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村民A”为你分享14篇“关于合作教师的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关于合作教师的反思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们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教材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更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记得我在上《蚂蚁搬家》一课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蚂蚁搬家的团结合作精神,特意设计了让六人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作品的环节,并且在之前也作了“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等蚂蚁搬家故事的铺垫。但是,在合作创作时,有个别学生表现出不愿意与同学合作,愿意自己独立创作的现象。不管老师怎样运用激励的手段,其他同学怎样动员,都没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回想起在前面几次需要合作的课中,他们也有类似的反映,真是令我不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与合作呢?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和欲望?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在其他学科的小组合作时,有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有的观点不一,脸红耳赤;有的滔滔不绝,而有的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如此不同景观的背后是否还隐藏了教师本身的原因?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 教师的观念没有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之喜与之悲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像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而我在让小组合作创作时,只是顾及同学们完成作品的情况任何,哪里画得不足,给他们提出改进意见,而没有置身于小组中参与他们激烈的议论,并为他们独特的想象和灵感的创意而喝彩、激励。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你能指望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能持续多久?因此,小组合作是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没有做到精心安排
在分小组合作创作时,我只是让自然小组前后六人合并成为一个合作组。其实,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安排不当,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这时,老师更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言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还要让弱势转化为优势,要激发不愿意合作的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
三、 小组团体意识没有得到强化
对于合作小组的褒奖,在课堂上我运用得比较单一,只是以“合作星”的形式来奖励团结合作好的小组。其实,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就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此时,引入适当而有效的竞争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所以,对合作小组给予肯定应该是随机的,课结束后进行星级评比;之外,还可以评比团结合作好的先进个人,使个人和小组的积极性有力地调动起来。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悉心为每一位学生培植探究合作适宜的气候和温度,让孩子们像野花一样自然、蓬勃地成长。
篇2: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找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校情。松江区民乐学校是松江城区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前三年,学校在创建规范、稳定型学校过程中,建立规范,稳定教学质量,确立了学校的地位。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关注教学优劣的偏向,使学校一直囿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和谐成长、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怎样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以为,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的视角是:发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期中的更新点,我的实践理念是:管理人就是发展人。
我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学校调入的,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但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教育理念的缺乏。然而,从年龄结构上看,我校年富力强的教师占了多数,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更新期,发展潜力很大。他们对学生学业的悉心关怀和敬业奉献精神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但他们需要引领,他们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我以为,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我提出立足于校本培训,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基于如下几点认识:
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基于主动式的校本学习,而非被动式“受训”,因而,构建教师校本学习机制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的是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默会的知识)。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它们很难格式化: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言传”给教师,只能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掌握这些隐性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我们对教师学习的认识是:教师学习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学习是基于经验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当前运用的学习:
教师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而非以书本为中心。
教师学习的推进策略
如何让我校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两条:
在教学反思活动中促进教师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的基础----教育或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探究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应该根据教师的工作需要来设计学习。因此,教师的学习必然是问题中心的学习。
我校首先致力于引导教师改变以往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感到烦恼的态度。教学中的问题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关键是让我们的教师对问题持积极的态度,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发展的契机。现在,我校许多教师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他们不再回避问题,甚至会主动寻找问题。
我校开展的问题中心的教师学习分为两类:
其一是案例形式的问题中心学习。它首先呈现的是诸如“二期课改”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如模式、策略、方法)体系的内容,然后通过课堂案例来展示、印证,促进教学理念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大适用性的,能不断促进教师校本学习的方式。
其二是问题为本的学习。它是先提出一个典型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学习和依托现代教育理论.但仅此还不够,我们更多地要求教师研究和创生新的知识或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
反思性学习的策略----实践加反思
我们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经验也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实践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民乐学校的教师大多已具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如果不会反思,经验的价值等于零,对于他自己来说等于浪费。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
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我们向教师推行的反思,不是如清教徒式的冥思苦想,不是脱离行动的纯思辨行为,而是主张反思的结果要能改进或指导他们的教学行为。
强调反思并不是说不必再学习理论了。反思是根本,教育理论为我们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也不是代替他们的反思。
近两年来,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的:
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如导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自己崇拜的教师):
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记、阶段教学回顾与自传、课堂教学录像自我分析等):
通过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变化等)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技术来反思(通常通过同事教学小组观察课堂教学实况,并通过录像进行微格教学技术分析与诊断);
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如面向社区家长的开放教学、家长、学生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座谈会等)。
反思性学习的保障----校长的引领与支持
校长作为学校运营与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在学校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学习,满足每个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建立学习型学校,保障学校能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因此,校长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要为每个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校长要指导并参与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同时建立支持性制度和机制,如:
创建反思性教风,致力于营造研究、合作、自由对话的教学氛围,如建立反思性教学论坛、研讨会等。
建立鼓励反思的制度:如建立反思性职业行为规范:创新激励反思的校本教研方式:把反思列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内容:把反思成果作为奖金分配中创优贡献奖评价指标之一。
在合作教学中促进教师合作性学习
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但有的教师一直错误地以为,学习是个体行为。如果按照这种认识,那么,就不必强调其合作学习的必要。但从校本培训的国际视野看,同行之间合作和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成功的保障。
我们的实践证明,教师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教师之间互学互补。
我校教师虽然在年龄上比较接近,但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事教学小组层面开展合作教学.小组成员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校推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包括指导性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评估小组行动等),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观摩教学、教学展示等),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事件调研、反思性教例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教学创新论坛、课题引领的行动研究等)。
另外,与走进我校的教学研究者、专家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研究活动也属于我校教师的合作学习。这是我校在开展校本学习与培训中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二期课改”教研活动中与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在互动式切磋中学习。作为校长。我也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主动吸收校外资源为我校所用。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让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的工作学习化,引领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使他们转型为“研究者”,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
篇3: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找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校情。松江区民乐学校是松江城区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前三年,学校在创建规范、稳定型学校过程中,建立规范,稳定教学质量,确立了学校的地位。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关注教学优劣的偏向,使学校一直囿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和谐成长、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以为,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的视角是:发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期中的更新点,我的实践理念是:管理人就是发展人。我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学校调入的,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但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教育理念的缺乏。然而,从年龄结构上看,我校年富力强的教师占了多数,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更新期,发展潜力很大。他们对学生学业的悉心关怀和敬业奉献精神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但他们需要引领,他们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我以为,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提出立足于校本培训,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基于如下几点认识: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基于主动式的校本学习,而非被动式“受训”,因而,构建教师校本学习机制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的是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默会的知识)。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它们很难格式化: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言传”给教师,只能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掌握这些隐性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对教师学习的认识是:教师学习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学习是基于经验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当前运用的学习:教师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而非以书本为中心。教师学习的推进策略如何让我校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两条:在教学反思活动中促进教师反思性学习反思[1] [2] [3]
篇4: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中合作教学反思
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中合作教学反思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这话说明了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这里要求做到:一是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型组织。建构学习型组织是落实主动学习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学习型组织不仅重视个人学习,还强调团体学习。对学校来说,开展团体学习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教师的劳动更多的时候是个体性劳动,这种个体性很容易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组织,造成教师互相之间专业封闭,教学保守。开展团队学习,有利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形成双赢的共同体,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要加强现有教研组的职能。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目前,我们的教研组,还是停留在按教研计划听几节课,完成教导处交给的任务的层面,存在着工作被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作用不大等问题,在校本教研实践中,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来自于教师群体的自发研讨,因此,教研组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在发挥传统教研活动优势的同时,改进传统教研组的局限性,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三是要开展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好集体备课,一是教师要认真地研讨教材与课标,带着问题和反思参加研讨;二是教师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有效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应体现教学效果,做到“以学定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之间应加强互助合作,以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
篇5:《竞争合作》教学反思
《竞争合作》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就采用的教学手段来讲,比较成功。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基本上实现了,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竞争无处不在,这点做得很成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关注程度很高。
(2)这堂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找零钱”,另一个是“二人三足”游戏。通过亲身体验以及通过合理想象得出的体验来体会竞争的平等、合作的共享,可能在学生眼里这已不是平时意义中的索然无味的学习,而是一种娱乐。其实在这种形式下同样能学习,同样能得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充分表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教师对他们的要求,符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试讲时,在最后一环节谈感悟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很好。
(3)整堂课的进程是一个整体,一环扣一环,循循善诱,层层过渡也是成功的一处,学生在紧紧相连的几个环节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了新知识。
(4)首尾呼应。在课堂导入时,使用的是一个既体现竞争又体现合作的小故事,在课堂结尾时,学生依据在课堂上游戏的亲身体验,谈对竞争对合作的感悟,又一次感受到,竞争合作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紧密相关的。
(5)用“追问”达到目的,有的学生第一次回答的并不符合原定设想,甚至离题万里,这个时候采用“追问”,用接近原定答案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在平时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效果极好。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缺合理效果,没达到预期目的。效果没有按预期的`设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从时间的分配来看,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对竞争的两面性和两种竞争意识的分析占用太长的时间,以至于后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是由于所剩时间过短,对合作的学习分析的不够透彻,点拨和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遗忘细小的环节。在学习竞争的两面性时,应该按照原设计,由学生发言谈自己对竞争作用的认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点拨引导的不够到位,学生还会出现回答不上来问题的现象,说明是教师问题设计出现了问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改变问题的难易程度。
从总体上看,基本教学环节都顺利地进行了,小的环节作的不够精细;所制定的教学改进计划在这堂课基本上都达到了,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改进,提高。锻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努力转变角色。
篇6:《合作竞争》教学反思
《合作竞争》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理念不落后。本课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各个教学目标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成效显著,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合作、竞争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问题积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学习。
2、设计创新。我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有效资源,并且挖掘、扩展教材,来进行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中能够选取典型材料,一材多用,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理解三个梯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3、操作规范。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材料典型、双基落实到位。
二、课堂反思
课后,我重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回忆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认为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1、教学内容可调整,知识脉络不够清晰。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实际生活的运用。本节课应把重点应放在“怎么做”这一环节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合作与竞争的意义。
2、教学细节待雕琢。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应该更加清楚,比如饮料市场的课堂呈现处理较简单,没有挖掘材料的深刻含义。其次,问题的呈现不够科学,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作答。比如,百事可乐的材料中,我设计了“在合作中竞争,百事可乐的竞争力来自哪里”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课堂气氛较沉闷,虽然我多次引导,但问题的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同一问题扩展的深度、广度不到位。例如,在讲竞争时应从心理、道德、国情等多角度来讲,而我只局限于道德。
4、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导语有失误,教案设计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在报纸上站更多的人,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但课中组织教学语言有变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课堂小结过于简短,处理急躁,可能只会在少数同学心目中形成形象,没有完全达到深化教学主题的目标。
三、教学思考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效。整节课教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我在课堂45分钟内需要带领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突破哪些重点难点等等。教师将这些问题引入教学设计可能效果更好些。
2、问题的`呈现要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该情景化,什么时候可以呈现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必须环环相扣。
3、学生的活动要有效。学生的活动不是盲动,更不是乱动,而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生活动。而且学生活动后教师应该准确、到位的进行点评、反馈。
4、教学设计要有效。教学设计必须新颖、独到,教师必须花大力气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前,教师应该了解高中的教材,因为高中教材的逻辑性更加慎密、理论层面也更加高,便于教师更好的处理教材。
四、教学建议
1、讨论的内容过多,过于简单,课本上早有定性的结论,学生一看书就知道了,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根本不值得讨论。
2、讨论的问题要求即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要保持难度适中。
3、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做的不够,没有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现设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引导,同时要有过渡。这样才能做到自然有效。
4、教师的语言要更为简洁,要更富有激情,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对于同样的教学资源,应该结合课本知识找到新的切入口,而不能老调重弹,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也要在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上做到创新。
篇7:合作学习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各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为主要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反思以上教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让学生“做“数学。
在《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讨论稿)中指出:“人类学习本质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行为实践两者结合的活动,数学学习是知数学和做数学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共用去13分钟,充分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这一教学特色。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比划,初步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了几厘米长在米尺上如何表示,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做了铺垫。在教学用厘米量时,让学生人人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小棒,数学书,手指,手掌。再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这样学习学生兴趣很浓,个个动手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量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 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善于与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开放的情景。
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没有完全按照课前设计的内容,也没有按照既定不变的程序,而是随着课堂地推进,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规律,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开放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合作学习反思
近几年随着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的流行,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意在通过让学生一起学习,促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它强调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还能从同伴身上得到新知,即充分利用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而非竞争中建构知识、发展个性。一时间小组讨论犹如雨后春笋般推广开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公开课,示范课都会组织及此小组讨论,似乎一堂课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落伍,就是“扎实有余活泼不够”。小组讨论果真如神丹妙药吗?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按照预设的计划方案把一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哗啦一下,同桌或前后四人抑或一群人马上聚在一起,教室里唧唧喳喳。两三分钟后,教师一个指示,比较人文化的会加上一些音乐,变相的给学生一个时间的指示,让学生在某个时间停止下来。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准备接受老师“检阅”……
到底在这个有限的之间内,孩子们真正地“合作”了没有?合作的结果如何?这样的合作到底有没有价值?显然值得商榷。
吴老师给我们放了这样的一个实例:一位郊区的女教师上的一节数学课,即关于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放了一段录像,让孩子们统计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小
轿车,客车,摩托车和客车的数量。结果孩子们瞪圆了眼睛,认认真真地数着,最后老师要结果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结果是对的。孩子们不由得发愁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老师抛出了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
孩子们提出了几种方案,结果小组分工的同学准确迅速的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背景和技巧的,只有当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必须也只有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才能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成了空架子。
首先,不是什么都能拿来合作学习。我们的教材中有的知识就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比如语言学习,多数情况下属于个体行为,学生读多少时间书,就能得到多少东西;学生写多少时间作文,就能得到多少能力。再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或者非教师讲不可,那么,还是不讨论为好。因为前者可以节省时间,后者费再多时间也枉然。如果一堂课就要学生合作多次,我以为多数情况下看似热闹,实际上做作而多余。多的讨论也是无益的,至少是低效的。
其次,合作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意义的,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
(1)教师必须创设具有现实背景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
课例的女教师出示的统计问题,就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她巧妙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抛出了一个孩子们头疼的问题:那么认真的数了,为什么还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呢?
录像重放四遍,每次数一遍?可以,但是太麻烦了;
让汽车停下来?可行吗?应该说不可能。
那么我们又不肯放弃这个任务?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只能结成小组,分工合作了。合作需求产生了,自然孩子们领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能。
小组讨论组织得好,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分享和协作。但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不可能自发形成,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生成的问题解决中,必须注意培养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的技能。比如小组的划分,要异质组合,而非依据座位自然形成;再比如小组内部应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个人分工等),而非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每个学习共同体都有差异,因此讨论不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所以合作学习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合作的目标明确,具体可行。
篇9:合作学习反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私下里自己也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篇10:合作的教学反思
合作的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合作。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以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通过学习大家一起来,让孩子们学会和别人合作,合作能力是与人相处的重要能力。一年级学生在与人合作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意识。又如,思维有定势,缺少合作方法。课堂中通过贴鼻子游戏,帮助学生明晰合作的内涵,体验合作的重要性;绘本故事引导学生领悟良好的合作能带来互利共赢;生活中的合作,旨在唤起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合作体验,提升对于合作意义的'认识:通过合作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效率更高、省时省力、增进友情等。记数字比赛,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发现合作的技巧,在游戏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而且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让学生自主领悟到合作需要方法。从失败中找原因,在成功中学会合作,从中受到教育,实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为了追寻真实的课堂,我在教学时做了以下探索:
1、真实的动机源自真是的需要:贴鼻子游戏中真实的需要有人参与合作。
2、真实的体验源自真实的实践:两次记数字比赛,失败与成功形成鲜明的情绪体验对比,深化了学生对合作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合作的技巧。
3、真实的经验源自真实的生活:一年级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在生活中也曾有过一些与人合作的经历,引导他们说说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提升合作的经验和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篇11:《合作教育》教学反思
《合作教育》教学反思
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气候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种“独立”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己说了算,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能力的彰显,或者说是个性的张扬。然而,当这种“独立”无限制地延伸后,便会成为一种自私,一种孤立,最终造成合作能力的匮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合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学会合作,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特征,这对我国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特别是少年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健康积极个性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合作的重要性,在《左手和右手》和《合作力量大》这两节辅导课中,通过“赛一赛”、“护送盲人过马路”、折筷子、剪贴画等的小游戏来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这一点。
其次要让学生认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事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也就必然影响到与他人的合作。这就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而合作能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两种状况并不矛盾可相互依存,在合作中可以有竞争,在竞争中也可以合作。
所谓合作精神是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
一、创建和谐共处关系,营造互助学习气氛
1.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会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更愿意与教师相处,这对于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人际关系,是情感态度。“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在和谐的教学和活动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踊跃参与到合作中去。因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激情,引进竞争机制,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的合作群体氛围。
2.渗透合作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合作的意识,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顺利解决问题后,我们可以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让我们为自己喝彩。”这些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我们”的层面,而不仅仅是“我”的努力和付出。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同学之间要彼此尊重、理解,这是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友好、和谐、轻松、互助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愉悦地学习。
二、创设有效合作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伯顿在谈到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十个要点时指出:“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使他受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被重视。”这就是说,教育者可以创设有效的合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小组间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1.有的放矢,设计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就要求学生之间共同参与,互相包容,乐于交流,配合依靠。在各类学习活动中可以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解决一个难题,或讨论一种学习方案,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教学板块。为了让学生能更自如地发挥自身的创作能力与表现能力,小组活动的形式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谋取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2:合作的教学反思
其实,关于合作,语文课本有《学会合作》的课文,在品德课本上也有《合作真愉快》的活动内容,但是心理健康课的《学会合作》该如何上好,又让我有了些许的困惑,后来,我拿到了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发现教材上都是一个个有趣的关于合作的游戏,心想:这个心理健康课简单,全都是游戏,孩子们就喜欢玩游戏,于是让孩子们合作玩游戏,体验合作是我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结果就满怀信心的试了一节课,结果呢?孩子们在课堂上很活跃,玩得高兴,玩得热闹,却是自己玩自己的,这节课以失败而告终,这节课虽然达到了课堂活跃的效果,但却因为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偏离了方向,孩子们不知道合作,更不知道到如何和别人合作。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我便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是重新研读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具体目标,根据四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又制定出新的教学目标,目标确立后,我还要不断的实践,因为我们在课前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种预期的目标,与课堂生成目标可能有一些出入,于是我不断的磨课、不断地反思,在修改实践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学会合作》的具体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叫合作,以及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
2、在游戏中领悟并了解合作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体验合作的带来的快乐。此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对于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来说,目标的设定固然重要,但是实施达成目标更是关键,接下来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课前要选择有效的暖身活动
这里所谓的暖身活动其实就是课前的准备活动,也称为“破冰”,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安全、轻松的环境,让孩子们消除防御的心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绪,那么热身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但是活动的设计要服务于活动课的目标和内容。
2、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活动游戏
心理健康活动课本身就属于体验探究式的活动课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那么为了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选择适合的活动游戏尤为重要,在游戏活动的设定上既要考虑学生的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要考虑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
心理健康活动课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收获,这种收获或者是认识提升、改变,或者是情感的触动、升华,或者是技能的掌握、提高,或者是行为的完善、改变等,当然这节课的收获能否拓展到日常生活中,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堂知识的拓展是很重要的。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追求者,不断领悟,不断思索,让自己执着的脚步,迈向小学心理健康美好的明天。
篇13:《合作跑》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应以更为开放的形式来体现,在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具体的说,为体现新理论,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本案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尝试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竞赛、游戏等教学行为大都需要合作。本案例自使至终,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掌握新知,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如:在以二人为主的练习小组中,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的疑点、难点,从而对合作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指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观点,形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讨论的气氛调节起来,调动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好处,从而养成合作的习惯,形成合作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进行小组比赛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能力,为争取好名次努力。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本案例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尝试练习,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接下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两人三足行、开火车),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到新奇、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三、创造活力,体验成功学习
通过总结、交流,促进各组之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学生课后的反映。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今天特别高兴,虽然你没有教我们动作,但却给了我们合作实践的机会,大家一起合作的感觉真好!”学生的这些话,是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给他们考思的空间、发言的机会、合作的场合,要充分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行探索、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品尝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篇14:倡导合作初探(教师中心稿)
倡导合作初探(教师中心稿)
你有一个苹果,他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可得到的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获得两种思想---这就是合作的好处。
如今的班级授课,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听着同一个教师的讲授,读着同一本教材,学习着同一个课题,保持着同一个进度。其教学形式以灌输和告诉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而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的是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教学。如何理解合作?怎样合作?
合作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艾利斯在其新著的《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他代表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的共同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展开短视、高效、低耗、愉快的教学活动。为贯彻这一理论,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作了些粗浅的尝试。
一、师生合作 共同达标
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是任凭老师主宰的三尺平台,是老师个人才华的大展现,老师是课堂上独一无二的权威,是表演的主角,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盲从。我们往往习惯于老师凌驾学生之上,不是唱催人入睡的独角戏,就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遏杀了学生的创新,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能力。其实真正展示自我的应该是学生,他们才是 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设情境,提供张扬个性的舞台。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探究 是老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教学时,我试图在上课伊始就让同学们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由学生和老师一起群策群力,实施达标。 这一过程中先由学生自行达标,达不到的有老师指导,正如一棵苹果树下,低处的苹果学生自己摘,够不着的,老师扶一把,更高一些的需要师生一起合作,借助外力(譬如一架梯子)来解决。如教学文言文 《于园》时,我首先精心设计的导语是: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于园”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地方,那里有磊石之奇,曲径之幽,自然之趣,你们愿意去神游一番吗?同学们纷纷响应。在读课文之后,让大家说说 ,本课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经过讨论展示两个目标:一疏通文意,二说明的特点、 顺序、 方法。目标是大家订的,对于达标当然是跃跃欲试,十分积极。他们通过自读注释、讨论的方法解决了许多问题,还有个别解答不到位的难题,由我补充。接下来便是学生进行总结,老师出示达标测试题,经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拓展引申,搞迁移训练,实施高层目标的导达,让他们完成短文阅读《拙正园》。一节课中,教师、学生相辅相成,密切合作,充满民主平等积极主动的热烈气氛。
通过目标教学,每位同学充分认识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他们尝试到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特别是那些差生,在语文课上发言踊跃,重新树立了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那些优生更是不时大胆质疑,常有惊人之语。在课堂上,再没有老师的'口若悬河,也没有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更像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学习。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也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二、 生生合作 互相促进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往往忽略学生合作的能动性,也总是低估学生集体的力量。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学生之间分成若干互助小组。一般每组五到六人,优中差搭配。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课外的预习、复习中,让他们互帮互助,互相督促,结果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往往优于师生之间。在做反馈练习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起了他们创设成就的动机,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例如:在学习歌词欣赏《我的中国心》时,我先设计好教学模式,然后,把一节课 统统权力下放给学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听一听,讲一讲,看哪一组同学听的认真,讲的深刻,然后是读一读,议一议,看哪组同学读的最有感情,对老师列出的思考题解决的最多,最后是唱一唱,练一练,比唱歌,看哪一组的歌唱的好,然后,每人当堂练笔《我最喜欢的歌》,写好后,先在组内交流,再每组推荐一篇,在班上参与评比。事实证明,水石相搏荡起涟漪,集思广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老师善于因其势而利导之,促进学生集体思维,全体学生一定会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与满足。
从宏观上讲,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其未来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需要。现在课堂里的准备和训练便是明天竞争、享用的资本。练就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合作的本事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保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单凭个人力量往往难以独立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个体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去,互相间的讨论、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个体需要依靠合作,也可以享受合作,合作意识是学生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把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三、师师合作 扬长避短
传统教学虽然也时有教师集体备课的话动或形式,但并设有将之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统合。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台不容二主。同台授课在教育界似乎还不多见。其实,就像说相声一样,逗哏、捧哏一唱一和,相得益彰。两个教师各自发挥自己优势,资源共享,同台献艺,又有何妨?
.这是一种创新。.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笔者曾经和另一位年轻教师尝试上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来主讲课程,她来操作电脑,放映并解说,我讲的声情并茂,她做的娴熟自如,同学们既新鲜又活跃,如回答正确的话,可得到两位老师的表扬。别提那节课多快乐了。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从内容上讲,可以“辐射”于多门学科,这种辐射性,为学科之间的迁移整合教育提供了契机。.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说:“语文学科尽管依然作为一独立学科设置,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自我封闭于本学科框架之内。各科教师需要确立‘学科群’的观念。软化学科界限,倡导合科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这样,最终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如《贝多芬》《长征》、《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分别是语文与音乐、历史、生物、地理的融合,就凭语文教师的知识再丰富,口才再好,恐怕也难把科学知识传授到位。毕竟“术叶有专攻”。在上《长征》时,我先请同学们用听讲座形式由历史老师讲了长征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然后由我和他们诵读诗文,分析诗的内容、意境、特色,接着,由音乐老师教他们学唱《长征》歌曲,一节课下来,三位老师轮番登场,衔接得当,配合默契,课程生动活波,富有情趣,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连我们自己也沉浸在科学、文学、艺术的优美氛围中,久久陶醉。
语文教学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必要性,就必须投学生所好,以学情制宜。我还认为:有的教师一上课就面面俱到地讲题的习惯说了一番话,也许你每次讲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难免不厌倦,如同吃饭,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不可说没有营养,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样烦腻,那么,为什么不经常地换上另一道同样有营养价值的菜呢?为什么你觉得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考虑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不同专业、不同风格的老师联袂出场,不也是赏心悦目、营养均衡的一道大餐吗?而对于老师之间来讲,也是优势互补,现场学习竞争进步的难得机会。
二、 语社合作,沟通课外
长期以来,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课程就是教科书,学习就是读书,对学生来说,上学就是读教科书。读书成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即所谓“书本中心”。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到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骨子里都是“书本”二字。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局限在狭窄的空间中,所获取的信息、可供学习的有效资源受到限制。实质上,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语文教学的资源就有多丰富。为何不打破“书本中心”这个千年老传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从阳春白雪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广阔的现实之中,与社会实践亲密接触
语文学科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实施需要时空的延续。课内是主阵地,必须利用足,利用好,而课外还有许多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值得开采利用。曾经听过国际学校的一位老师讲《柳叶儿》,她别出心裁的请了四位老人作嘉宾,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和学生座谈,让生活在幸福时代中的同学们认识到艰苦岁月的酸甜苦辣,认识到树叶在那个时期的特殊意义。更可贵的是,老人们和同学们一道分析了课文,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老少合作,其乐融融。受她影响,我在教亲情散文〈〈散步〉〉时,先布置家长阅读文章,简单写一点感受,交给学生课上代为朗读 。身为父母,哪一个对那种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没有体会呢?他们写的情真意切,同学们也深受感染。在真切的亲情中感受亲情,应该是再好不过的教育。 由此,我领悟到,社会课堂是一个大课堂,育人资源十分丰富,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服务于社会,因此,重视社会课堂,充分挖掘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当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时事资源,自然资源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校外参观访问,开展学生小课题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去体验、去获取、去提高、去运用。..这无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的合作教学,就是一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积极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为目标的创新的教学设计。作为新课程时代的语文课堂,我想我们应该高扬合作大旗,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享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浸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闪烁着师生的智慧和创新,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 反思教学
【关于合作教师的反思(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反思中2022-11-23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2024-04-26
浅谈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2022-06-18
友爱思想品德教学反思2024-04-18
教师有效教学反思之准备及实施策略2023-06-20
《合作教育》教学反思2023-11-10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2023-05-31
新课程下物理课教学点滴反思论文2023-09-08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2022-06-06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