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大兴安岭加深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 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核心提示: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讲课时把字词句的训练,句式训练,标点符号的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内容穿插在教学中,让人觉得实在、不空洞。整堂课节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动。从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犹豫、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桑娜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爱心。
二、不足之处
当然,一堂课也不是完美的,总会有那么一些遗憾,这堂课值得探讨有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显不够。
三、改进措施
1.从读中感受,从感受启发。
2.让课堂上的语言技巧富有激励生动,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敢说、有说、会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
德。首先,我在教学开始时采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这样做的意义,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因为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我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让学生想象: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
因为课后小练笔是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因为学生平时较少练习写续写,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学生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非常关注接下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创造机会举行《穷人》续写交流会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说说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续写,从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中,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丰富,他们充满爱心,给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满、幸福的好结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
课前我一遍遍朗读,陶醉于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之中,抒发着由文字牵引的心灵深处涌动的情感。静下心来,一个疑问涌上来:孩子们能透过文字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有所体会和感悟吗?怎样引领孩子们用心用情畅快淋漓地淋一场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绪又回到“情”字上。对,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学生的情吧!
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图。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前老师一遍遍地读,一遍遍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随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万般神奇,抒发心灵的感动。学习这篇课文时,希望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多读、多想、多感受,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听了我的这番话,孩子们的神情显得有些神往。开始读书了,气氛并不热烈,有些孩子甚至无动于衷,表情木然,显然没读进去,做做样子罢了。我不去理会他们,而是拿起书本,边在教室里踱着步边小声朗读课文,我的头脑中不时闪现着课文描写的情景,闪现着生活中类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读得动情极了,投入极了,一遍又一遍……我踱过每个孩子身边,眼睛的余光发现他们都会停下来,盯着看我入神的朗读,我不去管他们,由他们看。渐渐地、渐渐地,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悄悄扫视,孩子们摇头晃脑,从他们丰富的神情中,我发现他们都像我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了。
接下来我说:“孩子们,我给大家朗读一遍吧,可能会读得不够好,但我会用心去读,表达我的真情。”于是我娓娓读来,雨前的悄然、神秘,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后的清新、幽静,我的眼里饱含泪花,将课文演绎得那样从容、自然,孩子们有的聆神倾听,有的呆望着我,有的闭目神思,无不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文读完,教室里掌声响起,诗意悄然酝酿着。
读完课文,孩子们谈了自己听后的体会:“老师的朗读,使雨中的山林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课文读完了,而我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着大自然的美,好像还没有看够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游。”“我感觉作者和彭老师拉着我这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小女孩,一起来到了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树叶上,树叶显得更绿了,我能触摸到那嫩绿的树叶。”“老师读课文时,我仿佛进入了梦中仙境,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梦中醒来。”
我将下面的时光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朗读或想像或批注自己的体会,充分与文字亲密接触,然后与全班同学尽情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谈阅读体会,有的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朗读自己读文时写下的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本来很讨厌雨,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雨其实很美,它是一首无字的歌谣,神秘飘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画笔,能渲染出色彩丰厚的的水墨画;是一个钢琴手,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山雨,淅淅沥沥,如流星飞下╱那样纯洁、那样神奇╱山雨,一个属于大自然的美。”“课堂上,老师动情的朗读,同学们精彩的发言,静静地将我带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听啦,轻快的音乐沙啦啦啦;看啦,晶莹的雨珠飘飘洒洒;闻啦,栀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不然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们的表达中能透露那么一点自己的感悟、一丝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们。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们心灵中弥散,我们陶醉其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下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从心底流淌出最美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营造诗意的课堂。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花脸》这堂课要通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如何引领学生,走哪条路是设计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课文的切入点。这堂课的第二教学目标从这点入手:抓文眼体会红线串珠的写作方法。既随文渗透隐性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带着这些理念,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导入——演一演,展示花脸。一般来讲,导入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我在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找花脸,愿意的还可以做花脸,体验了戴花脸的感受。所以,导入中更有为课文学习铺设的情感准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理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熟读是阅读感悟过程的第一步。我采用了默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静下心来真读书。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即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实质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喜欢”,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围绕文眼表达对花脸感情的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两个大问题,贯穿于整个环节:每一段是如何表现“喜欢”的?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学生扣住了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了个性化的体验,有共识,也有异见。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内容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关公花脸的深层内涵的'展现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爱之越切。
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第四个环节更是为他们设计的,那便是主题之外的多元解读。“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读出的,丰富多彩又各圆其说,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核心提示: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讲课时把字词句的训练,句式训练,标点符号的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内容穿插在教学中,让人觉得实在、不空洞。整堂课节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动。从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犹豫、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桑娜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爱心。
二、不足之处
当然,一堂课也不是完美的,总会有那么一些遗憾,这堂课值得探讨有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显不够。
三、改进措施
1.从读中感受,从感受启发。
2.让课堂上的语言技巧富有激励生动,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敢说、有说、会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教材是“艺术的魅力”的主题。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弹奏,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这一杰出的画作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神秘而永恒的美。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一、成功之处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
三、改进措施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遍数和时间一样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要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这样学生谈起来就不会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学习,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则必须要有榜样,模仿是为了实践”因为写作不是空中楼阁,可以凭空出现,模仿也不是依葫芦画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发现”环节中所发现的写作技能,将其通过模仿方式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如运用名家写作技能的能力。叶圣陶曾经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我们就把这一观点看作是从发现到模仿的过程。
值得一题的是,模仿并不仅仅是就发现中所得写作知识进行模仿,而应该是一个可以灵活变通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定在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所发现的知识提供合理、合适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后我们也决定使用范文,但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合适地对学生所发现的知识进行模仿练习,使知识从发现的意识变成实践能力就显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本次习作所发现的技能掌握程度,继而影响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也就是说,使学生对该素材有亲身体验而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来是这次习作指导的重点了。这一环节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写作的内容,教师应尽量地与学生沟通,认真发现学生的普遍的生活阅历,并敏感地发现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点,使之成为学生模仿习作当中的生动题材。我们认为模仿环节中可涉及的题材和环节有:
1、一般模仿。
即对于“发现”过程中所获得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写作情感等以某一题材进行模仿练习。因此在此次习作时学生通过模仿范文掌握了写作思路,先写外部特征,再写价值用途价值。在习作中写出过过度句,比喻和拟人的句子传神而生动,介绍价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风趣,其水平比以往习作的某些命题作文要高出许多。而且通过这一次练笔,学生加强了对生活素材的发现意识。
2、特殊模仿。
对于所发现的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范文学习与指导,这对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中下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尤其是认识到自己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会产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这次我们中下水平的学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习作练习。模仿还是值得商榷的。由学生自由提出,或根据学生水平与需要补充范文,或根据写作思路进行商榷推敲,或就写作内容补充丰富的材料。总之形式可以多样,关键看学生的发现侧重点。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这就要看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这位教师上这一课最独到的地方是教师自己被文中的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教室里每个人的心田。
1、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教师很快让学生理清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读书,看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哪些努力,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很多地方读来让人感动至深。学生纷纷找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给营救小狐狸;为陪伴小狐狸,蜗居在地板下等等,教师总是充满激情地提升:这种陪伴,这种照顾难道和我们呢人类不是一样吗?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一次,两次,三次,频繁地冲击着孩子们的耳膜,也在孩子们的心田激起涟漪,是啊,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亲情,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不也悄悄地植根在孩子的心田吗?
2、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老师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包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课上到这里,无须多说,孩子们已经被感动了。文章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主旨已经不知不觉印在孩子们心里了。
但是,教师不满足,用了相当的时间进行了一番近乎说教的总结上升,一下子冲淡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如果到这里,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的东西,而是留给孩子更多的回味,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体验中丰富加深这种体验,或者给孩子提供“斑羚飞渡”之类同样震撼人心的文字让孩子自己去读,留给孩子的思考的空间会更多一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经过紧张的准备和投入地上课,我把高潮部分提到开头,再去追溯发生如此感人场面的原因。但共同的观点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如果从意外的'震撼着手,再来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后再次感受海鸥的异常举动,回环往复,效果更佳。还有在课堂上能否设置质疑环节,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应该说,学贵有疑,质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富贵鸟?为何老人谈到滇池时心有不舍,却不能前往?提得很精妙,很到点,教师利用点拨,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介绍生活中的海鸥老人,从而引发主题的思考,教学思路一气呵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其中“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课前,我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以预学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预习时能抓住重点,带着目标去预习。而到了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适时引导,及时补充、共学,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预学单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认真读一读这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语句,并抓住动作、语言等描写,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空白处。”按照惯例,这个问题本应放在课堂上,给学生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批注,但我觉得学生在课下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在读完文本之后,会对闰土有个初步的`印象,因此,为了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展示交流,我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课下,让学生在预习时批注体会。
当交流到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
1、交流时应先说明:‘请大家随我看第x自然段,我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闰土是一个xxxx的孩子’并说明原因。
2、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勾画的内容和所做批注。
通过这样的提示来规范学生交流时的语言,并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取长补短的道理。在小组简单交流后,学生对闰土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全班交流。从整体上看,孩子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如在交流“雪地捕鸟”时,他们能准确抓住闰土捕鸟的动作体会到闰土的聪明能干,抓住段末的省略号,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小组内有了充分的交流,因此,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很快就通过四件事总结出了闰土的特点,但遗憾的是,在交流时,我的评价不是很到位,同时也缺少生生互动评价。
除此之外,由于想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因此把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课时完成,结果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尽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但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点累,相信学生听得也并不轻松,看来,以后还是要学会取舍。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比较平淡,随机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一堂课下来,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会的东西、不明白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好好跟着前辈们奔跑吧!
★ 六年级上册英语《Pandas love bamboo》教学反思
★ 《明天更辉煌》教学反思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2022-09-11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2023-08-22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022-11-20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教学反思2023-02-02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2022-10-15
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2022-09-05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山雨》教学反思2022-11-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22-10-1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