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

时间:2023-08-22 08:02:19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共14篇)由网友“zmaab089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

篇1:《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 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2. 写实与想象。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方面: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 ‘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当你面对大海时,你想干什么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 预计用时15分钟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篇2:《观沧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1、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篇3:《观沧海》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

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篇4:《观沧海》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篇5:《观沧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点是:

1、朗读体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篇6:《观沧海》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篇7:《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篇8:《观沧海》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习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作图清晰,直观,使同学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连贯性,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篇9:《观沧海》说课稿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 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观沧海》教学方案及阅读训练

2.《观沧海》诗歌品鉴

3.古诗《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

4.《观沧海》教材分析及检测题

5.《观沧海》经典教案设计分享

6.《观沧海》教学设计范例

7.《观沧海》阅读训练及赏读

8.《观沧海》教案设计参考

9.《观沧海》教案设计分享

10.《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篇10:观沧海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观沧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 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他的一首诗歌《观沧海》。

第二环节:走近作者,简介背景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积累和课前预习,交流介绍作者曹操。

2、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研讨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5、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第五环节:理解感悟,激情背诵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观沧海》的学习,体会到了三国时期一位怀着满腔抱负、意气奔放的诗人的博大胸襟,我们也在诗中感受和体悟到了一点古诗歌的阅读欣赏方法,希望学习这首诗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启迪。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学习方法,预习《次北固山下》。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说教学反思

由于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思考、自由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以期达到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

篇12:《观沧海》说课稿课件

《观沧海》说课稿课件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如何让学生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看看分享的《观沧海》说课稿吧!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课后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篇13:《观沧海》说课稿设计

《观沧海》说课稿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

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篇14:曹操《观沧海》说课稿

曹操《观沧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 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交代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Module 4 Unit 1 This is my head.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说课稿课件

小班游戏优秀说课稿及反思《高个子和矮个子》

大班语言活动《吹牛皮》说课稿及反思

《望岳》公开课说课稿

《口语交际:劝告》说课稿及点评

鸡兔同笼说课稿及课件

凡卡说课稿及说课课件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及课件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及教案设计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共14篇)】相关文章:

《拉萨的天空》说课稿及教学反思2022-07-20

背影 说课稿 课后反思2023-03-04

《Breakfast》教学反思2022-05-07

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2023-02-18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及教学设计2022-05-24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2023-07-07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及教学设计2023-02-01

生物说课稿2022-07-21

说课稿生物2023-05-17

大班健康教育说课稿:心情播报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