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2篇)由网友“速食土豆”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两个班的人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具体的练习设计如下: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
篇2: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说教材: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技能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喜欢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为合作学习创设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张扬个性、让体验充满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显得异常现实、精彩而生动。
说过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年龄小,再加上数学知识的的抽象性,他们往往不会为数学的严谨和逻辑的魅力所折服,可他们会因为数学的现实、有趣、而喜欢,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使学生最感兴趣;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从让学生猜想、品尝不同甜味蜂蜜,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让课堂呈现精彩。
本课探究例题:“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来配,配制这样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第三个环节:融入生活用数学
生活数学不仅是学生学“必需”数学的基础,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我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并进行整理,然后汇报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着小组选择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最后,让大家寻求规律进行应用与拓展。从学生的汇报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教师给学生去发现的机会,学生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我也出示了一组生活素材:看来,同学们这次的社会调查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带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帮助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请任意选择一个在小组内探究吧!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先人的遗嘱更必须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
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也来帮老人的三个儿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会赛过智叟!
第五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篇3: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新时期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我班学生人数少,在教学本课前,我在电脑上选好了课堂教学实录,首先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预予辅助教学,我就在一旁随时给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法灵活 学法得当
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学。
根据劳动付出比为5:3,总收入为160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之后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里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许在小朋友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1平均分配的形式,这里也可借此引发讨论,进而进行多劳多得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
这里我将前面的小故事做了个小变化。今年中秋节前,孙悟空和猪八戒又想做“唐氏月饼”,这时沙僧也要加入,猪八戒为了能赚更多钱,做月饼比去年勤快多了。结果他们做的月饼的个数比是5:4:6,卖出后一共赚得300元。那请问同学们,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呀?现在他们该怎么分这笔钱呢?这样一来,就在学生中击起了波澜,学习的气氛也达到高潮。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还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据老师调查,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与黄沙、石子的比是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对此进行优化,如果出现比例不当,还可以趋机进行道德教育。建一栋楼房,一定要把握质量,那就要按比例去进行搭配。也告诉了学生: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
还可以各抒已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同桌的表现又怎么样,你认为本节课谁的表现最好。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
篇4: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新时期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我班学生人数少,在教学本课前,我在电脑上选好了课堂教学实录,首先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预予辅助教学,我就在一旁随时给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法灵活 学法得当
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学。根据劳动付出比为5:3,总收入为160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之后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里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许在小朋友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1平均分配的.形式,这里也可借此引发讨论,进而进行多劳多得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
这里我将前面的小故事做了个小变化。今年中秋节前,孙悟空和猪八戒又想做“唐氏月饼”,这时沙僧也要加入,猪八戒为了能赚更多钱,做月饼比去年勤快多了。结果他们做的月饼的个数比是5:4:6,卖出后一共赚得300元。那请问同学们,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呀?现在他们该怎么分这笔钱呢?这样一来,就在学生中击起了波澜,学习的气氛也达到高潮。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还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据老师调查,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与黄沙、石子的比是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对此进行优化,如果出现比例不当,还可以趋机进行道德教育。建一栋楼房,一定要把握质量,那就要按比例去进行搭配。也告诉了学生: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
还可以各抒已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同桌的表现又怎么样,你认为本节课谁的表现最好。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
篇5: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篇6: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 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 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 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3) 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篇7: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设计思路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浙江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
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
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 的量作铺垫。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说明各类应用题与同类文字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否意味着生活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建构相互依存。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渗透“一一对应”及“比较”的思想、方法,帮助理解掌握“同样多”与“多的部分”。
(2)学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为力求体现“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做’数学”这一教学思想,教与学主要举措为学具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构建“转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同时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的动画演示,突出“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摆“同样多”与“多的部分”,感悟应用题与文字题的转化统一。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尝试从具体实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最后总结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解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玩”
1、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按要求玩学具
(1)摆一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学生自由摆。引导出“一一对应”的摆法后,再次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同桌交流检查。
(2)摆一摆“多的部分的物体”,学生自由摆并演示说操作的过程。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比第一行多2个 。就是比4多2个所以摆6个。主要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第二行为什么摆6个?(比4多2是6。)
(3)相互合作摆“多的部分的物体”,指名演示并说过程。
2、教师引导得出:刚才我们所做共同点就是算“比几多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考虑。“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意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学生通过摆学具从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的文字表述,为新课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1、应用题教学 例 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多少只?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法。教师参与学习。
(3)汇报解法。可能出现:用学具演示;直接说算式;转化成“比5多3是几”等。
(4)电脑演示线段图,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通过“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来进一步理解算理。
2、引导归纳转化成文字题
[设计意图:合作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节应用题教学,也想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 从实际的问题“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理解: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及转化成文字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安排合作讨论等。这样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率,也便于教师的个别辅导。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1、课后练习。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两样物体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应用题转化成文字题的思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这里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编题的目的一是巩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及实际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1、谈谈对这类应用题解题的感想。比如请你用“难、容易、比较难、比较容易”选一来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2、如果是“母鸡比公鸡少3只”你会做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抓住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来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篇8: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数。
2、写数量关系。
3、列方程。
4、解方程。
5、验算。
二、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的两倍。
2、学生提出问题: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各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3、学生读题。
4、找出关键条件。
5、如何设未知数?你的根据是什么?
6、你为什么这样设?
7、是以谁为标准?海洋面积是多少?
8、学生读“解”“设”
9、接着要干什么?题目中的.哪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写关系式?
学生:陆地面积╳2.4=海洋面积
能帮助我们算出X是多少吗?
10、那应该根据哪句话来写?(纠结了太长时间)
11、可以写出怎样的关系式?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的表面积
12、学生列出方程,解方程。
2.4X+X=5.1
(2.4+1)X=5.1
X=5.1÷3.4
X=1.5
13、如何计算海洋面积?你是根据哪个条件算出来的?
14、可以怎样验算?
3.6+1.5=5.1
5.1-1.5=3.6
15、学生自己写答语。
三、比较异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与以前的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1、验算的方法。
2、两个未知数。
3、利用哪个条件写关系式。
四、练习。
小明: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
妈妈:我和你共48岁。
1、以谁为标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设未知数。
2、根据哪个条件写关系式?让学生读出这一条件。
3、评讲练习。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严谨。教师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的严谨,教师对学生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的严谨。很显然,由于过于严谨导致严格,显得老师对学生不够信任,故而放手不够,一直都在牵着学生缓慢前行。课后,老师们在一起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搭好脚手架,增设使能目标。这节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这个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其二是必须根据两组数量间的关系来选择、建立等量关系。对于一个问题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情况,也感到未曾有过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建议新课教学前增加如下的用字母表达未知量的铺垫。
舞蹈队有A名男同学,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3倍。女同学的人数为人。
一本故事书Y元,一本科技书的价钱是它的2倍,买这两本书一共需要()元。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选择和使用信息,认识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设哪个量为未知数X,理由是什么,从而建构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模式,从容地解决问题。
3、适当更换教学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鉴于学生对例题情境的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的障碍,可以将例题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情境。譬如:一班和三班一共植树60棵,其中三班植树的棵树是一班的2倍。一班和三班各植树多少棵?
书中的例题可以在这之后让学生阅读、完成,并通过以上两例的比较来概括此类应用题的特征,思考路径和解题方法。
4、练习形式过于单一。由于例题的时间纠结得太长,后面练习的时间就明显不够,勉强做完了一道题。这样,对于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建议增加一些判断或选择题,不需要完整地解答,只对本节课的生长点:设未知数和找等量关系进行巩固和辨析。譬如:
数学兴趣小组一共有68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各是多少人?下面哪个方程是正确的?()
解:设女生人数是X人,则男生人数是3X人。
(1)68-X=3X
(2)X+3X=68
(3)X╳3=68
学校为了营造节日气氛,插了80面彩旗,三角形彩旗是长方形的4倍。两种彩旗各插了多少面?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式是()
(1)长方形彩旗面数╳4=三角形彩旗面数
(2)长方形彩旗+三角形彩旗=彩旗总面数
(3)长方形彩旗-三角形彩旗=彩旗总面数
这些只是课后的设想,也不知真正到了课堂有效如何?
篇9: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7页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7页的内容,是在学了6、7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后进行教学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数学”,类似于老教材中的应用题。通过“用数学”教学,既要求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又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4、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学生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它们生活的很愉快,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呢?
谁想来说一说。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可是,小动物们在玩耍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吧!
出示课题:用数学。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小动物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心理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学习例1)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一共有9只小鹿,老师把它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谁来在说一说这个大括号表示什么呢?
2、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先自己想想,然后举手说发现的数学问题(原来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还剩几只?)
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3、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你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计算。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怎样进行列式?
生: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多叫几个学生来说一说)。
那么还剩几只呢?
4、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要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过渡:看大森林的小白兔来了,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在采蘑菇)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1、提问:看着这幅画面,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蘑菇图)
在学生提出:“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谁知道这个小问号问什么呢?
生:一共是多少个蘑菇?
师:谁能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呢?
(多让几个同学说,不断指导完整地说出图意的条件和问题)
2、师:同学们真不错,会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完整。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还能在列出一个算式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问题!说的也非常好。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提高学生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白鹅图和猴子图
1、师:你们帮小白兔解决了问题,他高高兴兴的来到小河边,看,它看到了谁?
师: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大白鹅。这里也有数学问题呢?老师看谁的眼睛最亮,发现什么了?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指名两各学生汇报)
自己试着列出算式。、交流算法。
2、5只大白鹅高兴的上岸了,它们看到了一群猴子,请你仔细观察,你会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集体交流。
3、练习十二的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台展示优秀作业。
说一说: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用“减法”,而第二幅用“加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这一节课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五)板书设计
8和9加减法的应用
9—3=6(只)6+2=8(个)8—3=5(只)
五、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师:这节课我们帮小动物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观察,动脑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说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看图列式及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我整节课以故事来贯穿。如学习小鹿图后,我以小白兔采蘑菇引出并教学了蘑菇图,之后,我又结合白鹅图和猴子图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又巩固了新课,同时我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数学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并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异常兴奋,同时也掌握得较好。
但在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对所求问题还是理解不透,把问题作为条件去减,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是应反复强调对图意的理解和说明。
篇10: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计算。学好本节课有关内容,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计算中明白生活中在计算长方体的面积时,不能一味地计算表面积,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与价值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表面积实际应用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对生活中数学的感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中重点是根据实际需要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难点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想象出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哪几个的面积之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且对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深入的了解。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在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中存在思维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选取和挖掘贴近生活,儿童感兴趣的生活题材,让学生在自立、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掌握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的面积之和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体表象提供帮助。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问题,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会选择,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欢迎走进“预算师”培训中心。(通过课前交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在做之前都要经过“预算”)今天老师就满足同学们做预算师的愿望,把同学们培养成小小预算师。预算师需要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不知道同学们计算水平怎么样?这样吧,老师先来考考你们。
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前,校长把我叫去了,说学校准备把各班的教室粉刷一新,想让我帮忙算算每个教室所需的涂料,我就拿这个问题考考同学们吧!
(如此导入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变的有趣味性。而且老师用比较急切的情绪与学生交流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大屏幕出示:教室长12米,宽8米,高4米,要粉刷教室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除去门窗与黑板的面积28平方米,平均每平米需涂料0.2千克,每个教室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2、请同学们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交流。
汇报时,让学生讲明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在汇报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思考,做到灵活运用知识。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形进行“预算”,便于学生形成物体表象。)
5、总结预算方法:研究物体、确定方法、准确预算。
三、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师:这一问题这么快就让同学们解决了,看来同学们很有做预算师的天分,下面我们的培训正式开始!
1、出示形似火柴盒的手机包装盒,提问:如何预算这种盒子所需的纸板面积?
2、预算形似火柴盒的词典包装盒至少所需纸板的面积。
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一个火柴盒作为模型、一本词典。
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通过测量词典的长、宽、高来确定包装盒的长、宽、高(结果取整厘米数)。
2)、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测量员、记录员、计算员),有计划开展预算,确保预算速度快而且计算准,并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3、汇报预算结果。
将学生预算过程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并请学生说明自己的预算思路。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自测量中,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4、强调方法的确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5、师:看来,我们要想准确的进行预算就必须熟悉你所要预算的物体,就要善于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这可以算得上是预算师的基本功,下面我们进入基本功训练。
大屏幕出示:
1)、求一个无盖长方体鱼缸所需玻璃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2)、求一座大楼的长方体立柱刷漆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3)、求教室讲台贴瓷砖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是一对矛盾。这里安排一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联系实际的专项训练,旨在适当扩大学生联系实际的范围,引导学生考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师:通过培训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未来的预算师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下面老师宣布:同学们培训合格,相信同学们将来都能成为优秀的预算师!
(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收获,不仅能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从中明白许多道理。)
篇11: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篇12: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两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用40×3/5+3,而(2)用40×3/5来解答?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 比的意义说课稿
★ 比的认识说课稿
★ 比的说课稿
★ 比说课稿
【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2022-06-10
时间与数学2022-04-30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2023-11-15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2023-10-29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2022-10-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2023-11-05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冀教版2023-04-0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2023-02-0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2022-05-08
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