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说课课件

时间:2022-12-14 07:41:51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整理13篇)由网友“葡萄爹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分数说课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

篇1:认识分数说课课件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 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展开教学。

本课中我把主题图中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矛盾产生的创生点、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巩固练习的资源点贯穿教学的始终。如在导入新课观察主题图分西瓜的情境中,创设分数产生的需求;在例1中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认识1/2、1/4;在例2中用折纸的活动情境,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在练习中用分数描述主题图,应用分数。

(2)以数的认识的扩展为主线,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素材,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实现整数到分数的逐步扩展:

首先,通过分月饼,初步认识1/2这个分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到扩展到1/2。在认识1/2的基础上,继续分月饼,逐渐类推出1/4,发现分数除了有1/2还有1/4。并通过想象月饼被平均分成5份、6份……,每一份能用几分之一表示,推测出有无数个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模型。

然后,学生在折1/4中进一步理解1/4后,让他们折喜欢的分数,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新的几分之一,以验证有无数个几分之一。

最后在练习中,我还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个拓展,产生分数几分之几,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分数作了铺垫。

这些有效地数学活动,既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又使学生感受到数是在不断扩展的数学思想。

(3)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本课我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操作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在操作、比较、推理、交流中逐步形成并直观的建立起几分之一的数学模型,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确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平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习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 ,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第五部分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和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篇2:平均数说课课件

平均数说课课件

平均数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个数

20

23

26

28

30

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 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二次函数说课课件

二次函数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bx+c的图 象。

2.使学生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让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性质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 +b x+c(a≠0)的 性质以及它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x=-b2a、(-b2a,4ac-b24a)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你能说出函数y=-4(x-2)2+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2.函数 y=-4(x-2)2+1图象与函数y=-4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4(x-2)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 -4x2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3.函数y=-4(x-2)2+1具有哪些性质?

(当x<2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函数值y随x的增 大而减小;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1)

4.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12x2+x-5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5.你能画出函数y=-12x2+x-52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

二、解决问题

由以上第4个问题的解决 ,我们已经知道函数y=-12x2+x-5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用描点法作图的方法作出函数y=-12x2+x-52的图象,进而观察得到这个函数的性质。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x…-2-101234…

y…-612

-4-212

-2-212

-4-612

(2)描点:用表格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12x2+x-52的图象。

说明:(1)列表时,应根据对称轴是x=1,以1为中心,对称地选取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函数值。相应的函数值是相等的。

(2)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的长度单位可以任意定,且允许x轴、y轴选取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问题 ,选取适当的长度单位,使画出的图象美观。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发表意见,互相补充,得到这个函数韵性质;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

三、做一做

1.请你按照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12x2-4x+10的图象,由图象你能发现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

教学要点

(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叫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教 师点评。

2.通过配方变形,说出函数y=-2x2+8x-8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

教学要点

(1)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指导;(2)让学生总结配方的方法;(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

以上讲的,都是给出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来研究它的图象与性质。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y=ax2 +bx+c=a(x2+bax)+c =a[x2+bax+(b2a)2-(b2a)2]+c =a[x2+bax+(b2a)2]+c-b24a

=a(x+b2a)2+4ac-b24a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四、课堂练习:

练习第1、2、3题。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

六、作业:

1.填空:

(1)抛物线y=x2-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

(2)抛物线y=2x2-2x-52的开口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

(3)抛物线y=-2x2-4x+8的开口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

(4)抛物线y=-12x2+2x+4的对称轴是_______;

(5)二次函数y=ax2+4x+a的最大值是3,则a=_______.

2.画出函数y=2x2-3x的图象,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3. 通过配方,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y=3x2+2x;(2)y=-x 2-2x

( 3)y=-2x2+8x-8(4)y=12x2-4x+3

4.求二次函数y=mx2+2mx+3(m>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篇4:正比例函数说课课件

1、定义: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 例题3的解析:

的式子叫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的应用

篇5:正比例函数说课课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正比例函数》,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流程分析、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六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说教学背景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比例函数是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从本,也是为以后学习一次函数作铺垫,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概念,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学生能够用函数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变化规律。

3.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内容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初步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

(2)数学思考:让学生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感知数形结合思想.

(3)解决问题:能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渗透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的特征,教学难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及应用。

5.教材处理及重点难点突破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首先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分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运用知识点逐步突破重难点,最终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方法

(1)文化熏陶法: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出示例题,让学生对例题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任务驱动法:将例题进行变式,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使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练习及例题;

3、实践操作法。学生尝试变式题;

4、知识迁移法。各题型大同小异,通过举一反三加深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用多媒体出示候鸟的画面,然后,提出问题:,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候鸟套上标志环;128天后,在25600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1)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2)这只候鸟的行程与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3)这只候鸟飞行1 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燕鸥飞行路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为导出正比例函数作铺垫,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解读正比例函数概念

1、先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11 面的思考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得答案中的函数表现形式有什么特征,后让各组选出代表用字母概括出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并对函数的特征进行强调。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的能力。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出示例题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向学生介绍待定系数法,然后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建立模型,学以致用

出示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五)回顾梳理,巩固加深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2、正比例函数的简单应用。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堂

必做题:P48—6、8、9、13、14

选做题:P48—10

设计意图:通过必做题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及解析式的求法,而选做题需要学生自习新课才能完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2分钟)

2. 解读概念(5分钟)

3. 解析例题1,2(10分钟)

4. 解析例题3(5分钟)

5. 变式训练(15分钟)

6. 实践运用(5分钟)

7. 总结反馈(2分钟)

8. 布置作业(1分钟)

六、说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生活,促进了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课很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这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篇6:反比例函数说课课件

反比例函数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在列表过程中,x的值不能取0;取值可以由原点向两侧取相反数;可以适当的多取一些点,方便连线2、请学生小结一下我们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2)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光滑曲线

(3)函数图象只能是无限逼近y轴和x轴,永远不会和两轴相交

(二) 作业:

基础题:A册习题21.5提高题:同步72页第14,15,16题

篇7: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的第三课时,是继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应用中的有关旋转问题和测量问题后的又一种类型的应用:即有关工程中的坡度问题。三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背景不同,其实解决问题所用的工具都相同,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因此本节课沿用前两节课的教学模式。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考纲中的能级要求为C(掌握)。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坡度问题涉及梯形的有关性质和解题技巧,而学生对此遗忘严重,再次面对梯形的问题情境,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另外坡度问题的计算较复杂,而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器使用不熟练,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有关坡度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3.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重点: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确立依据:坡度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坡度问题的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能力又很弱,所以很容易出错。故将本节课重点设为: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2、难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有关坡度问题的`情境学生又不是很熟悉,而且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从而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故将本节课难点设为: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法设计

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个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拓展,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具体思路如下:

⑴ 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坡度与坡角的关系,为后继解题排除知识的干扰。

⑵ 探究: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先分析解决,体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

⑶ 拓展与延伸:对问题1进行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先画出示意图后再分析。

⑷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安排两道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决。

⑸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课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新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降低问题1的思维量;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现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画图分析,教师师生点拨,逐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从而将梯形中的计算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在问题1教学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梯形、斜三角形的高时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本质上是解边角关系,其他几何图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也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通过让学生说思路、写过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3.教辅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主要运用讲学稿、小黑板、计算器等一些简易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施展空间。

4.导入和过渡设计

由于问题1的情境学生不是很熟悉,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要花费较多时间,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新课的信心。因此本节课由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几个新概念,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自然导入新课。接下来的探究活动,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思考作好铺垫。问题1解决后,对问题1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问题解决后,由学生总结有关坡度问题的解决策略。接着是对问题1的拓广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体会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安排两道课堂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补标。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本课。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课标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不高,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本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层次学生问题,比如问题情境中的坡度问题、课堂练习1,问题1中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感到困难的计算,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选能力较强的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适时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交给他们,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通过拓广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应采用的方法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我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动起来,大胆表述、质疑,让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观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达成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2)、分组讨论、交流,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协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对疑难问题的理解、解决。

(3)多给学生写的机会,在书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本节课上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还不成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引导大家点评、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设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各层次作业,作业要体现梯度、针对性。

1、课堂练习:课堂上完成,师生点评;

2、课后巩固:供学生课间完成;

3、课时作业:另发。

篇8:认识左右说课课件

认识左右说课课件

目标:

1.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左右

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幼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1)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2)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5.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篇9:《分一分》 说课课件

《分一分》 说课课件

【说课内容】

《分一分》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67——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课标》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较系统地认识分数,《分一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B: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情感与态度:积极交流各想法,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了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程序设计】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活动(一)西游记故事导入新课。

1.出示“西游记故事”的情境图。

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平均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怎么分?

2.结合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平均分苹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分数,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借助西游记故事激发孩子兴趣,从而过渡到分数认识的必要性。)

活动(二)借助形象,认识 。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

2、折一折长方形纸片,表示出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

3、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一。)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写出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一。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活动(四)巩固应用,体会几分之几。

1、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2、独立思考,口述分数。

提示: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活动(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像1/2,1/4,2/4,…… 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1 ……分子

-……分数线

2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

篇10:认识周长说课课件

认识周长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摸一摸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边线以后,让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树叶“运动场”的边线“跑”一周,互相检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说说怎么确定是不是一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

接着让学生用彩色笔把“运动场”的边线描在纸上,描后汇报展示。强化对边线一周的感知。

3、量一量

让学生先动手量“运动场”的`边线,再汇报结果,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量的,引出周长概念。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成功之趣、思维之愉。

4、找一找

在学生感知和体验周长之后,让学生由事物表面的周长迁移到生活中的周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找周长还藏在哪儿?举例并比划,加深对“一周”和“封闭”的体验。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同桌互相检查描的对不对。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一环节,我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量一量、算一算。

结合书中第4题,将三个图形变换成三个书签,引导思考:给这三个书签镶边分别要用多长的金线?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明确量书签为什么可以用直尺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周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周长含义的内化。

2、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在方格背景下的两个广告牌,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围法灯带长,让学生在动眼、动脑、观察、猜想、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周长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为探究周长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3、赏一赏,说一说

利用展示出应用周长的例子,如枕头花边、菜地篱笆等等,并让学生再举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例子。把周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篇11:认识钟表微课课件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具体情况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半时,分针和时针的指向。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曲老师请来一位新朋友——小明,和大家一起学数学,大家高兴吗? (出图) 小明还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看,它来了,让我们一起猜猜它是谁? (出示课件钟面) 你们都见过钟表吗?在哪见过? (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知道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你对钟表有哪些了解呢?

二、认识钟面

1. 观察钟面

师:请小朋友轻轻拿出你们的小闹钟,先自己独立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位小老师当得最合格。

全班交流

生1 :我看到了数。

师:有哪些数? (1 ——12 ) 。拿出你的手,边读边指。你能用手比划出刚才指的方向吗?指名小朋友比划。 (指出:刚才小朋友用手比划的这个方向,我们可以叫它顺时针方向) 对于这些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2 :12 在上、6 在下、9 在左、3 在右

师:闭上眼睛想这4 个数的位置,想好后我们来做“我说你指”游戏。师说9 生指左,并说左边,师说下面、生说6 (小朋友真棒!看来,我们对钟面上的数已经很有研究了。) 那除了数,你还看到了什么?

2. 时针、分针的认识

生:长针、短针。

师:你知道这两(三)根针叫什么名字吗? (时针、分针、秒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你是个懂得学习的好孩子) 你能从钟面模型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小老师们懂得真不少,有的不仅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还知道钟面上有12 个数、3 根指针……)

3. 做钟面

师:小朋友的眼睛真亮,居然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知识,昨天,老师想做个钟面可只画了个圆盘,你能帮忙完成这个钟面吗?谁愿意到前面来试试,其它同学自己画钟面。

师:小朋友真能干,,居然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看来你们个个都是学习认真的孩子,小明和你们一样,也是一位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他可懂得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了,大家想知道小明是怎样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吗?那我们赶快看一下小明的一天吧! (翻书90 页)

三、交流主题

1. 仔细观察

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先自己看一看,说一说。然后说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2. 全班交流

(找一名生说,说得真清楚,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说“6 点、7 点半”而在数学王国中规范的说法是“6 时、7 时半”)(说得简单明了,而且时间看得也很准)

3. 现在老师就把这6 个时钟请出来

四、认识整时和半时

1. 随便挑一个时间,在你的钟面模型上拔出来,说说你是怎么认出来的'?再把你认时间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交流时要注意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拔完后再说出来)

生说:6 时,时针指向6 分针指向12 ,7 时半时针指向7 ――8 之间,分针指向6 。 (说得多明白,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孩子)。

2. 由此可以发现整时和半时有什么不同?

生: (整时分针指向12 ,半时分针指向6 。)

师:真是个伶俐的好孩子,说得有根有据。

五、巩固练习

㈠拔时间:

师:学了这么多,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看谁耳朵最灵、小手最巧、拿出钟面模型。

1. 师说时间、生拔

2. 生说时间集体拔。拔错了,谁愿意帮助他。

(请把你认时间的方法教给我好吗?)

3. 奖励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拔两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和同学说说。你在这个时间做些什么?小明也喜欢看动画片,看看小明其它时间在做些什么?做书中91 页练习。

师:你觉得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得合理吗?为什么?看到小明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你有什么想法?

生:要像小明那样,合理安排时间。

㈡找朋友

你能帮钟表找一找朋友吗? (书91 页2 题)

㈢全班比赛、抢答时间

师:分成两队,一队认整时一队认半时。根据老师出示的时间。两队同学分别站起来,大声说出来。

师:时间多么重要。因此,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时间的名言名句。你知道哪些,说给同学听一听。

㈣拓宽视野: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钟表? (出示图)

六、总结

小朋友学到这儿,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看来同学们学得知识还真不少, (放磁带) 希望如歌中所唱到的你们这些小树在时光老人的见证下,茁壮成长,长成一株株参天大树。

篇12:认识钟表说课课件

认识钟表说课课件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提供了《认识钟表》的说课课件,欢迎欣赏!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找朋友。

3:生活情境体验。

1.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 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课后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调精神的培养。

篇13:认识时间说课课件

认识时间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吃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尝试、猜测。在出现不同答案时进行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在这里老师又设计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活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又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

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用课件生动的演示时和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1小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过头来,自己来思考、探索读几时几分的方法。通过第三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读几时几分这一时间的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得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同时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专家评析

在本节课中,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1.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在此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他时而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的。

2.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三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学会了读写时间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4.整节课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无论从课的导入,还是新知识的探究学习,最后的巩固练习,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张卫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分数的认识说课课件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吃西瓜》说课稿

新苏教版分数的意义的说课稿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冀教版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整理13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3-10-21

《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2022-07-25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2024-02-07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2022-05-06

《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022-05-07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说课稿2024-01-04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023-11-13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2023-02-03

数学五年级《数松果》的优秀说课稿2023-08-27

说课稿小学数学2023-03-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