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共20篇)由网友“甜茶手上的茶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
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雪孩子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缘缘读得好,她读到“很美很美”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缘缘读得好,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7:我认为从“美”这个词,还能看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才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篇2:《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雪孩子》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八幅漂亮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巧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片断一〗
(CAI出示文中八张图片,学生已结合图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生:我最喜欢第三幅:因为上面有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做游戏。
生:我也喜欢这一幅,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小鸟在为他们唱歌。
师:是呀,多令人羡慕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师: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小兔子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把“真高兴”的“真”字和“又唱又跳”的“又”字读得很重,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小兔子。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跳,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段。)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高潮。)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来恒定学生,相反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片断二〗
师:你还喜欢哪幅图?讲一讲。
生:我还喜欢第七幅图: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他爱帮助别人。我喜欢雪孩子。
生: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被火烧化了,成了水,他很了不起。
师:你能结合前几幅图的内容来谈,也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师:是呀,多可惜啊!
生:朗读……
师:你把“自己却化了”读的很慢,可见你对小兔子伤心的心情有所感悟。
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雪孩子被火烤化了,变成了水,我心里很难受。
师:看,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可以化呢?
生: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
生: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
生:有一次,我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结果就烧化了,变黑了。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雪孩子化成了水,自己很难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四〗
师:刚才我们小伙伴之间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生:“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现在开始:
生:我想提个问题: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飞到天上变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会飞到天上呢?
生:我妈妈说过:太阳出来,水会变成水蒸气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
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生:雪孩子家着火了,他为什么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为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发生的事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为雪孩子很喜欢小白兔,他不想让火把小白兔烧死。
生:因为是免妈妈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爱帮助别人。
生:雪孩子是一个雪人儿,就像我们冬天堆的雪人一样,他怎么还会走路,还会跑呢?
生:──(无言以对)这是假的。
师:你连这样的问题都能提出来,了不起!(奖励“小博士”)其实呀!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动物、植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走路还会思考呢!小朋友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连话都说不清楚,就更谈不上什么质疑能力啦!但是,我觉得质疑要从小抓起,质疑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缺乏,起初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孩子们的质疑能力作个了解。但是,上述片断向我们证实:孩子们不仅有提出问题的潜能,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令我完全出乎意料的是,经过短期的训练,孩子们竞能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真是让我感到既惊奇又惊喜呀!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巧于评价,善于引导,孩子们就会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质疑潜能。
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的确注重了激励性、全面性。课堂上,“你真棒”“行”“可以”“对”“不错”等鼓励性的语言随处可听,“你说”“请他说”“你读”“他读”等客串性的语言随处可闻。但我们细想一下,这些评价语言能真正地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兴趣吗?没有深入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善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才是长效的,内在的。
篇3:《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雪孩子》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八幅漂亮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巧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片断一
(CAI出示文中八张图片,学生已结合图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生:我最喜欢第三幅:因为上面有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做游戏。
生:我也喜欢这一幅,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小鸟在为他们唱歌。
师:是呀,多令人羡慕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师: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小兔子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把真高兴 的真 字和又唱又跳 的又字读得很重,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小兔子。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跳,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段)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高潮)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相反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片断二
师:你还喜欢哪幅图?讲一讲。
生:我还喜欢第七幅图: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他爱帮助别人。我喜欢雪孩子。
生: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被火烧化了,成了水,他很了不起。
师:你能结合前几幅图的内容来谈,也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师:是呀,多可惜啊!
生。:朗读
师:你把自己却化了读的很慢,可见你对小兔子伤心的心情有所感悟。
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雪孩子被火烤化了,变成了水,我心里很难受。
师:看,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可以化呢?
生: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
生: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
生:有一次,我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结果就烧化了,变黑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雪孩子化成了水,自己很难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抓住一段进行了朗读训练,现在请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读给他听。看看你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积极踊跃地找小伙伴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边演边读)
生:我的小伙伴是XX,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爱,我也很想去和他们玩。
生:我觉得XX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生:我从XX的朗读中感受到:这个雪孩子很可爱,但是他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又很可惜。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云,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欢雪孩子。
生:听了XX的朗读,我想对小白兔说:如果你当时不贪睡,那该多好哇!雪孩子就不会化了。
生:XX如果像小兔子一样,一边演一边读就更好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校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他们都爱自己读,不爱听别人朗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读,他们自然很乐意,再让他们把课文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就更不难了。有情感做基础,合作学习会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读合作学习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到整体。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朗读全文较费时,不好评价,不利指导,特别是合作前教师不能提出单一的开放的学习目标。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谈谈听同伴读了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们通过倾听同伴的朗读,有的谈出了自己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水平给予了肯定;有的给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议;还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们朗读水平的差异。
片断四
师:刚才我们小伙伴之间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生: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现在开始:
生:我想提个问题: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飞到天上变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会飞到天上呢?
生:我妈妈说过:太阳出来,水会变成水蒸气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篇4:课文雪孩子片断赏析
课文雪孩子精选片断赏析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有学生自主学习,有学生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路是广泛的。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开始,我们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与以往不同了。以下举几个例子。
天公作美,在上《雪孩子》一课前,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大雪。操场上是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组织孩子们上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一是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冬雪的乐趣,一是为学习《雪孩子》做准备。
雪温暖了孩子们的手,温暖了孩子们的心后,我们开始上课了。
小朋友们,你们瞧,下了这么大的雪,操场上堆了好多雪人,你们想不想在教室里也堆一个雪人?(在黑板上画雪人)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我选了刚才在堆雪人的一孩子上来画,他先画一个身体,再画了一个头,然后再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最后还画画了一把扫帚。还真像!
同学们,谁愿意帮雪人取名字?孩子们都纷纷举手,要把自己取的名字送给小雪人。
小雪、雪球、雪孩子
我们就叫他雪孩子吧!(提示课题)
赶快看看书上的雪孩子是怎么样的?
下课了,孩子们冲出教室,去寻找他们堆的雪人,他们给雪人戴上帽子,围上围巾,在他们的眼中,现在的.雪人,已经比上课前堆的雪人美丽多了。因为他们知道雪人的心地是那么善良,为了朋友,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
出太阳了,孩子们堆的雪人渐渐化了。他们看看天空,仿佛天上的那朵白云真的是雪孩子变的,他们也仿佛期待着雪孩子再次回到他们的身边。
生活给了孩子们感悟,有了生活,孩子们学习课文时,仿佛是身边的事,学得特别有味。学习又给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学习,孩子们发现了、感受了生活的美好。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
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的,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只有让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这里所说的学习已不是传统意义是的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是为了尊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努力去丰富课堂形式,珍惜孩子独特的感受!
篇5:《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
《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
师:刚才我们抓住一段进行了朗读训练,现在请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读给他听。看看你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积极踊跃地找小伙伴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边演边读)
生:我的小伙伴是XX,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爱,我也很想去和他们玩。
生:我觉得XX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生:我从XX的`朗读中感受到:这个雪孩子很可爱,但是他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又很可惜。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云,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欢雪孩子。
生:听了XX的朗读,我想对小白兔说:“如果你当时不贪睡,那该多好哇!雪孩子就不会化了。”
生:XX如果像小兔子一样,一边演一边读就更好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校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他们都爱自己读,不爱听别人朗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读,他们自然很乐意,再让他们把课文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就更不难了。有情感做基础,合作学习会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读合作学习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到整体。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朗读全文较费时,不好评价,不利指导,特别是合作前教师不能提出单一的开放的学习目标。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谈谈听同伴读了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们通过倾听同伴的朗读,有的谈出了自己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水平给予了肯定;有的给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议;还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们朗读水平的差异。
篇6:《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三
作者:孙微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抓住一段进行了朗读训练,现在请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读给他听。看看你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积极踊跃地找小伙伴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边演边读)
生:我的小伙伴是,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爱,我也很想去和他们玩。
生:我觉得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生:我从朗读中感受到:这个雪孩子很可爱,但是他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又很可惜。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云,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欢雪孩子。
生:听了朗读,我想对小白兔说:“如果你当时不贪睡,那该多好哇!雪孩子就不会化了。”
生:如果像小兔子一样,一边演一边读就更好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校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他们都爱自己读,不爱听别人朗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读,他们自然很乐意,再让他们把课文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就更不难了。有情感做基础,合作学习会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读合作学习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到整体。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朗读全文较费时,不好评价,不利指导,特别是合作前教师不能提出单一的开放的学习目标。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谈谈听同伴读了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们通过倾听同伴的朗读,有的谈出了自己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水平给予了肯定;有的给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议;还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们朗读水平的差异。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篇7:《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之四
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生:雪孩子家着火了,他为什么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为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发生的事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为雪孩子很喜欢小白兔,他不想让火把小白兔烧死。
生:因为是免妈妈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爱帮助别人。
生:雪孩子是一个雪人儿,就像我们冬天堆的雪人一样,他怎么还会走路,还会跑呢?
生:──(无言以对)这是假的。
师:你连这样的问题都能提出来,了不起!(奖励“小博士”)其实呀!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动物、植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走路还会思考呢!小朋友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篇8:《看雪》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篇9:《松鼠》教学片断赏析
菊园 发表
“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也能上出精彩的课,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在硬件设备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农村小学,大部分老师都靠着“四个一”走进课堂,凭着这“四个一”上出精彩的课。就拿我校蔡家爱教师今天的课来说吧。
《松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这篇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育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并积累词汇。
文本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对这段话,蔡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抓住松鼠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生:围绕第一句“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生:抓住松鼠行动很机灵。
师: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它的机灵表现在哪里?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评结合,体会松鼠的机灵可爱。(跳来跳去、连蹦带跳、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师:请同学们读出松鼠的机灵可爱。(个人读,齐读)还有没有其它词也能说明它机灵?
生:“我觉得‘触动’这词最能表现松鼠的机灵、敏捷,它们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只要有一点动静,它们都知道,如果它们不机灵,这种‘触动树干它能听到吗?’作者为什么不用摇晃呢?我想‘触动’比‘摇晃’来得更好,更能体现松鼠的机灵敏捷。所以我认为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太精彩了!”(课堂响起了一片掌声)
(评析:正所谓老师的点拨,要点在点子上、点在关键处。在本教学片断中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自然段的关键。)
师(指着板书:活动--机灵(只要……就、举小例子):“小作者又是如何把它写具体的呢?”
(有个男生大声说):像数学公式一样。
师(很惊讶!)怎么会说像数学公式呢?
(老师有点生气,认为他不认真听,随口说的。)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数学公式’给大家说一说?”
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先总的说一下某个特点;第二步用上‘只要……就……’;最后举了一个事例。这样不就写具体。”
师:“能不能按照你刚才的想法说一段话?”
(评析:教师的“一张嘴”太重要了!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教师不是满怀信心地鼓励,而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泼凉水,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位学生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会不会被无情地浇灭呢?可见老师的“一张嘴”不但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和梦想”。)
生:“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别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冬天时,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唯独她独个儿在教室里画画,手冻得通红。班上人称她‘画迷。’”
(班级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小女生(林洁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举的例子还不够具体,如果能把当时老师和黄卓同学之间的语言,以及她聚精会神画画的动作、表情等进行描写,文章更具体。”
师:林洁同学真棒!你能不能帮他补充完整?
林洁同学:“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操场跑去,唯独她一个人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画画,手冻得通红。老师走到她跟前,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林洁,你怎么不出去活动活动,热热身子呢?”林洁抬起头笑着对老师说:“我的画还没画完呢。”老师微笑着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从此,班上的同学都称她为“小画家”。
师:“谁能不能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一段话?”
生1:我们班的闽晨同学特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不管卫生角有多脏,多恶心,他都挽起袖子,伸手去清扫。记得有一次,……。
蔡老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路……
接下来她让学生的拿出本子来动笔写写。就按刚才的方法来写。
我巡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这真是我的意外惊喜,意外收获。这种“数学公式”真管用。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也说:“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只是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以及中心思想,还要从课文中学到写作方法。”本节课,蔡家爱教师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很好地实践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篇10:-《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在理解、体会上下功夫 ――《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东城区花园小学 贺斌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都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需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理解;有的则需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理解。例如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这里的“第一场雪”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我在教学时,便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此中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品赏悟情(赏雪赞雪,体会作者的愉悦之情) 具体片断: 片断(一)品赏 “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出去,来到雪地上欣赏这粉妆玉砌的世界吧! (播放课件:配乐欣赏雪景) 师: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想说什么? 片断(二)品赏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在这个世界里,你还看到了哪些让你感到美的景物呢?我们来到了柳树边,来到了松树、柏树旁,同学们,尽情地看吧,让我们伸出藏在手套里的双手,尽情地抚摸它们吧。你发现了什么? ①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nb[1] [2]
篇11:――《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在理解、体会上下功夫 ――《第一场雪》教学片断、反思 东城区花园小学 贺斌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都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需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理解;有的则需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理解。例如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这里的“第一场雪”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我在教学时,便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此中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品赏悟情(赏雪赞雪,体会作者的愉悦之情) 具体片断: 片断(一)品赏 “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出去,来到雪地上欣赏这粉妆玉砌的世界吧! (播放课件:配乐欣赏雪景) 师: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想说什么? 片断(二)品赏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在这个世界里,你还看到了哪些让你感到美的景物呢?我们来到了柳树边,来到了松树、柏树旁,同学们,尽情地看吧,让我们伸出藏在手套里的双手,尽情地抚摸它们吧。你发现了什么? ①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②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喜欢它们吗?你想怎样来夸夸它、形容它? ③作者峻青他也看得很入迷,很喜爱,他是怎样形容的? ④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⑤读一读:读出语感。 片断(三)品赏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正当我们为之欣赏,赞叹不已的时候,一阵风吹来了,我们又看见了什么? ①生汇报。 ②品味重点词。 ③悟情。 ④感情读。 片断(四)嬉雪: 师:看,一群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们正在那边闹雪呢!他们的心情如何? ①播放课件:嬉雪 ②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兴、欢乐? ③设身处地,悟景悟情。 假如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你会做些什么?叫喊些什么? …… 当然,如果悟“情”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上,停留在赏雪、赞雪这种层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二、巧用背景、深入悟情。 具体片断 1、理解“瑞雪兆丰年”(见下) 2、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情感得以升华。 师:课文学习完了,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 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 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3、 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冲口而出的喜悦? (回顾品读“呵!好大的雪呀!”) * 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呢?(呵!好大的雪啊!真是……)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瑞雪”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作者喜悦心情的感染,喜欢上了这场大雪。但对作者产生这种喜悦心情的深层原因,学生还不理解。我便巧用写作背景,通过满怀激情的介绍,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讲到这里,我便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再适时地用课件出示一幅丰硕的《小麦图》,丰收的喜悦便自然充盈于怀。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结合这部分课文内容并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嗬!……”这句话生动形象,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我就引导学生回顾领会这句话,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课件展示,与作者同步的喜悦之情自然会使学生情不自禁想表达自己的感想,此时适时安排其扩句,让其畅快表述,在锻炼了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巧用背景,思作者之所思,感作者之所感。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从而便引起了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篇12:《从现在开始》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从现在开始》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教学片断:
课前每位学生在胸前贴上自己喜爱动物的彩色图片,教师胸前贴上了“狮子王”图片。
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小动物们,今天,我狮子大王召集你们来,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想找个动物接替我的王位。你们谁能胜任“万兽之王”啊?
生:(个个热情高涨,十分高兴,小手高举)我来当,我来当!
师: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先来当吧!
(.课件出示:看图体会猫头鹰的神气)
师:你能学学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的神气样子来读读猫头鹰的话吗?注意把感叹句的语气读出来。
生:(一边演一边读)拍着胸脯,读得活灵活现。
师:小动物们,你们听了猫头鹰的话,有什么烦恼吗?
生(贴公鸡图):这怎么能行,我白天出来找虫子吃。
晚上我看不见的,没东西吃会挨饿的。
生(贴斑马图):我喜欢白天出来跑步,晒太阳
晚上天黑,我不好活动呀!
生(贴兔子图):我都在白天拔萝卜、采蘑菇,夜里黑呼呼的,到哪儿去呀!
……
师:把你们的烦恼对你的`同桌、前后桌说说
(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休)
师:你们现在就要在议论纷纷,一个星期下来,天天熬夜,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三更半夜出来找吃的,冷得要命,我都三天没吃东西,快饿死了!
生2:黑夜里我都不能和同伴们玩游戏,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
生3:猫头鹰,你可害苦我了;我白天睡不着,晚上又没精力出来,这样的日子我没法过了!
师:对呀,你们个个都叫苦连天,你们觉得猫头鹰是合格的新首领吗?
生:不是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第二段)
评析: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该教例中,教师由“教师角色”转换成“狮子大王”角色,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王国里多种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点起学生主动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有创意的感受。更值得一提的是:“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是本课重点词语,如果一味地靠教师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角色转换,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
篇13:燕子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燕子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教师: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的俊俏外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教师故意设下圈套,以疑促思)
(学生一楞,但立即有几只小手举起)
学生1: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学生2: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才完整。
学生3:那还有爪子呢?
学生2: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有学生笑)
学生4:我觉得这样写太罗嗦。
教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学生哑然)
教师: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以读释疑)
学生5: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的特点的。(打破了问题的思维定势)
学生6:对,燕子小巧的头,细小的爪子和麻雀等许多鸟类都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特点,可以略去不写。
(学生通过探讨,自己钻出圈套,真正理解了写作方法)。
学生7:是呀,我们写人也不是每个部位都要写的。
(联系平时作文理解很好)
教师:你们说的'真好,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写,并没有面面俱到。你能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立刻小手如林)
学生8: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学生9: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学士10:一对灵敏的耳朵,一身光亮的毛,加上四条腿,这就是我家的大花猫。
学生11:我觉得他没说出猫的特点,这样说也像在说狗,应该在四条腿前加上走路轻无声。
(学生不仅利用写作方法会说,还会评,这真是一大进步。)
学生12:还可在耳朵前加上“三角形”的,因为猫的耳朵是三角形。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课例评析:
这堂课可谓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开始故意质疑,设下圈套,让学生自己探索,最终钻出圈套,教师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教师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篇14:我是什么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我是什么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 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这种多项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
如:我在教学《我是什么》这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生1:我会变成汽、云,变成雨。
生2:我还会变成雪、雹子、露珠和霜。
我接着追问: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请找出来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争着说;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师:选你喜欢的段落来读。
生3:(读第一自然段)我想变成云,因为云轻飘飘的。
生1:"漂浮"是什么意思?
生4:就像小船在水上漂。
师:你真行。
生5:什么是红袍?
生6:"红袍"就是我穿着红衣服。
生7:我知道,白衣服就是白云,黑衣服就是乌云,红袍就是朝霞。
师(微笑):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也来说一句,红袍就是指早晨天边的朝霞和晚上的晚霞,也叫夕阳。下面请喜欢云的小朋友带着对云的喜爱读一读这一段。
生2:老师,我喜欢雨。(生2读有关雨的句子。)
生4:我来考考你,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
生2:是云碰到冷风才变的。
生8:老师,我想是云在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
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来读,期间,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童真。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评。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他们懂得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觉"是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
评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堂课的教学,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师的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引出学生对"云、雨、雪、霜……"的喜爱,而产生了许多的小问题:"漂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红袍?我来考考你,那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整堂课以学生的自问自答为主,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浓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篇15:《惊弓之鸟》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一、课堂导入巧
(片断一)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谁能告诉大家惊弓之鸟写了件什么事?(生答略。)大雁的母亲悲痛欲绝,坚决要为孩子报仇,因此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雁发来的消息。
(课件:出示《森林报》)
本报讯
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痛欲绝,它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己的孩子。据悉,死者的母亲已上诉,状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说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双方将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己辩护。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森林报》记者小雁
师:大雁的母亲和更羸要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己辩护。(稍停顿)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师?
生:想!(欢呼雀跃)
师:好,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小律师。愿意为大雁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师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兴奋地):原告席。
师:愿意为更羸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生(齐):被告席。
师:(戴上法官帽,庄严地)各位小律师请注意,请你们速读课文,将有利于自己的证词圈出来、划出来,然后可以相互议一议,几分钟后将正式开庭!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当一回小律师,这种特殊的角色设置一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性自然比为读书而读书高。另外,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岐,而这种分岐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小律师的各执一词,正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力契机。
二、文本利用实
(片断二)
被告律师:大雁已经受过箭伤,它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怎么知道大雁已经受过箭伤?法律是讲求证据的,你的证据在哪呢?(生不知所措)
师:证据在课文中。
被告律师:(读第九自然段。)
师:从这一自然段,能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可是本法官觉得你的推理力度不够,你看看这样说会不会更好。(打开课件)
原告(或被告)律师请注意:我的证据在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它是这样写的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
你试着用这种方式说一下。
师:在后面的辩护中,各位小律师最好也用这种方式。
评析:按要求辩论,这个切入点琢磨得好,既使学生重视了文本的学习,又使学生将杂乱、模糊的思维引向了清晰、有序的轨道,教给了辩论方法,提高了思辩水平,很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的整合。
三、学生参与活
(片断三)
原告律师:被告律师请注意,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这说明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如果不是更羸拉弓射它,大雁完全可以回家养伤,就不至于死了,所以我认为更羸是有罪的。
师:原告小律师,你从哪里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课文中说大雁慢慢地飞来,说明它已受过箭伤。
师:那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稍停、思索状):课文中说是一只大雁。大家都知道大雁总是成群结队的`,要么排成人字,要么排成一字。
师:这说明了更羸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告律师:很善于观察,很聪明。
师:对,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的人。更羸观察得那么细致,可我从你刚才的朗读中并没有听出大雁在空中慢慢地飞,也听不出它孤单失群,叫声悲惨,你能再读一遍吗?
原告律师:(有感情地读)
师:很好,请坐。哪位小律师还想读一下?
(很多同学举手,跃跃欲试)
师:既然这么多小律师想试一下,我建议想读的小律师站起来,大家一起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从刚才各位小律师有感情地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孤单地在空中飞翔,它的叫声是那么凄惨。被告小律师,你们是不是也被感动了?
被告律师:法官大人,我提出抗议。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法制社会,虽然大雁很可怜,但罪不在更羸,因为更羸并没有用箭──毕竟法不容情。
(笑声、掌声)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法不容情。
(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小律师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
评析: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法不容情之类的词语也能随口说出,也就不足为奇了。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是由于教师创造性地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法庭)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精彩哪里来?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特级教师韩春梅语);学生精彩哪里来?从本课例不难看出,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篇16:荷花教学片断赏析和反思
荷花教学片断赏析和反思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自悟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感受)
师:请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喜欢第一句,有的说喜欢第三句,有的说喜欢第二、三、四句,还说明了为什么喜欢,还说知道“仿佛”、“翩翩起舞”词语的意思 )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这些句子了。体会到了荷花的美。那么这几句话怎么读呢?大家练一练。
(师给以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起读。在读中更加感受到荷花的美)
师:荷花真是美极了,那么你能根据你们的理解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师加以指点)
师:真的很美。你的表演很精彩,看来你已理解了“翩翩起舞”这个词了。
【评析】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齐读,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此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在教学中想象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以及荷花和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 合。
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悟了就演,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也体现了课堂上让学生手脑口眼耳等多中感官并用。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总之,这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促悟的阅读课,教师的作用只是架桥铺路,点拨启导,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活跃,撞击出课堂教学的生命火花。
篇17:《称赞》教学片断赏析和反思
《称赞》教学片断赏析和反思
师:小朋友,学了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小刺猬称赞小獾,是为了让小獾有更多的自信心,把小板凳做得更棒!
生:如果没有小刺猬的称赞,小獾的板凳不可能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师;是呀,称赞能使人……
生:称赞能使人做好一件事情。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愉快。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高兴,干活越干越有劲。
生:称赞还能使人消除疲劳呢。因为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一天的劳动,它一点也不觉得累了。
师:是的,小刺猬和小獾用一颗真诚的心互相称赞,给对方带去了快乐,带去了信心,带去了美好的祝福。那么,你得到过谁的称赞,称赞让你怎么样呢?
生:妈妈称赞我懂礼貌,有了妈妈的称赞,我更加尊敬长辈了。
生:老师称赞我字写得漂亮。有了老师的称赞,我写字的时候更加认真了。
生:朱老师称赞我画画画得好,有了老师的称赞,我每次画画都特别仔细。
生:王老师称赞我课文读得棒,上课会动脑筋了,回答问题声音很响亮,我很开心。
生……
师:你们说得真棒,生活中因为有别人的称赞,所以我们生活得更快乐,
下面我们就来互相称赞,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家称赞他。请陈思秀站起来,
生:陈思秀,你上课真会动脑筋,我要向你学习!
生:陈思秀,你读课文非常有感情,你真棒!
生:陈思秀,你回答问题声音可响亮啦,我们要向你学习!
师:小朋友,你们都学会了真心实意称赞别人。现在请夏泽权站起来,(他基本上没有好好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作业,表现一直不太好)
生:夏泽权,你平时能热心帮助小朋友。
生:夏泽权,你有时举手很积极。
生:夏泽权,你运动会上,能积极为集体争光,还取得了两个第五名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真心实意地称赞别人。今天,我们回家称赞一下自己的家人,把称赞的原因,怎样称赞的,家人是怎么说的写下来,好吗?
教学反思:
在生活上,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心里会很高兴,自己在这方面的干劲也就会更足了。即使别人的缺点很多,他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他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阳光灿烂。《称赞》这一篇课文,平淡中见深情,每个人读后都会受到触动或启发。让学生认识到称赞别人,能别人带去快乐,带去信心,带去祝福,但是,称赞一定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否则将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感觉,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另外,我注重课内外的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学会称赞,同时也让学生享受称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陈思秀是一位比较好的学生,而夏泽权是一位比较玩劣的学生,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此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平时观察得很认真,能联系实际称赞他人。虽然夏泽权身上的优点极少,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挖掘他的一些优点,这使得夏泽权刚刚站起来的紧张、不安的表情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事是他不动声色的聆听、享受了,也许他没想到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称赞,他的身上也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一场景真的让人感动。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学会了称赞别人,让孩子们享受了称赞带来的幸福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感动!
篇18:课文《燕子》教学片断赏析
课文《燕子》教学片断赏析
教学片段一:
师:好,现在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学习,完成下面任务:(出示)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注意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景物进行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主学习。
生:我觉得“赶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春天里花、草、叶争着比美的情景。
生:我有补充,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好,“赶集”是指人们一起上市场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正在比谁长得美,一棵棵小草争着向上长的镜头。
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词语用得好的原因,还说到了修辞,你们组的学习效率真高。
生:这一句中的“聚拢”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你也有一双慧眼同,读得很仔细。而且运用得也很及时。
生:“吹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词写出了春天的风很轻、很柔,吹在脸上很舒服,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刮在脸上很疼。
生:我认为“洒落”这个词也写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春雨细细的洒落下来,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让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师:你认真阅读了《春》这篇文章,所以才会有这么美的想象。想象阅读要注意积累,还要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生:“柔”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小河边,柳会刚刚长出了嫩嫩的芽儿,她们对着小河在照镜子 ,一阵风吹来,柳枝摆动着长长的枝条儿,仿佛在梳洗自己的辫子。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是不是该送给她掌声?在体会词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描述就可以把这种体会说得更生动形象。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也写出了柳枝刚发芽的情景。
生:“柔”
生:是“展开”。
生:“鹅黄色”也是的,一般刚长出的新叶子都是这种颜色的。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河旁的柳枝现在就是这种颜色的。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本来我只想把这些词圈画出来,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很不好,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教学,还不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再来反馈学习情况更好。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得更好,学生的思维的确不能小看。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对于作者如何写好景物,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了解在语文中,用好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能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我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而是关注了好在哪儿,能够从修辞、作用等方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正是我预期的效果。在这段教学中,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学生说“各色鲜艳”“烂漫无比”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春天的颜色很多,花儿开得很美。再比如“赶”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情景……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如果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第3、4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出示小组学习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燕子在飞行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燕子在休息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燕子在捕食呢。
师出示三幅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幅画面来说说。
生讨论、交流。
(第一幅画面是燕子由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的情景;第二幅是燕子横掠过湖面时的情景;第三幅是燕子停息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幅画面真实地描写出了燕子给春光增添无穷乐趣的景象。出示这三幅画面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第一幅中主要展现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情景。“斜”、“掠”、“横掠过”、“唧”等词主要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很快,而且其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其实直接读语言文字也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借助画面的话,更加直观、形象。下面两幅画面对于理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幅画面中“几痕”、“五线谱”等细节也是很有帮助的。]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面中的小燕子。这幅画面中小燕子飞行的样子很优美。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斜着身子掠过”,让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姿态很优美,而且飞行时也很快。
师:哪个字更能体现燕子飞行速度的快?
生:“掠过”,
师:掠过怎样理解?
生:轻轻地擦过。
师:小燕子飞行时轻轻地擦过水面,那速度真是快。还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小燕子的飞行速度快?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句中的“唧”我感觉燕子飞得很快。
师:“唧” 不过是燕子飞行时的叫声,这叫声怎么能感觉到快呢?
生:才叫了一声,就飞过了一条河,让我们,再快也不能飞得那样快啊。
(生笑)
师:是啊,燕子才叫了一声,就由河这边飞到河那边了,这速度是够快的。那么“横掠过”湖面又说明了什么?
生:第一是说明它飞得快,还有写出了它飞行时很美丽。
师:像蜻蜓、燕子等低飞还能说明什么?
生:我知道蜻蜓低飞是在捕捉虫子。
师:是的,燕子和蜻蜓一样,从水面掠过时,就是为了捕捉离水面比较近的飞虫。
生点了点头。
师:注意这个字了吗?“晕”,能不能改成“圆圈”?读读比比。
生自由读,好像若有所悟,但又没人举手。
师:好的,给晕组个词吧。日晕、月晕。谁知道日晕和月晕是什么样子的?(师简单介绍日晕和月晕)
生:哦,我知道了。这小圆晕像月晕和日晕一样美丽,而圆圈只是一圈一圈的。
……
反思:在描写作文时,常常喜欢和孩子们说“细节”这个词,然而什么叫“细节描写”,许多孩子只是模棱两可地明白,每次真正习作时,又不知道什么叫“细节”了。事实上,在我们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细节描写。像第3小节中“唧”“掠”“落”“痕”等词就是一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正是能体现燕子的飞行特点和停息特点的。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些词进行教学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便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知道凭借目前班上孩子的能力可能无法达到我预设中的情况,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找到了精彩的发言。
“痕”字的教学也是有难度的,在学生赏读这一句后,我问了一句:能不能把这个字改成“根”?孩子们争着说不能,因为几根电线是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而“痕”是“痕迹”,痕迹是看不太清楚的,电线那么高,燕子是停在高高的电线上的,当然不是“根”,而是用“痕”了。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如此精妙传神,是值得教师反复咀嚼,学生反复品味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到这样的境,帮需要教师正确地引领。
咬文嚼字,不仅要成为语文的基本功,也应该是语文老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套基本功。
篇19:猫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猫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猫》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10《猫》片断赏析。”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
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朗读比较)
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品读)
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
师:理解得真深刻!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
生:蹭出了友谊!
生:蹭出了感情。
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点评: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研读活动中,由于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上述学生对“蹭”的多元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篇20:坐井观天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坐井观天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的第二次对话。
(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读了对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获得青蛙的体验。)
生:我把一张纸卷成圆筒形状,透过圆筒看屋顶,我发现屋顶只有纸筒口那么大。所以我想,青蛙坐在井底,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真聪明。大家可以试一试。
(学生们纷纷拿出纸来做实验。)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平时,我们抬头看屋顶,屋顶有多大就能看到多
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屋顶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屋顶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再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通过看图,我发现井壁很高,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理解得很好。此时,小鸟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听了小鸟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我们和小鸟一起去天空飞翔,好吗?
生:好!(师生观看课件)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飞过许多地方。
生:小鸟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到了乡村
生:我想,小鸟飞说天无边无际,就是说天很大,小鸟怎么飞也飞不到头。
师:说得真好。大家再自由结伴读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学生自由读对话)
生:此时,你从心里冒出了什么想法?
生:我想,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的也就
生: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看到的太少了。
师:对,小鸟看得多,见识广,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狭小,见识小。
生: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学青蛙,呆在井底,见识少。
师:是的,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
师:同学们.请自由选择伙伴,分角色朗读青蚌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青蛙和小鸟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师:现在,我们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口。
(运用多媒体课让青蛙跳出井口。)
师:瞧!青蛙从里跳出来了,这一回,它会对小鸟说些
生:哇,天太大厂,原来是我弄错厂。
生:天真的无边无际,今天我才开了眼界。
生:小鸟,太感谢你了!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可能呆在井底,怎能知道天无边无际。
师:下面,大家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生:好!
(学生离开座位,自选伙伴,自选角色,配上动作表演教师参与学生的表演。)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突出表现为开放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本片断开放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由
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 《古诗》片断赏析
【雪孩子教学阅读片断与赏析(共20篇)】相关文章:
微型小说赏析范文2022-11-09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2023-03-12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2022-04-30
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6-01
陇西行,陇西行陆机,陇西行的意思,陇西行赏析2022-11-28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3-10-26
《济南的冬天》教学计划2022-05-04
《雪》教学设计2024-04-28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新课标)2022-09-13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