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suzu20070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用现代汉语把这两首诗歌通译一下
巡视,指导,评价1、任选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指导经典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并且把它们引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2、交流,评价。理由是否恰当。
听,适度评价。
提示:经典诗句理解。
课后练习:
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学以致用。
第10、11、12课时 写作
训练目标:
1、 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2、 学会取舍,能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精心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2、思考、交流
头脑风暴:①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②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
布置题目3小组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修改“病文”
巡视,指导
思考,感悟。
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
听,思考
读自己的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誊写
第13、14课时 修改专题训练
训练目标:
1、 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2、 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自己的一篇周记的语段进行修改。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听,记录,思考,修改,整理
出示修改的语病和例句(见附文)1、自读《语段的修改》一文,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布置任务,明确修改重点2、交流学习所得
组织交流3、完成专题训练习题
组织训练,巡视,指导反思附文:
一 词语错用
(一)词性误用
1名词误用:
例: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 动词误用 例: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3 形容词误用
例: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4 数量词误用 例: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两”)。
5 代词指代不明
例: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6 副词误用 例: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7 介词不当:
例: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8 助词误用
例: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9 连词误用 例: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二)词义不当
1 词义误解
例: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2词义轻重不当
例: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3 词义范围不当
例: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三)色彩不当
例: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四)关联词语误用
1 错用关联词语 例: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2 滥用关联词语 例: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3 缺少关联词语:
例: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4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5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例,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二 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有五种:成分残缺、成分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成分残缺
成份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功法成份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语意表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 缺主语:
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 缺谓语
例: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旁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3 缺宾语
例: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4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二)成分多余
1 主语多余
例: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 重复,应去掉 ”的原因“或”因为“)
2 谓语多余
例: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3 宾语多余
例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 ”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4 附加成份多余 例: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三)配搭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 动宾搭配不当
例:《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一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 “改为”人“)
4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搭配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第15课时 专题 叶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叶子的经典语言,能在生活中感悟”叶“的精神。
2、通过对叶子的观察、体验、感悟,提高科学素养,培育思辩精神。
3、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采集一片或几片叶子,收集与叶有关的词语、诗词、图文资料等,推荐主持人。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欣赏《绿叶对根的情意》
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专题活动将围绕大家熟悉的”叶子“展开,请大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听清规则,好好发挥,祝大家取得好成绩!2、我们今天的第一轮活动是进行”谁是最美“的美丽叶子评选。请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叶子或图片好好展示吧!3、分别交流展示,回答同学之间的提问。个别图片或叶子,可由主持人引导,让持有者简介,相互交流讨论。
巡视,参与,组织评选4学生列举:粗枝大叶、枝繁叶茂、红花绿叶、一叶知秋、叶落归根、叶公好龙、一叶障目......
叶子大词典: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词语。5对答、背诵相关诗词句。
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 ......
诗词大荟萃: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古诗词。并引导背诵《诗三首》中的句子。6相互交流各自收集到的其他科学资料,并向对方提问或作答。
百叶箱:组织阅读文中”参考资料“部分,对照收集到的叶子,进行叶子知识交流、比赛。
篇2: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以”我来告诉你我心中的一片绿叶"为话题,自由口头作文。
课后练习:
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篇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都市精灵》2课时
《幽径悲剧》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
《治水必躬亲》1课时
写作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视听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 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3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自我反馈
2小结、评价自我小结
第2、3课时《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读文章,找句子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组织交流
篇4: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检查字词积累
(1)基本实词
(2)常用虚词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再读课文,概述课文
1、以渔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2、以村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3、以读者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4、师生交流,理清思路
三、析读文本,感受美好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3、感受桃花源的人物
4、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向我们呈现出的桃花源怎样的社会图景?
四、联系背景,体悟表达
1、补充作者创作背景,结合本文,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2、局部探究,体会表达之妙
(1)体会下列句子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E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者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为何不将主人公设计成“猎人”或其他什么人呢?
五、总结课堂,个性评价
1、总结本课教学
2、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篇5: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匿名 芦荟 翳 责罚 气量 质问 广漠 管束 宽恕 文绉绉 庶祖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髭 鬈 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觅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思遐想 期期艾艾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的姓名。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托辞】借口。【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庶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下流】文中指卑劣、不道德。【浪人】游荡无赖之徒。【本家】指同姓、同宗族的人。
【髭】嘴边上的胡子。【鬈】弯曲的头发。【器宇】气概,风度。【禁锢】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博识 美艳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朔方 睥睨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罪孽 拖 泥带水 稽首 旸谷 姮娥苍茫 胆怯 翡翠 精灵 蜿蜒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盛气凌人
【暖国】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
【奁】盒子。
【朔方】北方。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姮娥】即嫦娥。
第三单元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媲美 挑衅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 啮齿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目空一切哂笑 拍板 牟取 黑咕隆咚 颤颤巍巍 莫衷一是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众目睽睽 铆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牟取】谋取。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哂笑】讥笑。
第四单元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囿 钹 招徕 铁铉 饽饽 秫秸秆 随机应变 合辙 油嘴滑舌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怵 抠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人情练达 硌牙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哕】鸟鸣声。【面善】面熟。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囿】局限,拘泥。【招徕】招揽。【合辙押韵】押韵。【家醅】自家酿的酒。
【怵】害怕。【抠】小气【练达】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第五单元见古诗文复习指导。第六单元见古诗文复习指导
能力检测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全正确的是
A.匿名(nì) 诘责(jí) 禁锢(gù)B.广袤(mào) 牟取(móu) 哂笑(shěn)
C.苋菜(xiàn)招徕(lái) 家醅(bēi) D.繁衍(yǎn) 朔方(suò)真谛(dì)
2.下面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杳无消息(yǎo) 门楣(méi) 畸形(qī) 解剖(pōu)
B.广袤无垠(mào) 嬉戏(xī)管束(shù)虐待(nüè)
C.颔首低眉(hàn) 污秽(suì) 迸射(bèng) 诘责(jié)
D.冥思遐想(xiá) 小憩(qì)姮娥(huán) 滞留(zhì)
3.下面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彷徨(páng)哂笑(xī) 家醅(pēi)
B.诘责(jié) 咫尺(zhǐ) 门楣(méi)招徕(lái)
C.眷念(juàn)荸荠(bí) 广袤(máo)烂熳(màn)
D.牟取(móu) 朔方(suò) 芦荟(huì)禁锢(gù)
4.下列四组注音中各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将改正后的注音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诘责(jié) 广袤(mào) 眷恋(juàn)相形见绌(chū)
(2)和煦(xù) 媲美(bì) 缄默(jiān)众目睽睽(kuí)
(3)荒谬(miào) 蹒跚(pán) 差使(chāi)惟妙惟肖(xiāo)
(4)尴尬(gān) 窥探(kuī) 酬和(hé) 即物起兴(xìng)
5.给下面加红的字词注上拼音。
畸形() 匿名() 禁锢() 繁衍() 彷徨()
执拗() 哂笑() 牟取() 镶嵌() 众目睽睽()
6.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翻来复去 抑扬顿挫 迁徙 伫立B.正襟危坐诚惶诚恐 犀利 凛冽
C.深恶痛疾 左右逢原 祈祷 鞭挞 D.盛气凌人 暗然失色 托辞睥睨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suì、高超的智慧。——摘自《敬畏自然》(严春友)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形见绌() 深suì()
(2)解释“精巧绝伦”在句子的意思。
精巧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8.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A.绯红 标至 托辞抑扬顿挫B.责罚 管束 广漠翻来复去
C.幽默 凄惨 奥密无可置疑D.犀利 侏儒 愚钝藏污纳垢
9.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将改正后的字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长途跋涉 重峦叠幛 销声匿迹 穷愁潦倒() (2)抑扬顿挫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瞑思遐想()
(3)千山万壑 相形见绌 莫衷一事 引经据典() (4)囊荧映雪 慷慨大方 众目睽睽 花团锦簇()
10.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鹤立鸡群 不可名壮 粗制滥造 任劳任怨
B.千山万壑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油嘴滑舌
C.相形见拙 沧海桑田 深恶痛疾 美味佳肴
D.慷慨大方 繁花似锦 随机应变 长嘘短叹
11.根据下面句子括号里的拼音,按序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旅鼠是一种(niè)_______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
(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zī)_______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3)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mào)_______无垠的宇宙。
(4)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qǐ)_______首。
1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充_______(sè) ②阔_______(chuò) ③_______(bìng)弃 ④匀______(chèn)
1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无边无垠 忍峻不禁 察言观色 精益求精 海市蜃楼 优揉寡断
不屑置辨 无精打采 纹丝不动 炉火纯青 如饥似渴 离经判道
14.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字组成词语
油光可() 深恶痛() 翻来()去 藏污纳()
()然失色 花团锦() 盛气()人 相形见()
莫()一是 引经据() ()萤映雪 合()押韵
()名思义 ()物起兴 任劳任() 沧海()田
15.解释下面加红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
(1)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6.下列加点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器宇轩昂(器宇:气概,风度) 颔首低眉(颔:下巴。这里指低头的意思)
B.油光可鉴(鉴:鉴别。文中指当镜子照的意思) 斥责他的不逊(逊:逊色)
C.末尾是匿名(匿:隐藏) 眼翳(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D.灰白的鬈发(鬈:弯曲的头发) 浓密的胡髭(髭:嘴上边的胡子)
语文八年级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八年级学习技巧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篇6: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共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中括号内。(4分)
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jiǎo( )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yù( ) ……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zhì( )了你这次的获得shuò( )果!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失之交臂 力挽狂澜 变幻不定 各得其所
B.德隆望尊 坦荡磅礴 矢志不移 小溪淙淙
C.委曲求全 昂首屹立 两全齐美 再接再厉
D.销声匿迹 负箧曳屣 变本加厉 瀚海沙漠
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4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4) ,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4.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横线中与前后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只填写序号)(2分)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华灯初上,沂河湖心岛上的“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
C.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疾。
6.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7.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3分)
材料:①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②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③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第二部分(共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腰白玉之环(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媵人持汤沃灌(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味药,中国的一味中药;其次是一种草,可以治病的草;最后才是一种花,香不过莲花的清远,艳不过牡丹的华贵,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我觉得远远在莲花和牡丹之上,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她呢?
②我记不清她是怎样的一种美。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北方返程,友人相赠一植物根茎,一根多瓣,瓣瓣如霞,拥抱在一处,好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然而一问,才知道是芍药的根茎,可入药;花呢,也可以晒干泡茶。这么漂亮的植物根茎,仿佛一块玲珑无比的美玉,埋在地下,岂不是可惜了这份上帝的礼物?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友人告诉我,芍药最美丽的部分不是她的根茎,而是她的花朵,如果看见了她的花,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的大美!我半信半疑地把她埋在了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期待着友人这番话不会骗我。
③我记不清她是怎样长出第一枝嫩芽的。那个早晨,我看见小角落的泥土堆里,冒出了一片红红的尖尖的小脑袋,远看如同竹笋形状,但没有薄薄的笋衣,秸秆也比较水嫩。不几天,那些小脑袋开始长高了,变长了,秸秆上生出了密匝匝的芽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大约十来天的光景吧,红红的芽头们渐渐地向绿色过渡了,是那种墨绿色,然后是油绿、碧绿、嫩绿、蛋黄绿,直到芽头越长越高,我才发觉这芍药花的枝枝叶叶,原来可以是绿的,根本不是红的,更不是什么红药水染红的。
④我记不清她是怎样打开第一朵花儿的了。每天下楼散步时,我的目光总爱往花园的方向瞟,希望能一眼看见她,除了一小丛碧绿之外,很难分辨出哪是叶哪是草来。我只有默默走近,看看她的长势如何如何了,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稍稍心安一点点,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一个午后,我匆匆经过小花园,随便那么一瞥,竟然看见了一个小红点似的花蕾。几天后,一团红,宛如雾,一瓣一瓣地打开,一缕一缕地吐着香气,水灵,透明,不浓不淡,似曾相识,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⑤记不清那棵芍药究竟开了多少朵花儿。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整整一个夏天、大半个秋天,她都在一次次怒放,一次次枯萎,再一次次坚定地怒放,彰显着她的美丽。自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热情,无数次流连在那个小花园,且不厌其烦地向四邻们介绍她的名字、她的医药价值,解释她和牡丹是同一个祖先,知名度之所以太低,是因为她的美太内敛了,也太安静了,在这个张扬个性、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她太容易被我们遗忘掉了。
⑥我记不清我的芍药是怎样消失的了。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黄昏,我发现她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草地上一片狼藉,有新土慌乱翻过的痕迹。很显然,她被人薅掉枝叶,连根挖走,不知是丢进了垃圾桶,还是移植到了哪里……
⑦这些年,我有太多太多的记不清,这株芍药的细枝末节也在时间里渐渐远去,但每每走过小园儿,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华丽之中的素朴?还是繁盛之间的孤寂?打开画本,她的枝叶在我眼前又一一散开,我画过芍药洗尽铅华的姿容,梦过她在风中一朵花蕾一朵花蕾地绽开……依旧对她的突然蒸发耿耿于怀。也许今生,我如果不去如此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写她,如果仅仅是我笔下一种陌生植物的话,她真的是毫无灵魂、毫无气象可言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美丽擦肩而过,有多少灯花守候到老,错过了只是错过了,悔过了只是悔过了,这是很多人事后发出的喟叹。
⑧这个世上,遗忘是一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弯腰捡拾起那些“遗忘”,往往也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细节,也可能是最伟大的转弯处。
(选自《人民日报》月19日,有删改)
12.本文以“被遗忘的芍药”为题有什么含义?(2分)
13.本文第①段说“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这种“大写意”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14.文中反复出现“记不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5.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①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
②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
16.简析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及含义。(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子夜昙花
①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②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③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④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⑤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⑥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⑦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⑧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⑨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⑩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11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12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13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14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选文有改动)
17.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8.根据你的体会,分析“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这句话的含义。(3分)
19.文中赞美了昙花的哪些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3分)
20.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3分)
第三部分(共40分)
21.作文。(40分)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生在世短暂而又漫长。短的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而过;长的是度日如年,漫漫人生路,坎坷又艰辛, 365个日夜,365次等待,谁懂人生的精华?这就是人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等待着我们去追求下一秒。
请你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篇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二)字词掌握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戈(gē)壁滩 无垠 (yín ) 边缘(yuán)
篇8: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说话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篇9: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篇10: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
⑵了解文学常识;
⑶了解有关大雁的一些知识;
⑷学习本文拟人的写法、生动细致的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⑵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⑵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说起候鸟,想必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那么,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候鸟是什么呢?(学生齐答: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凑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候鸟──小燕子。其实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候鸟,细心的同学肯定注意到了。它们在迁徙的时候,队伍整齐,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它们是什么鸟类呢?(学生齐答:大雁!)由于这种鸟类生活在水边,在我们这里很少停留,因此大多数同学可能对它还比较陌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6页,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大雁回归》,更多地了解有关这种候鸟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大雁回归》)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候鸟燕子入手,创设情景,引出大雁,导入新课,自然贴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简介本文作者。(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最的作品。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3、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投影出示生字词。学生边读,教师边投影出示正确读音。)
(点评:通过搜集有关的文学常识,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检查预习,识记生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完成两项任务:
第一、通过读课文,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第二、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划下来。
(学生边读边思边划,5分钟之后回答问题。)
1、完成第一项任务: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学生概括归纳,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明确:
⑴雁三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
⑵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⑶雁队以6只或以6的倍数组成。
⑷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的迁徙是全球性的。
(学生其余回答略。)
(点评:通过整体感知,交流从文中学到的有关大雁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要点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完成第二项任务: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划下来的精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然后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学生朗读品味,思考交流,约5分钟后回答问题。学生没有说到的重点句子,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赏析。)
(投影展示例句及赏析。)
⑴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想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老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⑶第四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⑷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点评:在研读品味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的明确认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进行写法指导。)
明确:(投影展示。)
⑴拟人写法的运用;
⑵观察的仔细、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
──这些写作方法,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观察的仔细、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些写作方法,也正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借鉴的。
三、深入研读,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明确:(投影展示。)
⑴课文第四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
⑵课文第六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
⑶课文第七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2、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象自己的朋友一样!
3、作者为朋友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雁群变成了孤雁呢?
明确:被人猎杀了!
4、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明确:
⑴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
⑵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5、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明确:(投影展示。)
⑴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⑵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美。
⑶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
(学生其余回答略。)
6、教师小结:同学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正是呼吁人类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珍爱它们,与它们平等和谐相处,才是我们人类正确的选择。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卫士,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为建立一个和谐美丽的大自然而共同努力!
(点评: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主旨的揭示水到渠成;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投影展示。)
明确:(投影展示。)
⑴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⑷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学生其余回答略。)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课外积累非常丰富!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多读好书,多做积累,我们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得到大力的提高!
(点评:拓展延伸,充实了课堂内容,扩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积累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六、作业
投影展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篇11: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篇12: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篇13: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篇14: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xx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篇15: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江南水乡,河道如织,桥便成了密密河道中的符号,传递着水乡的讯息。长长的石桥是破折号,高高的拱桥是句号,闭上眼睛,我也能将桥的细节一一描绘。傍晚时分,桥身镀上一层金边,妇女们忙着淘米洗菜,一边还不忘与邻居碎碎地唠,从柴米油盐到一家老小,笑容里透露着满足与平和。
炊烟袅袅升起,这是村庄以自己的语言召唤着劳作的人们回家。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的男人扛起自行车,稳当地走过石桥台阶,然后飞快地骑上,一路铃铛,还不忘跟路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吃饭哉”,一会儿便不见了身影。菜农们在桥边摆了摊,拿着草帽,扇着风,披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开衫,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自编草鞋,坐在台阶上,大声吆喝。放了学的孩子们横冲直撞嬉戏着,老农把摊子护在身后,斥责道:“小赤佬儿,小心点……”孩子们吐吐舌头,书包在身后“啪嗒啪嗒”地响着,跑远了。
水乡农村的时光,就如乌篷船欺乃的桨声,有声有色;又如桥下无声的流水,不慌不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们爱在茶余饭后,坐在桥头光滑的石栏上,跷着二郎腿,剔着牙,天南地北地聊着,忘了夜色越来越浓。有时候,什么都不讲,享受着夏夜习习晚风,闭眼回忆往事,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待困意袭来,起身离去,却蓦然瞥见枝头圆月如镜。
几百年来,家乡的桥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或焦急或悠闲,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细心地一一收藏,随着岁月的洗濯,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质朴古老的韵味。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宽容的怀抱一视同仁地将所有水乡之子容纳,不管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家,它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望水的每一次涨退,桃花的每一次开谢,梧桐树的每一次凋零。于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桥,就像回到了家。
绍兴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座桥。它承载了你生命中某段时光,亘古不退色,直至你消散,在它的某个角落也会有你的气息与身影。它可以不华贵,可以不闻名,但必须足够坚固。它可以让你在某种特定的时刻。想起它,会满含泪水,然后发呆很久。是的,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只因为每一个水乡人,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来祭奠它,在心中开成一朵永远不败的花,荼摩不朽。
篇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朝阳中学 潘 琪
审稿:田中分校 曹介梁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同时在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教学设想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什么的情感.
《<雪>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雪>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简洁而清纯的<雪>》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 《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
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并且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雪>四人谈》(二——三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三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
专 题“我心中的语文”(二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根据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理解作者笔下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及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雪的喜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一、导入课文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今年冬天常州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相信同学们仍记忆忧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
作者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雪》一文选自散文集《野草》。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 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雪景图。
文体介绍:
本文是散文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江南的雪:富于生机、孕育生命、易于消逝
北方的雪:孤独坚硬、不粘连、蓬勃奋飞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丰富的想象: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塑雪罗汉的孩子
北方雪景图: 总特征: 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具体描绘: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2.你觉得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有不同之处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3.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为什么?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
北方雪景图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灿烂”是指“北方的雪”,它的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4.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江南的雪象征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北方的雪象征为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三、揣摩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四、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布置作业
1、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自学《<雪>四人谈》,要求: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结合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标记。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
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文章,找观点,比较鉴别,谈体会。
一、 教学导入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自读四篇评论文章。要求:大体领会每篇文章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三、找出观点、辨微观点
请同学找出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并比较四篇文章有何异同.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把刚才所找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文章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鲁迅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文如其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 鲁迅的内心世界是鲁迅的性格特征 人性特征
简洁精纯的雪 江南的雪表现了鲁迅的欢快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 语言角度 对两种雪都赞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雪的独特之处 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艺术魅力、艺术成就 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对北方的雪是憎恶的
结论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四、研读课文、分析讨论
1.《雪》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江南的雪,一幅是朔方的雪,作者对这两幅雪景有无褒贬之处?为什么?
2.“江南的雪”作者采用了工笔彩绘的写法,“朔方的雪”作者采用写意泼墨的写法,这样工笔与写意结合有什么好处?
3.以《<雪>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会。
4.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
5.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五、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学习了鲁迅的《雪》和后面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要点。
基本要点:
一、 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二、 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三、 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四、 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五、 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六、 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七、 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二、当场习作及展示修改
1.以“我看《雪》”为话题,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350-400字)
尽管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样,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度就应该相对固定,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评论。同学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李允经的原文来写。
《雪》是一篇艺术 魅力很强的散文诗
《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鲁迅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作为《野草》之一的《雪》,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成功之处,似乎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探索。
一、谋篇独特。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先想想应该怎样写,也就是说要“谋篇”,要构思,或者说要打打腹稿,使文章或者作品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白茫茫封盖大地。应当怎样来写它,并通过对它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和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某种感情呢?这自然会因人而异。如前所述,鲁迅的《雪》,赞美的重点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也不外是“如粉,如沙”,“大风吹雪盈空际”。那么,仅仅写这些特点就能表现《雪》的主题思想吗?显然是困难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谋篇”上一番工夫。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方的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来看,占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三、想象丰富。文艺的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抒情作品中为了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作家需要驰骋想象托物取喻、借景传情。鲁迅在《雪》中,恰当地把“滋润美艳”的南雪比作“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突出了它的柔美。江南的春天是在二三月,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作者却借助想象迫不及待地把“蜜蜂们”请了出来:“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在写到朔雪旋转、升腾、奋飞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弥漫太空”,接着又说它竟“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种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不正是诗人想象高度发挥的产物吗?
三、哲理深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便将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战斗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大家一起来修改 在全班展示的作品,首先请所在小组评一评,然后全班同学再来评价修改.
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课后学习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尝试对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
综合学习和探究
教学目标
1、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 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
3、 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用投影打出如下探究问题
1、 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2、 评论一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 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背后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石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4、 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起表达的好处。
二、阅读相关文章思考上面的问题
1、 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2、 把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3、 准备好小组在小组中发言的内容。
三、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 对这四个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
2、 把疑难问题,或解答得不够完整的问题作为小组内问题拿到大组交流。
三、大组讨论交流问题
第1、4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问题2、3文章相关内容要去重点学习。明确如下:
第2题: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软弱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而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斯妤的原文《我读鲁迅先生的<雪>》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的“欢快的情绪”,而“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而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这又是同中有异。斯妤和李允经的见解又都属于一类,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却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朔方的雪”是憎恶的。这也是同中有异。
第3题:这些问题看似没有直接回答,其实都在文中间接地有了解答。《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所表现的“时代和社会的矛盾”;《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评论鲁迅先生人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江南的雪的理解,认为江南的雪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美好童年的牵挂,表现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朔方的雪,因为他是一个斗士。
第二课时 作文
1、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雾、霜、雷、雨等),以这种自然现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最好能对所描写的某种自然现象寄托独特的感受,写作中要努力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得不满意,可以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请几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简要评论。
2、 风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散文诗不少于300字,其他形式的诗歌不少于16行。
写作指导:
第一题:1、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分析事物与问题的能力;(重点)
2、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知道自己的写作实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概念介绍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需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性思维。
请你来思考:
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漂亮精致的眼镜盒,你很想知道眼镜盒里面装着什么,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它。于是,你不停地想象。那么,眼镜盒里面究竟可能有什么呢?请你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1、学生思考并发言:
2、教师进行勉励性总结,并结合下面的一则材料引出本课探讨的主题。
我国曾经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什么用途?现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些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有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它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二、明确进行多样化思维的注意点:
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尽量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比较鉴别,选择最优;和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对接;避免怪诞,不牵强附会;不越过价值底线
三、案例分析(一)运用多样性思维分析下面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见解?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
v 人要有真才实学
v 没有真本领只能被淘汰
v 齐宣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为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条件
v 湣王的“考核制”让南郭处士失去了“混”的条件
v 乐师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给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便利
四、案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见解。
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是在长满杂草的旷野里,哲学家说:“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田里撒上石灰,有的说把草根挖出来就行了。弟子们说完后,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眼前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哲学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v从哲学家教育弟子的角度看:“身教重于言传”v 从弟子的角度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领悟到最高深的智慧”v 从长满杂草的野地看:“消除不良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知识充实自己
五、案例分析(三):
人生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请你用多样性的思维展开想象,并且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说你的独特理解。例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用激情和毅力跑完。
人生像一副扑克牌,拿到好牌不一定会赢,要看你怎么出牌。
人生是一粒沙,只有通过贝壳的孕育和磨砺才能成为珍珠。
学生对上面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作文题1的思维中去。
要根据学习的文章鲁迅的《雪》,借鉴作者的写法,在写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这些自然想象以情感,由景语过渡到情语的描写。写好文章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同学间互相读,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题:
解题:“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提示各种可写点。可写具象之风,如春夏秋冬风、狂风、和风……可以选择其中某个点或某几个点来写作,或描写,或说明,或抒议。但是,由于受客观限制,写出的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思想内涵难有新意。可写抽象之风(风俗、风气),如民风、不正之风、攀比风、崇洋风……这些是“风”的转意,派生意,或是比喻义或是引申义等。这样写就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思维。但是由于它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赋于它主观内容,即通过联想,想象来写,可写性强,也较能出新。
构思:
写抽象之风,就要善于联想,化虚为实和化大为小。
具体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善于联想,化虚为实。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与大脑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的反映。本文构思,就应由“风”展开联想,通过思考“风”的含义或比喻义来搜寻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
其二,化大为小,选择你最擅长的最熟悉的一两点来写。“风”这个联想物可以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很多,不要想到几点就写几点。否则,面面俱到,没重点,分数反而不高。假如你是选两三点写成散文的,如你引用诗句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风,也可以,但必须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否则,这样的文章没有一个中心统帅。形散神散,学生要表达什么中心,杂乱无章。
其三,联想角度。
如何从话题去联想,选择较佳的内容呢?可从四个角度来思维:即家庭、学校、国内社会、国际社会。 如:从家庭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尚。联想思维。想想我的家庭有什么事,可以让我心里受到震撼的感悟的呢?你可以把“风”与家庭和睦和谐的事联系起来想,写出“和谐的家风”的内容,你可以把 “风”与家庭中孝敬老人,爱抚儿孙联系起来想,写出“尊老爱幼之风”的内容,把“风”与家庭与家庭间相帮相助,联系起来想,就可以写出“和睦民风”等内容的文章。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貌。联想思维:想想我们班级学习是什么风貌,把“风”与同学习风气联系起来;从校园里流行的穿着服装,把”风”与“校园流行风”联系起来.
构思好以后,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作好修改。同桌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全部写好后小组间推选出优秀作品到大班交流。
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了解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
1.对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回顾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 梳理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
3.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4.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行感性回味和记述。
课前准备:
1.搜集和整理:准备一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整理出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篇目;
收集整理三年来练笔的本子
2.统计和测试:统计认识的字数,能背诵的诗文篇数,三年里阅读的书刊及字数、练笔的字数;
从书报中选择一篇文章,阅读一遍,测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根据平时作文课上的情况,测算写作速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还记得进入七年级后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景吧?那时学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回顾、总结和思考。
二、 自我检测、评估
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作自我检测、评估,按照各项提示,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
教师小结:随机抽取十名学生,统计得分情况,做出抽样小结。
三、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评估表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自我评估表。
四、在完成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写一份“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 (1)抽取学生自我小结,总结归纳有普遍性的得失。
(2)寄语:同学们,你们手上的这份资料,是沉甸甸的,它是你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是你语文水平突飞猛进的见证,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弥补自己所不足的,温故知新,好好总结,在不久后的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近自己的理想。
三年的语文学习,有苦有乐,充满感想,也有体会要倾诉,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从下列若干题中选择二至三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作一篇短小翔实、生动活泼的口头作文。
五、我的语文趣事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苦恼、思量,但过去之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年学习的点点滴滴。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结: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苦与忧,笑与泪,得与失,回味却都是笑意盈然,即将告别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怎么不叫人依依不舍?
六、我的语文情结
语文的学习与我们朝夕相伴,有的同学喜爱语文因为语文引领他走向文学的殿堂,使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了地认识世界;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于文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偏重精确的理科,那么你对语文抱着怎样的情结呢?
(1) 教师从各方面展示语文的功能,激发学生情感。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小结:有人说语文是工具,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在我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一扇门,引领我们走向更丰富的生活的大门。
七、我的语文感悟
语文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激起你思维的火花,使你举一反三,如有神助,获得智慧的启发?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启发和感悟。
小结:果然是文采斐然,你们的发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思考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插上了高飞的双翅,翱翔在理性的天空。
今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初中语文学习中点点滴滴,这些都播下了我们思考语文、研究语文的种子,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八、布置作业
1. 收集本课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回味语文”的小集子,自行设计有语文味儿的封面。
2. 以“我心中的语文”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提出改进语文教与学的建议,准备下节课的研讨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对语文学习作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思考,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有哪些?在这方面,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讨论。
二、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思考,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经验。
小结:同学们联系了自己三年来学语文的实践和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将它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指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三、 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天地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
1 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谈谈你对汉字的了解。
2 文学的魅力
语文的学习带领我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在那里你结识了那些著名的作家?阅读了那些不朽的名著?
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静谧的菏塘…… ;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3 精神的魅力
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了那些人生的哲理?
当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善念与同情,博大与仁慈的爱也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
当欧•亨利把永不飘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呈现给我们时,我们顿悟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爱乃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
当鲁迅把匕首、投枪抛向黑暗与腐朽,当泰戈尔把自由的鸟儿放飞于蓝天时,我们懂得了爱和憎的辩证统一……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
四 珍惜与语文共度的时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语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那世界将会怎样?
(一) 学习《别了,语文课》
1 浏览课文,思考“我”对语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不喜欢语文(默书常常不及格,上课开小差,庆幸不用再学语文)到爱上了语文,深深地依恋语文(默写成绩不断提高,为不能学语文而伤心,决心学好语文)
2 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态度变化?
张老师的一番话和他送给我的礼物《怎样学好语文》,使我感到了学好语文的意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内疚
3 张老师送给陈小允“一套六年级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你认为这份礼物的含义是什么?
让他永远热爱祖国的语言,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
(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
4 如果你是陈小允的同学,你将赠给他什么礼物?为什么?
(二) 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比较
1.“我”与小弗朗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
2.联系陈小允和小弗朗士对母语课认识态度的变化,谈谈你对“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他的珍贵”这句话的理解。
三 告别初中语文
时光的脚步匆匆,我们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在这三年里我们品尝了语文带给我们的苦与乐酸与甜,我们与语文一起快乐并痛苦着,今后我们将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遨游。 在这临别的时刻你能用一句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语文吗?
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对语文的理解,让我们与语文相伴一生,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这个答案!
篇17: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
1、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户。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收集本单元的资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时划分】:
《长城》 2课时
《颐和园》 2课时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共9课时
【问题研讨】
1、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品味语言领悟写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共1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2023-11-11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4-05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8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2024-01-14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23-12-11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04-2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4-01-23
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3-06
7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