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7 13:08:5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用14篇)由网友“我只是来送快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1:《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介绍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方法,前面所学习的两位数的相乘,面积的定义与面积的单位等内容为这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节课中将要学习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好了铺垫。通过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形状面积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小学生在做折纸时游戏中去判断纸张的大小,将这些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我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而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解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闲来无事,在家里种起了果园,一天师傅来访,突然对他们三人的果园感起了兴趣,为了在师傅面多多表现,他们三人都说自己的果园面积大,唐僧困惑起来,一时不知如何评价才好,“请问,各位同学谁能帮助唐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这个故事,引入课程,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帮助唐师傅计算出每个徒弟的果园面积,也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我的教学思路。

(2)操作探究,发现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用这些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他们喜欢的长方形(板书:画出一个长方形)。之后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测量面积知识,分别测量并记录这些长方形的长度(板书:长方形的长:a)、宽度(板书:长方形的宽:b)以及用到了多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板书:正方形:c),并根据正方形的多少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面积:S)。

2、小组讨论,初步发现

当学生完成上面的任务之后,请学生们认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度、宽度、用到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及面积的大小。在此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重大发现吗?”等问题,让学生说出答案。这个时候,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板书:S=a*b)。

3、反复操作,验证发现

这一环节,我会通过询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有没有同学不同意以上的发现?”“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加上长方形的宽,这样对不对啊?”通过问这些问题,引入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对于那些有所疑问的同学,我会让他们通过反复操作与验证,最终让学生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长方形的宽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刚刚得出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这一理论进行巩固,我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掌握这个结论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第一个例子:同样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测出自己数学课本的面积,测出结果之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回答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测得又快又准,并为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第二个例子:让每个小组制作出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出的长方形又快又多,对于给优秀的小组同样给予奖励;

第三个例子:解决一开始出现问题,到底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三个谁的果园大呢?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帮助唐师傅解决问题。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知识,通过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同学说,我们学会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也有的学生说,帮助了唐师傅,解决徒弟们之间的纷争;

“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测出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用自己的小尺子量一量,测一测”,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1、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接近9分),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提问和访谈看,学生能较好地举例解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表象模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历三个认知发展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测量面积,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形再试一试去验证,特别是每个组里有一个学生是自己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中体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体地,在这节课中安排研究面积前的“卡片”面积的估测,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后的信封面积的估测与估测方法讨论,对大屏幕的估测以及课后延伸的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等,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计面积的意识,在估计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计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在估计一些熟悉的物体时,如卡片、信封、屏幕、教室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参照标准体系。在本节课中学生也出现两种比较好的估计策略:利用“长×宽”去估,利用“卡片”作参照物去估,较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4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篇3: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猜想一: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设疑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三: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

在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让学生用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任意的长方形来验证,看一看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用自制的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还有的画了一个长为 10 厘米,宽为 1 厘米的长方形,甚至有一个学生拿起数学书进行了测量……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

总之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在活动研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容积教学反思

篇4:《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重视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去猜想、去探索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因此,在学生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长乘宽呢?

2、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

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动向,不断的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建构。

篇5:《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猜想一: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设疑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三: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

在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任意的长方形来验证,看一看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用自制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还有的画了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甚至有一个学生拿起数学书进行了测量……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

总之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在活动研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篇6:《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郭莉老师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奖励学生“蓝猫书签”,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怎样计算书签的面积;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等,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有幸听了卫军霞老师的执教《长方形面积》一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知识,卫老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课堂上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卫老师利用几组由小方格拼成的图形面积,由少到多,“你怎么数的这么快?”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接着给出一个长方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手估,有的量一量,有的用小方格摆,还有的要画小方格,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卫老师没有刻意地去问学生,只是很自然的借助练习,计算长6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篇8:《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案例2中,三次不同的摆:全部摆满 形成表象;摆出部分 形成想象;先想后摆 形成规律。在这三次不同的摆中,学生想到了许多长方形,因为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活动中持续着高水平的操作动机。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比较,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心中悟出始知深”,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发现的快乐与幸福。

篇9:《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猜想一: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设疑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三: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

在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任意的长方形来验证,看一看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用自制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还有的画了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甚至有一个学生拿起数学书进行了测量……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

总之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在活动研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篇10:《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有幸听了卫军霞老师的执教《长方形面积》一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知识,卫老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课堂上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卫老师利用几组由小方格拼成的图形面积,由少到多,“你怎么数的这么快?”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接着给出一个长

方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手估,有的量一量,有的用小方格摆,还有的要 画小方格??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卫老师没有刻意地去问学生,只是很自然的借助练习,计算长6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篇11:《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感觉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

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解决玻璃被打碎这个实际问题时,同桌讨论这块玻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使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就是在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发地产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学会了解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得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小组合作得不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这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组,别人都填完了,他们才刚开始。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在这节课中,我两次运用了迁移。第一次是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进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二次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态太过严肃,在一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

篇12:《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一、说教

本教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郭莉老师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 》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奖励学生“蓝猫书签”,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怎样计算书签的面积;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等,

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3:《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是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学习,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点比较成功。

1、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一摆的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担心学生说不完整话经常插嘴,没有真正放开,压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就是在处理长方形2和3时,操作时间过长,以至于在处理后面的练习题时,时间有些紧,时间上没有掌握好,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篇14:《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之后,本单元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的基础。针对于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并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导入环节,出示用面积单位铺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面积,明确用面积单位摆一摆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手实践,建立数学模型

本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动手摆一摆进行操作验证、通过观察、发现抽象概括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同时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仅用12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合作探究以下四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

长是6分米,宽是3分米;

通过让学生有层次的拼摆是,逐步引着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通过操作、观察、感悟、总结,直至探究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根据三次摆的过程,初步感悟有所发现,在脑子里想象,沿着长摆几个,沿着宽摆几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最后出示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借助刚才的感悟,思考,直接说出它的面积,这样学生经历了由摆到不摆的过程,再通过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每排摆的个数和排数之间的关系,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终于感悟、体验、归纳出来了,借此提问: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乘宽。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了数学方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升数学思考

我设计了相对应的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数学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用14篇)】相关文章: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2022-08-05

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22-08-04

小学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2024-03-19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23-06-13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2022-05-23

《图形的魔术组合》教学反思2024-02-20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023-03-08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22-05-08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02-1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与复习》教学反思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