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秋天说课稿(共15篇)由网友“电影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秋天说课稿,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秋天》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
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篇课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的特点,正好给学生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
3、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课分成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的生字教学及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通过仿写句子积累好词佳句;通过比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三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因此,我将重点设定为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发现秋天的美好,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难点设置为学生在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美。
二、教法与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词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二是组织初读,整体感知;三是品读课文,品味意境;四是升华情感,拓展积累。务必使学生完成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孩子们喜爱的雨说起,首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看哪儿的雨呢?看什么季节的雨呢?
(课件出示):我分别选取并加工制作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几幅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伴随着老师娓娓道来的描述去感受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的夏雨和轻柔的秋雨。接着,老师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秋天的雨,孩子们就很自然地通过情境、走进课文。
2、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提出了四点读书要求――圈一圈;标一标;画一画;想一想。为了延续我在上一环节创设的雨的情境,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生字词用雨点的形状落下来,让孩子们快速的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阅读生字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识字的效率就会提高。训练他们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馈“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同学们找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首诗从秋天的形、色、味、声四个方面进行描写,非常具有童趣,以“秋天的雨是”开头,让学生在唯美的语境中学会排比句,进而感受文章的结构美。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同时也为理解课文结构及作文教学的展开埋下伏笔。
3、品读课文,品味意境;
第三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采用了“声情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我用教师的范读打开秋天的大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一抽象的比喻句,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老师朗读,一边体会。通过播放课件,秋雨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将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但没有上色,我把画秋天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给这幅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他们体验学中玩,玩中学,这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一会儿,黄黄的银杏树叶、火红的枫叶、红红的苹果、橙红的石榴、金黄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着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去读句子,我试图通过学生的个性品读和个性朗读来带动全班同学的深入品读。在交流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这句话,并用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比如当学生读到“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时,我分别把银杏树叶和扇子的图片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原来,银杏树叶真的很像一把扇子,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紧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__色给了____,____像____”,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接轨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释放了出来。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的气味,本段我将采用实物教学法。老师出示实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都闻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气味,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积累、运用"香香的""甜甜的"一类叠词、
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但是这番情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如何能让它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呢?为此,我将创设一个情景,给学生准备各种各样动物的头套,并配合老师生动活泼的文字,将动物准备过冬的画面演出来,使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之后,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演绎这幅生动的画面。
4、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总结全文时,我问孩子们:“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中领略到了秋天独特的美,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样的词语立刻从他们的口中说了出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油然而生。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小诗,使学生对美的创造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
篇2:《秋天》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秋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绚丽。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秋天,你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也可以用学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发言后,老师补充: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秋天》
二、读秋
1、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教师出示朗读要点: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配乐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听录音朗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填空式,课件出示)
三、品秋
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想像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这幅图画,并给这幅图取个名。
4、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5、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唱秋
好的诗就是一首歌,听《春天在哪里》,小组合作把《秋天》改写成歌词《秋天在哪里》然后唱歌。
五、写秋
秋你曾与秋有过亲密接触吗?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六、作业: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七、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栖息)
秋 天 霜晨归渔图 (游戏)
少女思恋图 (梦寐)
篇3:七年级《秋天》说课稿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期,从语文学科的要求来说,正要从读懂文章向初步赏析文章过渡,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保持学生兴趣和开始增加难度的度。而《秋天》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前两篇写景佳作《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所以,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赏析写景文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熟读成诵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3、能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养成学习诗歌的良好习惯,积累好词佳句。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引秋
由秋天的诗句引入。
教学活动2
2、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订正字音。
3)师范读,生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教学活动3
3、品秋
1)四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大屏幕出示问题)。
2)各组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教学活动4
4、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者画一幅画(放背景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作。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师生齐背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多年前上的。现在回顾,是想通过与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与不一样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对照,以期及时修正方向,不断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节课的设计,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要领,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等方式,体会诗情,领略诗意之美。另外,教学的四个环节,引秋,诵秋,品秋,写秋,简练并体现学生学习的规律,以“秋”为主线,通过环环相扣的四个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当时的教学中,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但在作品展示环节,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最终用了几个训练题结束了教学,当时还觉得处理得好,因为学生得到了当堂训练。现在想来,其实当时的教学理念还是转变得不够彻底,还是被应试束缚住了手脚。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由此可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训练和答题技巧是需要的,但如果过早进行训练,势必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不由得想起了任老师在谈到关于如何处理应试与语文的诗意的关系时,说到的那些话: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推迟训练和技巧指导,七年级最好尽量减少训练和技巧指导,最好多培养阅读兴趣,多给学生读的机会,一定要牢记“只有读,才能读”!结合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认真分析这份说课稿,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诗歌、品诗歌、写诗歌的设计理念已经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在感悟积累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中却“戴着镣铐跳舞”。
其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只要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在多读中会读,那么还需要为学生成绩提不高发愁吗?而如果一味只是用课本教学生怎么答题,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胡同,就更谈不上提高成绩了!
篇4:一年级《秋天》说课稿
一年级《秋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一年级第一篇课文《秋天》,下面我将从几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秋天》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景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由于本课主要描写秋天,体现作者对秋天喜爱的情感。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会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因为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读正确就是能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等。读流利就是不单字读,要努力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能正确停顿等。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提醒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课后生字提示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秋树片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请学生先自由读在分组读。课件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学心,提取高生兴趣,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看看秋天都变化了些什么,分组讨论交流等等之类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篇5:《秋天》教学说课稿
《秋天》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3、学生自读与赛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1、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4、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0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五) 拓展延伸(5分钟):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请用你稚真的手笔,绘写出人生的七彩画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灿烂、更富有诗意的境界。
七、课后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落叶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峋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竞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份,而且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和神韵三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桐叶的。
2.根据上文,回答第④自然段“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片,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一句中的“往昔的回忆”所指的内容。
3.根据上文,回答第⑦自然段“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一句中的“往日的哀叹”所指的内容。(可用原句回答)
4.综观全文,概括写出“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的原因。
5.本文题为“落叶”,但作者却用许多文字描绘“春叶”,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6.本文以桐叶作为抒写对象,描写了桐叶由_______到_______再到_______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_______到_______再到_______的变化。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所要揭示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1.色彩(颜色) 姿态
2.春天桐叶的欢乐和可爱。
3.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4.法桐不管是荣是衰,都能“快乐到来,欢乐又归去”,在荣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5.描绘“春叶”是为写“落叶”蓄势,通过“落叶”与“春叶”的对比揭示文章的主题。
6.繁盛(繁荣、繁茂) 凋落(凋谢、凋零) 繁盛(繁荣、繁茂) 喜爱(喜欢) 哀叹 敬仰(赞叹)7.生与死、荣与衰相互更替促成生命发展,应平静地对待荣衰得失。(或: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篇6:秋天来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天来了》是大班的活动,以语言、艺术为主,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好,像飞舞的落叶、美丽的菊花、丰收的果园等等都呈现在我们眼前。聪明、可爱的孩子们又怎么会对这一切都没有发现呢?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周围充满了好奇。我们教师要让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让幼儿感知秋天的来临及季节的变化。在活动中,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能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热爱秋天的情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我选择这节课的原因是:幼儿对秋天的感受只局限于视觉,他们对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但对秋天的认识,还是狭窄、片面的。因此我设计本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视、听合一,运用变化的过程,替代单一的图片,因此我组织幼儿欣赏并讲述秋天的特征,让幼儿观赏后再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结合以上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目标:
1、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丽及丰收景象,通过欣赏课件激发幼儿热爱秋天的情感。
2、能大胆地用连贯语言讲述秋天特征。
3、引导幼儿用剪、粘贴、画等方法制作秋天图景。
活动重点:
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并掌握秋天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描述对秋天的认识。
活动准备:
课件:关于秋天的特征的多幅动画。
操作材料:落叶、彩色纸条、图画纸、皱纹纸、水彩笔、双面胶等。
二、说教法:
《纲要》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同时,注视着屏幕,当音乐响起时,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幅幅动人、逼真的动画画面充分刺激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谈话法:通过老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幼儿将自己对秋天的生活经验表述出来。例如:我提问幼儿:你怎么感觉秋天到了?秋天什么地方美?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它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
2、视听结合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秋天的特征,幼儿在欣赏中,能调动幼儿运用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视听结合,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鼓励幼儿认真去看、去听。
3、分析讨论法:在活动中如何将幼儿感觉美、体验美的目标要求有机地渗透呢?我觉得应该发挥语言的功能,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所以,我将视听形象与语言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使幼儿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对不能体验到的事物更易理解。《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的乐趣。所以在活动中,我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说,尽量迁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4、操作法:为使活动循序渐进,设计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使活动一气呵成呢?我让幼儿运用丰富的操作材料进行制作,表现秋天某一特征。我准备的操作材料丰富,可制作落叶粘贴画、小菊花、丰收的果实、秋季的服装等。《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想象与创造,使他们有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说学法:
学前阶段幼儿是通过感官进行各项学习的,教师应协助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所以我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视听结合法:我打破看图讲述的沉闷挂图形式,推陈出新,设计课件,它抓住了丰富的画面,而且操作方便,突出了活动的新颖。幼儿通过看、听刺激了感官后,便能将其中画面记下。
2、操作法:我充分挖掘材料的用途,让幼儿发挥想象,创造出与主题相关的作品。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课题。这样直接导入,能唤起幼儿已有经验,幼儿能根据提问有目标地进行回答。
小朋友,秋天来了,你们怎么感觉到的?(叶子纷纷落下,天气慢慢转凉,开始穿长袖的衣裳……)
2、完整欣赏。(幼儿观看课件),完整欣赏能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此课件分为5幅动画。教师在优美的音乐中,生动讲述。
第一幅图:(配乐《秋日的私语》,音乐声响起),秋天的门悄悄向两边打开,出现一幅美丽的风景。(内有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
第二幅图:银杏树、枫树、田野。水果、菊花按顺序逐一染上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第三幅图:带来香香的菠萝、梨子(动画闪动),烤红薯、糖炒栗子冒着香气。
第四幅图:落叶树的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小刺猬背着果子回家,准备过冬。
第五幅画:小朋友唱着歌走来了,音符从他口中跳出,他们把水果摘下堆成一堆堆的。
3、幼儿看后自由讨论、讲述。(给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更好与他人交谈,体验交流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画面中秋季内容。
4、提问幼儿:看了画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5、请幼儿再欣赏一遍,并把最美的地方,向大家讲述。加深幼儿印象为进一步连贯讲述打基础。
6、教师将画面编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供幼儿欣赏。
7、制作秋天图景。激发幼儿热爱秋天,以及创编欲望。
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画面,用操作材料制作作品展现出来。将幼儿认识表现出来,既发展了幼儿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审美意识。
活动延伸:
布置“秋天来了”的大幅图景,让幼儿欣赏,并体验成功感。
篇7:初中语文《秋天》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秋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 “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篇8:秋天雨说课稿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真的该给自己。
篇9:秋天雨说课稿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真的该给自己充充电了。
作为第一教时,我这样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
篇10:《秋天》的说课稿通用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课文,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辬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a、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4、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辬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5、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6、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联想想象法(引秋)、诵读法(诵秋)、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7、过程分析
这节课以“引秋——读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品秋”环节;在“写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引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①试着背诵(设计意图: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
②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③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
篇11:《秋天》的说课稿通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臸作秋景图的图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伴随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起程今天的秋之旅)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辬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辬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3、学生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研讨、探究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研读赏析与练笔交流:
1、学生说出最喜欢的诗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辫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
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3、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教师示范描绘画面)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
六、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布臵作业: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篇12:课文《秋天》说课稿
课文《秋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一、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三、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略)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篇13:语文《秋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1、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4、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0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五)拓展延伸(5分钟):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请用你稚真的手笔,绘写出人生的七彩画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灿烂、更富有诗意的境界。
篇14:语文《秋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语言美丽,每一节诗都相当于一幅美丽的图画。
(2)明确教学目标。
以读代讲,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与情趣。
二、说教法
诗歌重在朗读,尝试把诗的意境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以这节课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感悟与感受都不同,所以在备课时未用一些美丽画面,也未用录音。想让学生用心自己去感悟、理解,然后得到自己的收获。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例如朗读:读出力度、读出长度、读出速度;读课文一读字音、再读节奏、三读意境;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推敲,去分析感悟,这都是学习诗歌的一些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由读导入,步步深入。以“秋”贯穿整个课堂,说秋、诵秋、品秋,诵读出秋意,达到课堂的高潮,这一点做的不够很好。作业也是为了进一步品秋,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思考。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这一点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给,而是给予一定的影响,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重难点放在了诵秋上,每一节诗都突出几个词语,在诵读中感悟、理解。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心中有数,更加明确我们课堂要做的事及步骤。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整理,因为前面诵读部分做的到位,归纳概括就很容易了。在板书部分点明热爱赞美的情感。简单,明白为目的。突出中心、主题。抓住三幅图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来设计,让学生明白,且印象深刻。
朗读的课文以后讲时,让学生先读,再做指导,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记住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篇15:秋天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文是《秋天的雨》,下面我就《秋天的雨》一课来谈谈我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形象思维能力和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出题目
我首先以一首小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这首诗少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组成一首小
诗,不但代表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第二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段落,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黄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在这里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朗诵结束后我会出示这样几句话并提问学生:“去掉扇哪扇哪,飘啊飘啊,好不好”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比较读,我抓住动态词语体会词语的轻柔美和动感美。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游戏是低年级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都闻到了秋天的哪些气味。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知道了秋天的雨具有香香甜甜的气味。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采用填空的形式完成。
最后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让我们乘着欢乐,丰收的歌,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多姿多彩的秋天。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秋天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会像课文中那样观察仔细,他们有一些粗略的印象,需要通过课文的描述去回忆,并且通过课文来加深这样的印象。在读中去品味秋天的美,去体会语言的美。教学设计中的小诗首尾呼应,起到了较好的落实知识点作用。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时,大量的图片展现让学生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
★ 《山爷爷》说课稿
★ 秋天的雨说课稿
★ 秋天说课稿
【四年级秋天说课稿(共15篇)】相关文章:
《有趣的绘画工具》说课稿2022-08-25
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优秀2023-11-08
二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格式2023-05-01
秋天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08-18
一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合集2022-06-30
《所见》说课稿2022-08-08
一年级上册《可爱的校园》说课稿2024-01-15
三年级说课稿2023-02-17
《听》说课稿2024-04-15
落叶课文说课稿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