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10篇)由网友“漠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归园田居》说课稿,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五、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略
篇2:《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
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篇3: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 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 阅读量要大
(3), 尊重多元化阅读
(4), 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追问:为什么作者这么厌恶官场呢?知人论世,简介作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篇4: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篇5:《归园田居》说课稿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篇6:《归园田居》说课稿
课程分析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孔雀东南飞》和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诗经>
学情分析
高一三、四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老师布置的预习一般做得较好,课堂回答讨论问题也很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训练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想象画面和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1、诵读品味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教材助读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叶嘉莹
《归园田居》(其三)
《渭川田家》王维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预习自测
提示: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志鸿优化导学案》完成。
1、给下面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3、名句积累
课堂导入
三毛说: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自主学习
1、初读体会结构之美。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本诗怎样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精读体味意境之美。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十句诗,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做批注,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质疑探究
再读品味语言之美。
明确诗歌语言美的几个方面
①美在准确传神。
②美在言简意丰。
③美在富有弹性。
④美在音韵和谐。
提示:知人论世
补充材料:
①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②社会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提示:靖节先生、五 柳先生、田园诗人、隐逸之士
当堂训练
1、背诵这首诗。
2、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让自己的心灵有了飞翔的空间。千年之后的我们,对于人生的舍和得,有怎样的理解呢?
篇7:《归园田居》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篇8:《归园田居》说课稿
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的第1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和平宁静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篇9: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篇10: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略
★ 赤壁赋说课稿
★ 短歌行说课稿
★ 采薇经典说课稿
★ 高中语文评课稿
★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使至塞上》的说课稿2023-12-12
采竹叶体育说课稿2022-08-28
采薇说课稿实录2023-06-02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2023-01-31
《画水果》说课稿2022-05-14
一年级画说课稿2022-08-24
画角的说课稿2022-11-13
说课稿获奖2023-12-16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7
数学上册小数乘法说课稿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