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共20篇)由网友“mia51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 6个小朋友玩做椅子游戏,其他同学观察结果。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探 究 与 体 验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两次游戏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 践 与 应 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比较多少,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探 究 与 体 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实 践 与 应 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 (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几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排队活动,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讨论排队的情况。 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可亲自验证。 学生直接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排队的实践活动,即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一练中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学习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空间 情 境 创 设 出示两幅情景图,提问;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情景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小轻重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探 究 与 体 验 1、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3、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 (2)把饮料和面包放在天平上。 (3)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4、出示两幅天平图。 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天平两端一样高,说明了什么? (2)一个菠萝和一个梨,哪个轻?哪个重? (3)把一个菠萝和一个梨放在天平上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学生猜测。 学生仔细观察,知道饮料重面包轻。 学生轮流掂饮料和面包的轻重。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尝试推理,各抒已见。 学生仔细观察天平两端,怎么样 ?讨论:说明什么?尝试简单推理验证。 关于轻重的内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相对少一些,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掂一掂 ,然后在天平上看一看这一过程,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亲自体验,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实 践 与 应 用 完成“练一练”的内容 第1题:出示水果图,提问:西瓜、菠萝和桔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第2题:出示天平图:提问:一双鞋和两个本哪个重?一只鞋和一个本哪个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重的做记号。 第3题:出示两幅天平图,提问:肥皂、牙膏和香波谁最重?谁最轻? 请你给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第4题:出示两幅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比较?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做记号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涂色。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记号,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本题的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教师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篇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7及“试一试”,第6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初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特点,感受数学抽象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适时进行环保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这类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蓝花、红花教具,每生一份图形学具,
学情分析: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较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谈话:
1、引出“比一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听我们上数学课,你们有信心向他们展示你在课堂上最精彩的表现吗?(有)那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语言最完整。
2、举例生活中的比一比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看来,生活中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还真不少。
3、熊大熊二比高矮。
师:(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明星。看,它们在比什么?(比高矮)
师:熊大说,我比你高。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它的观点吗?(不同意)
师:为什么?(请学生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师:怎样比才公平?(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结:比高矮,必须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才公平。看来,比较物体要讲究规则和方法!
4、引出“比”。
今天我们就在数学课中继续比一比。(板书“比”)
二、新授
1、看图找信息。
师:同学们帮助熊大和熊二比出了高矮,很棒!不过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出示两篮花)你能帮熊大、熊二比出这两蓝花谁多谁少吗?
师:你打算怎么比?
生1:数一数
生2:摆一摆
(2)动手操作前思考:
①师:怎样摆,可以让我们不仅能比出他们谁多谁少,还能比出具体的差距?
②请生说方法,并黑板演示。摆好后,集体数一数花的朵数。
(课件点击朵数:红花13朵,蓝花8朵)
③师小结: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比蓝花多,多几朵?可以怎么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
根据图集体练说:红花比蓝花多5朵,还可以说蓝花比红花少5朵,红花和蓝花相差5朵。
④引导分析:
师: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在哪?你能圈一圈吗?(请一生圈)
师:轻轻一圈,这13朵红花(相机板书:13朵)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师引导说:一部分是和8朵蓝花(相机板书括线)同样多的部分(贴纸),另一部分是红花比蓝花多出的部分(贴纸)。
你会像老师这样边指边说吗?找几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以8朵蓝花为标准,把红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
⑤师:现在我们根据红花13朵,蓝花8朵这两条信息,你能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答师板书:13—8=5(朵)
师提问算式意义:13表示什么意思?从13朵红花里减去的是哪8朵?5表示什么意思?
生解释后师小结: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从13朵红花里减去和蓝花同样多的8朵,就得到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了。由于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孩子们,刚才只是个别小朋友动手摆一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面得先听清活动要求,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
点击课件出示要求: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摆一摆:各自从学具盒中轻轻取出所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种图形摆一摆。
比一比:同桌两人比一比两种图形谁多谁少。
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相差几个?
算一算:口头列式计算两种图形相差几个
(2)请两组学生上黑板反馈。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相机板书朵数)
再请问这位同学,你摆的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用一句话说说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还能怎么说?可以怎样列式?
3、补充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多少(板书:多少)
三、练习巩固。
1、水果问题。
果园里,熊大和熊二种的水果成熟了。
(1)看,他俩摘了什么水果来?
(2)猜一猜苹果和西瓜谁多谁少?
(3)为什么猜苹果比西瓜多?
(4)小朋友们真聪明,的确,熊大摘了42个苹果。熊二摘了10个西瓜。(点击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5)要知道苹果比西瓜多几个可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问题)(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7)算式中的4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从42个苹果里去掉和西瓜同样多的10个,就剩下比西瓜多出的32个。有了算式之后,遇到数量多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一一摆出来了,这就方便多了。
2、跳绳问题。
(1)熊大熊二吃完水果,他们决定要运动运动来消化一下。于是,他们来到了运动场,看看,他们在干嘛?(跳绳)他们在说什么?
(2)根据图中给的信息,你能提一个和今天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吗?
(3)①一学生提问:“熊大比熊二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来用算式解答?另一学生列式。
②生继续提问:“熊二比熊大少跳了多少下?”学生列式。
③师:“同学们,通过两个问题的两次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道算式作用可真大,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同一个问题。
3、课间放松:
师:小朋友们,喜欢熊大熊二吗?一起来欣赏”熊出没“的主题曲,会唱的一起唱,放松一下吧!
播放歌曲《熊出没主题曲》
4、光头强伐木问题。
(1)师: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除了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熊大和熊二,还有谁呀?(光头强)光头强有一个工作,是什么呀?(伐木)
今天,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带来了两条信息。(出示信息)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1:光头强一共伐了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谁来解决?12+23=35(棵)
问题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伐了多少棵树?(师板书列式:23—12=11(棵))
这道算式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伐了多少棵树?
(3)同学们,照光头强这样的伐木速度,地球上的绿树将会怎样?
(4)播放保护树木视频。
(5)你打算怎么保护地球上的树木?
引出:种树。
四、拓展:
师: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咱们的地球,已经率先行动了。看,这是他们种的树。
课件出示:熊大熊二第一天种了45棵树。第二天种了30棵树。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第二天再种多少棵树就和第一天同样多了?这个问题和今天刚才提的哪个问题的意思是一样的?(课后解答)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3: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4: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授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教后随笔: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篇5: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用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多让几个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在说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图上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生:3只小兔,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也同样多?(随意比较)
⑴同桌两人交流。 ⑵指名回答。
2、教学“多”“少”除了发现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木头多,小猪少。师:还可以怎样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谁多谁少?(随意比较)
刚才所讲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揭示课题:比多少
3、动手操作同位两人合作要求: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与他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⑴独立思考
⑵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4、说出生活中“同样多”“多”“少”的例子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 ‘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篇6: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篇7: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较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较
第一单元: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教学课题:比较、做游戏 (多少、同样多) 总第4课时 授课时间:10月17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椅子数把。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题:一、比较 (2)下面我们做游戏进行学习。 2、做游戏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4把椅子) 请5名同学到前边玩做椅子游戏。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知道有5个小朋友,4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5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3、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4、拓展 1 摆 △ 比 ◇ 多3 个。 ◇◇◇◇ 2 摆 △ 比 ◇ 同样多。 △△△△△△ 5、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课题:比较、比一比(高矮、长短) 总第5课时 授课时间:月18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二 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学生自由发言。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 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 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 教学课题:比较、比一比 (大小、轻重) 总第6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 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在启发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 3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4、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学生猜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 做一做 练一练 第一题、先说那个大,那个小;再进行轻重的比较。 第二题、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方法同上。 第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运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第四题、两组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篇8: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发现有规律的数的计算。体验转化思想方法的奇妙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计算器计算
一、认识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认识计算器吗生活中你都在哪儿见过计算器?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1、介绍你手中的计算器(数字键、运算符号键)
2、认识功能键(M+ MR MC MRC)初步认识了解其功能(板书)
3、尝试练习128+284= 371÷7= 532-178= 45×77= 5、同学们会使用计算器了吗?请考考自己,这里有二道题。
①56÷7=
②2345-39×21=
第二题出现了两个结果,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那个是正确答案?为什么?(运用估算来确定正确答案)问:你是怎么计算的?(直接得出准确结果的是科学型计算器,反之是普通计算器)做了这几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4、学会使用功能键普通型的计算器也不用笔来记那个中间结果了。怎么做呢?先按“39×21”,然后就按下“M+”,计算器上显示结果是“819”,按“M+”的目的是将“819”储存下来,就是把这个结果记在计算器里面了。然后,再输入“2345-”,再按“MR”就把819调出来了。我们再来试着做一道20655÷(27×45)
二、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别说出来,想在心里。我最喜欢数字“2”,就输入9个“2”,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玩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呢?(自己要把数据看准确,而且操作要精确。)说得真好,就是要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三、探索方法,发现规律那现在我们都会用了?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好不好?(板书:22222222×55555555= )你说这么多结果,哪个才是对的呢那正确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你现在碰到了什么麻烦?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正确结果找出来呢?老师这有一个祖传秘方咱们来交流一下?2×5用计算器算了么?算完以后,发现什么规律了?你现在有什么想法?生:这么大的数据在计算器上却不是正确的,然而用人的智慧却可以算出准确的答案,可以说人比计算器更聪明。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容易的情况入手,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原来的问题。
四、利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张购买文具的收据,请填出相应的金额。
五、课堂总结学完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篇9: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5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操作钟表模型,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引导学生观察并点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时,分针从一个小格走到下一个小格是()分,分针走一圈是()时,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我们已经学会了看时间,那么如何对各种时间单位进行换算呢?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4页例1。
师:1时等于多少分?(学生齐答)
师:那么2时又等于多少分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学生想法: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60+60=120(分)。
师:回答得很正确,1时等于60分,当把时化成分,“时”前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当把分化成时,“分”前由几个60相加组成,就是几时。1分等于60秒,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2、教学教材第5页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小组交流,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给出方法一:直接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5分,一共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三:因为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是15分。
学生给出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
师:同学们给出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时间我们称作“时刻”,而计算得出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需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需要经过计算。
师:刚刚我们计算了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用时,同学们还记得今天早上你是几点出门上学,又是几点到校的吗?请大家计算一下上学路上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点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1、拨表小游戏。(老师说出两个时刻,学生按要求在钟表模型上拨出两个时刻,然后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4页下方“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 180 100
3、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还要等20分才开门。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对时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1时=60分2时=()分2时=60分+60分=120分
教学反思
1、借助模型教学,让课堂不再抽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时间单位的换算,难点是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常我们计算的进率都是10,而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对于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钟表模型,让学生找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数格子,化抽象为具体,就总结出了时间的计算方法。
2、设计体验中教学、参与中学习的教学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多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
篇10: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的换算,在活动中探究简单的经过时间的的计算方法。
(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齐读小口诀:分针长,时针短,1到12团团坐。伸出手指数一圈,大格共有12个。1大格,5小格,一圈小格60个。1时等于60分,珍惜时间别挥霍。
2.学生读完口诀后,教师出示判断题,让学生抢答,比比谁的眼睛亮:
(1)时针从8走到9,经过1时
(2)分针从3走到4,经过1分
(3)秒针从5走到6,经过5时
(4)在钟面上秒针走1圈,分针走1个小格。
(5)在钟面上分针走1圈,时针走1个小格。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3)教师小结。
2.时、分、秒单位换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师:这几位好朋友想考考同学们,看谁能很快知道答案。
出示:1时=()分1时40分=()分
2时10分=()分80分=()时()分
学生抢答,讲解方法。(交流想法后小结)
3.出示例题2:
(1)教师投影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你们知道小明从家到学校用多长时间吗?(钟面演示)
(3)学生讨论回答,归纳计算时间的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分钟),是15分钟。
(4)师补充小结。(多种方法,只要算对即可)
(5)请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同学帮忙算一算。
4.出示课本第5页“做一做”,请同学交流讨论并作答。
(三)练习巩固
1、出示课件: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国王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
(1)算一算经过的时间:
师出示课件钟表,同桌组合,一个同学说出两个钟表的时间,一个同学计算出经过时间(7:30到8:30 11:30到11:45 7:15到7:50 2:55到3:25)
(2)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学生交流讨论并作答)
(四)布置作业
第4页例1“做一做”。
第6、7、8页练习一,第4题至第11题。
(五)教师总结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2时=()分
篇11: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教材分十几减9,十几减8、7,十几减6、5、4、3、2,单元复习四部分。
1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
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教材把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
(1) 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而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例题教学13-9,学生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列出减法算式后,由于首次接触退位减法,很自然地会进行从13个桃里减去9个的操作,而且减去9个桃的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多样算法是客观存在的。教材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进行操作并交流方法。教学时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步骤。如,先在盒子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又如,从12根小棒里先减去2根,再减去7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理解同伴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出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但是学生借助操作实物进行计算,一般不会用加法算减法。因此,教材通过大卡通提出这种算法,并联系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2) 想想做做第2、3题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其中的3道题,另外5道题安排在想想做做第2、3题里教学。在计算后5道题时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先是看图思考: 9块和(6)块合起来是15块,15块去掉9块剩下6块。然后是看算式思考: 9+(2)=11, 11-9=2。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又不能勉强全体学生都用这种算法。如果部分学生喜欢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
(3) 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教材把10-9、19-9与8道退位减法题集中在一起,不仅联系了旧知,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这道题可以反复使用,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抽出少数几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
(4) 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
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第1题利用情境图重温减法的意义和十几减9的算法,第2~5题进行口算练习。教材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尽力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2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和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8道减法算式,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第3题以顺利跳过每个树桩的情境激励学生认真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第4题检测和反馈计算情况,让师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效果。第5题在加减两步计算中综合练习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提高计算能力。
2教学十几减8、7,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
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7道题,十几减7的退位减有6道题,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
(1) 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
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
第5页例题教学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
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15根小棒中拿掉8根,可以先拿掉5根,再拿掉3根。因此,15-8可以先算15-5=10,再算10-3=7。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8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
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想想做做第1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更好地体验算法。
(2) 进一步引导算减想加。
在十几减9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8、7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
3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
经过十几减9、8、7的教学,学生基本形成并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说出十几减几的差,只要算得对、算得快,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因此,教学十几减6、5、4、3、2时,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独立计算的空间。第9页例题仅出现11-5和11-6两道算式,不规定必须使用某种算法,让他们自主选择算法。
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算减想加。
4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复习第2~4题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教学的退位减法,有层次地安排了五项活动。
(1) 列出减法表。
第2题的减法表的左边第一竖排依次写出了十几减9退位减的所有算式,其他竖排里写出了部分减法算式。教材先引导学生竖着看表格,发现各个竖排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1减几、12减几的算式。了解表格的结构以后,再让学生在空格里填写其他减法算式。通过整理减法表,回顾了本单元教学的全部计算题。
(2) 继续研究减法表,发现更多的规律。
教材引导学生横着看减法表,发现从上往下每个横排依次是11减几、12减几18减几的算式;在同一横行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大1,算式的得数依次小1。教材还要求学生斜着看减法表,发现同一斜行里的减法算式得数相同,如12-9和11-8的得数都是3;斜着看还能发现得数是2的算式只有一道,得数是3的算式有两道得数是9的算式有八道。随着规律陆续发现,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学过的退位减法,并有结构地保存在记忆中。
(3) 寻找有联系的算式。
第3题以13-6和13-7为例,引导学生先寻找它们的联系,看出在计算时用的是同一道进位加法。然后编出像这样有联系的几组算式,进一步加强算减想加的计算思路。
(4) 在减法表上进行口算练习。
第3题还让学生从减法表中任意选算式、说得数,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且高效率的练习活动。这道题可以在班级、小组或者同桌间进行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容量。这一练习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直接说出得数,不必详细地说出思考过程。对少数尚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算法指导,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也可以利用其他算式进行推算;另一方面应要求他们努力记住这些题的得数。
(5) 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第4题写出与12-6或16-8得数相同的其他减法算式,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和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虽然思维难度大了,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
5结合计算教学,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第9页例题,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又如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排球(或足球)的总个数减去虚线一边的个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第10页第5题、第12页第5题、第15页第10题等。教学这些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比较相同和不同,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篇12: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 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一 、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纸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 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 出示挂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 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 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板书设计: 上 下
教学反思:
二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 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 小组内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前 后
篇13: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身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
二、新课
1、看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师生齐看图。
2、数数
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
(1)大象滑梯有几个?所以可以用1个点来表示。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2个点来表示?
(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
(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
(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
(6)小鸟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
(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
(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
(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
(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
4、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看图按顺序说出这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
三、练习
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2、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补充)
3、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数一数。
四、课后记
篇14: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分一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设计新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会按照标准分类。
教学准备:文具盒,铅笔,橡皮,尺等;学具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
提问:课桌上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整理,各种物品应放在文具盒里还是放在学具盒里。
总结:这些物品可以按用途分类分成文具和学具两类。
引导学生把自己课桌上准备的学具﹑文具进行整理﹑分类。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分成了几个部分,各是哪些物品。
二、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识别画的各是什么动物。从左往右排列,上面一排是金鱼﹑狗﹑青蛙﹑海狮﹑鲸,下面一排是鹿﹑螃蟹﹑猴﹑松鼠﹑虾﹑小鸟。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把它圈出来;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则不要圈。
2、第2-4题。
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分,确定分的标准后,再动手分一分。
其中第2题可以按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第3题可以按水﹑陆﹑空分类,第4题以按蔬菜和水果分类,也可以按它们不同的颜色分类。
三、总结评价。
要让学生观察﹑讨论,弄清按什么标准分,自己分一分。要根据习题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独立学习或合作完成。还要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结果和分类的思考。
板书设计: 分一分
学具盒 水中交通工具
文具盒 陆上交通工具
水里动物 空中交通工具
陆地动物 蔬菜 水果
篇15: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建立比较意识,学会比较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养成初步的推理和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 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能自主感知数学同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比长短、高矮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2、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渗透比较意识,初步学会比较方法。
3、养成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学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
设计新意:
1、在巩固深化比较意识阶段,充分运用教室这一资源,让孩子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比长短、高矮,既帮助小朋友更牢固的掌握比较法,又加深了他们和自己所在教室的感情。
2、课后布置找抹布活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朋友家的客厅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主体参与,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的黑板很干净,是哪个小朋友擦的呀?(请他上台)他的个子怎么样?那么他和老师比呢?(如说矮,则再找一个比他更矮的)
强调:其实我们就看着他一个人说他高或者矮都是不对的,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小朋友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不好?(请学生上位)
二、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图,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
(1)按一定顺序观察图,说说小朋友家的客厅是怎样布置的?
(2)指导学生按书上第4页的要求完成红色方框。
(3)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4)组内讨论:怎样比较两盆花的高矮?
(5)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交流的结果,提问还可以怎么说,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叙述比较的结果。(出示题目,按学生的回答依次填空)
2、再找找,巩固比较方法
(1)小朋友们再看看,客厅里还有那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内讨论后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3)提问:你比什么?怎么比的?还可以怎样说?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观察教室,找一找比一比。
(1)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比较长短、高矮。
(2)组内讨论,要求每组说出2组物体。
2、想想做做第1题。小红和爸爸谁高,为什么?
3、第2题。想一想,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近呢?你是怎样想的?
4、第3题。读题,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方法,集体交流。
5、第4题。
(1)读题。
(2)这题让我们做什么?
(3)学生自主完成。
(4)汇报后追问:为什么小鹿最高,而小白兔最矮?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吗?你能找到家里最短的抹布吗?明天带到学校来,自己的桌子自己抹。
作业设计:教材第5页14题,找抹布活动。
板书设计: (一)比长短、高矮
最教后记:
第二课时 比大小、轻重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
2、通过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设计新意:根据小学生好表现、乐于助人的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人文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场景。
谈话:小红家要来客人了,她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呢!
1、出示场景图。
2、我们先来看看小红家厨房里有些什么呢?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探索比较。
1、出示第6页的碗图,
(1)两个碗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你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3)谁说说看两个碗比,谁大谁小吗?
2、出示苹果草莓图。
(1)苹果和草莓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继续画画钩圈。
(3)那么苹果和草莓比谁大谁小呢?
3、比轻重。
(1)刚才我们比较了物体的大小,如果我们想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做)
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手可以掂出两个物体的轻重,请看这幅图,出示小姑娘掂胡萝卜和辣椒图。
根据你的经验谁重谁轻呢?请你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3)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是有的物体重量相差不大,小朋友想一想用掂的方法还合理吗?
怎么办呢?还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比如支架。出示第6页支架图
图中支架的两边分别挂的是什么?
胡萝卜的土豆比,谁重谁轻?为什么?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4)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不仅可以用手掂一掂,为了比较得更准确,可以用支架来辨别,沉在下面的重,挂在上面的轻。
4、拓展思维。
你们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小组活动,讨论比较图中另一些物体的大小、轻重,汇报结果。
结合汇报提问:辣椒、胡萝卜、土豆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谁最重,谁最轻?
5、小结:比较物体的大小,一般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判断出结果;比较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有时掂并不能比较出结果,就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大小轻重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看清题目要求,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从支架上看两边的物体怎样?那么我们能说1只 小鸡和1只小猫一样重吗?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追问:气球那么大,为什么没有小皮球重呢?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组讨论:梨子、柿子、菠萝谁最重?谁最轻?全班交流时说说理由。
四、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回家后再找些物体来比一比,让家长评一评,好不好?
作业设计:教材第7页的习题。
篇16: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2、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篇17: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要求:
1、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3、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长短、高矮、大小和轻重比较活动的体验。。
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二课时比较长短、高矮 1课时比较大小、轻重 1课时比长短、高矮
教学要求:1、经历对客厅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光盘、三支长短不一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与老师比身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比的结果。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比较他们头发的长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比的结果。师小结高矮、长短都是比较的结果,我们说过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当然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他们的长短、高矮。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小红家的客厅参观,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好吗?(揭题板书)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出示客厅情境图,初步感知长短、高矮⑴你能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吗?先让他们说,师:哎呀,老师上节课教我们小朋友怎样看图的呀?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说。⑵这时,大白菜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可真好呀,我也来考考你们。(出示比较图)比较吸管、衣服的长短。师说明题意。生比较,汇报。师追问比较的方法。⑶茄子老师说:哎呀真棒,长短会比较了,那高矮呢?(出示情境图)生讨论结果及方法,汇报。⑷班内交流,着重讨论花草高矮的比较。你是怎么比较的?师小结方法及强调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说谁比谁长(高),谁比谁短(矮)。2、开放式问题⑴那么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比一比长短、高矮呢?⑵小组交流,师巡视⑶生汇报,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谁比谁高(长),谁比谁矮(短)。3、穿插小游戏。拍拍手4、师出示一枝笔,问这枝笔是长还是短?(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师拿出不同长度的笔与之比较,发现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回到一开始那位同学与老师比身高,他矮,再请一位比他矮的同学和他比他就高,加深学生的认识。5、小结我们要说这个物体是高还是矮,是长还是短,就要怎么样?(再找一个物体与它比较,它的高矮长短都是相对那个物体而言的),那么怎么比较呢?如果有实物直接把一端对齐就可以比较了,如果在图上,要仔细观察,在同一起点处或是同一平台上观察。你们会吗?
三、综合运用,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①让生说图的意思②你认为哪个高,为什么?③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病弱体残的人。2、想想做做第2题①师读题分析题意,生独立做 ②汇报说明想法3、想想做做第3题①读题 ②生自主练习,师巡视 ③班内交流说明想法4、想想做做第4题①明确题目要求 ②学生完成在书上③追问:为什么梅花鹿最高?小白兔最矮?(让学生体会最的含义)
四、总结提升1、今天我们小朋友都比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2、回家找一些物体来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好吗? 这里的一位小朋友老师事先就准备请一位个子比较高的,这样更利于后面说明比较是相对的,他相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高的,可相对于老师来说是矮的。①如果生直接说长或者短,师:我们现在能不能说这枝笔是长还是短?我们说过物体的长短高矮都是相比较的结果。②如果生提出要在拿一枝笔与之相比较,师给予表扬奖励。通过练习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后记
比大小、轻重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厨房情境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大小、轻重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光盘、胡萝卜、土豆实物、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师:小朋友们,妈妈在家做饭的那个地方叫做什么?那厨房里一般都有些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小红家的厨房参观参观,看看小红和妈妈正在做什么,好吗?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些什么?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说得多说得好!2、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吗?3、那大小你们会比吗?茄子爷爷从图中找来了两种物体进行比较,可是他好象遇到了麻烦,小朋友们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试一试,打开书完成在书上,汇报结果及比较的方法。4、老师也从图中找来一些物体,想请同学们帮忙比一比,谁轻谁重?你准备怎么比?请生上去操作。(掂一掂)土豆和胡萝卜的重量差不多,掂不出来时怎么办?师介绍支架。5、打开书完成书上的两题。现在再来看看你还能在图上找些其他物体,来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吗?6、小结:今天我们同样也是比一比,比的是物体的什么?(板书比大小、轻重)那么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刚刚是怎样比大小和轻重的?(比大小看一看,比轻重掂一掂或者借助支架。)
三、综合运用,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如果没有可利用的教具就用光盘,让学生观看到圈套入柱子上的过程。2、想想做做第2题师编故事说明题意,生思考,可以同桌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利用实物,气球特意吹大点,让学生明白大的东西不一定重。4、想想做做第4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四、总结提升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回家后把学到的说给爸爸妈妈听,并且找一些物体来比一比大小、轻重 比什么?生会比上节课学过的高矮、长短,对的合理的师肯定。这种方法是可以的,对于物体重量相差比较大的时候。重量差不多的时候借助支架。
篇18: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要不我们就一起来数数看!
(揭示课题:数一数)
二、探究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出示第2~3页的图画)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所美丽的小学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美丽的学校,同学们先自己看一看,图画里画了些什么?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它们在哪里。(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
(3)教师点击学生向老师敬礼的'场面,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数图画中的数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人和物的个数)
(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
师:图画中有几位老师?(生答:1位老师。老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是“1”。)
引导学生答出:一面国旗、一个花坛、一个足球……
强调:它们的数量都是几?
师:像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量“1”来表示。(出示数字“1”,并认读数字1)
(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数到数量是“2”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数量的。
(学生可能答:看出来的、数出来的)让数出来的学生,指着数给大家看一看。
强调:数数时一定要口、手一致。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4~5页的图画(或贴出10个数字,让学生读一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然后同桌互读,集体交流,先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最后老师指一个数让学生齐读这个数。
三、拓展延伸
数身边的实物。
在图画中我们数出了数量1、2、3……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这些数量吗?
(可以引导学生找:几扇门、窗,几盏灯)
强调:数量后面的单位名称。
四、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一、数一数,再照样子在□里面画“○”。
二、我能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12分)
篇19: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
2、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小棒、圆片、水果
三、预习提示
1、出示彩图,教学数数。
师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数出它们的个数吗?
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3、数水果,摘水果
通过数水果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四、预习检测
1、数一数、把数量相同的连在一起。
2、数一数、把数和图连在一起。
3、画一画。
看数,在中画出相应个数的○。
2()。
5()。
4、照样子圈一圈(看数圈图)。
5、圈一圈,连一连。
6、我有()只手,每只手有()个手指。
7、数一数,连一连。
8、我能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9、我能把多的划掉。
10、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篇20: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充分进行比较,让学生参与比的活动,经历比的过程,能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充分进行比较,让学生参与比的活动,经历比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比长短和比高矮。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或高矮,并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教育学生帮助残疾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或高矮的比较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小红家去玩,我们先去她们家的客厅看一看吧。
二、新课
1、出示客厅图。
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客厅里有些什么呢?
互相说说。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
前面的吸管比后面的吸管怎么样?
黄裙子比蓝裙子怎么样?
前面的杯子比后面的杯子怎么样?
蓝花比红花长得怎么样?
3、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不一样长的和不一样高的,那我怎么样表示它们的长短或高矮呢?我们来看看白菜和茄子是怎么样说的?(师读题目要求)
先来看两根吸管,长的画勾,短的画圈。第一根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第二根吸管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师边说,生边画)
下面的三个你们会自己比一比,画一画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汇报,核对。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三、练习(想想做做1-4)
小朋友刚才表现得真好,小红想再请你们帮助她比一比,你们愿意吗?
1、第1题。
哪个人高?指名说。为什么不是一样高呢?
在高的下面画勾,矮的下面要不要画勾?学生自己画在书上。核对。
指出:我们要向扎辫子的女孩学习,关心、帮助残疾人。
2、第2题。
看图,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为什么?
在近路旁边画勾。自己画在书上。核对,为什么远的路旁不用画?
指出:两个地方之间,直的路比较近。
3、第3题。
哪棵树的影子长?怎么看出来的?
在影子长的下面画勾。核对。
4、第4题。
比比下面动物的高矮,在最高的下面画勾,最矮的下面画圈。
学生自己画一画,核对。为什么有一个什么也不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主要学习了比高矮和比长短(板书课题)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比大小、比轻重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比大小,比轻重,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或轻重,并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比较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简单的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或轻重,培养学生进行灵活的比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的比较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客厅里参观,通过比较发现了许多长短不一,高矮不一的东西。今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厨房看看吧。
二、新课
1、出示厨房图
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厨房里有些什么呢?
互相说说。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
白碗比蓝碗大,还是小?你怎么知道的?(看)
草莓比苹果大还是小?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看)
辣椒比胡萝卜轻还是重?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手掂)
胡萝卜和土豆比谁轻谁重?如果看不出来,用手又掂得不准确,还可以用支架来比一比。(支架)
指出:我们比大小、比轻重,可以用看、手掂、支架的方法来比较。
3、们能自己比比,按要求画一画吗?大的画勾,小的画圆;重的画勾,轻的画圆。自己动手试一试。
核对。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三、练习(想想做做1-4题)
1、第1题
比比下面套环的大小,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在最大的右面画勾,最小的右面画圆。
核对。为什么黄色的不画?
2、第2题
哪个动物重?为什么?在它下面画勾。
核对
3、第3题
哪个球重?气球不是比皮球大吗?为什么反而比它轻?
在重的下面画勾。核对。
4、第4题
比比下面水果的轻重,梨比西红柿怎么样?梨比菠萝怎么样?西红柿比菠萝怎么样?最重的是什么?最轻的是什么?
在最重的下面画勾,最轻的下面画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比较时,如果不能直接看出大小,轻重,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手掂、支架、天平、想)
五、课后记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第二课时上下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共20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024-04-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10-0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2022-09-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08-31
四年级上册《画长方形》数学教案2023-05-20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青岛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2-09-1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3-11-0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哪些2023-08-04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2022-10-02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2023-04-23