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05-07 11:48:1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共15篇))由网友“恋爱天才钱小可”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与借鉴!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1: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料单

模型顶点

(小圆球)棱(小棒)

ABCD

长方体个条条条条

立主体个条条条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立方体

面棱顶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篇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具体而言是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的认识。这是在学生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展开的,也对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打好了铺垫,在课程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己动手研究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的认识,教学难点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展示图形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也是学生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课题。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会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会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

之后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我总结并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长方体的组成,让其有参与感,这也是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的内容能够,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敏锐发现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规范。

最后跑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后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至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三)课堂练习

出示课本中的试一试的内容。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七、课后反思

篇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

面棱顶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篇4: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篇5: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篇6:《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30%的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68%的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正方体框架、长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具:橡皮泥 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 透明胶条 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中知道名称

(1)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 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游戏中掌握特征---突出重点环节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举一举:将你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的举起。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感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对边都相等

摸得时候有八个角

直上直下一边儿粗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思考讨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各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记录单。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个数

条数

长度关系

(3)全班交流

面:

预设:①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有3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②长方体有6个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正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长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面是4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指导学生按相对面有序的数)(师课件演示面的特征)

预设:①长方体有12条棱,有3组相对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②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12条棱,有8条棱长度相等(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①特殊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按长度可能分为两组。

②一般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分为3组。

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棱的特征)

③ 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为一组。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数有重复的,上面的数法更合理。

-----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把倾斜向45°的棱叫做“宽”。

④如果学生没有按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组。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物品,换一个方向摆放,指出他的长、宽、高。

顶点:

有8个顶点。

师: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长方体有8个顶点,“三八二十四”。每个面有4条棱,长方体有6个面,“四六二十四”,可实际上一个长方体只有12条棱。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操作中深化特征----突破难点环节

(1)从老师准备的长方形硬纸片、小棒中先选择一类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框架,有时间再选择其它材料制作。

边做边思考:

①你们选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么选?

②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活动一:制作长方体的框架。

材料:橡皮泥、小棒

每个小组配发小棒如下:

4根6cm

12根10cm

10cm

8根15cm

2根7cm

预设: 各领4根,拼成一个长方体。

其中一种领取8根,拼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领取12根相同的,拼成正方体。

领取的材料拼不出长方体,可以再来换。

领取的材料多了或少了。

●活动二:制作长方体

材料:长、正方形硬纸片、透明胶条

每个小组配发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如下:

预设:一般长方体

特殊长方体

正方体

请你说一说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什么?

师: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都叫做棱,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板书:正方体)

(2)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哪种材料一定不能选?

有些不能选的,再给你几张长方形纸或几根小棒就能拼成长方体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

4、对比中沟通联系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状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

6

12

8

6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

面的面

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

行的四条棱的

长度相等

正方

6

12

8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

的面积

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2)  长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预设: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

篇7: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2、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4、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着,再显示即将学习立体图形,从而引出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说出你感觉到了什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师生共同研讨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所有的面有什么关系?

(2)正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所有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并验证所有的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第三步,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

第四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填空题,深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应用练习:文字判断题和应用题。进一步深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的认识

面面棱棱顶点顶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8: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篇9: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10:《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展示)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多媒体、长方体纸盒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小棒、接口、长方形纸片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二进行教学,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知识上的体验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将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新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在装有很多物体的魔袋中摸出长方体的小组活动,通过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从中明确面、棱、顶点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首先我出示一个萝卜,让学生猜一猜: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萝卜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长方形纸片等材料,让同学两两合作制作长方体,并填好实验操作单,明确要求后,学生互相交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当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制作材料、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随机提问、演示:你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纸片围长方体?围成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接口,哪些小棒同样长?也就是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农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长方体的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清晰形象地显示出来,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了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好实践报告单,利用投影仪进行汇报展示,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以表格形式进行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深化探索,实现飞跃)最后我出示一个包装箱,让学生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明确从左前方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只有三个面(出示实物图),看不到的棱我们用虚线表示(出示透视图)。多媒体演示,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平面透视图,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然后直接说明长宽高的概念,并不断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让学生指出长宽高,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着提出:“我想用小铁丝做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呢?”先让学生明确求铁丝的长度就是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得出计算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最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宽高的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根据远程教育的示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我加工整合了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倡议(出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从基础知识,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浅入深,使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第四环节: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的提问,再一次把学生推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总结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整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思路,在摸——做——说——议——玩的线索中,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的能力。

(四、说板书)

这节课我的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将卫星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真正弥补了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篇11:《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以同学发展为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焕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同学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时,我先出示平面图形,让同学说出各图形的名称,然后出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让同学说出各个图形不在一个平面上,是立体的。让同学在对比的情况下,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重点让同学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自身所带来长方体逐步笼统出长方体的特征。

2、生活即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同学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必定联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同学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同学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农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明条件,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协助同学学习,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充沛发挥同学的潜能,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资源,不时总结经验,和时调整教学战略,鼓励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同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3、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本课时是同学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从几何图形的学习转向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在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上是一个重要的进展。长方体和正方体对小同学来说是比较笼统的概念,所以这节课从同学原有知识动身,通过看立体图形、实际丈量、制作长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使同学的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同学的学习能力。

篇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篇1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篇14: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 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 “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篇15:小学五年级数学《立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立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但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实物出示),我们把这类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方体.(板书)

2、认识立方体的特征:

(屏幕演示)把长方体的高和宽延伸,得到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叫它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正方体,然后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面面积大小怎样?

(2)正方形有几条棱?每条棱长度怎样?

(3)正方形有几个顶点?

(板书:正方体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相等)

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屏幕显示)

3、小结: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正方体(立方体)

面:6个面每个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棱: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优秀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物体分类》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共15篇)】相关文章:

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2022-11-12

体积和容积说课稿2023-12-19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合集2022-05-30

认识物体 说课稿2022-12-30

小学数学说课稿的格式2022-05-06

比和比的应用说课稿2023-09-06

五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2022-07-30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优秀说课稿2022-11-17

三年级《观察物体》说课稿2023-11-13

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