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必修教学反思(集锦18篇)由网友“Cocobol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必修教学反思,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 九年级必修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反思
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定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构思技巧。
技巧一: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在具体情景中设置谜团,使读者见了生疑,疑而难解,从而吸引他急切往下看,以求弄清原委。巧设悬念是使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一种好方法。如《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运用悬念法要使悬念合理,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心理,扣人心弦,最后悬念要解开,不能久悬未决。
技巧二:制造误会。
写记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开始设计误会,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合的情节中凸现人物性格,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的,文章紧扣小茅屋这一助人为乐的产物展开情节,刻画了一组富有美好心灵的人物群象。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巧置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技巧三:借助巧合
“无巧不成书”,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巧合。让巧合成为故事情节中合理的一部分,会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应注意的是,要使故事真实可信,巧合不能只依靠偶然,要通过预示使读者思想上有所准备。如小说《麦琪的礼物》,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巧合:一对夫妻想在圣诞节互赠礼物,但拮据的生活使得他们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成了无用的.东西。在这里,巧合使小说情节充满变化,耐人寻味。
技巧四:抑扬相生
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在读者心理上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作者先写小时被蜜蜂蛰了一下,从而对蜜蜂感情上是疙瘩的,这是以抑垫扬。着一抑为后来的扬造成了波折。作者喝了荔枝蜜后,对蜜蜂动了情;参观了“蜜蜂大厦”,作者被蜜蜂的精神感动了。最后作者竟在梦中变作了一只蜜蜂――他对蜜蜂的景仰到了出神的地步。作者以抑垫扬,因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技巧五:有张有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
技巧六:虚实相称
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我”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的爱国之情。
总之,准确恰当地选择记叙文的构思方法,可以使文章写得更有艺术感染力。
篇2:《乡愁》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人教版《乡愁》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20xx年10月,我校开展“人人上一节优质课”活动。《乡愁》一课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新诗单元,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吟诵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和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造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乎完美的形式
2、品味语言,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深刻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语言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师:故乡,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想家的时候,缕缕乡愁总是扯动人们心底最深的痛。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生1: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3: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4: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我们来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那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学生纷纷举手)
生1: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湾。
生2: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生3:诗人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诗歌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重的历史感,构思精巧,意象新奇。
师:大家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获取信息,很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与台湾长期阻隔,不通邮不通航,诗人又长期漂泊海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著名的《乡愁》
(三)指导朗读
师: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赏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语调和语速。下面欣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 播放课件,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被深深感染了)
2、 明确感情基调及语速
师:听完录音,谁能说一说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生: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还有点哀伤。
师:“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还要读出重音。请大家便标节奏边小声读,体会重音;并在小组内试读,试评,推荐出读的好的同学。
(学生边快速标节奏边读,组内试读点评,气氛热烈。师巡回指导,并参与点评)
小组代表朗读,竞赛,学生评出最好的。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分男女生朗读。个性化多形式的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研读诗歌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崇高的爱国之情,感受诗人内心浓厚的中国意识。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诗歌叙述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怎么看出?
生:诗歌按时间顺序写了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
师:好!回答的很全面。“诗以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生2: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母亲在里头”看出。
生3:还有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从“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看出。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乡思亲思国
2、理解意象的作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诗歌内容
师:是啊,诗人由小而大的经历中饱尝思亲之苦,但更深挚的还是那浓浓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是余光中诗歌的主流情感,像他在其他诗作中吟诵“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百玉苦瓜》;“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得想”《当我死时》等等,都体现了诗人心底浓厚的中国意识和民族意识。那么这种抽象的感情是借助什么形象表达出来的?请大家帮我找一找.
生(纷纷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板书)
师:这些意象分别对应着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便有着不同的内涵。你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这些意象分别寄托的感情,描绘具体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诗歌的具体内容吗?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写一写,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的讨论,发言积极,有的写写记记。师来回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讨论。三四分钟后,请三四名同学来描述并点评。
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儿行千里母担忧,小小的邮票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同样母亲的安危也时时凝聚在儿子心头,。每当夜深人静时,诗人总忍不住提笔写信:家乡的母亲啊,你是否平安依旧?细心的贴着小小的邮票,它呀也寄托着儿子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长大了,成了家。夫妻情深,可为了生活却不能朝夕相守。新娘本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风景,诗人却只能常常买那窄窄的船票,回家看看自己的新娘,。那船票啊,可是诗人爱情的见证?后来使人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迫不及待地去见母亲,可母亲却已躺在了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与自己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什么比和亲人生离死别更令人肝肠寸断呢?现在,诗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愈发有了叶落归根的念头。诗人站在台湾的高山上,久久地凝望着祖国大陆,他多想回乡啊,可一湾浅浅的海峡像天堑一般阻断了诗人回乡的脚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母亲已长眠于地下,大陆母亲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唉,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五)品味语言
师:(小结过渡)“邮票、船票、坟墓”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凝聚着诗人深沉而崇高的爱国之情。面对着浅浅的海峡,诗人心中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希望啊!希望两地通信通航,自由往来,希望浅浅的海峡就是架通两岸的坦途,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一曲乡愁吟断肠,海外游子思故乡,读来令人胸怀激荡。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诗中那些语言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大声朗读,在读中体会,有的边听边记。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小小的”“窄窄的”两形容词使乡愁浓缩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你说得不错!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你认为可以吗?
生(纷纷地):不可以。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学生微笑赞同)
师: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老师向你学习!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取自诗人奔波的生活,很典型、具体;分别寄托了作者不同经历阶段的乡愁,使“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具体可感,生动又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生3:“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海峡既是“浅浅的”,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表现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地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
生4:“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既写出诗人的经历又推进了事情的层层深化。
生5:“这头……那头”方位词语从空间上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那样的浓厚。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的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酝酿感情,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比较准确的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生6:“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量词丰富多样,体现诗人杰出的语言艺术。
师:这“一湾”能不能改成“一道”?
生:不行。“湾”写出了海峡得形态,语言也美;而“道”太平淡。
……
师:大家说的很好,品析词语理解非常准确到位。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我们再从整体上来发现诗人的独具匠心,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等方面来谈。
学生独立思考,不时的圈点勾画,又时小声交流。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地乡愁具体化了。
师:嗯,不错,你能说一说这几个意象的内在关系吗?
生:前三个意象抒发诗人思乡之情,这是人们的普遍情感;后一个意象抒发爱国之情,这是主题的升华,所以前三个为后一个铺垫
(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老师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生2:诗人用时间词构思全篇,年龄越来越大,情感越来越深,最后集中抒发思念大陆的感情,构思好。
生3:说到构思,全诗还采用了“乡愁是……”的比喻句式,反复运用,有一种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师:乡愁是中国古典诗歌历久弥新的话题,余光中选择了这样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感情,流露了他深厚的中国意识。诗歌由个人的思乡怀亲之情升华为更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同学们,带着对诗人深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朗读这首著名的《乡愁》!
播放名曲《思乡曲》,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全体师生一起朗读诗歌。
(六)情景对话
师:乡愁是对家的向往,对根的企盼,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情思。“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作为大陆的一员,你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以南北排为两岸,做一个情景对话。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情景对话中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并激起学生对两岸人民同是炎黄子孙的强烈认同感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庄严的爱国之情。
(七)拓展延伸
师:山水能隔开一切,却隔不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余光中老人的这首《乡愁》是所有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他自己也因而被称为“乡愁诗人”。诗中小小的邮票是浓浓的亲情,窄窄的'船票是长长的爱情,矮矮的坟墓是萋萋的别情,浅浅的海峡是深深的爱国情。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仿照“乡愁是……”的句式写一写你心中的乡愁。
学生略思片刻便纷纷动笔,稍后请学生展示。
生1:乡愁是儿女远行时母亲伫立在村口久久凝望的身影
生2:乡愁是童年时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生3: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神话
生4:乡愁是那根搏动在灵魂深处的血脉
生5:乡愁是游子们一辈子都走不成的精神的家园
…………
师:(激情地)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祖国从来都坚持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正在积极地推动两岸三通,积极设法两岸直航。两岸的一些商人,民间团体、个人已经能够来往。余光中老人也曾欣喜地踏上大陆的土地,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再吟《乡愁》,连战、宋楚瑜访大陆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相信两岸人民的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那时,月圆人也圆!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背诵这首《乡愁》。
(八)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完成课后题
2、模仿本诗的结构,创作一首新诗。
(九)推荐阅读
余光中《白玉苦瓜》《五岭少年》《当我死时》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思亲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爱国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乡愁诗名作,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因而教要用心教,用感情来教;学更要用心学,带着满腔感情来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在这堂课中设计了“朗读---感悟---品味---对话---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1、 课堂导入设计新颖。音乐《想家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了情感氛围;另外,老师的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感染力,乡愁诗名句既检查了学生的积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融入到浓浓的乡愁意境里,为学习文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诗歌是朗读的艺术,《课标》对朗读主要从“语音、语调、感情”三方面进行考察,所以我设计了指导朗读的环节,让学生注意诗歌的感情、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探讨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听读录音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在听得基础上,由学生自己体会,讨论交流中确定该怎样去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课标》),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另外,语文的课堂也应该响起琅琅的书声。
3、 突出探究出新的特点。在“研读感悟”的环节设计“理解意象的作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想景悟情,体会意象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采用了“换字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品味比较中体悟语言的魅力,深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两个环节学生
4、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独具匠心之处,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构思、立意、主旨的升华等---不能小看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5、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情景对话”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了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使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独特的体悟。
6、 仿句练习,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作业的设计主要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考虑: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在本课的习得有了良好的延伸。
7、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8、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师应时时做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我极力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找到了信心和成就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理解,自我学习,使以往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篇3:九年级必修《秋水》教学设计
九年级必修《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宋国蒙(河南商丘县附近)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三、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流两(sì)渚(zhǔ)崖之间少(shǎo)仲尼之闻殆(dài)
(2)纠正断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录音,然后全班同学尝试齐读课文一遍。
教师: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以及句式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文言功底。)
3、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于:介词,在;是:代词,这)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B、宾语前置句①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状语后置句,即“吾长于大方之家见笑”: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示被动,“见”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助词,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副词,才
2、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6、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须注意用法)
①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前面往往加“只能”,“只好”之类的词;“望洋”是“仰望的样子”,它和“徘徊”、“荒唐”、“葫芦”一样都是连绵词。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如“望‘书’兴叹”、“望‘文’兴叹”、“望‘球’兴叹”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其中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说“被谁谁贻笑大方”。该词常用作谦词。
7、翻译全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在次齐读全文
2、解题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题目,这篇文言文题目是----秋水,说到秋水我们自然想到一个成语。就是(望穿秋水。)成语中的秋水指人的眼睛,一般指美人的眼睛,那么题目中的秋水是―――秋天的洪水。
教师: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洪水,这究竟是一则怎样的寓言故事,根据预习谁来说说?
学生:是说黄河中的河伯在秋水涨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天下的老大,最壮阔,哪知到了大海边,才知道大海比他壮阔的多,有点羞愧,不自在。山外有山。
教师: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对,很明显河伯是课文的主人公,那么课文还提到一个神仙是,――若,(若:是传说中的海神名)
3、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文章主人公是河神,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来到了海中,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有)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开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来―――望洋兴叹)对,河伯由沾沾自喜到自醒羞愧的过程,这一喜一叹分别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据此把课文分为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五、文本研习
1、分析第一层
(朗读第一层)
教师:请问: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回答)
学生: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教师:这里的河就是――黄河,现在的河泛指一切河流。比古代的意义有明显扩大,有的词的意义在缩小,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有这么一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个妻子意思是妻子儿女,而现在就是男方的配偶,就是同学们家中的财务总管。
教师:而灌字很有霸气,我们篮球上有大力灌蓝,灌是从上到下的,那种气势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骄傲的资本了。别的河流是流出来得,我的河流是灌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教师:那么,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就连牛马这么大型的动物都分不清了,)
教师: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河伯在认识上看到“不辩牛马”如此开阔的景象,于是焉,自然流露出欣然自喜的神态了,在这样形势下,河伯的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心态就显现出来了,于是河伯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感到心满意足,从容得意了。踌躇满志
板书:河伯
喜―――――――――――――――――――叹
(黄河)(对比)(北海)
认识:不辩牛马黄河开阔“不见水端”北海辽阔
神情:欣然自喜骄傲自满“望洋兴汉”自叹不如
结果:美尽在己踌躇满志“贻笑大方”狂妄盲目
(个人见识有限,大小相对,不要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2、分析第二层
同学们:河伯之前的认识、神情、结果后来有没有改变呢?(有)我们接着来第二层。
教师:我们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至于北海”。“面朝东边一望,看到北海是怎么样的?(不见水端),不见水端意思是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不见水端”与之前“不辩牛马”形成对比,两相对比,河伯此时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看来河伯还有自知之明,“不见水端”写出北海的辽阔。
教师:于是焉,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河伯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感惭愧,故而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在这个时候,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河神说了什么?
学生:齐读
教师:河伯感叹的这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小结
同学们: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总结全文
教师:解决思考练习一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的批评了自己,最后还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教师:那么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1、讨论明确寓意
同学们,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如果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是药店。那么,寓言《秋水》是针对人们的什么弊病开出的良方?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这是一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但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面对河伯,面对河伯这一类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河伯,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主旨)(思考练习二)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积累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都不应骄傲自满,而应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之中来认识自己,正确批评自己。
七、结束语
同学们: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有了一点知识就到处吹嘘的人,必然要碰壁的。是啊,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也不能放弃追求知识的信念,学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不能因为一点收获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莎士比亚说:“我只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一无所知。”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化解自己的愚昧。同学们,你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4:《绿》教学过程(九年级必修)
通安中学 钱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王安石《泊船瓜洲》导入
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相信大家一定折服于他清新的文笔和隽永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绿》。
白板显示课题
《二》、 初步阅读感悟
1、播放潺潺流水的音乐,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
(溪水潺潺,音乐悠扬,在优美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3、 师:你读了以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景色太美了。
那文中主要写了哪儿的景色?第几段写的?
预设:梅雨潭的绿。三
《三》、重点阅读,赏析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对,作者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那么梅雨潭的绿有着怎样的特点,使作者惊诧了?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分析写作手法及写作效果
预设:1、分析比喻句的效果及其感情
水面“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宽广(静态),
水波“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此句写梅雨潭的绿的涟漪荡漾(动态);《绿》中描写潭水的外形时写道:“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在朱自清眼中,梅雨潭“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绸,微风拂过,柔波漾漾。 仿佛风韵可人的少妇,穿着 下摆曳地的绿色长裙,迈着匀称而轻盈的步伐款款走来,犹如盛开的花朵,浣纱透玉、暗香袭人给人一种飘逸、和谐、生机勃勃的美感,
2、文中哪句对应到这儿“处女”的比喻?
预设:小姑娘,具有什么特点?突出绿什么特点?
天真清纯娇美妩媚
水光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突出梅雨潭的绿色的波光软嫩清亮(质地);
水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突出梅雨潭的绿色潭水的无比清澈温润(色彩)。
3、指导学生读出这些比喻句的感情。
4、将“梅雨潭的绿”同几处早有定评的“绿”作了比较:“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浓”;“西湖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明”;“秦淮河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暗”,
通过比较,形象突出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这是以美衬美的写法
师:有诗言“若把西湖比西子”,我们能否借用一下,若把潭绿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刚才所用的办法是一种常见的赏析办法,用古诗文名句来诠释其意境、特征、意向等,往往会有显著的效果。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边”,这句话的意境正和一个千古名句相吻合,你能说出这个名句吗? “秋水共长天一色”。 )
师:文中还有哪里也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瀑布也美---飞花碎玉,白梅,从色泽形状等形象写出水流四处飞溅,多而轻盈的情态` “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
亭子也美---踞,化静为动,形象描绘出亭子凌空欲飞的险峻气势。
5、哪句话告诉你写瀑布是为了 衬托绿的?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6、作者不知该如何比拟了,所以运用了大胆而神奇的想象,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突出了绿怎样的特点让作者惊奇?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那“轻盈的舞女”“能临风飘举”,那“善歌的盲妹”,“必明眸善睐”,再次暗扣“离合的神光”,给读者完整而巨大的想像的空间,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6、以“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为例句,仿写“我若能------,我将赠给那------;她必能------了”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展开联想对比突出 大胆想像升华意境,
《四》、三读文章,感悟情感
1、古人说,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朱自清在对梅雨潭的描写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喜爱赞美倾慕爱恋。
2、这种写法叫做“情景交融”
作者除了通过景色描写间接抒情,文中有没有哪些语句直接体现作者对绿的热烈感情?
预设:第三小节最能体现这个“情”字,转换人称,完全是感情表达的需要,这样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文章从描写转入了直接抒情。而这情是越来越浓。最后这“绿”都变成他女儿了,爱得太深了!
动作表现对绿的亲昵接触。
3、要求学生读出更真切更强烈的情感,
4、在朱自清这样的名人大家的精美散文中,往往能用一个词来总揽全文的情感色彩,这个词习惯上把它说成“文眼”,本文的文眼是---- 惊诧。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散文中的景是作者情感之中的景,情则是文章的魂,文章文笔清新而意境隽永的原因就在于有“情”这条主线在贯穿,只有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才会有如此生动美妙的文章这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5、请同学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放声朗读,再次感悟作者寓于景中的款款深情。
《五》、结合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问:作者第二次游仙台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为什么从潭水的绿色中发现了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美,进而致力赞颂?
白板展示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当时,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时刻都在关心着中国社会的前途,;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六》:总结
师: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作者将他昂扬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情真,景美,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韵在骨子里的诗意。
《七》:拓展延伸
那么,你能用几句写景的语言,让我们猜出你所要抒发的是高兴、悲伤抑或是其它的什么更为复杂的感情吗?
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
景美 真情
多方设喻 喜 爱 惊
以美衬托 赞 美 诧
大胆想象
篇5:高中数学必修教学反思
通过必修3检测的来看,平均分达到了85.3分,效果不错,认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绩归功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一、课后思考
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对129页问题2的探究,学生自己准备乒乓球,每四人一组进行分工,每组重复试验20次,记录结果,然后将全班的结果汇总分析,学生情绪很高涨,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大胆发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二、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3教学的几点看法
上学期的教学进度已经过半,完成必修1与必修2的教学之后,下学期要完成哪个模块的教学已经摆上议事日程:必修4和必修5,三选二!
2.1、先上必修3的几点优势.
几年的教学下来,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必修3的看法惊人的相识:把必修3放到最后,先上必修4再上必修5。其理由主要是:必修3的教学比较陌生而必修4三角函数内容在大纲教材体系中比较提前,且内容重要。其实,内容陌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必修3和必修4的内容都是新知识,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打乱实验顺序,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因此我认为先上必修3有以下几点优势:
⑴遵循了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不以主观意识随意打乱模块实验的顺序。
⑵必修3中算法、统计、概率的教学,大约7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本模块的内容在这7周内都可以得到强化训练,而不是放在必修4或者必修5之后,然后走马观花过一遍。认真学好必修3的内容,可以把算法、统计、概率思想融入今后的学习中。
⑶高效率地完成必修3的教学之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修4中重点内容的训练。必修4三角函数的内容是大纲教材体系中的一个重点,突出了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应从实际背景、解析式、性质、图像、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在三角函数的应用方面要求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半角公式、倍角公式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有深刻的理解。这必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而必修3则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可以与必修4形成互补。而必修5的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等知识内容充实,在教学时间上不如必修3有优势。
⑷学生学习必修3的效果强于必修4。大部分学生感觉必修3的学习较为容易,原因是题型的变化不太多。相反,必修4题型变化较为灵活,学生感觉比较棘手。另一方面必修3中的知识可以与信息技术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学生对计算机普遍比较感兴趣,爱屋及乌,自然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比较感情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在学期结束前的期末复习中,由于必修4的内容刚刚结束,学生印象深刻,复习重点可以放在必修4的强化训练及必修3的重点题型归类上,从而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好期末复习。
2.2、算法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中算法内容的引入,是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算法体现了通用化、机械化、程序化等特点,在算法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如下:
⑴同时走好算法表示的三条路,即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算法实例,分析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的步骤,绘制相应算法的程序框图,并编写相应框图的算法程序。注意三条途径的目的都是体会其中的算法思想。
⑵剖析清楚教材中的几个典型的算法实例。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按大小顺序输出三个数、1~100的累加、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分段函数的求值等。
⑶学习程序框图时,可以结合一个流程图的实例,认知基本的程序框及功能,并分析出其中的逻辑结构。各种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学习,都应当配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逐步分析,特别是循环结构,应该对每一次的循环都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框图的功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⑷典型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久韶算法、进位制)的学习,必须奠基在其历史背景之上,讲清楚具体的解题步骤,剖析如此解题的原理,在熟练解题的'基础上,再结合框图或语句,从算法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适当的上机训练,通过适当的上机训练,让学生对算法有一种真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巩固算法中所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算法编程训练的平台可以选用windows下运行dos程序qbasic,训练的重点是在qbasic下输入教材上例题与习题的相关程序,并调试其正确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比较陌生的知识,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说明有很多新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篇6:高中数学必修教学反思
我本身不是学数学专业的,对高中数学的整体知识结构不太了解,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内容,又是第一次接触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的确有些茫然。必修3中,将算法列为高中数学内容的第一部分,在“算法初步”这一章导言中也讲到“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幸好在大学的时候学过C 语言,但是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我只能依靠与同行彼此学习体会和相互的交流来教学,同时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来进行教法调整。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1)相关背景知识缺乏难予找到恰当的算法。如秦九韶算法,由于学生对秦九韶算法中反复执行的步骤不理解,因此,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算法上束手无策。
(2)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是学生学习算法的一个难点,多数学生无法将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转化为算法。
(3)不能恰当地使用循环变量(计数变量、累加(累乘)变量)或其他条件终止循环,学生在模仿例题设计法的过程中,在循环变量的处理上,往往只考虑前几次循环的情况,对随后变量变化情况不再考虑或者不能想象在条件即将满足时循环变量的情况,即使他们学完了循环的相关知识,但仍不能正确地处理循环变量接近临界点的情况。
(4)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但是不能将程序框图用恰当的循环语句表述出来,由于有些学生所画的程序框图没有遵循教材上的“直到型”或“当型”循环的画法,因此,在将程序框图转换成程序语言时,他们不能处理其中的变化。
二、教学感受
(1)注意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不断渗透算法的思想,特别是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表述算法。从对算法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算法还是容易理解的。
(2)在算法的学习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追求算法的通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表明: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算法时,往往是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特殊算法,当特定的问题被解决后,他们才去考虑更一般的算法。
(3)重视循环结构的教学,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循环结构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最大,主要表现在对循环结构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的处理上,以及终止循环结构的条件设计上。
(4)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生上机实践算法,无论学生用自然语言、用程序框图或是程序语言描述算法,都难以从中发现自己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尤其在初学阶段。因此,给学生提供上机验证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算法设计的正确与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篇7:高中数学必修教学反思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篇8:语文必修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教学反思
本人在拙文〈语文课本难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里提到学生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教育以致对一些相应的语文考题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基层中学的不少语文老师在批改相关考卷时的表现也很难让人信服。请大家先看如下题目:根据句意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回购来了,―――――――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里,供在了博物馆中,我想―――――――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并不复杂呀。可是,很多中学生面对这么简单的一道填空题依然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更让人深感遗憾的是,一些尖子学生写出了正确的答案却被个别语文素质亟待提高的语文老师无情地判为错误。教研员(出题者)提供了两个参考答案:“即使……也……”和“哪怕……也……”当然,这不过是/也仅仅参考答案!!我们基层中学的不少语文老师却经常误以为是标准答案,凡是有不同的想法一律“论斩”。本人很怀疑这些语文老师其自身的做题能力。我想,任何老师在批改学生考卷前都应该自己事先做一做学生的`考卷。这也应该是不成文的“潜规则”吧!如果老师自己连学生的考题都不会做,你怎么去教自己的学生呢?!整天拿着一份“参考答案”给学生讲课,学生怎么会信服呢?自己的底气又何在??现在的中学生不比从前的了,他们思维活跃,性格也开朗,甚至有些脾气牛的学生根本不把你语文老师放在眼里。这也不能责怪他们啊,我们语文老师凭什么武断地判定他们所写的正确答案为错误呢???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写的答卷比教研室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准确、更精彩、更完美…………
就这个简单的填空题来说,有不少中学生填上“就算……也”或“纵使……也”或“纵然……也”等,你能说他们不对吗???可见,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真的该好好给自己补补语文基础知识了。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现行的语文教育使然啊)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关联词”,更不清楚那些关联词的类别。不过,他们却非常能干,居然也写出了不错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答“那么……应该……”,根据这个学生的填空细心地去品读,整个句子也是通顺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呀。在此,我又想到了“宪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由此看来,新课标还真不是一般的标准,句句在理啊。可问题是有谁在/能指导我们基层中学的语文老师负责任地给中学生批改语文考卷哪?千万不要永远地――简单的一道填空题难住了不少语文老师啊!!!
篇9:高一必修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反思
九月,揣着一颗激动的心,踏进了这个飘散着丹桂清香的校园。这里将是我人生新的起点,这里有一条新的起跑线。我将要踏上平凡而又神圣的三尺讲台了,将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早就听说现在的高中生不比以前的那么单纯、那么好教了,所以对刚刚跨出大学校园的我来说不免有些畏惧。红着脸,不知道手放哪里的第一堂课还记忆犹新。幸而在师傅的指导下以后的课上就自然多了。我想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吧!一个学期以来,上课,作班主任,忙得不亦乐乎,是苦是累,其中各种滋味具有,然而苦中作乐,不亦悦乎!
作为新老师,没有任何经验,对教材完全是陌生的,而大学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根本用不上。我唯一能要做的就是认真向老教师学习,于是我每天都去听师傅的课,他的课很精彩,也很有深度,有时候我竟沉浸在他的课中,每次听他的课都有很大的收获。慢慢我也知道了如何处理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课余我认真备好课,在备课时查阅很多资料,尽量做到备课充分。因为我发现要想上好一堂课,自己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文,对课文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老师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课堂上慢慢引导学生,带领他们走入语文的课堂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回答。有时候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也能受益颇多,课后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反思、并且整理成教学精彩片段。在学校的论文评比中,我的两篇案例也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我想这也正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在课余,我也经常翻阅一些语文学科方面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作文与考试》等。从中我可以读到很多知名教师关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动向、新理念,还有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等。看过这些文章之后,引发了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尝试着去改进、去创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且要求自己的教学要严谨、踏实,使课堂充满激情。
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记得第二届市青语会在我校召开,有幸能够听到特级教师朱昌元的《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的精彩报告,还有全国知名青年教师童志斌老师的课,他那充满激情的课,上出了古文教学的高境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全市特级教师座谈会也在我校召开,也很有幸地听到了特级教师关于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课的评课。他们那高屋建瓴式的评语,切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害,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也认真地准备了一堂组内公开课,上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后师傅给我提出了很多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使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深与透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对文章掌握的深度。
作为语文老师每天早上都有早自习,每天伴着闹钟急促的铃声起床,然而在早读的课堂中,琅琅的书声会让我陶醉,望着他们我会有一鼓新的力量。我会去找一些美文,课余给他们读一些精美的散文,向他们推荐好的书,如《晨读新课堂》、《散文》、《读者》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要求每个学生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读了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著作之后的感受。指导他们如何去读书,如对一些名著的看法,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个方面,或某句话进行深入的研读,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读书的乐趣。事实上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也做得很好,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去准备,都能够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我想开卷有益,从高一开始让学生养成去看书的一种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另外,我要求他们每星期写随笔,养成有感而发,勤动笔的习惯。“生活当中不是缺少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生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美的真谛。况且“写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所以随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练习的园地,需要他们用心去经营,哺育出美丽的花朵。当然,园丁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星期我都要批阅100多本的随笔,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却很乐意。每次我都会认真地阅读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尽管他们的文章不是很成熟,甚至有点幼稚。但是读他们的文章我依然很开心,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纯洁的心。每次我都会在文章的后面写上鼓励的话。随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高中生不像小学生,他们有许多的秘密,有不能跟父母讲的话,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写进随笔。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像一位朋友那样与他们进行交流。比如有位内向的女生,她的第一篇随笔写的是《心畏》,写的是进高中后的自卑。我在她后面写到其实你很不错,勇敢地抬起头,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第二次随笔时,她在我的评语后面画了一个笑脸,写上你快乐、我也快乐。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与学生的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了语文教师的乐趣,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
这就是一个学期以来我的教学心得,谈不上经验,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中有点滴体会。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踏踏实实地走过,积累点滴体会,收藏每个感动的细节,为我的漫漫语文教学之路撒下片片花瓣,留下阵阵的清香。
篇10:八年级必修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反思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自己一直都很小心,因为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上学时那样单纯,他们接触外界媒介的路子比我们上学时多多了,有时提出的问题让我无从回答,所以每次上课我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备课都备得很充分,但是一次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是把我难住了。
那节课是讲《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正因为是这种情况,我备课时写了教案后把教师用书、资料书看了又看才胸有成竹地去上课。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进行着,可是当我讲到第五自然段介绍赵州桥的特点第三个特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时有同学起来提了个问题:大拱的28道拱圈是重叠的呢还是并列的?同学一提出这个问题我就懵了,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书上没有说到这个问题啊?怎么办?我当时急得就想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时间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
回到办公室,我非常郁闷,语文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语文老师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而且古往今来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当语文老师太难了。但郁闷归郁闷,问题还得解决,于是再次翻阅教师参考书、资料书,都没有讲到这个问题,上网查同样也没有找到答案,这下我简直要崩溃了,下节课我怎么向学生交代啊。我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这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其他老师回办公室来,看我着急的模样就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我就把我遇到的这个问题给大家讲,大家就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老师说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书上没有作介绍,说明这一点不是考点的内容,学生再问就说不重要没有必要掌握;有的老师说学生再问就说让他们自己下去找答案嘛;另外还有老师就像我一样抱怨语文老师是万金油,什么学科都要懂。一时间议论纷纷,问题解决不了,倒是越搅越麻烦。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把我叫出了议论纷纷的教研组办公室,在走廊上他拿出教科书对我说,问题的答案一定就在课文里,你再好好读一读课文,找不到答案我们俩再一起来分析。于是我静下心来仔细的阅读了课文,确实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就在第五自然段中这样说“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这句话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28道拱圈是重叠的不是并列的',如果是并列的,一道拱圈坏了另外的拱圈会受到影响,而重叠的拱圈一道坏了,上下两道拱圈还起到支撑的作用不但不会受到影响还起到保护坏的那一道拱圈的作用。啊,感谢天感谢地更要感谢老教师。
下来老教师才给我说,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他没有给我明说,是因为我备课太爱用教师用书和资料书了,恰恰我漏掉了上课要用的基本的东西――教材,很多的东西是要在教材上下功夫的,因为教师用书和资料书只是起了辅助的作用,教材才是我们钻研的对象。听了老教师的话我惭愧地底下了头。
啊,我可以从容不迫地去面对我的学生了。我在课堂上有条不紊的给学生讲解了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后学生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我的脸红了,我给他们说了问题的答案不是我自己找出来的,并把找答案的经过给他们讲了一遍,同学们给了我更热烈的掌声,在掌声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子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篇11: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篇12: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高二学生在学习选修①《化学与生活》过程中,对我校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化学与生活》注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看懂,不懂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可以解决,部分由教师点拨得到解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扎实。具体认识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一、以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三五五”教学方法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的空间。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标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三五五”教学方法使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认识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学科有很多化学用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描述正确,实验过程推导流畅,实验衔接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篇13: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本年度,我担任高二(5)班和高二(23)班的化学教学工作。(5)班是化学选修班,(23)班是化学必修班,针对这两种类型的班级对化学学科的不同要求,我在备课上亦有所侧重。选修班相对来说对化学教学和学科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上我投入了绝大多数的精力。而必修班只考《必修1》《必修2》《选修1》这三本书,我们现已复习完了《选修1》《必修1》,《必修2》将在下一学期进行复习。相对来说,教学要求较低,只需按照教学要求和20xx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不求教学的深度。在班级里我盯了几个有实力冲刺A档的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化学上达到B档或B档以上。这是我工作的目标,也是同学们下学期学习的目标。
回首刚刚结束的这一学年度,我觉得自己有得亦有失。有得在于自己在化学教学的业务、教学基本功、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熟练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2月份连云港市“课堂教学现场会”在我校的召开,让我们有了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本说让星期五上午第三节课有课务的老师多准备,到时候可能有很多的校长推门听课。说实话,当时觉得自己挺倒霉的,怎么偏偏摊上这课了呢?很是紧张,心里面也直打鼓。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得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不能给自己丢脸,更不能给学校抹黑呀!!于是便紧锣密鼓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准备中了。备课,修改;再备,再改;反反复复的不知修改了多少次。从素材的准备、课件的制作、教学案的编写以及课堂达标练习的选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早起晚睡,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把这节课上好。磨课时我将自己编写的教学案递给嵇友路组长和管保文老师看,讲述自己对这节课的设想和构思。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就开头的引入、学生活动的设计、中间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过程中教师归纳性语言的描述都一一进行敲定。在临上课前两天,分别在高二(4)(7)(8)进行试上,每上一个班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最后时间还误差两分钟,又与老教师探讨、揣摩,最后进行敲定。最后上课时,无论是教学环节、课堂容量、课堂时间的把握上都恰到好处。得到了我们全体高二化学组的老师和所任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这节课打磨的经历让我感悟了许多、亦收获了许多。在此期间我虽然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我认为值得。我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我有能力上好我的每一节课,只要我努力。今后我会继续脚踏实地的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和学情的指导。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也就是说,化学中的许多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只有记住了,你做题才会联系到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说某些物质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某些特殊的反应或反应中某些特殊的现象等等都需要我们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慢慢的长期积累,积少成多,做起题目或思考起问题便简单多了,否则便无从谈起。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他们也便跟学着做。会学才能学得好,你要是不会学,就会事倍功半。与此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与学生读题、审题、破题,这样无形中便教会了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受时间限制,某些题目会讲得比较快,导致了部分基础较差的或反应比较慢的同学跟不上。对此,我也很是着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看着这些学生不管,让他们掉队呀。课堂上我也经常鼓励他们如果有少数听不懂的或跟不上的内容,下课要跟我讲,我会重新再给他们讲一次。有的同学会来,而有的不懂也不来。我调查了一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①下课后问同学便懂了;②似是而非,不懂装懂,懒得再问;③对学习不积极,不想问;④想问,但找不到时间。我想下学期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一方面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讲课或平时讲题目的时候慢一些,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跟上我们的教学步伐。有时想想也挺无奈的:想讲的慢一些,可课时又不允许;有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又有一少部分同学跟不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在课后的时间上想办法,有时间多找他们谈心,激励他们多问,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
教学中,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多与学生们接触,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对他们多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当然,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我的急脾气就得好好改改,不能动不动就发火,这样不好。有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对,遇事不能太急,要冷静,多想想学生的好处,即使遇到一些违反教学常规的事情,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解决,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还是要多表扬,多激励一些比较好。下学期我打算在这方面好好改正自己。
篇14:九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在三月份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成功的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的方面。为今后能更好的把学校体育教学搞得更好,现将本月教学情况进行如下反思:
由于本月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使学生知道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并要按要求上课。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和训练,所教九年级的学生都能按体育课堂常规要求认真上课。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中考体育加试日益临近,体育学科的紧迫性也日益加剧,每个学生都能自觉的参加老师组织的训练,开学的第二节课我教的班级就开始身体素质练习,由于今年天气寒冷,加上操场的坑洼不平对学生的长跑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忽然发现同学们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好像长大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了中考的压力,都能清楚的知道体育加试的紧迫性,我也看到学生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在操场上,心里一些酸酸的感觉,有点心疼。3月11日我们利用大课间的时间组织了三年九班的学生进行训练,由于这个班是我们学校的尖子班,受到了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关注,由于都是学习上的尖子,体育的功底可想而知,跑两圈基本上都是上气不接下气,通过训练我发现了许多问题,调整了训练方法,给学生上了一堂理论课,介绍了中考加试的项目及方法,还有训练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过程中的营养补充方法,经历了这二十几天的训练九班学生体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考虑教育的公平性我和辛昊老师根据学校的要求,组织了九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长跑练习,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每天都能坚持跑十分钟以上,学生的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虽取得一些成功的地方,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有一些问题。
1、教师有时在某些课中讲解时讲解语言缺乏讲解的艺术,不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有学生不注意听讲的现象;
2、在某些教学内容上,教师由于课前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到位,有练习效果不理想或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3、还有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等。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次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时计划;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保护和帮助的方法;第四、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购置一些体育器材,尽量满足教学使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搞好本职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15:九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在性格上有比较大的叛逆心理,有时做错了事,明知不对,也会比较固执,偏激,不肯认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疏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在一节投掷实心球的课堂中,同学们都在认真练习,我发现有一名同学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我走上前去问:“你为什么不练习啊”。这名同学回答:“老师我不会”。我当时听了很生气——就是因为不会,我们才要学习的啊,我忍住怒火和蔼的说:“不会不要紧,老师再教你一遍”。于是我由从头到尾的把技术要领讲了一遍,并做了示范,再要求他练习一下。可等待我的回答是——老师我不做,这时全班其他同学的目光全向这里汇集了,我当时真想吼出来——不做不行,你必须做。我知道,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那么这节课就进行不下去了,在这么多同学的目光下,如果让他主动承认错误,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适得其反,继续僵硬下去。于是我说:“不做不要紧,但是其他同学都在活动,你也不能闲着啊,我看你帮其他同学捡下球,行吗?”当他看到我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对他进行惩罚,面露惊讶的表情说:“行,老师。”这节课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下课以后我找他谈话,问他:“上课为什么不参加练习啊?”经过耐心的思想教育,他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不是不会,反而是技术很好,在小学时,参加市里的运动会,铅球还拿过第一名。上初中后,校田径队带投掷的老师曾经找过他,让他参加校队,但是家里反对,并且告诉他只要是有关投掷项目的活动都不允许参加。我告诉他,参加校队是自愿的,老师是不会勉强的。打消顾虑后,在下节复习课中,他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并指导其他同学的练习。
所以请不要轻易的对孩子说“不”,这样只能加大师生的对立关系,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篇16:九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我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下,在初三年级主任和四位班主任老师的帮助和配合下,在我们体育三巨头的通力协作下,20xx年4月22日(周一)下午利用第三节课和课外活动课的时间,为全校138名初三学生进行了体育中考模拟测试工作。现就在测试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反思如下:
1、首先我觉得学生的准备活动还是不充分、不到位,认识度不够高。
2、其次就是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有一名同学摔倒,但该同学很坚强爬起来接着跑,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也值得发扬!
3、再次学生的考试参赛经验严重不足。
4、还有就是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遇到突发事情的处理能力很是差劲。
5、本次模拟考试很多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端正。
6、就是着重要说的就是:“实心球由于是第一年考试,很多同学都盲目的选他,但对他的了解不够,在加上练习的时间很有限,测试中只有几个同学该项是满分的,我看到大部同学只是一味的追求远度,而忽略了基本动作,这样就导致了越想远越不远的牛角尖!”
综上我觉得在近段时间要做学生思想工作,使他们端正态度正确面对,要加大加强体育考试项目的训练强化工作,争取考出喜人的成绩!也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厚爱!不当处望老前辈哥姐们批评指正!谢谢!
篇17:九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一提到初三体育马上就能联想到体育中考,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这已成了检验初三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回顾我校历年来的体育中考成绩,应该说比较理想,但近年来显得有点磕磕绊绊。每次考试总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特别是xx和xx年的中考成绩仅仅超出市平均0.01分,xx年则低于市平均0.4分的较大差距创下了我校体育中考的“历史”。有人不仅要问:凭我校体育组的师资力量在全市也能算在优秀之列,可为何我校的中考成绩却仅仅在平均线上挣扎呢?这里倒底存在着哪些匪夷所思的因素呢?
一、教师因素。
无论哪一门课程,学生成绩的好坏肯定与指导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体育也不利外。教师的因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敬业程度、课堂管理能力、人格魅力、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从我校的初三体育教师情况来看,以上几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我校的教师都很敬业,几乎把一年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中去,不但在课上精心组织教学,竭力督促每个学生去练习,课外拼命挤时间去指导学生练习,哪怕是星期天;教师组内经常相互探讨交流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应该说我们的教师在初三体育教学上是尽心尽职的,况且不计任何报酬,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作风。
二、学生因素。
所谓教学就包括“教”和“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校的初三体育教学就存在“一头热而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这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是“摁着牛头吃草”式的教学方式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以本届初三为例,五个快班和五个平行班,快班的成绩明显比平行班的成绩要好,这能说明快班学生的成绩比慢班好吗?事实并非如此,两者并不存在差异性。最终问题很简单,就是学生“要”和“不要”的问题,而且快班的教学要比慢班轻松的多。在快班上课,教师可以“引着牛头吃草”,可以把瘦“牛”喂得又肥又壮;慢班上课必须是“摁着牛头吃草”,何况“牛”太多,手只有两只,有时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若是班上有“疯牛病”的,那不是个人能治理得了的。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严重的不良的厌学之风呢?……
三、班主任。
班主任在一个班级的教学影响力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犹如一把手柁引领着班级的航向。因此,如何与班主任协作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一味的靠班主任去做,过多的依赖班主任,夸大班主任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耻辱!其实我认为两者好比是“录音机”和“功放”的关系,怎样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发挥最大的功效呢?首先两者都必须相互密切的沟通、同心协力。要调动班主任的责任心光靠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的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奖励措施才能保证“功放”的优良性能。许多成绩优异的学校,班主任的“功放”能力确实比我校的要强,至少功率要大的多。再者,班主任与体育教师要有密切的合作,随时掌握班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有相关的针对措施,充分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假如能作好以上几点,班上90%的优秀率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四、学校考核机制。
个人而言,我校的考核机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效率,不顾及结果。在本届初三学生考试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班主任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感,总是抱以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缺乏工作压力和热情,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其中也包括体育教师,特别是对初三体育教师缺乏奖励机制这在全市似乎是屈指可数的`,那么这同样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也就是为何不能做到“有的老师提出初三考试初一抓起”的缘故了,何况真正能做到的我想肯定为数不多的,至少全市中考成绩前列的学校没有这样做。另外,学校的学习风气光靠班主任的管理是不够的,而是要靠全体任课老师共同来抓,全体老师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教育局对体育中考成绩考核力度的逐步加大,各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校的体育成绩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第3位,比世界百米大战还要精准,这就意味这一位考生的成绩可能就会决定学校的名次,决定初三体育教学的“成败”。在这样的一种严酷的形式下,要求我们在各方面的工作更加细致,周密。拥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固然重要,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的功效,这需要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好的例证就是中考成绩几乎历年垫底的北厍中学,今年的成绩跃居全市第十名,靠得是什么?答案是很清楚的。
以上是我个人针对本年度初三体育的教学反思,尚有偏颇。
篇18: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不断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五、营造平等融洽、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学期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以外,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补习学生基础知识及拓宽优秀生知识面上。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每一堂课都焕发出活力,以此降低学困率,提高优秀率。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在“努力”二字上下功夫。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读书是这样,教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凡是教了多年书的老教师都这样认为,“成绩是苦干出来的,学生是磨练出来的”。所以,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做“拼命三郎”,有首歌词不是说“爱拼才会赢”嘛。也不是说,只要蛮干就会出好成绩,当然,苦干还要加巧干才行。我想巧干除了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探索出一种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式。
★ 历史工作计划
★ 九上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必修教学反思(集锦18篇)】相关文章:
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备课组具体教学工作计划2022-08-03
2022历史教师年度工作计划2024-01-22
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2022-11-17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研计划2022-11-13
第一学期生化科组工作计划2023-09-27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022-12-05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04-30
高二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2023-10-3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的工作总结2022-12-14
高一地理教研工作计划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