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时间:2022-06-05 01:40:1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推荐19篇)由网友“Deepasse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江口县桃映镇中心完全学校  莫言

课题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班共45人。有5人数学思维较特别,大部分学生勤于动脑可墨守成规,是好学生但不是优秀数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的中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资源 课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复习导入

看谁能很快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

(  )×5<6       (   )×3<20     5×(  )<38

(  )×4<22       6×(  )<34     7×(  )<24

教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有没有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去开展过春游或者野炊活动,当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活动日记,大家请看:

10月18日 晴

今天,我们去野炊,老师规定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做好出发准备。我们班这次参加旅游的女同学共有15人……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可以分为几组?

(学生独立解决、检查除法竖式的书写)

教学活动3 三、尝试解决问题、引入主题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1)怎样列式?(2)用教具摆一摆。

3、师生交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

16人,每组5人,分了3组,还剩1人。这1人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1表示什么?你能给这个数起个名吗?

(板题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这道题的得数怎么写呢?(让学生说一说。)

写得数时,要先写商3 ,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1.

(板书16÷5=3……1())

这里商3表示什么?(3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1表示什么?(1人)(板书单位名称“人”)

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余数。

教学活动4 四、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提出问题: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25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

2、观察质疑:那么,(教师板书,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组)……1(人)

17÷5=3(组)……2(人)

18÷5=3(组)……3(人)

19÷5=3(组)……4(人)

20÷5=4(组)

21÷5=4(组)……1(人)

22÷5=4(组)……2(人)      ……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为什么?)

五、看书质疑(完成例题内容)

六、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2、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3、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篇2: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定商。与第一层次不同,这里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一道计算题“26÷4=□……□”的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应用方法,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正如我所说的,不管学生说第几号气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出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学生欲罢不能时,我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情绪激昂,“想”字脱口而出。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的这节课。等学了新知识后,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颁奖者并思考“10支铅笔”该怎样分给两位班级之星,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支”,引出除法算式“10÷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5,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分5支,正好分完,没有多余。接着,我出示竖式,学习笔算表内除法。在学习笔算表内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的是讲授法,通过让学生倾听、照样子写算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处理是因为笔算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或许从书上,或家长那里已经知道除法竖式,但他们的知道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可能知道竖式怎么写,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总的说来,学生对这个笔算过程基本上是没有认知基础的,需要教师进一步系统的讲解。在竖式中,重点让学生说说“10-10=0”说明了什么?旨在强调,10支铅笔全部分完,没有多余,在新知的生长点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习新知“余数”埋下了伏笔。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如果有13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又能分几支?”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3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有的学生可能每人一支轮流分;有的可能先分2支,再一支一支地分;也有的学生可能知道每人能分6支,最后剩1支。总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然后让不同分法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自己的分法。分的结果可能有:第一种每人分6支,多1支;第二种一边是6支,另一边是7支。对于第二种分的结果应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前提是平均分。然后,对第一种分法中的“1”进行追问:“这剩下的1支铅笔为什么不分了?”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铅笔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我故意说这13支铅笔每人分5支,余3支,行吗?为什么?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3、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4、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这一道计算题,让学生尝试计算,遇到疑问时,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寻求方法。思考、讨论后回答:把2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怎样想的呢?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分成4份,每份是几,就是4个几,想4和几相乘的积要比26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如果相乘时的积太小了,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4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26,还应最接近26。这样,把摆和算统一起来,实现操作过程数学化,达到了操作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还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方法,拓展延伸”。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本练习。安排了“小博士看病”和“做一做”两道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练习。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编了一道“用数学”,让数学回归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发展练习。第一道题是课前的“猜气球颜色”问题。这一题是开放题,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第二题“□÷5=□……□,猜猜余数可能是几?”也是一道开放题,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篇3: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x积极思维,认真讨论,让他们利用旧知识去掌握新知识

例如,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篇4: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求,学生基本上会写,我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意思。课后学生出现以下问题:1.计算过程中回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或者这一类判断题,他认为是对的。2.应用题算完后不会答。一些同学把整题抄下来,一些同学余数的问题不会答,一些同学干脆不答。3.在做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一些同学商和余数的单位分不清。很显然,他是不理解题目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不写单位。我想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要克服的。

篇5: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材内容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这节课针对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在二、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感性的认识,还未达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如果学生考虑得不全面,教师进行引导。

5.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4题。

针对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求除数的题,可先让四人小组研究,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布置课外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评析

这是非实验年级教师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教老教材的一节课。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定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如,在找第一类除法题的特点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篇6:有余数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 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 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 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 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篇7: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堂课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例4以学生熟悉的跳绳中的分组作为素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通过有余数的出发这一知识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简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在复习铺垫中,直接以口算引入,了解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除法意义以及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梳理知识和提炼问题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的学习素材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跳绳、买书、租船、编排值日生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篇8:《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三、掌握试商方法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篇9:《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 本课的教学中,以分发具体实物,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东西给组员,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并在把分的结果一一列表后,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本质理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根本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固然重要,但余数、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推导过程更重要。因为其过程中蕴涵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本课始终贯穿着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会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圈一圈,填一填,想一想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篇10: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

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出示:平均分的意义: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

(3)合作交流,展示。

篇11: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籀籀

被除数除数商

篇12: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教师出示6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谁能列式解答。

3.学生汇报。

4.说说6÷3=2(支),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5.小结:这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等分,用除法解答。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出示7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请三位同学上台分一分。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支彩笔。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3=2(支)……1(支)。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分别叫什么,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彩笔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出示8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4.出示9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5.对比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几次分彩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结: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生活中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分彩笔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屏幕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刚才分彩笔是否也是余数小于除数呢?

2.对比分彩笔和摆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结:分彩笔是平均分中的等分,单位一致。摆正方形是平均分中的包含,单位不一致。但都必须余数小于除数。

(五)思考提升:

1.提问:为什么余数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

2.学生思考汇报。

3.举例验证。

4.小结: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说明还可以再分一份;如果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再分一份后,还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为什么?

(二)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填一填:A÷6=B……□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3=2(支)

7÷3=2(支)……1(支)

8÷3=2(支)……2(支)

9÷3=3(支)

余数<除数>

篇1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34-56=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篇14: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15: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篇16: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篇17: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余数的含义,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3.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重点难点:

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这样的题要怎样思考?

生回答。

师:请学生依次任选一样物品平均分给组内4人。

小组活动。

师:平均分给4个人,分完了吗?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现在有14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

生交流。

师:第一次每人分到1颗,第二次每人分到2颗,第三次每人分到3颗,第四次不够分了。怎么办?

生回答。

师:我们就把没有分出去的两颗放在最后叫做余数,就是剩下的意思,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点隔开。14÷4=3……2

出示表格

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分草莓的情况,请你观察一下,能不能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

9÷4=2……1

15÷4=3……3

14÷4=3……2

师:我们把不能再进行平均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请你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师: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探究二

师:有17个圆片,5个一圈,能圈几次?还剩几个?

学生操作。

生:能圈三次,还剩两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17÷5=3……2

师:怎样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呢?

生回答。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35÷4,请你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生:35÷4=8……3

师:算得对不对呢?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27÷7呢?

生:27÷7=3……6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出示大雁图片

师:请你说说你看到的。

生:一圈大雁飞过,每5只一圈,能圈几次?

师:请你说出算式。

生:32÷5

师:谁能算一算?

生:32÷5=6……2

师: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出示企鹅图片

师:这幅图呢?

生回答。

师:谁来列式?

生:52÷6=8……4

师: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小鱼图片

师:可以怎样圈?算式:

生回答。多种算式。

练习二

师:谁知道余数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最大填5,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谁来说说除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生回答。

多种算式。

练习三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课后小结

四、本课小结

1.知道分不完,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篇18: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梨和盘子制成可以演示的教具;每个学生准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复习(教科书第1页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让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计算除法式题,要求学生写出竖式。订正时,着重提问:哪是被除数?哪是除数?哪是商?

2.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实际分一分,然后列式解答。看着竖式着重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都分完了没有剩余。)

出示7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也实际分一分。

提问:现在有7个梨,平均放3盘,分的结果和刚才分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每盘也是放2个,但是最后剩下1个。)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平均分使每盘得到整个的梨吗?

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3盘,分的结果我们就说“每盘放2个,还剩1个。”

怎样计算呢?说明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出示7÷3。

先说明竖式的计算方法。提问: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写。然后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几个梨?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写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那么在竖式里该怎样表示?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说明横式计算结果的写法: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再写“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读作“商2余1”。让学生齐读一遍。

指出像上面这样的除法,没有除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1页)。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完后,指名说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表示什么?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横式该怎样写?

(3)教学例2。

出示“38÷5=”后,提问: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着重说明试商的方法: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然后可以提问:商6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教师说明,5和6的积是30,38减去分掉的30,还余8;用5除8还可以商1,所以要商7。再提问:如果商8行不行?教师说明,5和8的积是40,比38大,说明商8就大了。然后写出完整的竖式。最后指名说出横式中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的余数和除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齐读教科书第2页的结语。

(5)做一做(教科书第2页)。

让学生看图画一画,写出竖式,再写出横式。

3.课堂练习

练习一第1题、第2题。然后订正。

4.本课小结

5.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3题。

篇19: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推荐1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4-0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1-16

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2-0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1-02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10-1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2023-07-3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2024-05-0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022-05-0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2-24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