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集锦18篇)由网友“省エネな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总第十七课时)
一 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氢气的这些性质进行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
二 思维联想
1 我们都拿过或看过氢气吹的彩球,松开绑线向上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我们除了这个现象,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氢气的这一性质?
3 氢气除了这种性质,还具有什么其他性质?
三 课堂程序
回忆前面所学的水的电解,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1 阅读p64第一自然段,填写下表:
状态
颜色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2 做实验3-6:氢气的燃烧。
实验室通常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来制取氢气。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氢气?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用烧杯罩住,观察火焰的颜色以及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 做实验3-7:氢气的爆炸。
以上我们点燃的是纯净的氢气,如果不纯的话会怎么样?
取一个去盖、底部钻有小孔的塑料杯,用纸团堵住小孔,用排水法集满一杯氢气,倒置是杯下垫木条是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拿掉堵小孔的纸条,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5 阅读p65,讨论氢气的用途。
a
b
c
d
e
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篇2:《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热情,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及比较分析其中的化学内容。通过氢气的可燃性,增强对氧气助燃性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为后续学习燃烧与燃料进行典型案例的铺垫;通过氢气用途中涉及的氢气的还原性,增强对氧气氧化性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为后续学习中形成还原性、还原剂等概念进行初步的铺垫;通过氢气的爆炸实验,形成可燃性气体必须验纯和如何验纯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中在注重上述知识与技能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中心——启蒙微粒观。通过氢气的爆炸实验和爆炸极限,适当渗透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分析,为宏观到微观的思维分析搭桥,为今后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需要明确,这节课主要学习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篇3:《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教学设计反思
着重突破的难点有两处:一是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什么要先验纯的原理,进而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二是理解纯净氢气点燃安静燃烧,不纯氢气点燃可能会爆炸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的思想规范下,我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的引入震撼人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如右图装置,去掉底塞后,点燃这瓶氢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这节课的重难点(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这瓶氢气能安静燃烧,过了一会儿却发生了爆炸?)以达到以质疑引导探究的作用。
二、重视课堂小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整理、自己归纳,并通过习题练习的反馈,强化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如进行“[活动与探究一]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学生归纳出氢气的物理性质后,向学生介绍:我们学习一种物质,不仅要了解它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氢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猜想)?从而过渡到氢气化学性质的学习。
四、发挥分组实验的作用。分组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引导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举措。这节课安排了四个探究实验:[活动与探究一]氢气流吹肥皂泡,以导出氢气密度很小这项物理性质的结论;[活动与探究二]点燃纯净氢气和[活动与最轻的气体》教学设计反思》
篇4:《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设计反思
着重突破的难点有两处:
一是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什么要先验纯的原理,进而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
二是理解纯净氢气点燃安静燃烧,不纯氢气点燃可能会爆炸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的思想规范下,我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的引入震撼人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如右图装置,去掉底塞后,点燃这瓶氢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这节课的重难点(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这瓶氢气能安静燃烧,过了一会儿却发生了爆炸?)以达到以质疑引导探究的作用。
二、重视课堂小结。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整理、自己归纳,并通过习题练习的'反馈,强化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
如进行“[活动与探究一]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学生归纳出氢气的物理性质后,向学生介绍:我们学习一种物质,不仅要了解它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氢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猜想)?从而过渡到氢气化学性质的学习。
篇5:《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教学设计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教学设计
本课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掌握氢气的性质和有途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也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氢气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的重点知识,在全单元乃至全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学习内容及垦中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重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第二课时,学习氢气的另一项重要的化学性质——还原性,以及氢气的用途。
[教学目标分析]
一、在认知目标方面是: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跟氧气反应的现象及化学原理,学会检验氢气的.纯度。
二、情意目标方面是:了解化学实验存在危险,培养科学、规范、严谨的实验态度。
三、技能目标方面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完成活动与探究实验,并能了解各步操作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知识重点是氢气的化学性质,在重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破的难点有两处:一是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什么要先验纯的原理,进而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二是理解纯净氢气点燃安静燃烧,不纯氢气点燃可能会爆炸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的思想规范下,我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的引入震撼人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如右图装置,去掉底塞后,点燃这瓶氢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这节课的重难点(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这瓶氢气能安静燃烧,过了一会儿却发生了爆炸?)以达到以质疑引导探究的作用。
二、重视课堂小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整理、自己归纳,并通过习题练习的反馈,强化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如进行“[活动与探究一]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学生归纳出氢气的物理性质后,向学生介绍:我们学习一种物质,不仅要了解它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氢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猜想)?从而过渡到氢气化学性质的学习。
篇6:课题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 张爱英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做了精妙的设计。
教学片断一:配乐范读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掌声》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我们同学间的事情,故事很感人,张老师想先读
给大家听,请同学们打开书,边看课文边认真倾听,想想哪些地方也打动了你?
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
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拉近了老师、学生及文本的距离。
教学片段二:释词读句,巧妙导入。
1、“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认读词语,正音释词。
出示句子:“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读完以后问:你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2、老师介绍小儿麻痹症,引出落下残疾的英子。
教学片段三:先抓首尾,再探中间。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你在哪里找到的答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寂寞、不自信、孤单)
2、刚才同学们说英子自卑、孤单,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学生:忧郁)
3、她就这样一直忧郁下去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知道她没有一直忧郁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4、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
教学片段四:抽丝出茧,对比理解。
1、课文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支持、鼓励;第二次是称赞、表扬)
2、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出示: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问: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领会英子的内心变化,从而体现掌声对英子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
教学片段:“掌声”处填白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这么热烈这么持久,你们肯定是想借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对英子说什么吧?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三、拓宽教材精神领域,把爱化做支持、鼓励、表扬、赞许。
在这篇课文中,英子因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改变了性格从而也改变了人生。课前阅读提示说掌声是一种爱的表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掌声远远不是一个爱字能包括的,它还能细化成支持、鼓励、表扬、赞许,从而也教孩子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能把掌声送给更多像英子这样需要掌声的人。
上完这节课,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本课教学是教研组长示范课,虽然有很多值得欣喜的成功之处,但也还存在许多细节的瑕疵,以后还需要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篇7:课题教学反思
西航三校 刘颖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因此,《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饶有兴趣,也比较容易学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在读文中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以谈话导入的方式开课:想听故事吗?一边欣赏图片一边想,这是个关于――的故事,引出骆驼,引导学生读准驼的字音。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也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学习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下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觉得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文这一环节上有收获:首先我安排同桌两人配合读,告诉孩子老师要找找哪对读得好,读得像?提示学生在读书时可以加上动作、表情。再分别请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及时做出评价,是否体现出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课堂上因孩子入情入境的朗读而笑声连连,孩子们读得更加开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如把课文10段内容变成“因为......所以”的句式。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缺少个性化阅读,读得还不够深入。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大相径庭。同时,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让学生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两三个孩子简单说了说,浅尝即止。我在课后进行反思,觉得还应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内容:观察日记,做一下当堂写作的小练笔。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写的综合能力。
篇8:“拓展性思维”三大步上篮教学中的应用
麻绍春
【摘要】本文从一节体育公开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引论,提出“拓展性思维”教法的论点,并就常见的职业高中“三大步上篮”教学为载体进行申论。在教学过程用①理清中枢脚确定的《规则》定界――拓展性思维的起点。②用上步传球做拓展性思维的触点③投篮技术与运动中上步传球技术的“嫁接”――拓展性思维的射点,并与传统教法进行甄别。
篇9:“拓展性思维”三大步上篮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论
笔者对其中一个教学细节提出另类的想法:在双脚交叉滚翻起转体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这个问题时,经学生讨论形成左脚在下向左转,右脚在下向右转的结论。教师并领导学生一起吟诵这个结论……这个细节看似非常好,学生也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有了“讨论结果”,非常迎合所谓的“探究性”教学秀。但这样“探索性成果”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当学生双脚交叉起时首先要思考我是左脚在下还是右脚在下,再联想刚才的成果决定向左还是向右,非常“死板”。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拓展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中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是发明的动力,有人提出它是产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能力,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拓展性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某个知识作为支点,积极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通过思维拓展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同时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最终的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能够有很大的收获。拓展性思维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天地,本文仅选用在三大步上篮教学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2拓展性思维的原点――《篮球规则》的引述
笔者找来一本经由中国篮协审定的`《篮球规则》。
25.2规定(P41―P42)
25.2.1对在场上接传球的队员确立中枢脚
●双脚站在地上时:
―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成为中枢脚。
移动或运球时:
――如果一脚还触地面,该脚成中枢脚。
――如果双脚离地和队员双脚落地,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成为中枢脚。
――如果双脚离地和队员一脚离地,于是该成为轴心脚。如果队员跳起那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停止,那么,哪只脚都不是中枢脚。
25.2.2对在场上控制了传球并已确立中枢脚的队员的带球行进。
●双脚站在地面上时:
――开始运球,在球出手之前中枢脚不得抬起。
――传球或投篮,队员可跳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
●移动时:
――传球或投篮,队员可跳起中枢脚并一脚或双脚同时落地,但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回地面。
――开始运球,在球出手之前中枢脚不得抬起。
纵观上述《篮球规则》对中枢脚确定后,在做传球、投篮时可以“跳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之前双脚不可回落地面,这是对《规则》的解读,也是拓展性思维的原点。
3用拓展性思维教三大步上篮(非课时计划)
3.1理清中枢脚确定的《规则》定界――拓展性思维的起点。
在理清原由的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用示范讲以身说法地向学生就中枢脚确立的《规则》定界,以及中枢脚的转动方法,离地前题等都作详细的“司法解释”。组织学生进行原地双脚着地、单脚着地、接球持球后的中枢脚确立。跳起接球双脚落地、二脚先后落地后的中枢脚确立。运球结束持球后的中枢脚确立。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情形持球确立中枢脚学练后,非中枢脚尝试向各种方位跨出、回收,身体以中枢脚为圆心的各种方向多种度数的转动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角篮比赛”,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中枢脚确立“司法实验”,并用比赛中所出现的“个案”进行“今日说法”。在学练中学习《规则》。在《规则》学习中推演《规则》。使学生对《规则》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3.2用上步传球做拓展思维教学的切入点
在学生理清各种前题中枢脚确立的《规则》定界和“司法解释”后,组织学生原地持球上步传球、运球中接球上步传球、跑动中接球后上步传球的练习。在练习前教师必须先示范讲解,特别是运动中接球再上步传球的每个环节,一定要交代清楚,如运球持球接上步传球中,要向学生讲手持球脚着地即运球结束,运球结束时中枢脚的确立等细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5米以上上步传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再诱导学生接球时可跨出一大步(强调空中接球)接球再上一步做传球动作,这样诱导的目的可使学生理解跨大步接球可接近传球目标,便于传球,同时为三大步上篮,第一步要大做好伏笔。有了上述的动作铺垫再进行大密度、大时段的迎面“上步”传球练习、比赛。传切入球练习、定点运球――传球练习、角篮球比赛,经过这样大密度、大时段的练习和比赛后使学生的各种情形的上步传球有了较完整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的本体感知。
3.3投篮与运动中传球技术的嫁接――拓展思维的射点
投篮技术是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打篮球的最终目标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投篮技术把篮球投进篮筐。所以投篮技术的掌握与娴熟是篮球运动员及爱好者所追求的高端目标。面对普通初中生和众多的投篮技术,我们可选择从原地的双手胸前投篮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入手。教师在示范讲解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投篮选择瞄准点方法,投篮用力方法,尤其是手指拨球出手技巧及各手指的分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无篮筐的空对空投篮手上技术的学练,篮下正对篮板的某一区域进行投准练习(不投篮)、篮下侧对篮板,教师根据人与篮的角度确定瞄准区进行投准练习(不强调进筐),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球投进篮筐,学练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教师则抓住时机应势利导向学生介绍擦板球瞄准点的选择方法,改变角度与距离再向新的瞄区进行投准练习,在大量不同角度、不同距离(适中)做对篮板瞄准区投准练习后,逐步过度到对篮筐的瞄准投篮,教师同样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瞄准点确定方法及距离与抛物线高低的关系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原地的投篮学练……
在扎实的原地双手胸前和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掌握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原地持球上步跳起投篮学练。在跳起投篮的学练过程中,教师有意引入小巨人姚明的话题,导出高跳高位出手的目的――接近篮筐,提高投篮命中率。同样组织学生进行大密度大时段的空对空无球筐和有篮的多种方位不同距离的上步高跳投篮学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高跳高位投篮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提高。
组织学生进行跑动中接球上步传球和运球接上步传技术的练习。然后教师进行三大步上篮示范,并要求学生把三大步上篮与运球接上步传球技术进行比较。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两者只在最后的目的的不同:传球与投篮的不同。教师应势利导出:三大步的一大目的接近篮架,二小的目的是有利于高跳,高跳高位投篮的目的是缩短球与框的距离,利于提高投篮命中率。组织学生进行大密度、大时段、多方位、多种距离的三大步上篮练习,篮球教学比赛等技术实践。
最后教师示范三大步低手上篮、勾手投篮、篮下转身投篮等投篮技术,留给学生去拓展出更多样式的投篮的技术……
4拓展性思维教法与传统教法的甄别
拓展性思维教法是以某知识点为原点进射线型的一步步拓展开来,在篮球三大步教学过程中,先以《规则》对中枢脚的界定为原点,对原点知识和技能有了较透彻的理解和体验后,再从原点上步传球、运动中上步传球为拓展思维的切入点,在中枢脚确定、运动中上步传球等脚上动作有了较熟练的把握后,投篮动作才粉墨登场。通过原地双手胸前、单手肩上投篮的学练到原地上步高跳投篮,再从原地高跳投篮过渡到运动中上步高跳投篮,最后用运动中上步传球与三大步上篮相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既学会三大步上篮较完整的技术,同时在比较中也给学生各个体留下了拓展性的思维,其教学结果使学生不仅学到技术而且会活学活用技术去作拓展性思维,使学生不仅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学生最终得到的是“渔”而非“鱼”。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教投篮技术,再教三大步上篮的脚步动作,并充分强调一大二小三高跳,在地上做各种记号,有的甚至标上左脚右脚,让学生踩着步点,苦练三步脚下动作,最后把投篮动作一结合,组织学生练习完成三大步学练工作,学生的确也学会了三大步技术,但学生对三大步上篮技术的内涵与外延知道的却甚少,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得到是“鱼”而非“渔”。
本文从一节体育公开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引论,提出“拓展性思维”教法的论点,并就常见的初中“三大步上篮”教学为载体进行申论。在教学过程用
①理清中枢脚确定的《规则》定界――拓展性思维的起点。
②用上步传球做拓展性思维的触点③投篮技术与运动中上步传球技术的“嫁接”――拓展性思维的射点,并与传统教法进行甄别。
篇10:英语课题教学反思
英语课题教学反思模板
1今天上课是我随突然到了读句子时让学生伸出手指指读黑板上的句子中的单词的方法很有效。我们平时教授LET’S TALK的时候认为很难让学生同时把句子认读了,其实这个方法足以解决。我们以前有的老师试过用手书空,教学四会单词,效果很好,同时也给我想到的这个方法一些启发。
2我的课题改名为《培养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的研究》,所以以后的我研究的重点就在“兴趣”二字上,我的课堂风格也随之改变,改变我以往严肃的面容,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句子用节奏和拍手的方法来学,效果非常好。
有趣的课堂会让学生的思维迸射奇异的火花,教师也是一样,会想到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效果自然会好。
课下很多学生还对我流露出喜欢的笑容,我的心里也甜甜的。
我们的老师要总结每个单词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把最好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我们可以把两个以上音、形、义容易混洧的单词对比起来进行记忆:sea-see, sun-son, father-farther, pence-piece等和形拟音近的单词form-from, warm-orm, bother-brother, though-through等加以对比,突出其特点,注意读音和拼写形式上的差别,分清词义、就不难掌握了。
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发展依靠热情,热情期待激发。学困生作为集体中一个非凡群体,他们的心灵需要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滋润,因为他们常被当作是麻烦和累赘而被教师所忽视;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常被看作无用低能而被同学瞧不起;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称赞与鼓励,因为他们饱尝挫折与失败的痛苦,所以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他们以细致的爱与关怀、真诚的夸奖与鼓励,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机、热情与信心,以此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成绩,使不少学困生逐步跨进了先进生甚至优等生的行列。
学困生是班主任重点“关心”的对象,也应该是我们任课老师重点“培养”的特殊群体。当个别家长已经对他们所认为“不争气的孩子”失去信心时,我们的老师更加要对这部分学生多重视,多关心。英语是一门需要积累才能有所收获的学科,不是一两天努力就可以有进步的。在点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改变以往“打仗”式的教学方法,在45分钟课上把学生吸引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小提问,日常作业中,发现学困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辅导。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生是这样,教师也是如此,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关键还在于老师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篇11:《杞人忧天》课题教学反思
芜湖参赛的课题是《杞人忧天》,我在备课过程中收获很多。
一、寓言,故事有道理。
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特点。教学抓住体裁特点,可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分为两层:故事和道理。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要增加对文本的疏通文意。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分成了三大部分:读故事、讲故事、思道理。
读故事是初步感知——以多样的朗读初识文本,在读出语气中逐渐理解人物形象,用小组演读让故事从文本走向舞台更立体更生动;讲故事是把握主体——以板书简图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故事的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思道理是升华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寓意,得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二、目标,多样有层次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什么”。经调查得知,七年级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小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的各种白话版本,虽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却是第一次读原作(节选)。对于这篇文言文,该学什么呢?此文文本较长,有易错的字音,有需要识记积累的文言词汇,也需要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就是“怎么学”。我设计了多样的朗读,以读入文;利用板书简图,把握情节;谈论古今,从多个角度理解寓意。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是“学会什么”,重在能力、品格、观念等。此文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好素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是依据这种理念,结合文言文以及寓言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亡、晓、若、中伤、舍然。
2.过程与方法:以多样朗读感知文本;以思维导图把握情节;以讨论形式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细细思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演读,结束太匆忙。
在以双簧形式演读杞人和晓之者的第一回合的对话时,学生的配合并不默契。虽然他们主动要求调整角色再次演读,但效果其实仍不尽人意。
因为担心这个环节会挤占后面的教学时间,我匆匆结束了这不十分成功的演读。现在,静心反思,这是不对的。不对之处有二:
1. 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演读是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的,所以不能如此功利地匆匆结束。
2. 此处,可以让台下的学生做导演,提出修改的建议。这是考察更多的学生能否疏通文意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根据文字进行想象的好机会。
二、提问,难度不适宜。
虽然一向留意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单一,但这次设计中的有个问题还是因为难度太高而让学生迷茫不知所云。这个问题就是:晓之者如何成功为杞人解忧的?
“如何”二字,让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了。我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够,这样的问题是极有难度的;二是初一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仍需培养。
因此,这个环节难度稍高,导致课堂稍有停滞。
我现在回想,此处应该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直接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即可。
这也再次提醒了我:有些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有些内容要依靠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适宜抛给学生。说到底,还是以学定教。
三、点拨,急躁未中的。
对于刚才的问题,有一同学说:“他向杞人说了善意的谎言。”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我太过快地给予否定,自己呈现出了答案,这等于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此处,正确的做法应是:1.问他为什么这么说;2.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3.归纳出:善意的谎言是明知真相却善意掩盖,而晓之者是以惑为知。
我想,这样一路走来,该是非常精彩的。可当时,自己对这个生发点的处理却过于急躁了。
经过一遭磨练,收获是很多的,在最后的教学比赛的课堂上,缺点也是很多的。这再一次提醒我:评价,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难度应适宜学生避免拔高;点拨,应循序渐进逐渐引领。
作者|滕南
公众号:济南汇才语文组
篇12:课题研究教学反思
课题研究教学反思
教师姓名
李雪萍
科目
数学
讲课类型
新授
时间
11月15日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反思
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通过教学,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本课设计意图:
一、学习生活中的百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因此,这一课的设计抓住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来体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好处,并利用北京奥运会筹备的一些资料,生活中的淡水量资料,要求每位学生找身边的百分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轻松地感受和体会百分数的产生、意义和作用,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真正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充分体验百分数的意义
运用学生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表达百分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学生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些拘谨,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浓郁。这也需要在进后的教学中训练,使课堂充满思维活跃的因素。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为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我收集了营养快线、哈百利、思慕分析其果汁含量来决定买哪种产品,收集了啤酒、干红葡萄酒、汾酒的酒精度,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什么酒,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也能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缺点: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由于在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中,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篇13:小课题材料-教学反思
李文娟
本节课的课题是V-ing as adverbial .因为本节课是在下午第一节课进行,学生精神状态不佳等因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部分引用歌曲,学生都很熟悉,并且很有活力的一首TFboys的歌曲进行导入。并通过造句PPT展示,复习V-ing做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和定语。在复习之前学的现在分词用法的基础上,引出现在分词作状语用法。在引领探究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探究掌握V-ing as adverbial的用法,从探究一到探究五的题目设置也是由易到难,并结合练习来达到掌握的目的。最后训练检测部分也是结合高考考查形式,有针对的进行训练高考分词作状语的考查形式是以语法填空、短文改错以及作文高级句式考查的。因此训练检测部分的题目设置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练习。
一、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较好的做法:
1.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重难点突出,并能够结合高考考查形式。
2.导入部分设计较好。能够把复习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歌曲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英语语法。
3.对于生成问题处理较好。在课堂中有很多生成的东西,这些生成东西处理好了,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二、本节课也有不足和有待改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板书没有设计好,有些凌乱。
2、语法课最好是把句子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
3、对于有些名词的解释应在课前告知学生,比如,什么叫逻辑主语。
总之,本节课我基本上能够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注重语言的实际综合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小组互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篇14:小课题教学反思
小课题教学反思
小课题培训进行到这里,大家对于以前的很多困惑都找到了解决方法。在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批新来的教师也从最初不知道什么叫小课题研究,到现在能够从日常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把小课题搬到课堂上,进行实践探索,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收获。
近段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去找小课题?如何给小课题命名?如何进行小课题的教学反思?如何把小课题搬到实际课堂中去进行解决等。还记得我的小课题名字是《思想品德课中,学习目标有效落实的研究》,最初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如果一节课结束学习目标并没有落实到位,我觉得这节课是失败的。不管课堂的效果如何精彩,让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最终目标。
在培训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关于课题诊断方面的'。对于一节课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讲课角度。同样在一节课中,由于授课老师的不同,或者说是授课对象的改变,一节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们上课观看了王老师的授课视频,就从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教学的想法,自己也尝试着写了一个小课题,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不能很好洞察其他老师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自己对于教学的敏感程度就不能提升,从而找不到自己课堂的毛病。
而对于课题研究我还有一定的疑惑,在我的小课题实践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落实实践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最主要是从课堂教课中获得的,我觉得个人的相关书籍阅读方面还有欠缺。只有实践的内容,没有理论的指导,这就好比只有个人经验,而没有领导方针一样。所以在学习目标落实这一方面总缺少深度,下一阶段我将会把注意力放在专业书籍阅读方面,以及对于不同班级的学情了解把握方面。
由于我教的是整个年级,分为创新班和普通班,所以在每个上课效果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检测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就要针对不同的班级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但前提条件是不脱离大纲要求。所以在下一阶段我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也渴望有相关老师的指导。
篇1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教学反思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教学,其重要意义非同凡响,以往教学过程中也知道这部分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灌输式的教学,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选什么药品,用什么发生装置,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今年我在这节课里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粉末、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醋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循循善诱,步步启迪发现启普发生器以及其他类似的.简易装置,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检满方法的比较、尾气处理、除杂、干燥等实验基本操作。
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亲身体验的必然结果。
篇16:气体的压强化学教学反思
气体的压强化学教学反思
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最后,以黑板上的吸盘为什么不掉下来引出有大气压强存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分析讨论马德堡半球很难拉开的原因,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并用气压改变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思维量大,是一节很难上的课。但过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借助于一系列的实验活动配以清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主要知识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实验、PPT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是很好的经验。过老师教态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语言流畅、应变能力强、善与学生交流对话,这些都是上好科学课、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师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一节相当好的课。
但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与能力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例如,1、课的一开始就借助粒子模型来分析气压的产生,尽管用了“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的实验来说明,难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问题如“如何使瘪掉的乒乓球复原?为什么能复原?”从生活切入主题,更会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的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学生交流的范围太小,思维的碰撞不够,教师只和学生探讨了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小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而没有向学生询问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大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是什么,而是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回避,但学生肯定是有疑问的,是否可以在讲完大气压后进一步解释一下。3、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的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设计偏难,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篇1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教学反思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教学,其重要意义非同凡响,以往教学过程中也知道这部分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灌输式的教学,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选什么药品,用什么发生装置,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今年我在这节课里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粉末、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醋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
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循循善诱,步步启迪发现启普发生器以及其他类似的简易装置,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
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检满方法的比较、尾气处理、除杂、干燥等实验基本操作。
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亲身体验的必然结果。
篇18:课题再别康桥的教学反思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 谁轻谁重教案
★ 水变咸说课稿
★ 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 水的组成说课稿
★ 三维教学目标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集锦18篇)】相关文章:
比轻重数学中班活动教案2023-08-15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10-31
《水》说课稿的2022-09-28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23-11-13
《让谁先吃好呢》的教案2022-08-30
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2023-11-22
水说课稿2024-01-24
大班科学领域绘本活动教案《让谁先吃好呢》2023-11-11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2023-03-14
大班数学《让谁先吃好呢》说课稿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