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

时间:2023-06-28 07:51:4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精选19篇)由网友“sunhil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

篇1:幼儿说课稿《环节过渡语》

幼儿说课稿《环节过渡语》

活动目标:

1.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2.活动的目标是活动顺利实施的指向标,《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五大领域应相互渗透的,基于此,我设定了认知、技能及情感这三维目标:

3.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向标,基于对《纲要》及学情的分析,我以认知目标为基础,加入技能目标,同时渗透情感目标,设置了三维目标:

4.了解必要的安全及自护知识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孩子们健康知识的获得正是在听、说以及表达的环境下获得的。因此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5.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6.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具体如下:

7.《纲要》中强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将活动的目标制定如下:

8.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以下活动目标:

9.《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10: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根据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难点是依据活动的总目标而来的,因此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

2.活动的重难点来自于对活动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

基于我对大班幼儿理解和分析,我设置的活动难点是:

3.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结合设计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

4.上述三个目标的确立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在此基础上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

教学法:

1.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总体教法是以轻松引领师幼互动的科学教学法,活动中除了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还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为引导幼儿“自主、活动、探究“,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本活动中,我采用的有以下教学法:

3.《纲要》中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4.《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为使幼儿很快进入活动状态,我采用的教法有: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次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5.本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教学法有:

6.为了能够最终实现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次活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7.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以下教法:

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8.《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坚持了“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9.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法: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了……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感受、自我表现、自我探索的机会。

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这些教法学法都能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有效的实现目标提供了依据。

10.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1.教法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幼儿是社会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以此为据在师幼互动的环节我运用了

……。通过此类方式的运用,能够发挥幼儿的直观观察,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通过此类方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寓教于乐,也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

12.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注重轻松的教D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注重自由地学D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法:

13.本次活动改变以往以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情境的方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活动中快乐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故本次活动的教法有: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4.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活动准备:

1.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2.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有言:“充足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3.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为了为幼儿创造宽松适宜的活动氛围,保证活动的顺利的实施,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4.为了使活动顺利的开展、同时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并且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我做了如下的课前准备工作:

5物质材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6.寓教于乐是幼儿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关键,如何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科学性、活动性、综合性,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活动过程应围绕活动目标来设计,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以下几个流程:

2.《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基于此,我设置了以下活动过程。

3.活动的过程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教育目的最终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了一下活动内容:

4.活动的过程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精华所在,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以下流程。

5.本次活动是针对教育活动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一原则来组织并有秩序开展的。

6.活动过程应围绕活动目标并结合重难点来设计,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活动内容,达成活动目标、突破活动重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以下几个流程:

7.根据上述这些对活动的分析和准备,并结合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交流互动环节。

8.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师生的双边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化、经验化及主动性建构”,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老师做到讲得“少”一点,“引”得巧一点,让孩子学得“精”一点,“活”一点,领悟得“深”一点,“透”一点,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9.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因此,活动的环节设置如下:

10.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活动延伸:

1.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活动结束后……

2.《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活动结束后……

3.幼儿园的课程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延展性,在本次活动后……

4.本次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教育活动的结束,因此本次活动后……

5.幼儿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活动的内容不能止于活动结束,而是让幼儿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形成将来的行为习惯,此次活动结束后……

6.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的主题我设计了……

篇2:小学作文教学过渡语

很多老师都忽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忽视对各环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本应很好的一堂课,却不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过渡语的重要性。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教学过渡语都有哪些吧!

小学作文教学过渡语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秘密吗?好,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四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寻找,看哪组最先找到。

2、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除了直接剪拼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知道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会求平均数了,你们觉得学了这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

4、刚才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份练习,同学们做得挺好,大家能不能利用今天整理的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些精彩题目呢?

5、例一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很好,老师相信,仿照刚才的学习方法,你一定会很快学会例2

6、为了测量物体的长短,我们需要用长度单位;为了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就要――面积单位。

7、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里的知识还真不少,数学家们把这些知识都规定为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一9小节,自学圆里各部分名称。

8、同学们由上往下观察,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我们由下往上观察,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9、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猜想了圆有这么多特征,但是你们的猜想都对吗?你自己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一下,试试看,看谁最棒。

10、看同学们这么聪明,分数的意义就让大家自己来总结,

好吗?

11、为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弄清题意,我们边读题边画线段图。

12、以上,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非常赞赏你们这种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请看下面一道题。

13、大家学习的劲头真大,刚才的方法学会了吗?好!老师出道题,检查一下谁真的学会了。

14、请大家把小棒收好,不摆小棒,同学们能不能算出算式的得数?

15、同学们真棒!自己总结出了分数的意义,那分数中分母、分子的含义你知道吗?

16、大家对分数都不陌生,那你已经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了呢?

17、我们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看课本(Р46)看一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18、同学们,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这种方法能不能用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同桌讨论。[数学网 首发]

19、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叫做小数性质”。对于“小数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20、当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形四边形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1、同学们不用老师讲,学会了化简小数,利用小数的性质还可以做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例4。

22、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调查,了解到那么多储蓄知识,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又很快学会了怎样计算利息,真是太棒了,老师也希望大家在以后上课中能像今天这样出色,大家说能不能办到?

23、刚才同学们在测量圆的周长的时候,配合的非常好,一个同学测,另一个同学记。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互相商量一下,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24、刚才同学们画了一个圆,并且很快把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真聪明,你能否再用你聪明的大脑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老师相信你能行,快推推看。

25、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发现圆的知识真不少,数学家把这些知识都定为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26、同学们,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折圆、量圆时所表现的、以及我们以学习了什么叫直径、半径,想一想、猜一猜圆可能有哪些特征?

27、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猜想出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你们的猜想对吗?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一下,试试看。

28、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折法。老师请你们想一想,尽管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但每份为什么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29、刚才我们对图形进行剪、移、拼,找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办法,现在你们想不想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30、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再添上1个梨你会分吗?

31、这节课我们一起找一找计算“9加几”的好办法,在研究中,比比看谁的方法多、方法好。

32、同学们,通过刚才分小棒,我们知道了“42÷2”的计算过程,并且会笔算出结果,那么“52÷2”又该怎样笔算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33、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几分米不够1米,几角不够1元,可以用小数零点几米,零点几元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示例题),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

34、大家知道,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过程推导几何图形面积的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怎样割补?割补以后又怎样推导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先研究割补的办法。

35、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2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的一段话,师巡视指导看课本。

36、同学们,现在老师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天数,同样能判断出

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不信你考考老师。“考不倒的!大家想掌握这一诀窍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37、大家从图上看到了11-9=2,如果没有这幅图,你怎样算出11-9的得数呢?

(然后师教算法)好,同学们把你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听老师说,你们摆,看谁摆得快。

38、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在求圆的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出圆

的面积公式的?现在,同学们看这个圆柱,它的底面也是一个圆,你能用圆的面

积拼凑来把圆柱体切割拼凑成学过的几何形体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脑、动

手,讨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凑成的几何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推

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9、大家能结合实际调查了解到这么多储蓄知识,真了不 起,那么在储蓄中,利息应怎样计算呢?接下来我们一块来研究这个问题?

40、同学们,在过去的许多数学课中,我们都是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自己归纳出新知识的,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过去的探索精神,自己来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41、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你今

天所学的知识设计几道题来考考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把编的题写在纸上。

42、老师希望你们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43、方格的大小不同也就是标准不统一,要正确的测量面积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

44、大家知道盖一幢大楼,架一座大桥前,设计师都要先设计平面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也来当一次小小的设计师,设计一个操场的平面图,大家愿意吗?

45、由一个例题过渡到另一个例题:同学们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接下来,我将这道例题稍微改造一下,使它再有一点难度,看谁能攻破它。

46、由操作过渡到总结算理:将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你是按什么顺序分的?为什么不先分2根?所以我们进行被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计算时,要先从什么位算起?

47、从评价学生回答问题过渡到另一个提问:他回答的真好!接下来的问题,谁能回答得更出色?

48、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只要同学们通过操作,小组密切配合,你便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49、圆有多少条高?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圆柱体,然后将你的结论说给同学们听。

50、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作用真大呀!给你一堆积木,请你当建筑师,设计出美丽的高楼大厦。

51、你见过美丽的蝴蝶吗?它的身材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几个蝴蝶身体特征的问题。

52、现在我们已经会……,接下来我们用它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3、这个问题如果让我们来做,该怎样解决,现在请各小组讨论讨论。

54、利用以上方法,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55、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看能不能找到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方法。

56、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57、你能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为什么……

58、看来闰年年份与四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59、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

60、请同学们接着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61、为什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62、刚才同学们动手剪得很好,谁愿意上讲台给大家演示一下呀?

63、你们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想办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试试看。

64、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明啊,可是老师的黑板只有这么大,写得下吗?谁能用一句概括的话说一说。

65、刚才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讨的非常好,那么接下来的这个问题,肯定会更好?

66、海尔哥哥和我们一样毫不费劲就解决了这一难题,那么让我们接着听录音,在游历途中海尔兄弟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67、以前我们学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1、2、3、……,能不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分数?边说边画。

68、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下面请同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69、大家都认识长方体了,如果把它的面画下来,会造什么图形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它。

70、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是圆所围成平面的大小。那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联系以前学习的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推导一下圆的面积公式。

71、怎样使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如果不用倒水,你们有没有办法得到这个平均高度呢?

72、谁能说出刚才学过的这道例题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什么?现在我把这道题中的“多”变为“少”你会做吗?

73、如果给你一张地图,让你算一算北京到你家乡有多远,你会吗?当你学会比例尺,你就能办到了。

74、你能用歌谣形式记一下大小月吗?

75、通过刚才大家用眼看,用手比和用脑想,谁知道了1米等于多少厘米?

76、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变为丰硕的果实贴在这棵大树上,你愿意吗?

77、刚才我们用的是摆小棒的方式求的34+2,那么34+2应该怎样计算呢?

78、刚才比较出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怎么能直接算出来呢?

79、刚才我们先摆图,然后看图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编出口诀,现在你能独立编口诀吗?

80、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81、你能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吗?试试看。

82、通过上面两组题的计算,你又有哪些发现?

83、这个算式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能找到这个小秘密他就会变得更聪明,算9加几就会更快。

84、刚才大家讨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间便。

85、请同学们想一想: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后,如何很快点出积里的小数点?从上面四道题中能找出积里的小数点的规律吗?

[小学作文教学过渡语]

篇3: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有哪些?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有哪些?

(1)单调过程(自衡非振荡过程)

自衡:过程能自发地趋向稳态值的性质,

自衡非振荡:阶跃变化下,被控变量不经振荡,逐步向新的稳态值靠拢。

(2)非周期发散过程(无自衡非振荡过程)

阶跃变化下,被控变量一直上升或下降,直到极限值,

实际工程中难以控制。

(3)衰减振荡过程(有自衡振荡过程)

阶跃变化下,被控变量上下振荡,最后能趋于新的稳态值。这类过程较为常见。

(4)等幅振荡过程(临界状态)

被控变量在给定值附近来回波动,最后不能回到给定值,也不发散。

(5)发散振荡过程

被控变量在给定值附近来回波动,而且振幅逐渐增大,偏离给定值越来越远。

篇4:说说教学过程幼儿园说课稿

说说教学过程幼儿园说课稿

1、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谈话时是从幼儿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入手。

(1)你最渴的时候,首先想到什么?

(2)你手脏的时候,想到怎么办?

(3)你喜欢玩水吗?为什么?

(4)你知道水是会变的吗?

教师提问时一环扣一环,幼儿从回答问题到提出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都表现得积极主动,真正引发了幼儿发自内心的兴趣。

2、听故事——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导入活动时用的第四个问题(你知道水是会变的吗?)来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在听故事以前请幼儿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听故事:

(1)是谁让小水滴变成白云的?

(2)是谁让云朵变成雨和水?

(3)是谁让冰雪化成了水并回到了老家——大海?

听完故事后,教师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边问幼儿边画

小水滴——白云——雨雪——大海

这样更能让幼儿形象地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作探索——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运用操作探索的方式来让幼儿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可以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吸取知识。

实验一:固体变液体(观察法、操作法)

实验二:液体变气体(观察法、联想法)

实验三:液体变固体(动手制作、互相交流、欣赏)

实验时,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幼儿运用观察、体验、互相交流等方式去完成这三个实验。

例如:做实验一时,教师把幼儿从家带来的冰块放入烧杯,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幼儿观察冰块在慢慢的融化,在观察同时,让幼儿用手感知液体的水,教师注意每一位幼儿的反应,并启发幼儿说出变成液体时,水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的,教师总结出零度时变成液体。

实验二时,启发幼儿想像如果把液体的`水继续加热会有什么变化?然后继续做实验让幼儿观察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用手感知气体,并让幼儿展开想象这些气体飞入天空会变成什么?(白云、雾、露珠)

实验三:液体变成固体,因为这个实验需要冰箱,我事先让幼儿自己在家作实验,并让家长帮助孩子观察实验的过程,把过程记录下来,把自己亲身制作的冰花时的过程,与自己的同伴相互交流并相互欣赏同伴的冰花。教师告诉幼儿零度以下时就变成冰。

做完三个实验后以快板的形式进行总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样即把水的三态变化总结出来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板是用夸家乡的节奏:呱七七呱,竹板一打笑哈哈,都说水是会变的,你不信,他不信。做个实验证明它,零度以上时,冰块变成水娃娃,好玩又解渴。继续加热到100度,气娃娃飞上天,变成白云一片片。零度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娃娃,用手一摸光又滑,光又滑。

4、动脑筋想办法。

给孩子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把他们小脑袋里面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说出来。这一环节用三个问题让孩子动脑筋。

篇5:过渡语与过渡文化

过渡语与过渡文化

过渡语是当前被研究得比较多的论题之一,然而目前与之紧密相关的过渡文化理论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到底过渡文化和过渡语有什么联系,我们能否用过渡语理论来解释过渡文化,过渡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对过渡文化和过渡语作了比较,并力求在过渡语理论的基础上对过渡文化理论作进一步的阐述.笔者对过渡文化下了定义,并就这个新的`概念作了具体的阐述以及共时和历时的区分,认为过渡文化具有三大特征.过渡文化概念的提出,对于文化习得模式的探讨,对于文化课程的设置,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作 者:赵凌 ZHAO Ling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5(10) 分类号:H01 G0 关键词:过渡文化   过渡语   系统性   动态性   僵化  

篇6:使用历史教学过渡语的反思

使用历史教学过渡语的反思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重视导入语,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过渡语。实际上,教学中过渡语的设置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是否有巧妙的过渡语不仅体现了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是否严谨,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试想如果一堂课一直平铺直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巧妙的过渡语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课堂的一个小的点缀,却能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像女人脖颈上的一小片丝巾,虽不张扬,却彰显着个性,让人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过渡语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学习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我这样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继唐太宗之后,我们接着来认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学生齐答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传说她专断刚烈、爱惜人才、心狠手辣等,但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归纳。”学生马上饶有兴趣的开始阅读归纳了;在学习了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我用这样的过渡: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下一目“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学习中。

当然,既然过渡语的使用是一门教学艺术,难免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实践、尝试,方能达到一堂课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境界。

篇7:《24时计时法》说课稿及教学过程

《24时计时法》说课稿及教学过程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感知一天有24小时;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3、学会简单的所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发下四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3、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是:学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引导建构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首先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到生活中找一找时刻,大家找到了吗?学生可能会说出手表上、电子钟、手机、电视、报纸地方都能找到时刻;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这节课就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接着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叫24时计时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好处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按自已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学习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合作研究,研究时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与学习文本(即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

三、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组内交流: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教师或参加一个小组的交流,或巡回指导,收集信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2、组际交流:让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把本组同学共同的收获向其他组同学汇报、交流,这时教师通过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建构:第一步,借助多媒体演示,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二步,通过画线段图与学生共同理解时针在一天中走第二圈表示的时刻用钟面的时刻加12;第三步,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怎样求所经过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板书,为学生系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供帮助。这一环节,图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实践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准备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1、交互练习,学生同座两人分别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任意写出四个时刻,然后交给同座改写成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2、应用练习:;3、开放性练习:;4、实践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自由活动,调查班上一个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一算这个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是多长时间。力求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让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学自已喜欢的数学,在实践中学,在快乐中学,同时开放性练习,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组织学生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站小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然后全班集体指名交流,共同评价,这样把主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习效果会在同伴间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延伸。最后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24小时计时法较多?哪些地方使用普通计时法较多,请大家课后作一个这方面的调查。这样使本课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课虽止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止。

总之,图示通过以上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宜人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自主提高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提升。

篇8: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有哪些?

按单位脉冲函数、单位阶跃函数、单位斜坡函数、单位抛物线函数的顺序排列,前者是后者的导数,后者是前者的积分。实际应用时采用哪种典型输入信号,取决于系统常见的工作状态。同时,在所有可能的输入信号中,一般选取最不利的信号作为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例如,水位调节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以及工作状态突然改变或突然受到恒定输入作用的系统,都可以来用阶跃函数作为输入信号。

自动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

静态:输入恒定,不改变设定值也没有干扰,控制系统暂不动作,被控参数呈一条直线。

静态过程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动态:干扰不断产生,静态随时被打破,系统各环节都处于动作状态,不断克服干扰。

研究控制系统,就是要研究系统的动态过程。

篇9:高考英语作文过渡语

◆ 相关过渡语

1). 表示时间顺序: first, then, afterwards, meanwhile, later,first of all, finally, at last…

2). 表示空间顺序: near, next to, far from, in front of, on the left, on one side…

3). 表示比较、对照: like, unlike, such as, bu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nevertheless, otherwise…

4). 表示因果关系: because, for, as a result, therefore, thus…

5). 表示递进关系: besides, what’s more, what was worse,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on top of…

6). 表示并列关系: and, as well as, also…

7). 表示总结性: in general, in a word, in short, on the whole, to sum up, in brief, to conclude…

◆ 其它

(1)注重句子的开头

① 用with复合结构开头

With the sun setting in the west, we had to wave goodbye to the workers.

With his help, we've learned how to analyze and settle problems.(湖南卷)

With the functions of inserting, deleting, moving and copying, it enables us to edit test, browse web page and download what we want.(江苏卷)

② 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开头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English, our school held an English contest.

)Walking towards the cinema, he met a foreigner.

(2)长短句交错使用(注意:应突出主题句;长句子并非越长越好)

篇10: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篇11: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

篇12: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Ⅰ)

②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Ⅱ)

③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Ⅱ)

④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Ⅲ)

⑤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⑥简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并作出相关的评价;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捕获和转化。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弄清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讨论哪些环境因素将对光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前人的研究历程,评价他们的研究方法,得出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大气中CO2含量、植物体内H2O的含量、叶龄、矿质元素、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都将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其中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讨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3)比较学习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4课时(其中1课时为本节练习、讲评、复习)

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在实验室上)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情景导入 )

2、“万物生长靠太阳”,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变为细胞能够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植物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说明:此导入方式先导入到节再到课时,用情景加问题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光合作用,即明确了本节要掌握的目标,又清楚本节课的内容。

3、捕获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离,色素的种类、含量、捕获的光谱、作用 教学策略:

采用实验法和问题探究法来突破此教学重点。

1、实验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2、本实验相关的药品和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故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来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过渡到学习捕获光能的结构

3、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包括叶绿体的分布、形状、结构组成、功能。

哪些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结构组成?基粒和内囊体有什么作用?叶绿体的膜表面和基质中分布了什么?叶绿体的功能是?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

小结,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初中生物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说明: 先复习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自然进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习。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来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由于实验较多,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结论。所以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教学,而把实验分为五类: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植物放出氧气之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分别是什么?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通过五个问题贯穿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理解?

一、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你认同吗?

2、海尔蒙特的柳树盆栽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原则,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植物放出氧气之谜?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实验

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与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改进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

1、索绪尔的实验

2、梅耶的观点

3、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

4、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8,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根据以上科学家的探究里程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方程式引出问题四和五。

四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示踪实验

五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尔文的碳同位素示踪实验。

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杂交育种 总结归纳、感悟。

课后拓展:P103的第三题。

小结,课堂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化学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突破,含自学、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4、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比较 列表比较法:用表格形式归纳,是内容简洁明了。

5、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被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 通过比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过程。

6、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课外作业,小组设计,选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待教师审阅后,与生物实验室联系,而后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各小组到生物实验室完成本小组的实验。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学借鉴,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出更有新意的实验。

①光照强度的变化

②不同波长的光(红光、绿光)

③不同的温度(过度、适宜、过低)

④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组学习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提取这二个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从这部分内容中获得些什么知识。

讲清:①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及区别),

②异养生物。

结合上一节(第3节 细胞呼吸)的内容,全面划分生物的代谢类型。 列表比较法

小结,练习巩固本课时的知识

篇13: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于这节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6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

第四节第二 部分内容的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其的重要性与困难度都很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整节课知识性较强。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的实质, 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为学习光合作用原 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之前已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及其色素;之后还要学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此外,光合作用过程是历年考察的重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加以掌握和理解。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能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② 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③ 比较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④ 概括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阅读、识图、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 通过比较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进一步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对叶绿体结构的巩固及光合作用过程学习,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观。

②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② 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③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教学难点:

①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② 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如何突破)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通过自读课本大致建构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再辅以教师的讲授点拨,细化知识结构,突破思维误区和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光合作用的过程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因为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学生无法直接感知,为了突破此难点, 我拟采用多媒体演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态过程, 通过简明的图解,把复杂、微观的化学变化形象化,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 成深刻的表象。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 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通过类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记忆。

学法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 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 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然后在知识障碍上: 对于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不易理 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材示意图、幻灯片以及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

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2、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3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①光合作用的概念?

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篇14: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能量变化:光能——有机物中化学能

物质变化:无机物——糖类等有机物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5: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光反应的第一个阶段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

2、过程:

(1)水的光解

(2)ATP的生成

3、能量: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4、要点:吸收的光能去路有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

二、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过程:

(1)CO2的固定

(2)ATP的水解

(3) C3的还原和C5的重新形成

3、能量: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4、要点:整个过程需酶且C5可以重新形成

篇16: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启发点拨,重难释疑(10分钟)

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再对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

①演示光合作用的总过程动画,得出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②总结光合作用实质:

a、物质变化:把CO2和H2O转变为有机物。

b、能量变化:把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再转变成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等教具将课件中有关的动画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

4、合作探究,应用拓展 (5分钟)

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分析原因

实验设计: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辨别能力。紧密联系高考,培养学生的表达与解题能力

5、归纳小结,当堂演练(10分钟)

(设计意图)进行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与练习,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布置作业,加深理解(2分钟)

六 板书设计

篇17:《设计的一般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知识教材具体体现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这一节教学内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前面所讲到的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人机关系等知识点在这节有具体的应用。并且这节知识也是后面几章知识的一个缩影,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作用是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所以,本节与后面各章的关系属于“总――分”的关系。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培养富于想象、善于判断、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及其确定

重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确定依据:根据课标要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所以这两个环节,都要让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难点:如何制定设计方案,体现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多种不同的方案。

确定依据: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便携式小凳的设计,作为师生间讨论的课堂主线,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讲述中。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过程作为时间线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要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知识迁移法。

2、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采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来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同学们刚买的小凳--塑胶小方凳。

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开学典礼,都购买了塑胶小方凳。你们对这凳子是否满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多功能的便携小凳子?到时候可以把凳子批量生产出来,提供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使用。”

以任务驱动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有的凳子存在的问题。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小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设计。

(二)问题生成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哪些?制定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如果是你来设计小凳,你会怎么设计呢?

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用问题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采用问题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主动探究

根据提出的以上问题,以任务驱动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每个知识点,老师要做引导,同时又对同学们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利用启发式教学,以设计便携式小凳案例为主要形式展开,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发现与明确问题

解决问题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买的小凳存在什么问题?(根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问题。)

对小凳提出了哪些设计要求?(启发式)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从生活中找问题,要强调从技术的高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2、制定设计方案

要明确两点:

(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任何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不会仅有一个。

(用讲述法,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步骤。)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①收集信息。收集哪方面的信息?收集途径?

(引导学生开放性参与,不束缚学生的思考。)

②设计分析。挖掘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之间的相互矛盾,如何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通过对设计要求的解析,让学生归纳出材料、结构和便于携带等主要问题。)

③方案构思。(难点)

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提出多个设想力求做到:

与众不同――创新

百花齐放――多样

(鼓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挖掘创造潜力。)

给出一些关于小凳设计的相关资料。

④方案呈现。

⑤方案筛选。

对于④⑤两个步骤由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完成,一堂课的时间也有限。对于这两个步骤来说让学生知道,下一课时再进行详细讲解。

(四)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描述出他们所了解的整个设计过程,解说一下他们目前所针对小凳设计构思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就其描述和讲解过程提出不同的见解。

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按科学的顺序进行,它保证了设计的方向性和设计的质量。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的几个环节不完全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有时是不断循环和反复的过程。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学习了该节课后应该有什么收获。

(六)知识迁移

布置课外作业:每个小组去发现身边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设计要求,构思设计方案。用知识迁移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从小凳迁移到别的问题然后制作设计方案来解决。

1、对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说,内容稍多。后面还要对这节知识不断的复习,让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来体会“设计的一般过程”。

2、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不积极的参与的同学。在后面的环节可以对不积极的同学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

设计的一般过程

⒈发现与明确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明确―设计项目―设计要求。

⒉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分析、归纳信息―提出设想―制定方案―筛选方案。

⒊制作模型与原型

绘制图样―制作模型(原型)

⒋测试、评估与优化

测试:结构性能、技术性能

评估

优化

篇18: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其主要内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氧气和糖类等有机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整的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为学生后续学习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储备,思维的目的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并且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比较,树立事物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课堂伊始,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让学生试着用化学反应式来概括光合作用的过程。接着提问:光合作用中两种原料是什么时候被利用?怎样被利用?产物什么时候产生?怎样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这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切入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我将分为三步进行:

1.初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首先我会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光合作用分为哪几个阶段?通过观看动画可以总结出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从而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2.光反应阶段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会让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动画内容回答如下问题:光反应的场所在哪里?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中产生了氧气和[H],且光能转化成了活跃的化学能。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补充:光反应中还生成了ATP,并且光反应过程需要光的参与。接着我会提问: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出光反应阶段共有3种产物:分别是O2、[H]和ATP;其中O2释放到空气中;[H]和ATP均用于暗反应阶段。这样循序渐进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光反应阶段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与暗反应建立起联系。

3.暗反应阶段

在暗反应阶段的学习中,我会让学生类比光反应阶段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暗反应的场所在哪里?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出: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在暗反应阶段发生了二氧化的固定和C3的还原;暗反应中生成了糖类等有机物;且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提问学生: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完全独立的过程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目的是检测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思考与讨论的习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4.小结作业

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课下自己试着画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篇19:光合作用的过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其主要内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氧气和糖类等有机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整的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为学生后续学习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储备,思维的目的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并且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比较,树立事物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课堂伊始,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让学生试着用化学反应式来概括光合作用的过程。接着提问:光合作用中两种原料是什么时候被利用?怎样被利用?产物什么时候产生?怎样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这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切入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我将分为三步进行:

1、初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首先我会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光合作用分为哪几个阶段?通过观看动画可以总结出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从而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2、光反应阶段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会让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动画内容回答如下问题:光反应的场所在哪里?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中产生了氧气和[H],且光能转化成了活跃的化学能。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补充:光反应中还生成了ATP,并且光反应过程需要光的参与。接着我会提问: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出光反应阶段共有3种产物:分别是O2、[H]和ATP;其中O2释放到空气中;[H]和ATP均用于暗反应阶段。这样循序渐进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光反应阶段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与暗反应建立起联系。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风》说课稿

小学语文画风说课稿

《晏子使楚》经典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哪座房子最漂亮》的说课稿

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
《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课稿教学过程过渡语(精选19篇)】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2023-03-14

流动的画优秀说课稿2022-04-29

《乡下人家》的说课稿2024-04-19

《竹影》说课稿示范2022-09-15

鸟的天堂说课稿2024-01-06

秦兵马俑优秀说课稿2023-04-03

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2023-01-03

画风说课稿2022-05-07

家的说课稿2024-05-04

初中历史 古代埃及说课稿20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