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05-06 11:37:26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锦集12篇))由网友“切叶矣”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

篇1: 高一下册《采薇》说课稿

高一下册《采薇》说课稿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 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篇2:《采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 、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F.总结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G.结语

这篇诗歌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H.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四.说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小雅》

玁狁(xiǎn yǔn) 靡盬(mí gǔ) 骙骙( kuí )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感情基调:悲伤—雄壮—悲伤

艺术成就:(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篇3:《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篇4:采薇说课稿

采薇最新说课稿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下面是其说课稿。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采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 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篇5:采薇经典说课稿

采薇经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篇6: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相关阅读:古典诗词鉴赏知识简介

古典诗词鉴赏知识简介

一、 考点要求

将“古诗词鉴赏”题改为文字表述,《考试说明》提出的考点要求是:

①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古诗词鉴赏”中的常用名词术语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篇7:《采薇节选》说课稿

《采薇(节选)》说课稿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 到春秋 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篇8:《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人教版)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 到春秋 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 、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采薇》通俗译解

采薇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mǐ)室靡家,

猃(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zài)饥载渴。

我戍(shù)未定,

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篇9:语文版《采薇》说课稿

语文版《采薇》说课稿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 到春秋 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 、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采薇原文与翻译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翻译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篇10:高中语文《采薇》说课稿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篇11:《诗经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古诗文能力,能通过阅读感悟、想象等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简单了解古诗词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针对六年级孩子的心智特点,主要的'教法有:

1、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本课通过让学生观看插图、以及整理搜集的资料体会一个出门在外的老兵的心情: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2、朗读感悟法: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体会老兵的心情

六、说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放飞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以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效的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第二板块:简介诗歌,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第三板块: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第四板块:自学古诗

第五板块:情感体悟

第六板块:学习写作手法

第七板块:小结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因此我的板书设计为

诗经·采薇(节选)

昔 (哀) 杨柳依依 (乐)

今 (乐) 雨雪霏霏 (哀)

篇12:《诗经采薇》说课稿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 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采薇》教学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实录

采薇经典说课稿

采竹叶体育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的说课稿

小学古诗说课稿范文

高一下册《采薇》教学反思

《古诗》说课稿设计

行路难的说课稿

高中古诗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
《《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采薇》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锦集12篇)】相关文章:

面试课总结范文2022-04-29

《古诗》说课稿2023-10-29

试讲稿2024-01-04

试讲稿模板2023-02-19

古诗二首说课稿2023-04-18

小学音乐试讲稿范文2023-08-14

采薇教学实录2024-01-18

2.1.1 上 下-人教课标版2023-10-24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说课稿2022-04-30

五年级下册早说课稿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