文的内容角度看,怎样处理课文的经典性才算基于学情?作为经典,有没有不管学习对象都需要教的内容?如疏通词义、再现场面、体会意趣、朗读背诵等。在呈现方法上三堂课是否照顾到学习对象的不同?请张老师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张全民(郑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优秀的课文一定有它的经典性。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一定有着它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内涵。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学情的不同而任意削减甚至完全丢弃经典文学作品自身固有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以学情作为借口,把经典的文学作品降格为教学的一种语言材料,机械地满足词义积累、朗读训练的一种日常学习需要,或者离开学理和根据,对作品内涵进行臆断,过于浅显或过于牵强的解读都不合时宜。所谓基于学情,是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课文的经典性绝不能被贬损,有些课文的价值就是为了学生日后生命成长中的某一次感动或领悟而准备的。在这一点上,我以为王梁贤老师和吕紫绡老师做得非常好,他们既照顾到学习对象的不同,又没有丢失课文的经典性。譬如,小学这堂课并没有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读背背,而是用一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向着词的语言深处、向着苏轼的生命深处走,教师围绕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句,用一张北宋地图,形象地标示出苏轼一生被贬的经历(开封→杭州→黄州→惠州→儋州),进而又出示四句苏轼被贬途中留下的千古绝唱,最后过渡到对这首词的整体领悟,不仅词的内涵并没有丢失,而且从课堂上看,小小年纪的学生读得那么津津有味,那么意味深长。
褚树荣:如你所言,课文的经典性确实是有独立价值的。所谓经典性,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基本意义和教育价值吧。这种意义和价值更多地指向作品的文化意蕴。那么,基于学情的教学如何渗透课文的文化意蕴?对于苏东坡在词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如何让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领会?三堂课处理得如何?再请何老师说说。
何志浩(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可以说,一切真正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文化意蕴和进行精神培育的价值。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具有境缘性和鲜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话语的把握,理解和领会作家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并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作出阐释,获得情感认同,从而发挥文化“教化”的作用。在这里,文学是体,文化为用。学习苏轼《定**》这首词,从“文化教化”的角度看,要从把握话语入手,把握事件、人物所为所想及结构,领会言说的意味,进而对这种言说对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作出阐释。
三节课都注重对话语的把握,把握话语的方式都基于各自学情的特点。小学课堂重点运用“对读”来把握话语。初中课堂抓住若干词句进行想象和体会。高中课堂从“反常”人手,在发现“反常”、体会“反常”中见性情。就这首词来说,让学生体会到“豁达”、“超脱”并不难,但如果不从话语把握使力,学生的体悟就会缺乏厚重感。总的说来,初高中的课堂在话语的把握上尚嫌粗疏,不够深入。即如“莫听”,不是不要听,而是不必理会、不屑理会;“吟啸”具有“挑战”意味:看你奈我何。对“也无风雨也无晴”尤其不应轻轻滑过。特别是“这种言说对我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基本没有涉及,使文化“教化”的功能得不到落实,用大量苏轼经历等外部材料来印证“豁达”,使教化变成了某种说教。在高中课堂上,“反常”本是把握话语的很好的切入点,但发现“反常”以后呢?还应“合道”――合于人生之道。
褚树荣: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文化教化”?这个分寸确实很难把握。另外,根据不同学习对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学情的基本含义。古诗词是所有文言作品中最为抽象含蓄的体裁,形象直观的教法尤其重要。杨老师,你是如何理解诗词的直观性教学的?你觉得三堂课做得怎么样?哪节课做得较好?
杨祖义(奉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古诗词具有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韵美、哲思美等特点;从表达上看,古诗词的精炼恰是理解的障碍。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古典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运用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是达成此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古典诗词的直观性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抓住诗词本身的语言、形象特点,通过诵读来感知、体悟语言的韵律及所描述的事物、景物或人物;二是借助图示、音频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三堂课都运用了直观性的教学手段。王老师运用了诵读、图示和音频,张老师运用了诵读和音频,吕老师运用了诵读。我以为直观性教学手段运用得最好的是王老师。王老师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发言大胆、形象思维活跃且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特点,把诵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贯穿全课。诵读方法多样,有个读、齐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配乐诵读,各种诵读交叉进行,以读入诗,以读促悟,以读冶情,通过诵读,把营造氛围、品味诗情、感悟作者人生、陶冶美的情操聚焦到一个点上,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热烈的课堂中学有所得、学而难忘。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将图示法和诵读法结合,在地图上呈现了苏轼的贬官路线,每处都有经典诗句。通过这样直观的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就容易理解。
褚树荣:杨老师刚才提到了朗读,朗读确实是一种声音的直观呈现。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朗读都是诗词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吧。马老师,在朗读教学方面,你觉得三堂课做得怎样?是否照顾到了文体特点和学生特点?
马超俊(象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诗词的教学,历来重视诵读,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这里呈现的三个课例都很注重朗读,但由于施教的对象不同,又有所侧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王梁贤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朗读方面上做足了文章。整节课以朗读为抓手,带动了整首词的教学。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个别朗读、小组对比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全班同学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适合学情的,因为王老师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当然以诵读为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诵读的感染下,学习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当然,我们在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就这节课学生的朗读来看,有些地方在感情的处理上显得有点儿“过”。比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宣读得过于慷慨激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也不能读得过于高亢,而应读出一种参悟世事之后的平静和淡泊。
张倩老师的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应该说,初一学生和小学六年级学生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张老师的教学同样把朗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果说王梁贤老师在朗读的形式上善于变换的话,张倩老师则很注重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听名家朗读”这个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也是初中教学相对于小学教学应该提升的一个高度。
吕紫绡老师的课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对高中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同样需要诵读。但是,我个人觉得高中生的诵读已经不能单纯地追求像小学生诵读的那种热烈或者说热闹了,教师在让学生诵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读出作品思想内容的丰盈、宽广、厚重。学生的朗读,应该是基于对作品内容理解后的个性化朗读。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一些也是值得称道的。
褚树荣:刚才马老师点到的朗读教学“过”的问题,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古诗文教学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搭建文史支架,引用外围资料。袁老师请你说说看,在这方面,这三堂课做得怎样?对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援引资料的教法,你有什么看法?
袁伟望(宁海教育局教研室):三堂课在搭建文史支架、引用外围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时,基本是适宜与贴切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外围资料的引与不引,引多与引少,引用是否具有正向的价值,这三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以为,客观的学情与教学的目标是确认引与不引、引的适宜与不适宜的主要因素。王老师的课在突破教学难点“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多少楼台烟雨中”后,又呈现北宋地图,动态展示东坡一生的遭际,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达到了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引用东坡一生遭际的外围资料,张、吕二位老师引用的目的则略有差异,一位突出“余独觉”,一位突破“归去”,学生不同,目的不同,但在他们的描述中,我们看得出来,课堂教学都达到了预先的目标。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词作风格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三位教师在处理资料时,是否可在引用的度与引用的技巧上稍加注意呢?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学情,把握引用的度、引用的时机,傲到引用巧妙得当,才具有价值。三堂课最为精彩的资料援引,是在王老师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环节。
褚树荣: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上一篇课文,这样的活动去年我省就开展过一次,当时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是有很大震动的。刘老师,从这次北仑小、初、高三堂课中,你觉得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向小学和初中学习点什么?小学和初中的情况又是怎样?
刘强根(大榭开发区教研中心):听课时,我在想:不同的年段对同一个文本应该有不同的侧重。 对比三堂课,结合我平时观察与上课的体验,我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的是一种对学生阅读初体验的关注。譬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普遍表现出对吟诵的关注不够,诗歌应该是声音的艺术,需要我们声情并茂地去体验,这要向小学、初中学习。经过小学、初中的训练,高中学生对于诗词应该有一点基本的语感,可以初步体验其中的思想内涵,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应该是在初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鉴赏方法落到实处,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够。
相对来说,有些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似乎又有“耕他人的田”之嫌。挖掘文本有点过了。如“苏轼最想回到哪里去”的问题就不必为难孩子们。初中的课对小序加以关注,是可以的,至于士人群体“独”的心态大可不必深究,或让学生作课外探究为好。
总体上看,三堂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不同是因为学习对象不一样,因此,基本上做到了基于学情的教学。但放眼看去,现在的初中学生听了小学语文课不会觉得浅,高中生听初中的课也不会觉得不够深,我们的语文课堂年段意识还是不明显,内容和方法的把握似乎也可以更准确一些。
【小结】
从课例展示看,教师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教学的设计,对象意识还是很明显的。三堂课恰好呈现出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的不同追求,这样的追求更多地带着本学段所有教师在内容取舍和方法选择上的倾向性。在这个意义上,三堂课表现的是当下三个学段语文教学的共性。要考察某一个教师的生本意识如何,学情把握水平怎样,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一个人拿着《定**》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执教,这又是另外一次实验了。
从课例访谈看,我们对什么是学情,基于学情和文体特征、课文内容、文化教化、直观教学、朗读教学、资料引用、学习对象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作了梳理。这种梳理是从《定**》的三个教例出发的,是从《定**》这一特定的文本出发的,因此,有点实证的意义。
篇12: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我那过世的父亲一辈子都是个大烟枪。事实上,他死于肺癌。多年以来,母亲总是不断地对他说:“斯坦,你应该把烟戒了。”他也总是点头称是:“好,好,我会的。”但是他从来也没有那样做过。为什么?因为虽然他知道或许真的应该把烟戒掉,可是却并非心甘情愿。他喜欢抽烟。戒烟从来也不是他的目标。很显然,那母亲的目标,而不是他的。
一旦我们设定了目标,就势必要确保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全力以赴。这一目标必须是发自内心,而非他人强加于我们的。我们必须要有所谓的“目标所有权”。没有这一所有权,我们就会缺乏动力,就不会竭尽全力去实现目标。在公司里,许多目标都需要所有员工尽一切努力才能实现。如果员工不认可这些目标,那么他们就不会拥有目标所有权。没有目标所有权,他们也就不会为这一目标卖力。其结果就是他的表现欠佳。
跟公司职员比起来,老板为何乐意工作更长的时间,不愿耽误哪怕一天的工作?因为他们拥有所有权,他们致力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成功非易事。我们会遇到障碍,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目标值得我们增争取,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就不要放弃,而要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尚的情结”。我们要将自己的思想、精力以及资源全部集中在这一目标之上,以确保它的成功。有多少次,正当我们绝望地认为永远也不会成功的时候,却意外地取得了突破。如果我们就那样放弃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总之,目标给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选择走哪条路。目标使得我信集中精神。每当遇到一项任务,我们都要问问自己:“这一任务对实现我的目标有帮助吗?”如果有,那就是重要任务;如果没有,那就不要为之浪费时间。没有目标,我们就失了评估任务重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为之全力以赴。否则我们的一生可能会就此荒废。
★ 说课稿的步骤
★ 说课的基本步骤
★ 师说说课稿人教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说课稿(整理12篇)】相关文章: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23-08-31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2022-12-06
表情歌中班音乐说课稿2022-05-06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2023-07-07
说课稿课件2023-01-25
课件比赛说课稿2022-08-29
军神课件说课稿2024-02-03
高校教师资格证说课稿2024-02-01
《小数乘整数》说课稿2022-07-29
说课技巧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