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2 07:56:1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精选20篇)由网友“泉有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咬文嚼字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篇1: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2: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0月29日,在北师大附中我终于上完了两节汇报课。我讲授的课文是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虽然在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这两节课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地方。

首先,这两节课还不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就带领着学生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方法等;在第二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出一些炼字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在这两节课中虽然学生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炼字练习也能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去阅读课文,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解答,学生没能自主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第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虽然在课前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够踊跃,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我觉得这两节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做得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篇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是阅读和写作要有谨严精神。要留心玩索。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练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本质是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文章可谓观点鲜明,要训练学生运用纲举目张法来理清思路。文章脉络清晰,旁征博引,能从咬文嚼字的表象探究他的本质。这是全文的难点。教学中必须突破。文中的文学素养很深厚,教师应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如何贯彻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贵在导入.笔者运用自己的对联导入新课.

点点桃花点醉家园景,声声轻钟声闹华夏春。

你读这副对联认为那些字词用的好?

生答:点醉和声闹用的妙.

师问:可否用点缀和声震代替?

生答:不可.点缀不如点醉体现作者迎春的喜悦情感.声震远不如声闹体现除夕晚会的喜庆氛围.

师:对,这里就是咬文嚼字.字词的改动影响了对联的情感.文句的改动也是这样.今天让我们与朱光潜先生共同讨论如何咬文嚼字.

这样导入课文一是轻松,二是目标明确.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咬文嚼字的事例.

正面事例 反面事例

郭沫若改剧本 郭沫若改句

水浒传的句子 王若虚改史记

红楼梦的句子 贾岛推敲

苏轼的诗 套版反应

接着让学生讨论事例好坏的原因---表面是斟酌字词的分量,实际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是全文的中心.是纲.那么,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推敲文字去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文中找出作者说的要点.

生答:1内容和形式要相随而变.2咬文嚼字难在字义的确定和控制上.生答:咬文嚼字要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生答:避免套版反应.生答:要有谨严精神,要细心玩索.尤其要推陈翻新.

师:同学们没有说错.这些都是作者借咬文嚼字告诉我们的知识.我们整理一下:

1、原则:调整思想和情感

2、途径:斟酌文字的分量

3、操作:把握字义。一是直指义一是联想义。

4、态度:要谨严,细心玩索。

5、注意事项:避免套版反应。

6、目的:力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达到推陈翻新和艺术的完美。

现在讨论文章思路。生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生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

师:分析的太妙了。整理思路: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那这篇随笔有何特点?

生答:引用的材料眼花缭乱。生答:书上提示说叫旁征博引。

师:说说他的妙用。生:我认为体现了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生:这教会了我许多知识。如句式的表情效果。体现了知识性。生:东拉西扯,很有趣味。

师:对。旁征博引是一种写作技法。他有三个特性:严谨性、知识性、趣味性。课后讨论如何锤炼词语和句式。

总结:笔者始终贯彻提纲挈领法。注重引导讨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4: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5:《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历来认为较难,枯燥。本年度教授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生其实还是很有创作热情的,只是我们慢慢地把他们的创作热情给消磨了。

支教本课时,自己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为: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找出本文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1—5段举了哪些事例?从哪一个方面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朱光潜认为哪个字好?你认为哪个字好?

苏轼的诗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

拓展训练:苏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入满,有何差别?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总结本课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大众化,但是在拓展训练环节,当学生选字眼的时候,热情高涨,大胆尝试的状态历历在目。推好还是敲好,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改了一个“润“字,也改得很妙。可见,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呢?包括我们的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写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觉得至关重要。

高二阶段训练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值得自己思考。与其一次次地让学生艰难地挖空心思地创作,不如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学生是愿意创作的,如果让学生去创作剧本,他们愿意,如果让他们演剧本,他们更愿意。如果让他们创作诗歌,他们也愿意,品味诗歌,遣词造句,也别有风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篇6:《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朱光潜先生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其实,不仅是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应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对教学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也得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篇7:《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篇8:《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篇9:《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篇10:《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3.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等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篇11:《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是一篇锻炼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高考实战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正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12: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平等交流,因势利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时,我用了苏小妹给苏东坡出对子的故事:“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我鼓励学生说:“苏东坡填了两次都不能让小妹满意,咱们来试试,看看是否能填出让小妹满意的答案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抢答。有说填“拂”和“印”,有说填“抚”和“隐”,还有用了“吻”和“羞”的,对于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惊喜和赞叹外,还不忘记鼓励他们:“我们的答案能不能让苏小妹满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下课的铃声就在这种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响了。

篇1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文艺随笔,这四篇文章内涵丰富,富有“理趣”,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很高的价值。 文艺随笔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一种文体,但是在做这种文体的阅读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本单元的文章应成为很好的实战演练篇目。《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文章, 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 内容相较于其他三篇文章而言较为简单, 朱光潜 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是一篇锻炼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 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高考实战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 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正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14: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课时分析论证方法,借鉴经验。

教学设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课时之后,我悲哀的发现,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长久以来的讲练模式训练了他们的做题能力,但是却限制了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即使学案上的题目难度适中,层次分明,面对课文,他们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是第二课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找到事例和事例论述的道理。我以为这很简单,可没想到他们都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教学过程进展龟速。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们一段一段地来讲,可是这样的讲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乱中,我把第二课时讲完了,最后一课时我已经不想讲了。我觉得第三课时如果还这样的话,那大半是在浪费时间。

是我教坏他们了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来回剁着的生肉,翻来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赶老教师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把课讲好。可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篇15: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读思写相结合——《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篇16: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活”字当先

——《咬文嚼字》课后反思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片段)

师:阅读第五段,第三则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生: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韩愈的观点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认为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应该诗的意境是宁静还是热闹。

生:作者说:“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由此来看,作者认为“推”字比较适合。

师: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大家仔细推敲一番,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说明寺庙中只有那一个人,但却是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生:“敲”说明门内还有他人,因此要敲门。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还有些人情味。

师: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师:看第六段,第四则例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生:有些读不懂,好像是赏月,但最后又感觉是泡什么茶喝。

生:应该得联想一下,团月的意义。

师: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联想意义了吧。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平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全是联想给力啊!大家进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处的环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诗人在山间泉水旁边,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诗人独自一人,以石为桌,独坐泉边,周围静谧,诗人怡然自乐,品味茶水的清香。

师: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说的很好。

师: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

生:用词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词要看诗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词要取决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师:对,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那好,我们不能只说不练做个嘴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选词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词最好。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考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你认为颔联括号中应该挑哪个词最好呢?

生:应该是“数”,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应该是“一”,要不怎么体现题目中的“早”呢?

师:对,就是“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并且诗人在此诗中以梅花自比,传达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师:再看第二个选词填空。

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

注: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敏捷。

生:我选“疾”字,因为“疾”就是快的意思,说明将士骑马跑的很快像鸟飞一样。 生:我选“落”字,鸟总是“嗖”的一下就从树上飞下来,感觉很快也很有力。 师:哦,看来你很有观察力。大家想想哪一个最好,刚才两个同学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选“过”字,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过”可以作动词与后面的“呼”对应,别的词从词性角度来考虑,都不合适。

师:嗯,非常有道理,从对偶的角度来考虑“过”字最合适不过了。那你能从内容上来分析一下吗?

生:“过”字让人感觉是鸟儿从眼前一飞而过,速度是很快的。

师:“起”和“落”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疾”只是说速度快,但如何快,则表达不出。就像我们夸赞一个人很美,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而“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鸟轻然而快,轻灵活泼,一下子就飞过去了,正好就像这名勇将,驰马追敌,马快枪急,一闪而过。

生:我明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了。

生:看来咬文嚼字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写作文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思考过。 生:是啊,我写作文时总是想着用上几个好词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得懂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作文中不仅能看到大家的好词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当,耐人咀嚼,经得起推敲的词语。

篇17: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咬文嚼字》课文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⑦,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⑧——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在初中语文的每篇文章中,只要我们大家认真去学习,我们大家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今天大家认真看看咬文嚼字原文一定会有收获的。

篇18:《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篇19:《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篇20:《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燕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登山教学反思的内容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

老师教学反思

老师,您早的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实习老师教学反思

爸爸的老师教学反思

《火烧云》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精选20篇)】相关文章:

课文《灰椋鸟》教学反思2023-11-29

听《万年牢》后的反思2022-11-25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2022-05-06

以问题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案例教学2023-01-05

海豚救人课堂反思2023-02-1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023-04-12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022-06-27

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的教学反思2024-04-27

灰椋鸟教学实录及反思2023-10-13

三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教学反思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