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5 18:30:49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声音的产生原因;

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课时课型:

科学探究,2课时

三、重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三章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

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3.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声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八)、教学反思: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和规律教学为中心,通过掌握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动脑、动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为实践服务。并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估。一节课的结尾是教学的“高潮”,好象戏剧结尾的高潮。要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学习的乐趣,更激起学习后续知识的迫切心。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各种物体发生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最后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

在本节课上,当同学们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我又追问一句:有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起了手。他站起来回答:有。我问:请举个例子。该生用嘴哧哧的`发出声音,但是嗓子没有振动。该生用这个例子反驳。这个时候,有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虽然嗓子没有振动,这个时候的声音却是嘴里舌头在振动。(这是不正确但是已经向前迈进了,非常的好。)

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以前做过的用气球放气的活动,学生在放气的时候,听到了声音,在手拿着气球口的时候,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呢?是振动。是空气的振动。因此在我们的嘴里发声的是空气在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充分的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让学生再感受到气球放气时振动,还看可以让学生准备空瓶子,观察吹气时,空气的振动。然后再用嘴感受哧哧的声音什么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就好充分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4

xxxx年10月14日,我在本校803班执教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探究课。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主任、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陈光明教授、泉港区教育局局长助理郭卫东老师、泉港区省课题组若干成员、我校分管教学的刘继江副校长、物理组全体老师观摩本节公开课,课后还就如何上好初二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通过本次活动让本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第一节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坛坛罐罐处理方面,正如省学科带头人郭助理所说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L]反思之五: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状况”、“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探究方向预测及处理方法”、“教材内容”等都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大胆地进行了课前的猜想和预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做法,如有的学生在回答敲铁管会听到几声时,回答说会听到回声,我就将错就错,说另外一位同学会听到几声,不是操作者本人听到回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紧紧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本课教学中的亮点是在加强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获得和谐发展。本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学生对探究活动有高度的探究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让学生想种种办法利用提供的`材料发出声音,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听声音、造声音、研究声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橡皮筋、鼓、尺子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难点活动,我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课存在的不足:

1、教者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研读不够深刻。

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课标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出的要求,教者抛出的问题依然有些强加给学生思考,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体现出来。造成学生被动,老师怕学生不向着自己设计的路线走,课上提问让学生模棱两可,不简明扼要。

2、教学活动的安排过多,时间紧,教师急躁。

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的空间导致结论的总结 不是由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而是教师生搬硬套给学生的,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没有彻底达到,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得以解决。

今后的科学课要以研读课标为中心来展开备课,课程目标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断开发广泛的易寻找的实验材料,多让学生了解科学课外知识,丰富科学经验。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6

xxxx年10月14日,我在本校803班执教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探究课。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主任、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陈光明教授、泉港区教育局局长助理郭卫东老师、泉港区省课题组若干成员、我校分管教学的刘继江副校长、物理组全体老师观摩本节公开课,课后还就如何上好初二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通过本次活动让本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第一节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坛坛罐罐处理方面,正如省学科带头人郭助理所说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

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

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反思之五:

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状况”、“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探究方向预测及处理方法”、“教材内容”等都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大胆地进行了课前的猜想和预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做法,如有的学生在回答敲铁管会听到几声时,回答说会听到回声,我就将错就错,说另外一位同学会听到几声,不是操作者本人听到回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声音的产生》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本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自主探究的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产生声音的情境,共同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感知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因果联系。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8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内容,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想办法制造声音;三是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课堂的同时,了解学生前概念。一开课我让学生静下来,仔细听教室里都有哪些声音?是由谁发出来的?怎样产生的?激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问学生原来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我指导学生想办法制造声音的时候提问:“你能利用哪些方法发出声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生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进行交流演示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实践、充分感受,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借助于其他物体将振动可视化,运用反证法进行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再现了我校灵动课堂教学新模式---在交流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9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二章声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声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把第一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全程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行。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视频加实验的'方式进行,以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带出声音并展开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此教学过程的优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足之处是在研究液体以及气体也能产生声音时只是一带而过,风的声音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后,没有再对风声做具体解释。另外,在讲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时应该以水波为例展开解释。学生对于“波”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水波学生比较常见,这节课后学生掌握住了声以波的形式传波,却依旧不明白“声波”是一个什么形式。这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总体不足是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总结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少,所以还有剩余时间,不应该直接让学生自己写作业,可以采取提问抢答的方式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课上就能很好的把知识掌握,这是本节课上完最不满意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更好的利用课堂的4分钟;语言有时也不太规范,比如固液气应该说固体、液体、气体。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笔记重点标注并且给学生时间记笔记。这点可以坚持。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0

一堂有效的科学课,要想高效,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的把握程度。教学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把教材知识讲解的是否严密、全面,而是指教师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进而转换成符合本土学生学情及学习思路是否合理有效。因此,适合学生“学路”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倾听身边的声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一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我利用唱《幸福拍手歌》让学生做动作导入,让学生对制造声音及声音产生后的感受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横向比较。还有学生会有疑问,生活中很多物体发声了没振动,怎么能证明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呢?

针对这两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要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尺子、橡皮筋振动。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但是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看到其振动,敲击桌面让小球振动、吹气让小纸条振动。第三组是利用之前提供的材料反证。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以学校音乐会上的唱歌、器乐比赛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产生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想假设的情境,比如:可以带来吉他为学生弹奏,可以指导学生在说话时,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学生猜想出声音是摩擦、敲击、击打、拨动等产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学生直接说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此种情况,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那怎样证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够简单地说出证明的.方法。这时我因势,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纸屑,帮助学生验证想法。在实验验证环节,给学生时间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这再一次证明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教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选取,实验记录的填写。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2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人和自然的声音,声音是一个重要媒介,沟通与传递着信息,拉近了人与人和自然的距离。经过上一周的学习,同学们听了许多有趣的声音,对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本周的两个课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没学习之前,问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很多同学会回答敲打、摩擦、碰撞等等,这是由于同学们对声音产生的方式和产生声音的原因混淆了。在之后的课堂里,我们利用了许多材料,例如尺子、小鼓、橡皮筋、音叉等等,让同学们自己感受声音产生过程中的物体振动。

但有的同学兴致勃勃的做完实验感受到这些物体发声以后,心里还会有疑问,那有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振动物体也在发声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让声音看得见的实验,例如在小鼓上放几粒米,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小鼓和音叉产生的振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区分发声方式和产生声音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很充分,但是老师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关注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也给他们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实践操作性强,比较有趣,课堂内容也是循序渐进,但是仍然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同学们对声音的兴趣是一个动力,但是同时也会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个别同学会不自觉的发出杂音,而且在做实验的时候重在玩乐,没有用心去感受。所以在后面的时候要先讲清楚规矩,课堂纪律,并且要带动和引导学生在玩乐中感受声音的振动。

2、没有预先设想同学们的答案。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拨动,敲打可以产生声音,我只是否定并且强行给出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没有区分出敲打是声音发出的方式,而不是原因,这一点在后续的班级有改进。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3

在教学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制造声音。这个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对于声音的产生进行再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然后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活动就较为自然。学生认为:敲打会产生声音,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敲打的时候,物体会怎样?这样就较为容易的有好的想法。

在进行猜想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猜想固体和液体和气体分别进行发声的设计。现在,我再找个地方应该还要更加的细致一些。我想这个分别让学生进行设计和猜想,效果会更好的。比如我想如果能够分别指导学生设计,那就会更好了。

在本节课的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就是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带来的材料。而材料就是放到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在手中不停的拿着自己的材料进行把玩,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我想这个时候需要学生不要去把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有孩子还是没有不能够较好管住自己的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材料安排好,这样学生能够较好的进行学习。我想在教学中,我需要将找个位置,将学生的东西进行适当的安排这样的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来想要知道学生进行设计一种能够发出较好声音的乐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时间不够,我再厚面的教学中,我需要再找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做这件事情,我一直在想着把科学和学生的设计制作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以致用,而不会单调学习和做实验,而且能够更好的进行培养学生。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4

反思本堂探究课的教学,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生发”的科学课堂。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

1.教材的“折断”与重组

总体上讲,小学科学是一种任务型课程,它由一系列探究任务组合而成,整体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各子任务间的组合和单个任务的进程排布。而教材呈现的内容和次序只能是线性的进程,所以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折断”与重组。通过这一过程,使重组后的各部分具有学习的“流畅性”,即在次序上,前一部分应该成为后一部分生发的基础,后一部分从前面自然生发。

2.思维的顺应与激活

通读教材后发现,本课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突出顺应学生由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的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即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实境导题;增补对话模块,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声物体;探究“振动”内涵时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将教材的第一模块调至最后,不但能巩固拓展,更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的顺应与激活,实现了学习的“层递性”。

3.难点的解决与突破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是一个不完全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关注发声物体和理解振动。教师通过有价值的'发问,促进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注重在实验操作与相互评价中体现思维的轨迹,是突破难点的好方法。动静搭配、说做并举,也关照了学习的“节奏性”。

总之,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发展规律。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可能和搭建“脚手架”,而不是单纯把知识教给学生。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5

根据《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科学。这节课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整节课的设计较合理

1、符合预备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在学生活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2、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声音靠什么传播?主要是通过演示:“钟罩抽气实验”、“水中敲击小烧杯实验”和学生实验:用“土电话”通话、“轻划桌面”,先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出“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在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不仅比较主动还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延伸主动思考,并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实验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

1、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教师有目的为学生准备了三种能制造声音的东西:1、音叉——最容易观察到振动与发声有关的器材;2、鼓上放绿豆,可以放大鼓面的振动;这两种都是通过敲打发声3、橡皮筋,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发声——拨动。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求学生用另外的东西制造声音。在此四次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共同的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2、“证明水能传声的实验”是教师自己的设计,用玻璃棒敲打靠细绳悬吊在水中的小烧杯发声,所用器材简单易得、效果又好。

3、“证明固体传声实验”中,教师做了改进,让学生用指甲或笔的末端轻划桌面听声音,效果比轻敲桌面要明显。

因此实验为突破难点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教师有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是教学成功主导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发挥主动性,学习才有效,其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靠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要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的态度来维持。在这堂课上学生多次发表了不同看法和提出问题,老师是注意倾听的,并注意给以适当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这节课获得较好效果的大前提。这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教师的作风是较民主的、对学生的提问是鼓励的'。看来这一点很重要。

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在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小组记录的习惯。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不够好

第一个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有的小组记录的速度较慢,拖延了时间,也反映出第二个不足。

2、预备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还需要平时课上继续训练小组活动的诸多习惯。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证明推测一定要有足够的、有力的证据”,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还要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下雪的声音教学反思

《世界上最响的声音》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里的秘密》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2023-08-22

初中作文教学案例集2023-05-16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教学反思2022-11-16

奇妙的球活动反思2023-02-20

《愉快的梦》教学反思2022-07-28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2023-04-02

四年级《友谊的回声》教学反思2023-04-03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2022-10-24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022-09-02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