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牛肉米粉不加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收获最大的还在于几个预设环节出现了比较精彩的表现。
教学片段一:
师:好,现在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学习,完成下面任务:(出示)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注意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景物进行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主学习。
生:我觉得“赶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春天里花、草、叶争着比美的情景。
生:我有补充,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好,“赶集”是指人们一起上市场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正在比谁长得美,一棵棵小草争着向上长的镜头。
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词语用得好的原因,还说到了修辞,你们组的学习效率真高。
生:这一句中的“聚拢”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你也有一双慧眼同,读得很仔细。而且运用得也很及时。
生:“吹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词写出了春天的风很轻、很柔,吹在脸上很舒服,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刮在脸上很疼。
生:我认为“洒落”这个词也写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春雨细细的洒落下来,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让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师:你认真阅读了《春》这篇文章,所以才会有这么美的想象。想象阅读要注意积累,还要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生:“柔”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小河边,柳会刚刚长出了嫩嫩的芽儿,她们对着小河在照镜子 ,一阵风吹来,柳枝摆动着长长的枝条儿,仿佛在梳洗自己的辫子。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是不是该送给她掌声?在体会词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描述就可以把这种体会说得更生动形象。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也写出了柳枝刚发芽的情景。
生:“柔”
生:是“展开”。
生:“鹅黄色”也是的,一般刚长出的新叶子都是这种颜色的。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河旁的柳枝现在就是这种颜色的。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本来我只想把这些词圈画出来,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很不好,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教学,还不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再来反馈学习情况更好。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得更好,学生的思维的确不能小看。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对于作者如何写好景物,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了解在语文中,用好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能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我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而是关注了好在哪儿,能够从修辞、作用等方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正是我预期的效果。在这段教学中,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学生说“各色鲜艳”“烂漫无比”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春天的颜色很多,花儿开得很美。再比如“赶”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情景……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如果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第3、4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出示小组学习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燕子在飞行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燕子在休息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燕子在捕食呢。
师出示三幅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幅画面来说说。
生讨论、交流。
(第一幅画面是燕子由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的情景;第二幅是燕子横掠过湖面时的情景;第三幅是燕子停息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幅画面真实地描写出了燕子给春光增添无穷乐趣的景象。出示这三幅画面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第一幅中主要展现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情景。“斜”、“掠”、“横掠过”、“唧”等词主要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很快,而且其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其实直接读语言文字也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借助画面的话,更加直观、形象。下面两幅画面对于理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幅画面中“几痕”、“五线谱”等细节也是很有帮助的。]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面中的小燕子。这幅画面中小燕子飞行的样子很优美。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斜着身子掠过”,让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姿态很优美,而且飞行时也很快。
师:哪个字更能体现燕子飞行速度的快?
生:“掠过”,
师:掠过怎样理解?
生:轻轻地擦过。
师:小燕子飞行时轻轻地擦过水面,那速度真是快。还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小燕子的飞行速度快?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句中的“唧”我感觉燕子飞得很快。
师:“唧” 不过是燕子飞行时的叫声,这叫声怎么能感觉到快呢?
生:才叫了一声,就飞过了一条河,让我们,再快也不能飞得那样快啊。
(生笑)
师:是啊,燕子才叫了一声,就由河这边飞到河那边了,这速度是够快的。那么“横掠过”湖面又说明了什么?
生:第一是说明它飞得快,还有写出了它飞行时很美丽。
师:像蜻蜓、燕子等低飞还能说明什么?
生:我知道蜻蜓低飞是在捕捉虫子。
师:是的,燕子和蜻蜓一样,从水面掠过时,就是为了捕捉离水面比较近的飞虫。
生点了点头。
师:注意这个字了吗?“晕”,能不能改成“圆圈”?读读比比。
生自由读,好像若有所悟,但又没人举手。
师:好的,给晕组个词吧。日晕、月晕。谁知道日晕和月晕是什么样子的?(师简单介绍日晕和月晕)
生:哦,我知道了。这小圆晕像月晕和日晕一样美丽,而圆圈只是一圈一圈的。
……
反思:在描写作文时,常常喜欢和孩子们说“细节”这个词,然而什么叫“细节描写”,许多孩子只是模棱两可地明白,每次真正习作时,又不知道什么叫“细节”了。事实上,在我们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细节描写。像第3小节中“唧”“掠”“落”“痕”等词就是一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正是能体现燕子的飞行特点和停息特点的。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些词进行教学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便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知道凭借目前班上孩子的能力可能无法达到我预设中的情况,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找到了精彩的发言。
“痕”字的教学也是有难度的,在学生赏读这一句后,我问了一句:能不能把这个字改成“根”?孩子们争着说不能,因为几根电线是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而“痕”是“痕迹”,痕迹是看不太清楚的,电线那么高,燕子是停在高高的电线上的,当然不是“根”,而是用“痕”了。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如此精妙传神,是值得教师反复咀嚼,学生反复品味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到这样的境,帮需要教师正确地引领。
篇2: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相。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后来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说谁赶集?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多,给人以赶集、热闹的感觉。我还让学生试着说说课外有关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我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遗憾之处:
1。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或想象,部分学生对对“正待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篇3: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篇4: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地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教学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词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美景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春天“蒙蒙的细雨”、“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赶集似的聚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顺便积累这些优美的词句。在讲解生字的时候,我注意分析字形。例如“燕”字,我在课件的左边放了一张张开翅膀向上飞的燕子的图片,课件的右边放了“燕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部分是燕子的脑袋,中间的”口“字是燕子的身体,”北“字是燕子的翅膀,下面的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对照着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理解一些用得好的字词的时候,我有些太着急了,总觉得帮助学生分析了一个,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照着这种思路分析下去。个别聪明的同学能做到,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这个题型以后要多讲解。
篇5: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用教材教”,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经济有效的基本原则,体现教师个性化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篇6: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篇7: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篇8: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 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读为主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主要体现在:
1、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PPT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孩子们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篇9: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时,我没有忙于其余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直接告之结果了之。而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通过真诚地赞扬,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提问。并且及时地捕捉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巧借“几痕”这个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他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活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
二、教师的巧妙点拨
课堂上,学生对课文中为什么用“几痕”一时无法理解,我没有采用讲解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一实一虚两组线)作巧妙点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几痕”这个词表现出了电线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特点,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学生产生了独特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个比喻句,我在一实一虚两组线上分别添画了几个音符和几支小燕子,拓展思维空间,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生成不断,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对简笔画在教学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读完最后一段话后,学生可以有多种感受,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争奇斗艳的鲜花,吐出嫩芽的绿树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小鸟的鸣叫声,溪水的流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奏出了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美妙而动听;燕子从空中飞来,他们是报春的使者,向人们传递着春天来了的信息;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给大地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彩衣,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都不能以我的传授灌输来代替。所以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看着燕子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篇10: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刀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情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再现场景。
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了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我从情景入手,充分利用远教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如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播放了春天的动画图片,通过画面上的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把美好的春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结合课文的描写让学生边读边再现画面,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景。
在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时,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3、丰富学生的想象,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时,我引导学生先想象人们赶集的场面,再想一想花儿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从而感受春光的光彩夺目。“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燕子成了音符”让学生展开想象,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思。
4、指导按顺序观察。
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是从近出看到的,飞行姿态和停歇的情景是远处看到的。这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鼓励学生要把掌握的观察顺序应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
篇11: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篇12: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 燕子教学反思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燕子妈妈教学反思2023-01-15
教学反思要怎么写2022-09-18
《小动物过冬》教学反思2023-04-13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2023-11-18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2023-04-25
燕子第一自然段教学实录及反思2023-09-09
《棉花姑娘》的教学片断和反思2022-12-14
《小壁虎借尾巴》优秀教学反思2022-05-05
德育反思2023-10-06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