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精选14篇)由网友“河南学霸马嘉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一、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结构与稳定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技术点
(1)、重点 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3)、技术点 通过各种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激趣法,一开始利用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紧接着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夏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圣帕”袭击,很多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四幅台风过后的结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结构的稳定性。再结合不倒翁演示试验,引起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兴趣。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演示及分组试验,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比萨斜塔和运动中自行车的稳定性,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稳定结构。本节课利用多媒体 矿泉水瓶 不倒翁 熟鸡蛋 麻将牌 自行车 陀螺等教学资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教师口述:结构从力学角度来说,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紧接着学生演示推矿泉水瓶试验,引出课题——结构与稳定性(大屏幕)
(二)知识构建
播放关于台风“圣帕”的视频资料,师生观看。教师结合四幅台风过后的图片,指出,这是由于当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出现了不稳定现象。然而有的结构稳定,有的结构却不稳定。引出——结构的稳定性 。
1、结构的稳定性(大屏幕)
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教师说明: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的抵御常见外力的作用,那么该物体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进而会导致安全隐患。
教师演示:静止立在桌面上的不倒翁用手扳倒后最终还能稳稳立住,这表明不倒翁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很强,即稳定性强。
接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分析不倒翁稳定的原因(学生回答)发现:不倒翁有一个很低的重心。推瓶子试验也是这个道理。得出结论:重心位置越低,结构越稳定。
教师举例:展示两幅茶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独脚茶几的独脚是用密度较大的石头做成的,而双层茶几的下层也是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做成,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茶几的重心。
然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自己还知道哪些结构因为重心位置较低而稳定的例子。
小游戏:师生撑手,教师分别呈站立和下蹲姿势。
教师让学生观看教桌上的矿泉水瓶,并思考:为何要正立而不是倒立,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正立稳定,因为接触面积大 。教师展示双层茶几的图片,问:如果把茶几的四条腿换成四根坚硬的钢针,茶几稳定吗?由此区分接触面积与支撑面积的不同。进一步让学生观察矿泉水瓶底部是凹陷的,并不完全跟桌面接触。得出结论:支撑面积越大,结构越稳定
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教师手拿一熟鸡蛋,让学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将它立在桌面上。开始立不起来,后来轻轻打破后可以立起来。让学生解释原因。教师趁机讲一个“哥伦布立鸡蛋”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以此让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性。
教师接下来问:影响结构稳定性还有什么因素呢?学生分组试验:每三人一小组,每组20个麻将牌,分别摆出课本16页所示的三种形状,检验哪种形状稳定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得出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形状有关。
教师演示说明,三角形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四边形则不稳定,生活中也有很多,请学生举例。
学生练习:野外勘探仪为什么用三角架支撑而不用四角架?五角架……(大屏幕)
临时摆放的屏风为什么摆成Z字型,而不摆成一字型? (大屏幕)
小试验:把课本分别直立或展开立在桌子上,看哪种情况能成功。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大屏幕)
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教师问: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材料)?强调:在设计制作一个结构时,为增加其稳定性,要充分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这样才能增加安全性。
(三)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结构看上去倾斜不稳,可实际是稳定的呢?例如: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图片)。怎样的结构才是稳定结构?
师生分析图示得出结论:
3、稳定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内的结构。(大屏幕)
师生一起分析案例:双脚支撑的自行车和单脚支撑的自行车的稳定性。
教师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物体要有三个支撑点才能稳定,但自行车骑起来时,却只有两个支撑点,为什么不会倒下?
学生演示骑自行车。
师问:当你乘车时,如果没有座位,身边又没有可用的扶手,两脚站立,怎样维持稳定?学生讨论回答。得出:
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下结构的稳定条件不同。
教师演示:陀螺旋转时能够立在桌面上。以上事例都属于动态稳定问题。
最后,教师指出,其实从本质上讲静止与运动状态稳定条件是一致的。
(四)能力拓展
师生一起举例分析利用结构不稳定性的事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将酒瓶之类的物体倒置在地上,利用这一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感知地震的功能;过去农村地区人们用水桶打水常常要在水桶口的边缘绑上一重物,水桶到水面时能自动翻倒打水,也是利用了不稳定结构。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学生练习:观察学校的篮球架(大屏幕),并思考,篮球架要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采取哪些措施?
(五)总结提高
用1-2分钟时间,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同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屏幕)。
师: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学好科技文化知识,还应有谦虚好学的品质,当然还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这一点跟本节内容有相通之处(这段话目的在于提高、升华)
(六)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建筑物坍塌的案例,从结构稳定性角度分析其问题所在。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引出概念,激起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上好课的热情。教学过程采取情景导入——知识构建——合作探究——能力拓展——总结提高这一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2、本节课使用CAI上课,效率比较高,尽管制作,花费时间、精力较多,但是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还是很值得的,加上老师准备的许多小试验、小游戏,尤其是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的分组试验——探究结构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所用物品不够很合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得出。
4、受目前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认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以灵活的教材处理、新颖的案例选择、多变的活动方式、民主的课堂气氛、恰到好处的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通用技术这门课。
篇2: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意图及地位:本课题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视频和做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及总结评价。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本节课根据学情、教法的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教具准备
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学用具如下:
教学课件、铁块泡沫组合体1个、弹簧秤2把、矿泉水2瓶、木块2块(不同形状)、方形架1个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一)视频导入
导入:通过播放厕所自动冲水装置的工作过程视频,并提出问题,引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二)演示探究
老师通过演示技术试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试验一:(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高低的关系)
思考:
将此结构按以上两种方式放置,要将此结构拉倒,哪种方式用的力大?为什么?
说明:重心位置的高低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2、试验二:(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撑面的大小的关系)
思考:
将两瓶矿泉水放在桌面上,放置方式如上图所示,当摇动桌子时,哪个先倒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结构与接触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试验三:(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形状的关系)
思考:
上图两个结构的重心高低及支撑面的大小相同,要分别将这两种结构拉倒,哪个用的力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结构的形状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师生互动
请同学们探讨结构的稳定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讨试验一:
说明: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有关。
2、探讨试验二:
思考:
两形状相同的圆柱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如上图所示,要将它们拉倒,哪个用的力更大,为什么?
说明:结构的稳定性还跟材料有关
3、学生活动评价
探讨试验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的,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四)知识拓展迁移
1、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的结构稳定条件不相同:
(1)自行车骑起来时,只有两个支撑点,为什么不会倒下呢?
(2)静止状态的竹圈会倾倒,但它转动时却可以立起来?
2、结构稳定性的应用:
一方面人们利用稳定的结构抵抗外力、承受负载:
(1)金字塔和大坝等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2)照相机的支撑架使用三角架,是因为三角形结构更稳定
(3)高空走钢丝要手持长杆,是因为它可以降低和调节人的重心。
另一方面人们又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某些功能:
(1)倒置的啤酒瓶可以预报地震 (2)翘翘板,摇摇椅
(3)自动冲水装置(前后呼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结构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范围内有关。
(六)作业布置
(1)当我们站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常常将两脚岔开,为什么?
(2)独脚茶几的高度设计得比较低,底座采用较重的材料(如大理石),台面采用比底座轻的材料,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篇3: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心越低越稳定,重心越高越不稳定)
2.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3.结构的形状
(三)结构稳定性的应用
评委点评:
儋州市第一中学万太义老师所说《结构与稳定性》,能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说出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通过技术试验,让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结构与设计”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了教材的前后联系,确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本节说课说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合理,从视频导入、演示探究、师生互动到知识拓展迁移、课堂小结,最后作业布置,教学过程容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衔接紧凑。
本节说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处理内容,开发课程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准备的教学用具有教学课件、铁块泡沫组合体、弹簧秤、矿泉水瓶、不同形状的木块、方形架等等,通过设计合理的多种媒体教学,图示和演示丰富的内容,增大教学信息量。
本节说课教师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但是,对于重心影响稳定性占用的时间过多,势必会冲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其他两个主要因素的学习。
篇4:《结构与强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结构与强度”。本节内容选自高中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结构与强度”,是学生在学习了“常见的结构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对上面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为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结构的设计”打基础,因此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根据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结构强度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掌握提高结构强度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结合常见实例,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探究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参与技术探究的兴趣,学会用现代理念研究结构的形状、材料和连接方式。养成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团队意识。形成注重试验的技术探究理念,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技术问题。
依据课标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教材分析,我认为应该把影响结构强度主要因素的掌握、最佳方案的判断作为教学重点。又因为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材料与连接如何影响结构强度的理解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结构强度遭到破坏的实例,引出结构的强度的概念;二是归纳法,将通过纸质桥设计,凳子椅子结构强度分析等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课堂导入,引出概念:通过一段成龙武打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桌椅都被打坏了。再通过PPT呈现被地震震塌的房屋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桌椅、房屋损坏是由外力导致。这些物品的结构具有抵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强度。所以,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就叫做结构的强度。
第二步,实验探究:给学生一支粉笔,一支中性笔笔壳,让学生分别折断。经过几位同学的实验,可以发现粉笔很容易折断而笔壳却折不断。得出结构材料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展示各种凳子、椅子的图片,师生一起归纳分析不同功能椅子的特点,通过分析材料再次证明材料是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椅子的连接方式,师生一起分析哪种方式强度最好,说明结构的强度跟连接方式有关。
第三步,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用一张A4卡纸设计一个纸质桥,然后做承重实验,将承重量最大的几个小组的桥拿到讲台上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之一是形状。同时介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长方形或六边形框架中间,加上支撑构件,构成三角形,可以增加牢固程度。
第四步,教师评价与知识巩固:评价与知识巩固阶段中,重在针对知识重点与难点,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本课知识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练习,我设计的问题是设计火车上可以方便携带使用的小凳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等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其特点。
总之,本节课是以提高学生对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的认识为前提设计的,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向导,以学生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师生探讨为主线,运用案例教学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板书、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板书设计为:
篇5:《结构与强度》说课稿
一、结构的强度:
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二、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 材料
2. 形状
3. 连接方式
因为本人经验不足,整个说课及模拟上课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篇6:《变压器原理与结构》说课稿
《变压器原理与结构》说课稿
摘 要:本文对“变压器原理与结构”从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一线机电机械教学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对比参照,抛砖引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变压器 机电机械专业 技工院校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压器原理与结构”一课是陈小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机与变压器》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门教材是国家高职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实践性强,通俗易懂。
1.教学大纲
根据电机与电压器课程的教学计划要求,该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变压器原理与结构的,即要求学生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效率等。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在电压器工作过程中,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怎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解题。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选择幻灯片演示四道题目,并且给出解题过程。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教学过程中会详细说明准备过程)。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素质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三,情感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以及促进学生课后自习习惯的养成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笔者传授该课程的对象是技工院校机电机械专业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工和电子基础知识,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比较低,他们不喜欢抽象式教条,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
2.教法
本节课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本课可以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加明白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使用实物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演示题目以及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学法
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解题法: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解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总课时为45分钟。
第一步:举例说明,实物拆装(5分钟)。
可以向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变压器的使用领域以及使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拆解变压器,让学生了解普通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双绕组结构时主要有心形以及壳形两种形式。
第二步: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15分钟)。
为了使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电力变压器,为什幺还要研究开发电子变压器?电力变压器与电子变压器之间有什幺区别与联系?没有标志的电源变压器通过怎样的办法使其能够得到利用?直流电能够在变压器中使用吗?通过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删去教材中繁琐的论证说明变压器变压作用。不过,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强调,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了解变压器变压作用的推导过程。
第三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10分钟)。
多媒体教学材料需要教师课外精心准备,结合大纲要求,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工作原理。
第四步,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典型样题(10分钟)。
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样题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题目演示时,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后,再播放解题过程,让学生比对校正。该部分教学安排是因为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通过加强练习巩固消化知识。
第五步,小结(5分钟)。
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总结过程中还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比如将重要概念、重要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等在黑板上呈现给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了解了双绕组变压器结构具有心形和壳形两种结构模式;变压器磁路主体铁心是电路主体绕组;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四、教学反思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笔者一直思考并为此努力的方向。
篇7:航路网络系统结构稳定性研究
航路网络系统结构稳定性研究
航路网络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实施的有效性.本文考虑空中交通流与道路交通流的共性,借鉴堵塞流理论对航路网络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了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提高航路网络结构稳定性的`措施.通过对典型的航路网络结构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提高稳定性措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说明了航路稳定性研究能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作 者:黎新华 张兆宁 侯蕤 LI Xin-hua ZHANG Zhao-ning HOU Rui 作者单位:黎新华,侯蕤,LI Xin-hua,HOU Rui(民航西南空管局,飞服中心,成都610202)张兆宁,ZHANG Zhao-ning(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学院,天津300300)
刊 名: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年,卷(期): 7(1) 分类号:V37 关键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航路 稳定性 堵塞流篇8:P6团簇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P6团簇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采用量子化学HF,B3LYP和MP2方法,选用6-31G*,6-311G*,cc-pVDZ和cc-pVTZ基组,对P6团簇的8种异构体进行了优化,并对它们的几何构型、稳定性、电子结构和振动频率进行了讨论,比较P6团簇各种异构体的稳定性以及导电性.研究表明:根据异构体的相对能量,P6异构体最稳定的构型c具有C2v对称性,而最不稳定的'构型h具有D3h对称性,不同方法和基组所得到的稳定性大小基本一致,并且得到结构g的导电性最好.
作 者:赵江 崔磊 胡永金 滕玉永 赵同军 曾祥华 ZHAO-Jiang CUI-Lei HU Yong-jin TENG Yu-yong ZHAO Tong-jun ZENG Xiang-hua 作者单位:赵江,崔磊,胡永金,滕玉永,曾祥华,ZHAO-Jiang,CUI-Lei,HU Yong-jin,TENG Yu-yong,ZENG Xiang-hua(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2)赵同军,ZHAO Tong-jun(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
刊 名: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年,卷(期): 24(6) 分类号:O641 关键词:P6团簇 结构 稳定性 电子结构 振动频率篇9: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里面的例二,在课本61页。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关概念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独立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体验中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要用到四边形的易变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稳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践活动,首先我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两次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第一次操作,是根据给定的小棒根数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第二次操作,是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然后我给足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两次大胆创新,第一次是在“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加入含有四边形的图片,讲问题改为“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二次创新是将例二下面的做一做“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改为“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比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践活动,首先设计。
(活动一) 在用小棒摆一摆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1、提出活动要求。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若干长度相同的小棒,请每位同学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用四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你各能摆出几个?摆完后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暴露资源,展开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摆出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呢?
教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谁来补充?
4、聚焦现象,感悟本质。
教师:在汇报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教师:是不是全班同学摆的三角形都一样呢?我们任意请几位同学把你们摆好的三角形拿上来,放在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什么确定了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
如果学生认为是角度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老师可以拿出教室内形状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学生用的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2)借助四边形,逆向强化
教师: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形状会随之改变。
(3)小结特点,正向强化。
教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操作,我们明白了。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教师板书: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够学生时间让他们亲自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构建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悟三角形的唯一确定性,将三角形的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从而明确地指向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本质。
(活动二)在拉一拉图形的活动中,再次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1、提出活动要求
教师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中,发现了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三角形和四边形。请你拉一拉,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2、动手实践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观察图形变化,进一步感悟图形特征。
3、组织交流,聚焦现象,再悟本质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三角形拉也拉不动,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呢?
引导学生感悟: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已经确定下来了,因此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由于角度会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
4、揭示特点
教师:就像同学们发现的一样,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不会再随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师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是因为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教师板书:四边形的角度发生改变 四边形容易变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足学生空间,通过学生拉动不同相状的框架,再次体验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直观认识。
二、推进新课,形成技能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尝试解决问题。
1、应用性质解释现象。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地方都见过三角形和四边形(出示一组图片),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和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在教材给出的自行车车架,篮球架上的篮板支架,电线杆支架三个图片后面,加上校园门口伸缩门的图片。
2、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出示教科书65页第二题。(此处也可以设计为活动三)
老师:椅子太摇晃了,怎样加固它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能使不稳定的四边形变的稳定?(通过学生实践认识如何使不稳定的四边形变的稳定,学生自己评说各种方法,怎样做可使效果最佳。)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三角形的作用的分析,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61页做一做内容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此处可设计为活动四)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房梁 脚手架 自行车支架 乐谱架照相机照相时的三角架 起重机的起重臂等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个例子)
校园门口的伸缩门 伸缩衣架 卡车拖车连接部分纸箱等用到了四边形的易变性不稳定性(板书三个例子)
四、全课小结,形成知识
老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学生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要用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五、布置作业,生活应用
课本65页练习15第三题(运用四边形的易变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哪种篱笆围得更结实,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同时,学会有理有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篇10:《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结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四大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 的赋值得出 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点调整,从对概念的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神秘感和畏惧减少,更易接受,同时体会到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处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引例的算法过程,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复习,主要复习两个问题: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在框图表示中, 的含义( 为常数 )
设计意图:设计此引例的目的是由于此题是从1加到100,反映了重复执行加法运算的过程,为引出概念做好准备。
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写算法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甲:第一步:输入1,2,3,…,100;
第二步:计算 =1+2+3+4+…+100;
第三步:输出
不足:输入数据时很烦琐,若求1+2+3+4+…+10000值,则很难实现。
(2)乙:第一步:输入1,100,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
不足:必须知道公式,若不知公式,则无法进行。另外,这只是求一种类型公式,而如果改为 则无法进行。
(3)丙: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计算
……
第100步:计算
第101步:计算
不足:步骤太多,有限时间内不易实现,浪费时间。
(4)丁: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若 ,则执行第二步,若 ,则输出结果。
教学处理:这四种方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做法,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师生共同研究,比较出第四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前三种方法比较而言,步骤简洁,把重复的步骤用一个式子表达出来。若学生中没有发现第四种方法,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从而得出循环结构定义,同时揭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并且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不一定惟一,但我们要考虑选择最优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随着定义的得出,进入第二阶段。
(二)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教学处理:由第四种方法得出定义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前两种结构的研究方法,即从定义到框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循环结构的框图形式如何?学生对引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任何问题,通常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可以先把框图各个部分弄懂,再进行组合。
(1)算法中涉及变量 , 的定义及作用
初始值: 用框图表达
:累加变量,作用:计算每次循环的总和
: 计数变量,作用:循环计数
(2)算法中第二步用框图表达:
(3) 含义:
① 将 值赋给 ,即“=”的含义。
② “=”左边 是第 次赋值后总和,而右边 是第 次的总和。与数学中的 不同,在数学中这个式子是不成立的'。
③ 是 的基础
④ 循环的终止条件: 或
教学处理:以上的三个问题就是对框图的探索过程,由于这些知识都是新接触的,主要采用教师引导p讲解的方式完成的,使学生明白理解即可。
问题预设:在问题(3)的研究中学生不易理解,可以类比 得到。此处是本课难点,教师讲解完之后给学生一些时间交流理解,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为得出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作准备。
2、框图表示:
在上面已有的条件铺设下,可以用框图表示出算法,下面就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框图形式。
问题预设:
生甲: 生乙:
是 否
否
是
教学处理: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框图绘制。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框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由此引出两种类型的框图组建方法: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向学生说明:这就是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表示。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中,必须含有循环变量,进而同时具有初始值。
(2)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三要素: 循环变量初始值:
循环体:
循环条件: 或
(4)两种循环类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5)特点:具有反复执行某一处理过程特点的算法用循环结构。
教学处理: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循环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归纳p总结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创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例题解析 强化训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知识,设计了一道例题:
某市进行人口预测,现有人口总数为P,人口增长率为R,预测第T年人口总数将是多少?用程序框图描述你的算法?
解:
是
否
问题预设:由于终止条件可以表示为 或 ,因此在学生解答问题中存在两种答案,即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可能有的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教学处理: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分析例题题意,类比引例,解决问题,完善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本例题是类比本课引例,进行编写程序框图,让学生经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程序框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计框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反馈与检测,所以设置了两个练习:
练习1:根据引例,设计用程序框图表示
1×2×3××250 算法:
练习2:已知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①
②
是
否
问题:(1)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①时输出 =
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②时输出 =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
这两个练习是引例框图的改造,通过练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确定循环变量及初始值
②确定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四)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教学处理:鼓励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是帮助同学认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了帮助学生继续探究,我设置了探究作业,即
思考题:当今社会个人理财问题已受到很多市民的关注,存款、国债、股票、黄金产品都是市民理财的内容。随着存款加息周期的到来,市民越来越关心存款利息的收益。某一时期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3.06%,如果存款到期不取继续留存,银行会根据存款时约定的转期自动将本金及80%的利息(20%的利息交纳利息税)转存为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用已学知识画出程序框图。
否
是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巩固本课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连接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组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念的体现。
3、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体现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全文。】
篇11:体育课说课稿结构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陈璐,来自随县万和中心学校。今天,我说课内容是8年级体育鱼跃前滚翻和50米迎面接力教学。
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体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观点。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用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愉快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玩中学,玩中练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四个字:蹬、跃、撑、滚;重点:蹬、跃;难点:跃和撑,滚结合。属于滚翻类教材,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位置, “鱼跃前滚翻” 在本学期安排2课时,用以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本节属于第二节。50米接力跑属于跑类教材,包括:起步,加速,交接棒,减速等过程,趣味性强,可以增强学生奔跑能力,传棒技巧和集体配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关键,掌握50米迎面接力跑技术。
2、技能目标:80%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0%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腾空过程。学习50米迎面接力过程中,提高速度和传接棒配合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阶段,我通过我国通过奥运冠军李宁,李小双,李小鹏等表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积极性。热身练习,通过300米慢跑和各个关节活动,和压腿练习腰部活动。达到全身预热和活动关节,肌肉,提高机体各种性能和防止受伤作用,8分钟
第二阶段,32分
1、鱼跃前滚翻(17分),
①分解练习:分6组在大垫子上,复习前滚翻 4次。半蹲后摆开始做兔跳练习5次。,②鱼跃前滚翻:像鱼一样向前跳起,手先撑地,依次头,肩,背,腰,臀,脚着地滚动,然后站起。动作要领:蹬、跃、撑、滚。教师先讲解,学生分6组练习,纠错。
2、50米迎面接力,(15分钟),注意传接棒要领:棒要直立,传棒同学抓下半部分,接棒同学抓上半部分,跑到中途向自己身体轻轻一按,抓住下半部分。我准备男女平均分成2组比赛,时间少赢。
第三阶段,用愉快教学法,拍拍手,摆摆手,踢踢腿,扭扭腰,4×8啪慢动作放松,然后课堂小结。(5分钟)
四、学生分析
1、有利因素 ,初二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好胜心强、求知欲望高,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容易实现。
2、不利因素,初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冲动,缺少协作意识等不良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我采用趣味性强,多样性教学练习方法吸引学生,还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团结协作意识。
五,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学:精讲多练,抓住重、难点。
2、示范法教学:动作规范、美观,具有模仿性和灵活性。
3、巡回示范教学: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错误,避免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4、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实践分析运用技巧,提高学生自己处理问题能力。
5、竞赛法教学:通过小组间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学生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集体意识。针对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遵循从学生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理念。
六、教学准备
6块大垫子、4根接力棒,田径场,一只秒表。
七,课堂评价
通过教学,练习密度约45%;平均心率约130-135次/分,最高心率170次/分,预计85%以上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同学们将学得开心、愉悦,积极成功。
篇12:半包围结构说课稿
学习内容:《半包围结构》是河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教材四年级的课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说课纲要:
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本次课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学习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本次课是新课
通过例字练习书写,使学生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这样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正确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识半包围字体的结构特征。
3、掌握半包围结构中“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和右上包左下”的字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临写。
4、从练习中寻找进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书法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半包围结构中“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和右上包左下” 的字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临写。
难点:把本课学到的方法、掌握的特点、发现的规律积累起来,用于学习中。
二、说教学设想:
本着学校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结构书法艺术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练习,并提高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书写技能。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本课选用的教材半包围是书法艺术基本的书写方法。
2、教学以强调学习认知和练习掌握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和谐的活动中达到身心两健,并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1)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自主练习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严密 组织,合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书法热情密度。
(2)教学方法:
①、运用情境、模仿、讨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课的教学,
使学生在新奇中学,在快乐中练,在练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书法艺术素质;
②、为了更为合理地调节学生练习的强度和密度,通过比较练
习的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评价,表典型树榜样同时,提高书法教学效益。
(3)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示范,以此了解和掌握半包围结构字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是:欣赏甲骨文、揭示课题、观察例字,对比发现、分步练习、总结特征、拓展求新。
(一)佳作欣赏,激发兴趣
这节课从欣赏甲骨文开始,让学生通过欣赏得到美的享受,自然融入教学当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还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写好字要做到“三勤”。
(1)勤于动眼,学会观察
(2)勤于动脑,学会思考
(3)勤于动手,学会书写
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向往,而且实际的给予做法的总体指导,使其明确学习书写的要求。
(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大屏幕出示例字:句、厦、习、这、床、延
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第一次观察,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由简浅入手,使学生对学习本课充满信心,自然过渡引出课题。
(2)紧接着大屏幕出示:大小不一,布白不均,形状不美的字以及正确书写的字。错误的字框为思考点,自己感受到书写的结构安排的重要性,了解外框的书写特点。为了加深记忆,我让学生跟我正确进行书空。只有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让学生及时的进行书写才是体会的重要途径。亲身的示范能让学生眼前再现书写的规律,并提醒注意笔画的定位。在直观演示指导书写这一环节时,我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讲解,告诉学生要定好字的位置,起笔定位是关键,这步骤是“扶”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书写难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只要认真掌握关键点,想写出规范的字不是难事,从而增强了练好字的信心,在练写时自然放松心情,从容下笔。
(3)在结字规律内外兼顾方面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内部与外框在结构搭配上的特点,我采用了对比找问题的方法。把外框比喻为一间房,内部回家时会出现的问题以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并思考解决的好办法。让观察与思考紧密地结合,使学生沿重点的主线一步步探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之后用总结性的语言加深记忆。
在观察思考后,跟写是让学生感受动态书写的过程。此处,教师写一笔、学生跟与一笔,细节处让学生对比范字进行修改,修改后再书写。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怎样才能规范美观。书写要领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掌握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整体练习,归类书写
练习例字,全身心投入形成静止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自行练写其它两个例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这一环节是综合习,也是学生对类型字写法规纳的检验过程。要求学生在练习时,静心神注,坐姿端正,力求在书写中感受规律性。
教师的巡视在每个练习中都需细致、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并引导学生解决。所以我会俯身指导学生,特别是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示范书写和讲解。
(四)拓展求新、举一反三。
同类型字练习小结后,出示一个相同结构但不同的字,使学生从观察其同异归纳出正确写法,学会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去主动求知。
(五)评价总结。
从练习的过程看,这是一个体验、领悟和表现的过程,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互评中,欣赏美,学习同学的优点达到互学互帮的共同进步的目的。简述只有懂得结构合理安排、注意细节变化,才能写美观规范的字,提出希望:让学生坚持运用三勤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书写。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在本课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简明的出示使学生明晰本课的重点内容。
附板书设计
篇13:结构复杂说课稿
结构复杂说课稿
说教材、目标、教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东方艺术的法则、意蕴与审美准则,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今天说课的教材就是为学生热爱祖国文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而编写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第三段六年级下册第2课《结构复杂(二)》。本册教材每一课编排分成四大模块:一为“探究发现”,通过学生读帖分析结构特点,意在总结书写规律与方法;二为“自主描临”, 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法;;三是“课本链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生字联系,训练这类字在课文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四是“大显身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积累中类似字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课写字技能的迁移运用能力。教材还附有“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鉴赏书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整篇书写的范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类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躏、解、戳、飘”写的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4、讲述书法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勤练。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躏、解、戳、飘四个结构复杂的字”,难点为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一种快乐的事,中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让学生把写好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总结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下面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介绍给大家。
环节一:视频导入新课,第一关动作关(姿势美)
学生学习认识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我以为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写字方面,同样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写字操》,直观形象地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看着视频,也邀请同学们跟着视频中两个同学做一做。一分钟的视频结束后,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设计了很多冲关的活动,激励大家能顺利过关。
第一关:姿势美。复习正确是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恭喜姿势正确的同学轻松过了第一关。
第二关:猜谜语。然后凭借着学生对猜谜语的热衷,我设计了2个字谜,导入新课题——结构复杂(二)。
顺势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探究发现,自主描临
读贴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眼力,增强书法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是写字的第一步。引导大家认真读贴告诉学生读贴的三种方法:分析性读贴(在读贴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从一点一画分析到结构特点),分析记忆性读贴和欣赏性读贴。
仔细观察字帖后,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躏、解”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躏、解”字都属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躏”左窄右宽,以右部为主体,左部要小而收缩,右部略大而伸展。
“解”左右相等,如两人并立,书写时应尽量避免宽阔,要各自收敛。
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戳、飘”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戳、飘”字都属于左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戳”左宽右窄,以左为主,左部应稍大,右部略收缩。
“飘”左右相等,左部不宜过长,在均等的基础上,要有迎让变化。
看到老师写范字,很多学生蠢蠢欲动,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关:临摹关,利用课件小提示:临摹是写字的最基本方法,可以感受原帖点画的提按转折,领悟基本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描红要求一笔完成,不可涂改。描一个,临写一个。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2个。
在本环节设计中,根据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躏、解、戳、飘”字的诀窍,在通过教师范写和描红临写,达到真正学会的教学目标。
接着老师一边讲解接着老师一边讲解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其他例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要点,一边范写。同时邀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在桌面上书空,体会书写要领,最后在书上描红和临写。
根据学习书法顺序渐进的基本方法,掌握例字间架结构的书写后,进而进入教学第三环节——课本链接,大显身手
描临10、12课中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我采用了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先让学生认真读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写这些字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在书上描红和临写。进入闯关活动的第4关:书写关。比一比谁写的端正,谁写的美。通过选字,补写汉字小竞赛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在愉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范写、书空、描红、临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然后用小竞赛加深学生形象化的'辨别和识记,课本链接的字放手让学生写,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拓展知识 形成作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培养灵性,我设计了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在这一环节中,以书法知识小竞赛的形式以拓展学生书法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书法更加浓厚的兴趣,知识竞赛作为冲关的第5关,用课件出示题目。
书法知识小竞赛:
1、在书法中的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2、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字体是:( C )
A 楷书 B 隶书 C 纂书 D 行书
3、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那两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4、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
5、汉字的笔顺规则有哪些?
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先入口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画面定格在几幅名人书法作品,激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作品欣赏,发给学生硬笔书法练习信纸,让学生书写创作作品,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闯关活动进入到最后一关:创作关。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会相机指导,同时提醒不良坐姿和握笔姿势。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谈一谈创作过程的快乐。恭喜同学们冲关成功。
最后引入视频《自古英雄出少年》之《王献之练字》,作为奖品送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画故事中懂得练好书法必须勤奋、持之以恒和虚心好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课时的设计全过程,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谢谢!
篇14:兰州市郊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初探
兰州市郊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初探
植物群落稳定性是生物本身与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和谐,通过对南北两山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结构、天然植被的现状研究,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群落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总体布局和现有林地优化改造的思路.兰州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应建立于南北两山环境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之间一种相互适应的基础上,南北两山近城区及兰州至中川机场绿色通道面山灌溉较好的地段,宜发展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局部条件优越的.台、坪地宜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单层乔木林;灌溉条件较差或无灌溉区域宜为灌、草两层群落结构,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群落.对适宜区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维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
作 者:王万鹏 李正平钟芳 WANG Wan-peng LI Zheng-ping ZHONG Fang 作者单位: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甘肃,兰州,730046 刊 名:中国沙漠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6(4) 分类号:Q948.15 关键词:人工林群落 结构 稳定性★ 力说课稿
★ 说课稿的步骤
★ 关于硝酸的说课稿
★ 小学弯道跑说课稿
★ 师说说课稿人教
★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2023-08-27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2023-12-03
《细胞》说课稿2023-04-15
说课稿课件2023-01-25
高一武术教学《武术》说课稿2022-05-06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优秀合集2023-10-31
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说课稿2023-03-16
地理面试说课稿2022-12-18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说课稿2023-08-10
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说课稿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