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02 07:32:58 数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通用8篇)由网友“没发过么”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

篇1: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

教学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喜洋洋和美羊羊”分五角星的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五角星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五角星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分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教师准备的道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篇2: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分数的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1/2”“1/3”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他们。“分一分(二)”是本单元第二课时,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本节课,力图让每一位学生学自己身边有用的数学,使学生富于个性特长。教师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调整教学程序,增减部分教学内容;能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去体会、去认知,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分数是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教材把认识分数分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可用分数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这种分数“整体”意义的拓展,在课堂中,我由用做题的形式来复习分一分(一)的知识要点,为本节课作铺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取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学习时我利用让学生动手分大正方形,对情景图进行观察、让他们对已知条件进行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另一种意义。《分一分(二)》这节课,在活动操作中了解分数的“整体”意义,懂得一个个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多个个体也能看作是一个整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为指导,注重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体现学生自己探索和动手操作实践过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到了:

1、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把一个完整的大正方形成9个小正方形,体会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分数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感觉机能!

2、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体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的意义。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练习新。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催化作用。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课堂之前我设计一个悬念,也以此机会趁热打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得到了延伸,并且让学生很深刻的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篇3: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桃子”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故事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巩固练习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涂色和表述,了解2/4,3/4,4/4。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学具把它表示出来。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有不足之处:前十分钟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配合不模切,我没能及时调动起来。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篇4: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单元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课件的主题图,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实 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本单元应用题方面,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其一,条件和问题分不清,算式中的除数和商会颠倒位置。其二,数量关系分析得不透彻,当乘法和除法题目都出现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解决,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针对这两点,我在练习课上,重点让学生多对应用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并理清每道题的数量关系,使他们熟练掌握及应用本单元知识。

篇5:二年级数学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分一分》的教案时就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观察、思考、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实践,我认为:

一、课堂要以活动贯穿始终。本节课我设计了八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分月饼,伸手指的情境导入活动。这个活动设计简单,人人参与,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是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时,学生把手指伸一伸,放一放,你看看我,我望望你。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的不够用,必须引入一种新数的必要性。

第二个活动是动手分月饼的操作。每个学生都把月饼拿出来实际分一分。有的是平均分,有的不是平均分,我把两种不同的分法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构建平均分的问题模型。

第三个活动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每个人在答题板上写出自己创造的“新数”,并在组内交流这个新数的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抒已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写1/2的,有2/1的,有(1)2的,还有(2)1的等等。有的学生头头是道地讲着自己这样写的理由,有的拿着自己写的,又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别人的讲解。精彩纷呈。

第四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看书,达到认知上的归一。当学生翻开书看到书上也是用1/2来表示的时候,学生的那种高兴与激动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个活动是征名活动。当我让学生给这个“新数”取个名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好多组的说就叫分数吧!老师问怎么要取这个名儿呢?有的说:是“分月饼”的时候产生的这个数。我又问下面数、上面的数又叫什么名字呢?学生的理由更充分了,上面的叫“分子”,因为是从下面这个整体中分出来的一部分,就象儿子一样,所以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因为下面是一个整体分出了几个部分,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叫分母。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我被这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情境所折服了。

这使我认识到,只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一定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的闪现。我觉得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分数,而且学生有了分数的基本模型。

第六个活动是动手操作。学生的学具各不一样,学生动手之快,出乎老师预料之外。短短2分钟左右,学生就把正三角形、圆、正方形、五角星、正六边形的二分之一的不同折法全展现出来,并涂上颜色。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思维灵活性。。

第七个活动是将数学引向生活、认识生活中的分数。学生举例,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信手拈来。如:一个学生说我的这盒彩笔有十二支,拿出六支,拿出

的占这盒彩笔的6/12;一个学生说前面的“小小书法家”栏里贴有8张书法,拿出2张,这2张就占这8张的2/8;一个学生说教室里有6盏灯??

第八个活动是分发礼物,并找朋友。把评价当作一种数学资源来用。同时把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课件不求花样百出,力求简单实用。

多媒体课件共只有八张换灯片。但都实用而没有多余。一张用于情境的引入,第二张给学生一个分月饼的直观感受,第三张提出问题,一个月饼二个小朋友怎么分?用于分数认识的拓展三张,分别是三角形的二分之一、三角形的三分之二、正方形的四分之三。变式巩固二张,一张是不平均分的,一张是认识2/4与1/2其实是一样的。学具简单多样而实用,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圆、五角星、正六边形。

三、课堂归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老师从不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代替学生的发言。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组织有序,活而不乱。既注重了优秀学生,同时又观注了弱势群体。当意识到个别学生可能没有听懂或听明白时他人发言时,指名问你听懂了吗?你再说说看,以此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如果把学生对“一半”的表示方法较详尽列出来进行比较,那就会更好了。因为学生可能还有许多有新意的表示方法,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篇6:二年级数学上《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教学目标: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设计流程: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2、师:其实呀,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它还有一定的科学性。你们知道吗?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我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能够平稳地飞翔在蓝天……

课后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篇7:小学三年级数学分一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67―69“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分数的作用。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现在进行抢答比赛,但回答问题时不用嘴而用时用你的身体语言来表示答案?动脑思考,看谁先想出来。

1、课件出示: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个)(有的学生拍两下手、伸出两个手指、跺两次脚……)

2、课件出示: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1个)

3、课件出示:老师手里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生有的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中间不发出声音,有的作刀切的样子,有的用手指作出“+”的样子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有的急于举手想发表意见。)

4、师:拍手或其他身体语言能表示出结果吗?(不行)为什么呢?(每人只分到半个)

师:拍手无法表示出“半个”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半个苹果吗?请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画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

5、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创作,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想法。

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2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把绳子对折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 来来表示,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6、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

〔设计意图:教师用游戏来开课,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通过用身体语言来表示结果,能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是不能用整数或小数来表示的,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表示“半个”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1/2,感受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这一半苹果可以用它(师指着1/2)来表示,你知道怎么读么?(二分之一)一半可以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1/2)

师:老师把这个苹果这样分(课件演示分成一大份,一小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为什么?

生:它不是一半,因为没有平均分。

(2)、感受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看书中67页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课件出示)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看树叶,中间有一条线,涂其中的一半就可以了!

师:树叶可以,那没有线的怎么办?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它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生:两份),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那开始吧!

(A)、涂一涂。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B)、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看谁找的最认真,最多!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2、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认识几分之几。

(A)正方形折出1/4(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找到了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比如1/4,你能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想办法找出1/4吗?

(学生活动,师巡视,并把学生找出的1/4贴在黑板上,并贴出三种1/4的折法)

师指名学生说说找到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师课件演示三种1/4的表示方法。

师: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生讨论后汇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B)圆形折出3/8。

演示折纸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C)长方形折出4/5。师:你能利用长方形纸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活动,再汇报。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把一个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

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组,其中的4组,就用4/6表示。

(3)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涂一涂、找一找、折一折发现了很多分数,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我们都是在怎样分的基础上才得到分数的?

生:平均分。

师:对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板书:像1/2,1/4,3/8……都是分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了一个分数。(板书:3/4)仔细看一看,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仔细看一下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四分之三)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比如:一周有7天,1天就是一周的1/7,你能联系生活,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68页中间图。

(1)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

(2)4/4的含义是什么?

2、知识拓展。

师: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因为淘气吃了1/2块饼,笑笑也吃了1/2块饼,所以说明笑笑和淘气吃的一样多。

3、了解分数的历史。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课程开始我们同学动脑创造出许多方法来表示一半,在众多的方法中多没有1/2这种表示形式最简单,同学们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就了解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课件出示分数产生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请互相说一说。

师: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篇8:小学二年级数学上《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上午早读课是8:00开始,读20分钟,休息5分钟,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15分,眼保健操5分钟。根据这些信息填写68页的作息时间表。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

3、学生到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从9:00到11:00,经过_____时。

(2)从10:00到10:00,经过_____分。

2、从3:00到4:30。

(1)经过了_____时____分。

(2)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6:30起床,25分钟后,6:55用早餐,过了35分钟,7:30去上学。

4、实践活动:说一说今天几时从家出发上学,几时到校?算一算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2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022-06-0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2022-11-17

二年级下册数学《小小图书馆》教案2022-05-06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的教案2024-03-1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12-14

七年级数学教案2023-12-19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教案2023-05-13

小学美术教研组秋季计划2023-07-22

二年级下册数学东南西北教案2023-05-28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