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共12篇)由网友“小小自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
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篇2:八年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师: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却还在我们身边上演,(多媒体呈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学生生活中的浪费水及水污染现象等方面的图片制成连环画面,在学生眼前掠过。)面对今天的“罗布泊似的悲剧”,你想说点什麽呢?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篇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2.教师小结第-2题。
(1)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篇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篇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骞qiān萧瑟s庇b护干涸h吞噬sh裸luǒ露鹭鸶l sī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刚。
2.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篇6: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篇7: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篇8: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
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
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揭示目标
第三板块:自学交流 ——想仙湖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
最后一条河中毒 ,
最后一条鱼被捕 ,
你们才发觉 ,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合作学习——忆仙湖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板块:释疑训练
探究学习1——叹仙湖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探究学习2——叹仙湖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6)A:“我为仙湖把把脉”
B:“我为仙湖开药方”
C: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版块:归纳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由仙湖说开去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关注我们身边的“罗布泊”——双洎河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七、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昔 绿洲 仙湖
对比 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
今 沙漠 神秘 (保护环境 珍爱家园)
因 “改道”“四盲”──人为因素 拟人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生动
篇9: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 ,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篇10: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此课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较为重要。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词语,体会作者惋惜、悲痛的感情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教学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学生分析:
5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适应较快的学习节奏。并且,5班的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强。只是对于语言的品读稍显弱势。
三、说教法: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很适合学生自读。故将“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问题设计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老师课堂上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弱势,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放在“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上,并做适当拓展延伸,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独立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安排:
(一)教具介绍: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部分习题,主要涉及字词的疏通、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
(目的: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明确,全班齐读)
(目的:强化基础知识)
2、导入新课及题解。
(1)导入设计:
罗布泊知识介绍,在投影它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生发的困惑:昔日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为什么到今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2)解题
A.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
B.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明确思考题答案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要求学生美读)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学生读出恐怖的语气)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的巨大的反差,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注:在这过程中穿插图片欣赏
(目的: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后,先将找出的句子包含感情地朗读出来,先组内说说,再带领大家品味,老师点拨归纳,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播放背景音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5、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其间,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再投影一些典型的案例)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学习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0字左右,如能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学生写作练习,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2)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让我们携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地球!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篇11: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篇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 ,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 我的老师说课稿共
★ 《剪蝴蝶》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共12篇)】相关文章:
微格实验-导入技能微格教案2022-06-0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2023-02-11
语文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2022-07-28
阶段工作总结2023-03-15
C(4-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022-11-27
微格教学教案2022-09-02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5-13
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优质教案设计2023-11-13
数学微格教学随笔2023-01-09
微格教学反思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