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08:06:3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锦集15篇)由网友“虾饺有虾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篇1: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时间的计算》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

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篇2: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 )分,改成了几小时=( )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篇3: 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教了四年级的乘法和除法,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学生的先天素质差了,还是不是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导致的呢?我思考了一下,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材编写者对计算教学的淡化。

编者认为现在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的教学不需要那么多强调,那些稍微复杂的计算可以让电脑和计算器来代替,于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对这个方面就不够重视。还有就是他们认为我们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外国的教育相比显得是太薄弱了,所以现在得改,得向创新教育方向去努力。因而新教材中淡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2)教材的内容编排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现在的教材内容看似不是那么太多,算起来课时也不多呀。可是,每一册教材的单元太多,编起来又比较乱,哪是规定的课时能够完成的了的呀,更不要说让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如此情形怎么办,只有加课时去练习。尤其是计算的单元,只编排了2、3课时,就草草收兵了,所有的计算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并有灵活运用能力,而学生这方面却往往很缺乏,因此很多学生还根本搞不清楚是什么回事呢。怎么办?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花大力气去讲,练,再讲,再练罢了。这难道不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减弱,还有就是考试带来的。当然如今的教育制度下,不考试看来是不可能的,而且考试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试的要求往往比教材的要求高。因此我想,编写者们,能否给我们教学评价的下线和上线。也就是说一册书学完了,哪些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考察的重点,哪些是培优的,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一个清楚的认识,免得是就像病人一样,久病乱投医。

篇4: 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篇5: 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内容,数学课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很少看到理论这样居多的内容,但是分析四年级的教材,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并不是一味、简单的学习计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备课时,我也参考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总觉得这些设计偏重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能行不通吗?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工具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他们通过网络能收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毕竟网络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并且能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后来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经过了解才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对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有电脑配置。显然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教学调整为讲授式学习,介绍我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预设。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中介绍计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抢答等形式来加以巩固,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像这样类型的课,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呢?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只要“引领”,而不是死板的传授学习呢?

篇6: 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比赛场次”, 在课中为了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结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体育游戏扳手腕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借助图示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场次,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用算式计算比赛场次的规律,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而后从大家熟悉的中国女排的短片,来让学生感悟女排的拼搏精神。当然,此时的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答案,此部分的解答会很自然。所以,在列表分析中,我用了自学看书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同学带领个别的学生,因为大多学生会看出: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队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重复的正好是比赛场次的一倍,所以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6×5÷2=15。对于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认识就比较深刻清晰了,从而也就深刻理解了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这与新授时单循环的比赛制度是相呼应的。

最后的练习,我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选择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单循环比赛的场次计算方法。第二:通过每两人通一次电话,是两人之间联系一次就可以做到的。而两人互相寄一张贺卡,应该是你寄给我,我寄给你。需要两张贺卡。采用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反思:这堂课我注重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体育游戏扳手腕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借助图示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用算式计算比赛场次的规律,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三个层次的过程有坡度课堂教学可能会更好。

篇7: 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8: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能接受和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篇9: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1、首先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于几时~几时(或同一小时内分的计算)的掌握问题不大,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难度就比较大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来进行的:学生先自主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归纳出方法——6时10分-4时45分=( )先用6时-4时=2时,10分不够减45分,从2时里拿出1时=60分,60分

+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时等于1时25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说,练习几次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渗透:相同单位才能直接计算,单位不同要先换单位;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高级单位退一,再换成这一级单位:如1时换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换成10分米,退1元换成10角等。

篇10: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84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2、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篇11: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s数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时45分-7时:30分=15分、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篇12: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对于以下三点有一些困惑: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我还把书本p62上的2时=( )分,改成了2小时=( )分。事实上,2时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2小时规范的说法就是2时。因此在复习课是,一定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的说法。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这是我在教学时与别人有分歧的地方。后来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这个问题在复习课上也是要重点纠正的。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篇13: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列算式的算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45-7:30=15、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 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

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篇14: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 )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篇15: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新课程下数学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doc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天平游戏》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案及课后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锦集15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计算反思2022-10-1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22-04-3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22-09-28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2022-04-3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022-05-06

《加减法的验算》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4-02-14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22-07-3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2023-12-08

四年级下册数学《节日礼物》教学反思2023-01-30

四年级数学下册《参观博物馆》教学反思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